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外學界《元西域人華化考》評介

        2022-12-05 01:41:54韓中慧
        國際漢學 2022年2期

        □ 韓中慧

        關于《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的相關書評,最早可見于1924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1871—1931)撰《讀陳垣氏之〈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文,①原載于日本《史林》雜志第9卷4號,后由陳彬和翻譯,載于1925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第1卷6期。對該書的科學考證方式和翔實資料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在原稿的基礎上考辨和補充了部分史料。1935年,《元西域人華化考》木刻本刊行于世,陳寅恪撰《重刻〈元西域人華化考〉序》一文,論述清代史學式微而陳垣著作之崛起,認為其學術研究范式可扭轉當世之學風。歐美學界一直到1966年英譯補注本出版才關注到此書,英譯本由錢星海、傅路德教授(L.Carrington Goodrich,1894—1986)翻譯注釋,題名為“Western and Central Asians in China Under the Мongols. Their Transformation into Chinese”,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出版,收入《華裔學志叢書》。②據(jù)牟復禮書評可知,在英譯補注本中,傅路德教授并未翻譯陳垣木刻本中陳寅恪的《重刻〈元西域人華化考〉序》一文。先后有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2005)、福赫伯(Herbert Franke,1914—2011)、謝仲協(xié)(Ta Trong Hiêp,1933—1996)、歐文·拉鐵摩爾(Оwen Lattimore,1900—1989)、楊聯(lián)陞(Lien-sheng Yang,1914—1990)、韓百詩(Louis Hambis,1906—1978)等學者對此英譯補注本進行評介,其內容不僅涉及對陳垣本人經(jīng)歷、思想以及對原書論證理路的分析,乃至對此書中英語言翻譯中的具體問題,都一一進行討論。遺憾的是,國內學界對此英譯補注本及其主要書評的關注極為匱乏,截至筆者撰稿前,③本論文收稿于2020年2月。僅有陳祚龍撰《韓百詩撰〈(英譯補注)元西域人華化考〉評介》一文,并未見有其他更為系統(tǒng)的翻譯和介紹。④蕭啟慶在《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一文的腳注中提到了牟復禮和司義律神父(Rev. Henry Serruys)二人對此書的批評意見。

        雖然在英譯補注本的署名中,傅路德教授列居錢星海之下,但據(jù)牟復禮等人的介紹,傅路德教授僅僅是在1949年至1951年間得到過錢星海的幫助,此書一直到1965年才完成,可判斷該書的翻譯和大量的補注工作主要是由傅路德教授來承擔。⑤參見Review by Frederick W. Mote(牟復禮),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4 (Aug., 1967), p. 691.對于陳垣原書及其英譯補注本中所添加的注釋及參考材料,歐美學界普遍給予較高的評價,但對于原書內在的論證邏輯、學術規(guī)范以及歷史思維等則出現(xiàn)褒貶不一的評價,這一點與東亞學界(以桑原騭藏、陳寅恪為代表)的主流評價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一、關于《元西域人華化考》的書評

        《元西域人華化考》書評的情況較為復雜。從書評的討論對象來看,主要分為對陳垣原稿和1966年出版的英譯補注本的評介。從書評所涉及的主要內容來看,第一種是對《元西域人華化考》原稿的討論,這一類以桑原騭藏、陳寅恪的文章為代表;第二種是對該書英譯補注本的簡介和評議,這一類主要介紹了陳垣此書的資料價值,肯定了英譯補注本對原書所進行的注釋之功,以謝仲協(xié)、福赫伯和韓百詩的書評為代表;①參見Review by Ta Trong Hiêp(謝仲協(xié)),Revue В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Vol. 12/13 (1966-1967), pp. 158-159; Review by Herbert Franke(福赫伯),В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О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30, No. 3,Fiftieth Anniversary Volume (1967), pp. 725-726; Review by Louis Hambis(韓百詩),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 56,Livr. 1/3 (1970), pp. 193-194.第三種是在英譯補注本的基礎上對陳垣原書內容、作者思想、學術觀念和理論等進行討論,這就需要評介人同時熟悉陳垣中文原書和英譯補注本的內容,這一類以牟復禮、楊聯(lián)陞、拉鐵摩爾的書評為主,也是本文重點闡述和分析的對象。

