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手術室 福州 350001)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發(fā)病率較高,占全部肝病住院患者總數的50%~55%,嚴重危害人類健康[1]。肝硬化患者肝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嚴重損傷肝功能,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門靜脈高壓,而門靜脈高壓會造成門靜脈血流動力學異常,誘發(f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GVB),這也是導致肝硬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3]。目前,外科手術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而腹腔鏡脾切除聯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LSED)是常用術式之一,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應用較為廣泛[4~5]。但LSED術存在殘留曲張靜脈易誘發(fā)再出血的風險,影響患者預后[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63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對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肝功能、門靜脈相關指標等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3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是否使用胃鏡治療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36~66歲,平均(53.18±4.67)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B級分別為12、19例;靜脈曲張嚴重程度,中度、重度分別為20、11例。研究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34~67歲,平均(52.76±4.38)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B級分別為10、22例;靜脈曲張嚴重程度,中度、重度分別為24、8例。兩組年齡、Child-Pugh肝功能分級、靜脈曲張嚴重程度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診斷標準[7];臨床資料完整;年齡30~70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為A級、B級。(2)排除標準:因胃潰瘍、息肉、胃癌等導致的出血;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肺等功能異常;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腹部手術史。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LSED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選擇頭高腳低右側斜臥位,在臍下作一長度約為10 mm的切口,建立氣腹,于臍下以10 mm Trocar穿刺作為A孔(觀察孔),仔細探查肝硬化、脾臟及周圍組織關系等情況。于右鎖骨中線和臍水平線分別放置12 mm、5 mm Trocar穿刺作為B、C孔,在左腋前線和脾臟下緣交界處放置5 mm Trocar穿刺作為D孔,若脾臟較大選擇右鎖骨中線和肋下緣3 mm處放置5 mm Trocar穿刺作為E孔。抬起脾臟,以B、C孔為主操作孔,D、E孔為副操作孔,離斷脾胃韌帶中下段和胃結腸韌帶左半側,將小網膜囊打開,結扎脾動脈,切斷脾胃、脾腎等韌帶,拖出脾臟,分離脾門血管,使用腹腔鏡下切割閉合器離斷脾蒂,完整切除脾臟,徹底止血,并自胃角向上將冠狀靜脈食管支和高位食管支離斷。研究組采用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胃鏡治療包括胃鏡下食管曲張靜脈治療和胃鏡下胃底曲張靜脈治療。胃鏡下食管曲張靜脈治療:根據曲張靜脈直徑選擇治療方法,對于直徑≥10 mm,采用硬化劑治療,每點注射3~10 ml;直徑<10 mm采用套扎器于食管下端套扎治療。胃鏡下胃底曲張靜脈治療:充分暴露胃底,對于胃腎分流,使用鈦夾將血液流入道夾閉,注射針刺入血管,依次推注4~6 ml聚桂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80445)、1~2 ml組織膠、4~6 ml聚桂醇注射液,退針,其余需要注射部位重復以上操作。在胃鏡治療1~2周后行LSED術治療,LSED術操作與對照組一致。
1.4 觀察指標(1)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止血成功率,止血、腹痛消失、惡心消失及住院時間。(2)肝功能。分別采集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空腹靜脈血4ml,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水平。(3)門靜脈指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門靜脈內徑、門靜脈壓、血流速度進行檢測。(4)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腹水、切口感染、肝性腦病等發(fā)生情況。(5)再出血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術后6個月再出血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止血時間、腹痛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和血清AST、ALT、TBil水平及門靜脈相關指標等)以(±s),行t檢驗;計數資料(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止血時間、腹痛消失時間、惡心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n 止血效果[例(%)]止血成功 止血失敗 止血時間(h) 腹痛消失時間(d) 惡心消失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研究組t/χ2 P 31 32 22(70.97)30(93.75)5.671 0.017 9(29.03)2(6.25)35.43±4.69 27.57±3.06 7.903 0.000 3.98±1.59 2.87±1.32 2.932 0.005 5.26±1.67 4.21±1.47 2.651 0.010 17.59±2.24 15.24±2.03 4.366 0.000
