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耿宣,黃 睿,凌 浩
(1.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2.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 重慶高技能人才發(fā)展研究中心,重慶 401331;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172)
近年來,隨機田野實驗(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s,RFE)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隨機田野實驗在經濟學期刊上的發(fā)文量逐年增加,僅2019年,與隨機田野實驗有關的論文已達到236篇。①數據來源為全球最大的經管類論文收錄平臺IDEAS,數據統(tǒng)計時間截至2020年6月19日。2015—2019年,每年都有超過10篇與隨機田野實驗有關的論文被經濟學Top5期刊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支持的科研項目中,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科研項目占所有經濟學項目的1/5以上。2008年,致力于將隨機田野實驗推廣至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李斯特獲得了阿羅獎;2015年,小福瑞爾因為將隨機田野實驗使用于種族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研究,獲得了克拉克獎[1];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發(fā)給巴納吉、杜芙若夫婦和克默,以表彰他們在“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隨機田野實驗開始獲得主流經濟學的認可。
隨機田野實驗的成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隨機田野實驗豐富了現有的研究結論。以李斯特針對慈善捐贈的研究為代表,使用隨機田野實驗得到的結論反駁了一些行為經濟學學者使用實驗經濟學方法得到的人們對自愿捐贈的看法[2]。其次,針對同一話題,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研究比使用傳統(tǒng)研究方法將獲得更高的引用量和關注度。例如,針對疫苗推廣效用的研究,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研究在發(fā)表時間晚一年、發(fā)表期刊影響力更弱的情況下,獲得了更高的引用率[3-4]。這從側面表明,學者在某些話題下對隨機田野實驗的研究過程更關注,也更相信該方法得到的結論。以上成就主要源于隨機田野實驗的三大特點:首先,作為一種實驗經濟學方法,隨機田野實驗的直觀性讓學者在控制實驗環(huán)境的前提下,觀察研究對象的直接干預對實驗的影響,從而保證實驗結論的無偏性。其次,作為一種源自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隨機田野實驗大量借鑒、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了其他學科的方法,在跨學科、跨領域的環(huán)境下將獲得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結論。最后,作為一種面向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研究工具,隨機田野實驗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理論推導和數據分析,而是直接面對具體的現實事件進行研究,研究結論也將直接運用于現實。
近年來,關于隨機田野實驗的使用也受到了不少國內學者的高度關注,涌現出了一些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對于與中國經濟問題相關的研究,特別是一些需要針對現實問題和政策展開的研究,隨機田野實驗是具有使用潛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隨機田野實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醫(yī)學和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醫(yī)學和自然科學中,隨機對照實驗一直被認為是最具有效力的實驗研究方法之一,也是因果推理的理想形態(tài)[5]。隨機田野實驗借鑒了RCT的基本思路,但與RCT不同的是,隨機田野實驗的實驗場景是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更類似于醫(yī)學研究中的“真實世界研究”[6],即通過對真實世界的人群或事件進行合理隨機分組,對各實驗組進行不同的干預,進而觀察各組間的差異,從而得到結論。