        該書最初以稿本形式在陳垣友人中流傳。據(jù)桑原騭藏的記述,“陳垣氏于去年末,草《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其稿本迄未公表于學界,吾輩幸于今春得著者惠贈其稿本一部。”桑原騭藏的書評原載于1924年日本《史林》雜志,“去年”則應指1923年,而1923年12月,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卷4號上已經(jīng)發(fā)表了《元西域人華化考(上)》(前四章),桑原騭藏稱其稿本“迄未公表于學界”一說并不準確,但此次發(fā)表在北大《國學季刊》的內容只是上卷,而桑原騭藏看到的稿本卻是足本。四年之后,在《燕京學報》2卷上發(fā)表后四章的內容。據(jù)方豪《對日抗戰(zhàn)時期之陳援菴先生》中的回憶文字可知,陳垣寫完初稿后,最初只有油印本,陳垣將文稿分別寄給國內外的學者如桑原騭藏、王國維、魯迅、方豪等。然而當時方豪僅僅只收到上卷,陳垣曾回信解釋說:“《元西域人華化考》下卷,只有油印本,今已無存。此文原附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發(fā)表,因季刊久未再出,又未便取回另印,故至今無下卷也?!雹趨⒁婈愳颀垺俄n百詩撰〈(英譯補注)元西域人華化考〉評介》中所引方豪撰《對日抗戰(zhàn)時期之陳援菴先生》一文內容,《食貨月刊》1972年第1卷第10期。(注:方豪《對日抗戰(zhàn)時期之陳援菴先生》一文發(fā)表于臺北《傳記文學》雜志19卷第4期,惜筆者目前只能找到目錄,未能目睹原文,故暫引陳祚龍先生一文聊作參考。)1935年,陳垣將此書的上下篇合成木刻本出版,陳寅恪為此本撰寫了《重刻〈元西域人華化考〉序》一文,陳寅恪認為該書的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元代西域人華化一事的論證上,其分析與綜合之方式方法可為后世準繩,乃至影響我國學術風氣之轉移,即陳寅恪在學術上常有的期望——“預流”。③“先生是書之所發(fā)明,必可示以準繩,匡其趨向,然則是書之重刊流布,關系吾國學術風氣之轉移者至大,豈僅局于元代西域人華化一事而已哉?!眳⒁婈愐。骸吨乜獭丛饔蛉巳A化考〉序》,載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8頁。

        隨著1966年英譯補注本的出版,除卻一些較為簡要的介紹性書評之外,牟復禮、楊聯(lián)陞、拉鐵摩爾等人很快撰文對陳垣原稿、英譯補注本乃至東亞學界的主流聲音進行一一回應。其中以牟復禮、拉鐵摩爾二人為代表,二人對該書的評析從表入里,從自身的研究出發(fā),涉及個人的學理思考和東、西方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觀念之間的沖突。

        牟復禮很感謝陳垣原稿為元代的文史研究提供了詳盡且豐富的材料,這些材料對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幫助;其次稱贊了這版英譯補注本中的腳注為西方讀者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有效信息,尤其有一些是傅路德教授個人廣博見識的提煉與精華,他特別指出,傅路德教授的補注在后來西方學者介紹陳垣時經(jīng)常會被引用,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來自德國、日本、中國的學者都忽視了傅路德的補注之功。當然牟復禮也細致地指出了譯本所存在的中英翻譯問題。①參見Review by Frederick W. Mote, p. 691.在牟復禮看來,此書整理與考辨文化變遷相關史料的方法,并不屬于現(xiàn)代學術的范圍,且缺乏概念化的史學判斷。②參見Ibid.,p. 690.牟復禮特別引用了陳寅恪的評價:“至于先生是書之材料豐實,條理明辨,分析與綜合二者俱極其工力?!雹坳愐。骸吨乜獭丛饔蛉巳A化考〉序》,第158頁。他認為對于現(xiàn)代讀者來說,該書的失敗之處便在于并未達到陳寅恪的贊語。顯然這樣的評價與東亞學界的主流認識是相沖突的。牟復禮補充寫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得以在元代繼續(xù)堅守和傳承并非僅僅依靠三三兩兩的元代西域人華化的行為就可以完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中國漢民族文化自身的主體和思想。④參見Review by Frederick W. Mote, p. 691.

        英譯補注本的前言中,傅路德教授對陳垣的介紹只有寥寥數(shù)語,拉鐵摩爾于是在書評中首先對陳垣的生平進行了相對詳細的介紹,并對英譯補注本的作者署名順序進行了說明。拉鐵摩爾質疑《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的研究對象及其歷史材料的局限性,他認為陳垣該書聚焦的“元代西域人”僅僅是部分西部和中亞人,并不包括人數(shù)眾多的蒙古人以及在元朝定居的契丹族(遼)或女真族(金)人。⑤參見Review by Оwen Lattimore (拉鐵摩爾),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Вritain and Ireland, No. 3/4 (Оct.,1967), p. 177.并且陳垣所關注的這批西域人只是受到儒家文化洗禮的知識精英階層,而對于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普通民眾卻少有涉及。這樣書寫出的“華化”勢必是片面且單一的,并不能算作真正的社會文化史。⑥參見Review by Оwen Lattimore, p. 177.而陳垣以華化特征為章節(jié)來整齊劃一的書寫這段文化史,對拉鐵摩爾而言,并非成熟而全面的歷史研究。

