丁二軍,盧 超,吳旸洋,劉 艷,桂慧俐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未明,研究指出,腸道感染、氣候變化均可誘發(fā)本病,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腹瀉、膿血便等癥狀[1]。UC可侵及結直腸黏膜及其下層組織,患者病情反復,難以痊愈,嚴重者可引發(fā)癌變,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臨床需盡早進行有效治療,以防疾病進展。目前,臨床治療UC多以緩解患者癥狀為主,采用西藥治療雖可盡快緩解患者癥狀,但因疾病反復,需長期服用藥物,而西藥存在一定副作用,長期使用存在局限性[2]。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有效治療方案。中醫(yī)將UC歸屬于“久痢”范疇,認為其病機為濕熱壅滯,治療的關鍵在于清化腸道濕熱[3]。清腸涼血方具有清熱涼血、疏肝利濕的功效,副作用較小,臨床應用較為廣泛[4]??紤]將清腸涼血方用于UC患者中可獲益。鑒于此,本研究探討清腸涼血方直腸滴入對UC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UC患者92例,根據(jù)盲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22歲~49歲,平均(35.52±5.14)歲;病程1個~3個月,平均(2.10±0.57)個月;病情程度:輕度23例,中度12例,重度11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23歲~47歲,平均(35.21±5.31)歲;病程1個~4個月,平均(2.38±0.61)個月;病情程度:輕度20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5]中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6]中濕熱內(nèi)蘊證標準:主癥:腹瀉,腹痛,膿血便;次癥: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③全部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項研究,且自愿簽署同意書。
①因感染所致結腸炎;②合并其他非感染性腸炎;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精神性疾病;⑤合并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疾病。
采用美沙拉嗪治療??诜郎忱耗c溶片(恒誠制造集團淮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11,規(guī)格:0.4 g×24片),1.2 g/次,4次/d。持續(xù)治療1個月。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清腸涼血方治療。藥物組成:生地黃8 g,當歸8 g,芍藥8 g,防風5 g,升麻5 g,荊芥5 g,黃芩3 g,黃連3 g,香附3 g,川芎3 g,甘草6 g。上藥加水濃煎至100 mL,將藥液搖勻,溫度保持在38 ℃~40 ℃,注意滴入藥液前,囑咐患者排盡大小便,左側(cè)臥位,下肢屈曲,將一次性灌腸袋導管插入肛管,約25 cm~30 cm,滴速保持在30滴~40滴/min。滴液完畢后,每30 min提醒患者調(diào)整一次體位,分別為左側(cè)位、平臥位、右側(cè)位,使藥液與腸黏膜充分接觸,最后調(diào)整體位為平臥,延長藥液保留時間。1次/d,1劑/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相關標準,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臨床癥狀,包括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按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2、4、6分。
臨床緩解: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經(jīng)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基本消失,且療效指數(shù)≥95 %;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經(jīng)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情況改善,70 %≤療效指數(shù)<90 %;有效:患者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經(jīng)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情況好轉(zhuǎn),30 %≤療效指數(shù)<70 %;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均無變化,腸黏膜病變情況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30 %。總有效率=(臨床緩解+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腹瀉、腹痛、膿血便、里急后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個月腹瀉、腹痛、膿血便、里急后重評分更低,且觀察組各項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UC可導致人體腸功能紊亂,腸黏膜發(fā)生炎性損傷,且因疾病反復發(fā)作,預后不良,或可引起癌變。美沙拉嗪對腸壁炎癥具有抑制作用,并阻止前列腺素合成,清除自由基,從而緩解腸黏膜炎癥[8]。但單純使用美沙拉嗪,療效并不顯著,還可能延長治療時間,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有效治療方案。
中醫(yī)學將UC歸屬于“久痢”范疇,認為其病發(fā)與濕熱、血瘀、氣滯等有關,而飲食不節(jié)、情志難抒等因素也可誘發(fā)疾病,導致患者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濕氣停聚,郁而化熱,以致腸絡失和,腸道肉腐[9]。因此,治療應以清濕熱、和氣血為主。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見清腸涼血方直腸滴入治療UC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分析原因在于,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養(yǎng)津;當歸消腫止痛、活血潤腸;芍藥養(yǎng)陰補血、清熱涼血、保肝明目,共為君藥。防風祛風止痙、勝濕解表;升麻清熱解毒、升陽舉陷;荊芥具有消炎止血、散風解表的功效,共為臣藥。黃芩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涼血止血;黃連消炎抗菌、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香附清熱鎮(zhèn)痛、疏肝理氣;川芎活血行氣、祛風鎮(zhèn)痛,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清熱止痛、益氣補中,同時還可調(diào)和諸藥,柔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調(diào)暢氣血、健脾化瘀之效[10]。
最后,本研究還觀察了兩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可見清腸涼血方直腸滴入治療UC效果顯著?,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清腸涼血方中生地黃可止血,并改善造血細胞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具有抗炎、保肝、止血等功效;當歸能夠清除自由基,改善人體免疫力,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芍藥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炎癥;防風、黃芩具有抗菌作用,可有效消除腸道炎癥,修復腸黏膜,緩解患者癥狀,療效顯著[11]。另一方面,通過直腸滴入的方式進行外治,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病灶,避免藥效在人體循環(huán)中分解消耗,減少藥物副作用;同時,腸道給藥可更好地吸收藥物,更快發(fā)揮作用[12]。
綜上所述,清腸涼血方直腸滴入治療UC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