作為一種比較靈活的經濟學研究方法,關于隨機田野實驗的定義頗多[7-8]。Harrison 和List[9]與隨機田野實驗有關的論文并未對隨機田野實驗給出確切的定義,而是使用相對定義法。羅俊等[10]總結隨機田野實驗是“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去檢驗真實世界中(或自然環(huán)境下)的因素對人們行為決策的影響”。目前,對隨機田野實驗還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這是因為隨機田野實驗是一種比較靈活的經濟學工具,根據研究主題和研究對象的不同,隨機田野實驗的設計和實施方法也不同,從而很難找到絕對的界限。然而,學者關于隨機田野實驗還是存在著一些共識。Harrison和List[9]認為,隨機田野實驗應該滿足如下條件:一是隨機田野實驗應在實地、以實物,基于真實發(fā)生的事件為基礎進行;二是被試者應為真實社會環(huán)境中的自然人;三是被試者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參與實驗。隨機田野實驗是在社會真實環(huán)境下進行人工干預的經濟學研究。學者不僅需要做好“干預”的工作,設計出合理的實驗,還需要在被試者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干預。經濟學學者作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在不干預被試者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完成結論的獲取。綜上,隨機田野實驗是一種被進一步約束了的實驗經濟學研究方法,它是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元素的自然復現,這一特性保證了隨機田野實驗結論的外部效用性。
隨機田野實驗與其他經濟學研究方法存在著相似點和不同點,本文對容易混淆的四類研究方法——社會調查、計量經濟學方法、實驗經濟學方法和隨機田野實驗進行歸納與總結(如表1所示)。與社會調查相比,隨機田野實驗的特點在于存在人工干預,它在真實世界中,通過干預來觀察和驗證規(guī)律。與計量經濟學方法相比,隨機田野實驗所使用的統(tǒng)計推斷方法更加直接可靠。計量經濟學方法大量依賴統(tǒng)計學的推斷,其中涉及對計量模型的選擇偏差、遺漏變量等問題,而隨機田野實驗通過隨機實驗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擾,統(tǒng)計推斷過程只需要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差異,因而統(tǒng)計推斷更加直接。與實驗經濟學方法相比,隨機田野實驗是基于真實世界的研究,而不是實驗室環(huán)境研究。實驗經濟學方法只能模擬某些經濟場景,但并不能基于真實世界展開研究。
表1 隨機田野實驗與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較
綜上,隨機田野實驗的優(yōu)點集中在以下兩點:首先,在做統(tǒng)計推斷,特別是因果推斷中,隨機田野實驗能夠有效控制其他變量的干擾,使得統(tǒng)計推斷過程更加可信。其次,隨機田野實驗是針對真實世界的研究,不同于社會調查是通過觀察進行研究,也不同于實驗經濟學方法是通過實驗室模擬進行研究,隨機田野實驗是通過對真實世界進行積極干預獲得新的發(fā)現。
隨機田野實驗并不是一種萬能方法,既不是解決所有經濟學問題的通用方法,也不是經濟學研究的終極方法。在面對具體的經濟學問題時,學者需要靈活選用研究方法,不應該盲目使用隨機田野實驗[11]。是否使用隨機田野實驗,應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第一,隨機田野實驗相對于其他方法,在使用上是比較困難的。首先,相比傳統(tǒng)的計量經濟學方法,隨機田野實驗要求學者“就事論事”,針對每一個研究目標和研究對象,都需要設計出對應的合理實驗,這是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關鍵原因。其次,在使用隨機田野實驗時需要大量資源,包括資金、管理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后,隨機田野實驗不是一種每個學者都能夠輕松駕馭的研究方法,需要學者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付諸大量實踐,而且需要項目支持者和相關人員的大力支持。