        東西方書評對《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的評價呈現(xiàn)較多的差異,不能不考慮歐美學界所發(fā)表的書評與東亞學界相比有40余年的時間差。桑原騭藏、陳寅恪二人與陳垣皆是私下密友,且?guī)缀醵际窃诘谝粫r間閱讀了陳垣的著作,而歐美學界主要書評的發(fā)表時間是在1967年以后,這一時期(20世紀20年代至1968年)正是西方年鑒學派從“小規(guī)模、激進的、顛覆性”研究轉而進入對長時段變遷的“系列史”的關注中的時期,牟復禮對《元西域人華化考》中側重“元代西域人華化”的單一化書寫提出疑問,顯然受到了年鑒學派描述歷史事件的整體趨勢觀念的影響。而拉鐵摩爾對該書的研究對象是元代西域精英階層而無關地方普通民眾這一主體視角亦有所抨擊,這一觀點與他本人長期堅持的蒙古史研究中所采取的田野調查方式息息相關。需要指出的是,牟復禮、拉鐵摩爾二人以“后見之明”質疑和評斷陳垣原書的理論和方法,脫離了東亞學界整體的學術語境,但他們二人的視角和觀點對今天的讀者而言仍不失啟發(fā)意義。

        二、“華化”還是“文化交融互動”?——陳垣歷史思維中的“夷夏”觀念

        《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的敘述邏輯在于對史料進行爬梳,呈現(xiàn)出元代西域人華化的過程。英譯補注本出版后的第一年(1967年),《亞洲研究》(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期刊上刊登了牟復禮的一篇書評。牟復禮雖然極為肯定這部書的資料價值,但也尖銳地指出陳垣的內在論述不符合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牟復禮認為陳垣只是單方面呈現(xiàn)或論證西域人華化的過程,卻忽略了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很多完全相反的趨勢,比如外來文化同時也在不斷地滲透著中國文化,并影響著很多漢族人改變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文化生活方式。⑦參見Review by Frederick W. Mote, p. 690.牟復禮認為文化交融這一歷史過程必定是復雜、立體、多層次的,但在陳垣的論述中,我們卻只能看到一個方面,這是遠遠不夠的。他舉例說,陳垣在論述“改名”這一文化現(xiàn)象時說:“試一檢元人文集,種人之請字請名者觸目皆是,其人皆慕效華風,出于自愿,并非有政府之獎勵及強迫,而皆以漢名為榮?!雹訇愒骸对饔蛉巳A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2頁。在這個問題上,陳垣關注的僅僅是元代西域人改漢名的現(xiàn)象,有“自證其說”而罔顧歷史真實之嫌疑,忽略了在當時還有漢人改蒙古名的現(xiàn)象,如趙翼《廿二史札記》三十“元漢人多作蒙古名”一條,認為一時風氣是漢人多以蒙古語為名。

        牟復禮的這一觀點后來在楊聯(lián)陞教授的書評中得到辯駁,楊聯(lián)陞認為陳垣不可能不熟悉這樣的歷史事實,從論述邏輯上來看,該書關注的是“華化”的問題,則無須再去描述漢民族“胡化”等問題。此書的中文名是“元西域人華化考”,其英譯名的副標題是“Their Transformation into Chinese”,探究的本就是西域人在元代時期華化的過程。即使陳垣的論述中帶有所謂的“大漢族主義”色彩,但楊聯(lián)陞還是認為此書在論述時是不需要將西域人華化與漢人受西域文化影響這一現(xiàn)象去進行完全的對比。②參見Review by Lien-sheng Yang(楊聯(lián)陞),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Оriental Society, Vol. 89, No. 2 (Apr.-Jun.,1969), pp. 425-426.其實,在今天看來,“漢人改蒙古名”與“西域人改漢名”的現(xiàn)象的討論,實則是由于彼此立場、視角不同。若以漢人為研究視角,看見的自然是外來蒙古民族統(tǒng)治下,漢人的應對方式和蒙古所帶來的文化融合,這是文化交融互動的一方面。而陳垣先生以西域知識人為視角,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漢民族的文化、禮儀、學術與宗教是如何一步步使他們走向內心的皈依的。文化交融本就是雙方互動所產(chǎn)生的結果,史料所呈現(xiàn)出的似乎完全矛盾的現(xiàn)象,卻恰恰是文化雙向互動的完整體現(xiàn)。