2.2 兩組肝功能比較 兩組術前血清AST、ALT、TBil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兩組血清AST、ALT、TBil水平較術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肝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TBil(μmol/L)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AST(U/L)術前 術后3個月ALT(U/L)術前 術后3個月31 32 t P 72.64±5.23 71.49±5.38 0.860 0.393 62.39±5.05*49.57±5.11*10.013 0.000 68.83±5.65 68.24±6.02 0.401 0.690 59.42±4.72*45.69±4.51*11.807 0.000 35.64±3.11 35.22±3.03 0.543 0.589 27.45±2.75*22.57±2.43*7.470 0.000
2.3 兩組門靜脈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門靜脈相關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兩組門靜脈內徑、門靜脈壓及血流速度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門靜脈相關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門靜脈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血流速度(cm/s)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門靜脈內徑(mm)術前 術后3個月門靜脈壓(mm Hg)術前 術后3個月31 32 t P 15.23±0.88 15.12±0.84 0.508 0.614 14.19±0.72*13.21±0.67*5.595 0.000 31.26±2.06 31.64±2.15 0.716 0.477 27.45±1.94*23.58±1.72*8.385 0.000 21.53±2.15 21.17±2.07 0.677 0.501 18.57±1.96*16.51±1.72*4.438 0.000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再出血率比較 術后6個月,對照組出現8例再出血,再出血率為25.81%(8/31);研究組出現1例再出血,再出血率為3.12%(1/32)。研究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93,P=0.027)。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損傷的終末階段,是由于不同原因導致肝細胞廣泛性壞死,纖維結締組織大量增生,損傷肝臟結構及血液供應,其中門靜脈高壓及肝功能異常是該病主要特征[8~11]。門靜脈高壓容易誘發(fā)EVGB,而EVGB是肝硬化患者常見并發(fā)之一,進展快且不易控制,也是導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13]。雖然有部分EVGB患者出血可自行停止,但再出血率較高,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積極控制出血,對于降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治療方法不多,而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一般。盡管開腹脾切除聯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療效確切,但創(chuàng)傷大,不僅延長恢復時間,且有增加門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14~15]。因此,選擇何種手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是臨床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采用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結果顯示,研究組止血成功率較對照組高,而止血、腹痛消失、惡心消失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術后血清AST、ALT、TBil水平較對照組低,再出血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再出血率,促進患者恢復。分析原因為:胃鏡下注射組織膠、硬化劑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容易為患者所接受。注射硬化劑,通過靜脈壁產生化學性炎癥、內膜受損、周圍黏膜凝固性壞死、官腔血栓形成等途徑,閉塞曲張靜脈。注射組織膠,在和血液接觸后可迅速聚合固化,發(fā)揮止血作用,而采用依次推注聚桂醇注射液、組織膠、聚桂醇注射液的方式可進一步增加局部硬化劑濃度,加快凝血速度,可同時閉塞多條靜脈。但胃鏡下注射組織膠、硬化劑后仍存在部分血管交通支,導致靜脈曲張復發(fā)。而LSED術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提升止血效果。同時LSED術利用腹腔鏡可放大手術視野,便于手術操作,有利于明確曲張血管位置,同時也可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術后恢復。
臨床發(fā)現,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主要發(fā)生原因與門靜脈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紊亂有關,這種血流動力學紊亂主要表現為門靜脈系統(tǒng)血流量增大,同時也是導致EGVB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患者血流動力學,降低門靜脈壓力及血流量,對于控制病情,促進恢復意義重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3個月門靜脈內徑、門靜脈壓及血流速度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機制可能與改善門靜脈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紊亂有關。另外,本研究發(fā)現,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不會增加并發(fā)癥,安全性較好。但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量回顧性分析研究,所得結果可能有偏倚,且未對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遠期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評估,今后臨床可擴大規(guī)模、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LSED術聯合胃鏡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EGVB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門靜脈壓力及門靜脈血流速度,降低再出血率,且不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