第二,隨機田野實驗存在一些劣勢,使得其適用性受到影響。首先,某些領域是無法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如隨機田野實驗無法針對宏觀經濟學的話題進行實驗,也無法針對涉及一般均衡的話題進行實驗,因為隨機田野實驗無法設計出對應的干預組和非干預組[12]。其次,在實際操作中完全按照實驗標準進行操作是很困難的,一旦無法完全開展實驗步驟,就將造成外部效用缺失、單/雙向不合規(guī)(Partial Compliance or One-sided and Two-sided Non-compliance)等問題,影響實驗的結果,從而造成實驗失?。?3]。再次,相對于傳統(tǒng)的經濟學調查而言,隨機田野實驗的針對性更強,容易陷入行為主義范式的“陷阱”中,獲取到的數據一般也無法在其他研究中使用[14]。最后,因為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檢驗,研究結論的時效性可能被質疑[14]。
雖然隨機田野實驗相比其他研究方法而言具有思路清晰、處理干凈的特點,但在實際使用中,隨機田野實驗同樣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對隨機田野實驗不斷地審視和更新。在現實情況下實驗進行時存在著許多突發(fā)事件(如單/雙向不合規(guī),干預溢出等),都有可能導致隨機田野實驗出現誤差。同時,在隨機田野實驗的流程設計中,面對復雜的情況,也需要一些優(yōu)化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將其他學科的方法引入到隨機田野實驗中。
對于隨機田野實驗,外部有效性問題一直是一個爭議焦點。這是因為在隨機田野實驗中,由于資源有限,為了更集中地研究相關問題,學者通常會針對一個小范圍的人群和環(huán)境進行實驗,即使實驗本身是準確的,但研究結果可能在研究范圍的外部(如其他地區(qū)和其他國家)無法被完全重現,從而削弱了研究的效用。因此,學者試圖依托一些統(tǒng)計方法解決這類問題。
Dehejia等[15]針對Angrist和Evans[16]有關兄弟姐妹性別構成對生育率和勞動力供給影響的隨機田野實驗,基于1960年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口普查數據,在世界各地進行了一百多次的實驗重現,研究了與隨機田野實驗干預效果的外部效用相關的問題。研究發(fā)現,宏觀協(xié)變量在減少預測治療效果的誤差方面優(yōu)于微觀協(xié)變量,宏觀協(xié)變量更能減少預測干預時的誤差,這是過去的外部效度研究所無法評估的。Egami和Hartman[17]研究發(fā)現,分析人員通常受到實驗中可用協(xié)變量信息的約束,這些信息降低了協(xié)變量現有方法的適用性。他們通過對大規(guī)模實驗的修正,提出了協(xié)變量分組技術(Covariate Blocking Techniques,CBT),該方法可用來估計分離集(即影響采樣機制和治療效果異質性的一組變量),還可有效地確定總體平均干預效果(Population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PATE)。
在隨機田野實驗中,需要學者進行主動干預,但干預不一定完全按照理想狀態(tài)進行,會出現一些特有威脅(Threat),最終會導致實驗的結果不準確,影響結論和分析。常見的隨機田野實驗中特有威脅主要有單/雙向不合規(guī)、數據損失(Attrition)、干預溢出(Spillovers)和結果導向效應(Evaluation-Driven Effects)等。近年來,學者除了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加強記錄和管理,避免特有威脅對實驗造成影響,也開始嘗試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進行修正,以確保結論的準確性。例如,對于不合規(guī)問題,近年來的處理方法是在隨機田野實驗模型中使用工具變量(IV)。Blackwell[18]試圖區(qū)分選舉國家選民受到的一些可能導致其投票率降低的影響。以往的研究無法比較這些影響,因為現有處理不合規(guī)問題的實驗方法無法解決因果關系問題。研究發(fā)現,通過擴展傳統(tǒng)的工具變量可以設計出多種匹配對應干預方法的工具變量,以此解決這一問題。Aronow和Samii[19]在有關社會網絡的隨機田野實驗中,針對不合規(guī)問題,使用工具變量進行修正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隨機田野實驗是一種實驗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在面對某些復雜的研究目標或研究對象時,需要在實驗設計和實施上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近年來,隨機田野實驗開始從醫(yī)學和社會學中借鑒、發(fā)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優(yōu)化方法,這些方法有效地拓展了隨機田野實驗的使用范圍。