        1945年,陳垣撰《通鑒胡注表微·夷夏篇》言:“夷夏者,謂夷與夏之觀念,在今語為民族意識?!豆颉こ墒迥陚鳌罚骸洞呵铩穬绕鋰庵T夏,內諸夏而外夷狄?!亲鸺憾叭艘玻瑑韧庥H疏之情,出于自然,不獨夏對夷有之,夷對夏亦宜然,是之謂民族意識。”③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57頁。在這段論述中,陳垣游走在夷、夏立場中,表一份“同情之了解”,可見他的歷史思維并非如牟復禮所質疑的那樣,僅僅只看見了“華化”這一層面。陳垣論契丹與中國之關系:“身之嘗嘆中國自此胥為夷,豈知夷至此胥為中國乎!”④同上,第277頁。料想陳垣在撰寫《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之初,搜集、鑒別大量史料之時,必能夠目睹大量漢民族受到外來文明影響的史料,但或許陳垣認為在這文化交融互動的雙方中,“華化”的趨勢或影響力、生命力是遠遠深刻于所謂“胡化”的,而以往學界站在漢民族的立場和視角上,分析的是漢民族文化被侵凌或影響的現(xiàn)象,陳垣在學術研究推進的基礎上,在民族意識的影響下,在對史料的整體把握中,很自然地將自己對現(xiàn)實的關懷寓于整體學術研究中。正如桑原騭藏撰《讀陳垣氏之〈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文中所言:“當時來仕支那之西域人中,一方則以本國文化貢獻于元朝者固多(例如亦思馬因等之傳西域炮術,扎馬魯丁之傳西域天文,愛薛之傳西域醫(yī)藥);他方則華化之西域人以所系習得之支那學藝(經(jīng)學、詩文、書畫等)潤飾太平者亦不少。陳垣氏之論著,以研究后者為主,此可以明了當時西域人受支那文化影響之深且廣也?!雹萆Ts藏:《讀陳垣氏之〈元西域人華化考〉》,載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第146頁。牟復禮的質疑在于他并未深入了解當時元代史料的整理情況和學術史的研究基礎,但他對陳垣書寫方式的這一觀察,體現(xiàn)出他在歷史研究中所主張的立體性、多層性等學術理念,在今天的思想史研究中仍然有借鑒意義。

        三、“儒家”還是“儒教”?——東、西學界觀念中的“儒家”與“儒教”

        牟復禮提出的另一大爭議便是在《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中,為體現(xiàn)西域知識人主動華化的現(xiàn)象,陳垣列舉了本為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信徒,他們主動傾心學習儒學,在朝廷上推重、宣揚儒家思想。在傅路德教授的英譯本中,“Buddhism”“Taoism”與“Confucianism”并舉,在英語翻譯中用“-ism”或者“religions”,這便意味著“儒教”一詞帶有了一種與“佛教”“道教”“基督教”同種話語下的嚴格宗教色彩,對具有傳統(tǒng)宗教信仰文化的西方讀者們而言,“元西域人華化”的過程是一批信徒從一個嚴格的宗教信仰轉變至另一個宗教。

        牟復禮特意提到“儒學篇”中的一段:

        元時隆禮國師,過于孔子,茍無二三西域人之服膺孔學者搘拄其間,釋氏之徒,且欲以其道易天下,借兵威之所及,非盡變中國為佛教國不止?!S衡、吳澄之徒之所以能見用于時者,純恃有二三西域人后先奔走之,而孔子之道之所以能見重于元者,亦純賴有多數(shù)異教西域人,誦其詩,讀其書,傾心而輔翼之也。①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第29頁。

        傅路德教授在翻譯中,將“服膺孔學者”譯為“people who had advocated the faith of the Master”,“異教西域人”譯為“people of other religious faiths”。②注:“異教”在陳垣原書中指的是“異于儒學之佛教”。牟復禮認為在原文中,并未有任何詞匯與“faith”相關,而傅路德教授的譯文卻強化了儒家這一思想學說的宗教信仰色彩,并將其與佛教、道教等宗教同等敘述。③參見Review by Frederick W. Mote, p. 691.當然,牟復禮認為這不僅僅是英語世界的翻譯問題,他認為根源在于陳垣本人在中國宗教和思想的研究中宣揚了一種不適宜的宗教觀點。④參見Ibid., pp. 690-691.