這也體現了隨機田野實驗在跨學科發(fā)展和應用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在隨機田野實驗中,隨機抽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會直接影響到實驗實施和最終結論。Woertman 等[20]認為,逐步楔形設計(Stepped-Wedge Trial)作為一種抽樣方法,已經越來越多地用于群集隨機實驗(CRT,隨機田野實驗的一種)。但是,有關這類實驗的設計和分析策略的信息并不多?,F有論文中只提供了樣本大小和功效計算(Power Analysis)方法,缺少簡潔的樣本大小公式。Woertman等針對聚類隨機階梯楔形設計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樣本量公式,為逐步普及楔形設計提供了基礎。Ji等[21]根據農村社區(qū)健康保險(CBHI)計劃的數據,采用了聚類逐步楔形設計方法。在研究中,Ji等[21]制定了一個更有效的策略——隨機推斷,該推斷可確保統(tǒng)計時的I型錯誤符合檢驗。
近年來,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和跨學科的延展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視野,也為隨機田野實驗帶來了更多可能。新技術在隨機田野實驗中的延展主要是從以下兩點進行的:
第一,一些學者通過對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對人們的行為和傾向等進行深度刻畫,甚至發(fā)現一些從未意識到的結論。例如,Chandar等[22]利用Uber平臺超過4 000萬次旅行中生成的大數據集,對全美關于小費的實驗進行實地觀察,了解社會偏好是如何被驅動的,結合數據中的實驗變化和自然變化,建立了關于小費的模型,進而對給予小費的潛在動機提供見解。
第二,還有一些學者通過使用人工智能、IoT等技術,設計了更加有效的隨機田野實驗,從而得到對政策和策略更有現實意義的結果。例如,Ghose等[23]利用亞洲最大的移動健康應用平臺之一mHealth,并使用IoT終端,開展了一項針對1 070名糖尿病患者的隨機田野實驗。研究發(fā)現,患者使用mHealth平臺產生的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較長時間的監(jiān)測后,平臺積累的數據對緩解患者病情、就診壓力和降低醫(yī)療費用等具有重大影響。
隨機田野實驗不僅在行為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更多領域被學者接受,并開始被廣泛使用。通過對IDEAS 平臺進行網絡爬蟲①分析截至2020年6月19日,共有2 727篇在JEL 標注C93(即隨機田野方法)的論文被爬取并納入分析,發(fā)表時間從1986年到2020年。,整理數據后發(fā)現,對于2000—2020年的相關論文而言②因為在2000年之前論文的JEL標注有缺失,并且占論文總數的比率很小,因而此處和表1中沒包含2000年之前的論文。,隨機田野實驗主要在勞動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等領域得到使用,這也體現了隨機田野實驗“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進行實驗和驗證,以期得到可以反哺現實的結論”的特點。在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經濟學論文中,利用CiteSpace聚類分析可知,隨機田野實驗已經在經濟學許多領域中得到使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如自愿捐款、創(chuàng)業(yè)教育(扶貧)、性別差異(歧視)、公共信息等(如表2所示)。
表2 使用隨機田野實驗論文的領域分類(2000—2020年)
根據IDEAS的數據分析和CiteSpace聚類分析情況,本文對近年來隨機田野實驗在重點領域的使用進行更深入的綜述和評價,并舉例隨機田野實驗在健康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領域中的具體應用。
通過使用隨機田野實驗,健康經濟學學者針對個人的具體習慣或公共衛(wèi)生的具體政策開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傳統(tǒng)經濟學方法較難得到的結論。Schilbach[24]對印度低收入工人設計了隨機田野實驗,研究其飲酒習慣與自控能力的關系。根據實驗要求,約229名人力車司機愿意放棄飲酒習慣,這將使得他們節(jié)省大量金錢并保持清醒。然而,研究發(fā)現,沒有證據能表明白天人力車司機的清醒與勞動力供應、生產力或收入變化相關。Royer等[25]研究發(fā)現,公司激勵員工使用健身房的計劃僅會對員工養(yǎng)成健康習慣產生短期的影響,一旦激勵計劃結束,這種影響通常就會消失。當使用隨機田野實驗展開研究后,Royer等[25]發(fā)現,在激勵計劃結束時,額外提供激勵承諾的另一組員工則顯示出長期的影響,甚至在激勵措施終止后的幾年內,這一激勵仍起作用。Loewenstein等[26]針對40所小學的8 000名學生使用了隨機田野實驗,測試了提供短期激勵措施是否可以令學生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實驗中,學生參加一個3周或5周的項目,只要在午餐時間食用1份水果或蔬菜,就會獲得一定的獎勵。研究發(fā)現,提供小額的獎勵使兒童在午餐時至少吃1份水果或蔬菜的幾率增加了1倍。Goette和Stutzer[27]通過3個月涉及10 000多個獻血者的大規(guī)模隨機田野實驗和為期15個月的隨訪調查,研究如何獎勵獻血這一利他行為。Goette和Stutzer[27]檢驗了將免費進行膽固醇測試作為“獎勵彩票”的情況下,是否能夠有效激勵獻血。研究發(fā)現,相對于46%的基線捐贈率,平均來說,彩票的發(fā)放將獻血的可能性提高了5.6個百分點,而這種影響是由先前獻血動機較弱的人推動的。由此可知,通過使用隨機田野實驗,健康經濟學學者可以通過對個體進行干預和觀察,從而直觀地研究某個具體的偏好和習慣等對健康行為(如選擇)的經濟學影響,并提供具有外部效用的政策建議,這對于一般的經濟學研究方法來說是很難完成的。隨機田野實驗也可以在一些公共衛(wèi)生的話題上得到運用,切入點通常是從個人的偏好和行為出發(fā)的。
在教育經濟學領域,學者通常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研究教育資源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或如何提高教育效率,并提高經濟效益。例如,Oreopoulos和Ford[28]設計了一個面向高中學生的隨機田野實驗,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幫助可能退學的學生進行大學申請①美國本科生升學采用主動申請制,學生將個人情況上交到自己意向的學校,大學評估通過后,再向學生發(fā)放錄取通知。,從而提高升學率。學生被引導挑選符合他們感興趣的課程,完成經濟援助的申請。研究發(fā)現,學生平均的主動申請率從64%提高到78%。主動申請率的變化對那些在高中沒有上過大學預備課程(University-track)的學生影響最大。主動申請率的變化讓兩年制大學的錄取率提高了9%。Maitra和Mani[29]主要考察了提供補貼的職業(yè)訓練計劃是否能幫助婦女們產生經濟回報。研究發(fā)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受職業(yè)訓練計劃的婦女受雇可能性增加了近5%,而受雇的婦女人數增加了6%;同時,在訓練后,干預組的婦女收入是非干預組的兩倍。Bursztyn和Jensen[30]對美國高中學生使用隨機田野實驗觀察到了同儕壓力的存在。通過向美國高中學生免費提供在線SAT復習課程①美國高中11 年級時,班級一般分為普通班(Non-honors Classes)和升學班(Honors Classes)等,升學班是為希望升入大學的學生開設的,而SAT測驗分數是大學本科申請時必須提交的。,并控制注冊課程時公開或保密注冊信息。研究發(fā)現,如果在普通班中提供課程公開注冊信息,那么學生注冊該課程的可能性會比保密注冊信息時降低25%;相反,如果在升學班中提供課程公開注冊信息,那么學生注冊該課程的可能性會比保密注冊信息時提高25%。這一系列隨機田野實驗有效地揭示了干預影響的渠道,為教育資源如何能夠更有效率地投放到個人提供了實證基礎,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證據支持。
對于公共經濟學學者而言,在有關公共利益和群體行為的研究中經常應用隨機田野實驗。Andreoni 等[31]希望通過隨機田野實驗探究人們?yōu)槭裁磿苊饩杩睢W者在救世軍(Salvation Army)②救世軍(Salvation Army)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信仰基本的國際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以街頭布道和慈善活動、社會服務著稱。每年在其年度捐款活動中,志愿者都會搖響鈴鐺,以此吸引和提醒人們參與捐款。的年度捐款期間實施了一個實驗:在某個超市兩個主要入口處安排一個或兩個志愿者募集捐款,要求志愿者從口頭招攬和搖鈴之間只選擇一種方式進行街頭宣傳。研究發(fā)現,雖然口頭招攬大大增加了參與捐款者的數量和捐款的數量,但也帶來了比搖鈴更高的捐款回避率。Damgaard和Gravert[32]通過使用隨機田野實驗以推力理論的其中一種“提醒”(Reminder)為切入點設計了實驗。研究發(fā)現,像口頭招攬一樣,“提醒”類干預在增加捐款行為的同時也會導致人們的回避。在不考慮隱性成本的情況下,使用這類干預將會夸大近10倍的捐款帶來的社會福利,并掩蓋了慈善機構對社會福利潛在的負面影響。Hallsworth等[33]在考慮稅收問題時,發(fā)現如何提醒人們主動納稅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問題。研究發(fā)現,只要在標準的納稅提醒函中提及一些社會共識(Social Norms)和公益信息,就可以大大提高納稅率。Liebman 和Luttmer[34]使用了一個隨機田野實驗,旨在檢驗決策者是否可以通過相對廉價的方法傳播與個人利益相關的公共治理項目信息,以此影響個人行為,并探索行為改變的潛在機制。研究發(fā)現,通過進行一年相對溫和、廉價的干預方式(如發(fā)送小冊子和邀請參加網絡教程)后,勞動力參與率相對于非干預組顯著增長了4%。在公共經濟學研究中,隨機田野實驗的優(yōu)勢是可以通過精巧的設計對被試者進行直接干預,從而讓學者了解內在模式,并最終揭示更有效率的政策設計和實施方案。
因為隨機田野實驗的靈活性和直接性,勞動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一直是隨機田野實驗使用的高頻領域。Agan 和Starr[35]通過設計隨機田野實驗,同時使用三重差分法,探索了美國“不計前嫌”(Ban-The-Box)政策③“不計前嫌”(Ban-The-Box)政策,是美國為了幫助出獄人員再就業(yè)而出臺的政策,即禁止詢問任何求職者有關犯罪前科的信息,并刪除求職信息表上“是否有犯罪記錄”的復選項(Box),因為有研究顯示若有犯罪前科的人無法再就業(yè),會使他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更高。對曾經犯罪的黑人和從未犯罪的黑人同時求職帶來的影響?!安挥嬊跋印闭呦拗屏斯椭髟儐柷舐氄叩倪^往經歷,但這一政策會存在鼓勵“統(tǒng)計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的風險。研究發(fā)現,在啟動“不計前嫌”政策前,白人申請人收到的回復率比類似經歷的黑人申請人多大約7%,但實施“不計前嫌”政策后,白人申請人收到的回復率從7%提升到了45%。Neumark等[36]研究了近年來較為熱門的年齡歧視問題,他們重新設計并實施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隨機田野實驗,以解決現有論文中存在的潛在誤差。同時,還研究了接近退休年齡對求職需求的影響。研究發(fā)現,在校正了這項研究的潛在偏差之后,很少有證據證明存在針對男性的年齡歧視。相較于傳統(tǒng)的經濟學研究方法,隨機田野實驗可以盡可能地在真實環(huán)境下開展研究設計,并針對具體的政策靈活地安排研究方案,從而更加準確地獲得研究結果。
隨機田野實驗逐漸開始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和使用,但從近年來論文發(fā)表的數量和內容①國際期刊的檢索來源與前文一致,中國期刊的檢索來源主要為Scopus;檢索時要求論文的研究主體必須與中國有關,且作者中包含中國人。來看,隨機田野實驗在國內依然是一種處在起步期的研究方法,具有起步晚、數量少、領域窄、上升趨勢明顯等特點(如圖1所示)。
圖1 2000—2019年在中國和國際期刊中與隨機田野實驗有關的論文發(fā)文量
第一,中國學界對隨機田野實驗的使用起步時間比國際學界要晚。從年發(fā)文量看,自2003年以來,國際上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論文年發(fā)文量開始呈現較大增長,迎來發(fā)展期。具體來看,從2015年開始,國際上平均每年有近兩百篇論文使用隨機田野實驗。而對于中國而言,從2011年開始,才出現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論文,并且在較長的時間內,使用隨機田野實驗的論文無論在年發(fā)文量和應用的質量上亦沒有得到突破性的進展,近五年來保持在一年10篇左右。
第二,國際上隨機田野實驗已在不同研究領域使用,中國仍然處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從國內學者的研究領域來看,雖然已經有一些學者嘗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使用隨機田野實驗進行研究,但尚未出現明顯的跨領域、跨學科應用的趨勢。
第三,雖然中國學界關于隨機田野實驗的實踐和認識還比較薄弱,但該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已呈上升趨勢,這得益于中國學者的更多關注和資源投入,以及國際上隨機田野實驗穩(wěn)定發(fā)展給國內學者帶來的后發(fā)趕超優(yōu)勢。
近幾年,在國際上將隨機田野實驗作為重要的經濟學研究方法進行應用的大背景下,隨機田野實驗逐漸被中國學者所接受。中國一些學者在合適的領域和語境下使用了隨機田野實驗,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隨機田野實驗在中國的拓展應用時,主要有以下三點值得關注:
第一,學者可以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下,對一些經濟學研究領域的經典論文或已有的隨機田野實驗設計進行更新和重構。關于一些經典經濟學研究和實驗的結論,由于大多是在西方國家的背景下進行,與中國人的行為模式相比,可能存在著差異。例如,在儒家文化圈,一些在西方國家出現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可能無法在亞洲國家得到復現。因此,學者可以利用中國廣大的研究資源,按照已有的理論和設計在中國實施實驗,這樣可以避免經濟學研究中容易出現的“照搬問題”,也可以為學者在中國原創(chuàng)隨機田野實驗研究提供借鑒。例如,Hong等[37]在中國進行驗證多任務理論的隨機田野實驗,Song[38]針對中國農村群體實施的與“金融知識缺乏”(Financial Illiteracy)和養(yǎng)老金繳納有關的隨機田野實驗,以及Ong[39]針對婚戀匹配中教育水平和收入吸引力的關系在中國婚配網站進行的隨機田野實驗等。
第二,學者可以針對中國特有的現象和政策使用隨機田野實驗,以期獲得更有意義的學術成果。一方面,針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進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獨特現象,隨機田野實驗可為學者理解這些現象的底層機制提供一個更有實際意義的視角。例如,林莞娟[40]在中國進行的探索醫(yī)生誘導需求和經濟激勵關系的實驗,Luo等[41]在中國進行的有關戶口認同(Hukou Identify)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的實驗,以及Xu[42]進行的有關反腐條例對企業(yè)價值影響的實驗。另一方面,針對一些政策的制定,隨機田野實驗可以有效地進行效度檢驗,并將得到驗證的成果在其他地區(qū),甚至其他國家進行復現和實踐。
第三,隨機田野實驗將會促進中國的跨領域、跨學科研究,并促進中國學者展開與其他社會機構、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在當下的學術氛圍和環(huán)境中,尋求領域和學科堡壘間的突破是前沿學者的共同追求,而隨機田野實驗正是這種經濟學研究方法,它可以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將各類學科和領域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降低考慮無關變量等統(tǒng)計學問題的壓力,使得該方法適合經濟學跨領域、跨學科的實證研究。Lai等[43]在中國青海實施的有關少數族裔學生教育質量與廣泛傳播語言之間關系的隨機田野實驗,以及Wong等[44]在中國農村進行的地區(qū)治理與地區(qū)基礎建設質量有關的實驗。
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如果能夠將一些發(fā)展中的成功經驗客觀、科學地記錄、分析和總結,將會是一筆寶貴的學術財富,而這些經驗也將作為借鑒幫助其他有相似處境的國家。例如,Cai等[45]在中國貴州農村進行的有關微型保險對個人經濟活動影響的隨機田野實驗可以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開展相關政策提供經驗借鑒。
隨機田野實驗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經濟學研究方法。這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隨機田野實驗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已經形成一股潮流,越來越多的學者使用隨機田野實驗,也有更多的個人和組織在支持隨機田野實驗的應用。隨機田野實驗的直觀性、跨學科性和現實性,可以幫助學者更深刻地了解經濟世界的運行方式,并通過學者干預來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其次,隨機田野實驗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近年來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從理論上,隨機田野實驗從經濟學研究的視角出發(fā),同時又試圖從其他領域(學科)上吸取長處,從而推動著隨機田野實驗的創(chuàng)新。在實踐上,有更多領域的學者正在嘗試使用隨機田野實驗完成一些傳統(tǒng)經濟學研究無法企及的問題。
隨機田野實驗在中國的發(fā)展?jié)摿薮?。這不僅因為隨機田野實驗擁有優(yōu)良的基因,更因為中國有許多值得使用隨機田野實驗進行研究的問題和話題。隨機田野實驗不僅可以幫助中國學者進行創(chuàng)新,跨學科開展本土研究,而且可以支持中國學者在經濟轉型期進行客觀的記錄和研究,這些成果將作為寶貴的中國知識,幫助世界對中國經濟有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