        必須澄清的是,陳垣原書在論述時使用的始終是“儒學”,并未提到“儒教”一詞,陳垣本人的觀念中也并未將“儒學”視作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而是帶有理學色彩的新儒學?!八?、元以來,中國儒學史上,有所謂理學或稱道學之一派,吾不知其稱名當否,然其實確與漢、唐以來之儒學不同,蓋儒學中之雜有道家及禪學之成分者也。元儒學既有一派,吾言西域人之儒學,不可不于此求之。”⑤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第12頁。牟復禮將英譯補注本中對“儒學”“儒教”概念的互譯混淆歸咎為陳垣原書的問題,應是牟復禮的誤判。

        關于“儒家”“儒教”之辨,對桑原騭藏等人而言是不存在理解上的問題的。在東亞學界,“儒教”等同于“儒家”的含混認可度非常高,“儒家”的中文內涵在日語中即為“儒教”,在最初的翻譯中,翻譯者直接將日語文獻的“儒教”(實質為“儒家”)徑譯為中文的“儒教”,致使相混多年。因此,在當時東亞學界共同使用的語境中,“儒教”一詞本身并不含有西方學者所自動帶入的宗教傳統(tǒng)。當傅路德教授的譯文面對西方的學者或讀者時,這卻是首先需要面對和清理的問題。牟復禮的思想深處一直處于中、西方文化的互動之中,他之所以敏銳地感知到英譯補注本中“儒教”這一概念,是因為他十分清楚西方宗教文化無法用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東、西方的學者們都需要清楚“他者”文化中的“有”或“無”并非文明的標尺,正如牟復禮在《中國思想之淵源》中討論中國古代“創(chuàng)世神話”這一概念時,強調不必以西方的認知來衡量中國古代的知識與信仰,最初問題的提出者是站在西方傳統(tǒng)的預設情況下,而“盤古開天地”也是中國人為了回應這種問題而隨手扔出的答案,這種詢問者“假定了所有文明都會按照他們的方式來解釋世界的存在?!俏覀儽仨氂浀迷趥鹘y(tǒng)文明之中,這個問題并不是非要回答的,中國人也沒有為了回應外來問題而梳理其核心觀念的傳統(tǒng)”⑥牟復禮:《中國思想之淵源》,王重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91頁。。他知道在當時“舊有的用西方概念進行的錯誤比附仍舊見諸關于中國古籍的翻譯和著作中”⑦同上,第92頁。。牟復禮對陳垣的這一批評雖然是有問題的,但他對這一問題的關切背后的立場和視角,同樣也是今天研究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史的學者們在運用西方歷史理論解釋問題時所需要時刻警惕的。

        四、“科學”還是“傳統(tǒng)”?——陳垣歷史思維、論證與書寫的東、西方討論

        桑原騭藏極為推崇陳垣,認為陳垣研究的價值有二,其一是“資料豐富,考據(jù)精確”,以往中國學者對于中外關系方面的研究“皆未能得要領”,“惟陳垣氏關于此方面研究之結果,裨益吾人者甚多”。①桑原騭藏:《讀陳垣氏之〈元西域人華化考〉》,第145頁。其二是“科學”論證法,“支那學者多不解科學的方法,猶清代學者之考證學,實事求是,其表面以精核的旗幟為標榜,然其內容非學術的之點不少,資料之評判,亦不充分,論理亦不徹底,不知比較研究之價值。……然陳垣氏之研究方法,則超脫支那學者之弊竇而為科學的者也?!雹谕稀j愐≡凇吨乜獭丛饔蛉巳A化考〉序》一文中也提到陳垣的論證之法已經(jīng)超脫清代經(jīng)史之桎梏,“近二十年來,國人內感民族文化之衰頹,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蕩,其論史之作漸能脫除清代經(jīng)師之舊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學之真諦?!薄笆穼W之真諦”即所謂的“科學”論證之法嗎?這種“科學”論證法與歐美史學理論、現(xiàn)代學術研究范式之間的距離還有多少?其后國內學界在推崇《元西域人華化考》時,莫不沿襲稱贊陳垣的“科學”論證法,似乎“科學”一詞意味著陳垣帶領著中國史學在20世紀之初就已經(jīng)逐步從傳統(tǒng)考據(jù)走向了現(xiàn)代學術研究的階段。然而大家好像都忽略了陳寅恪曾說的一句評價:“至于先生是書之材料豐實,條理明辨,分析與綜合二者俱極其工力,庶幾宋賢著述之規(guī)?!雹坳愐。骸吨乜獭丛饔蛉巳A化考〉序》,第157頁。陳寅恪是將此論著類比自己一直推崇的宋代史學,這在陳寅恪的評價體系中可以說是最高的評價,在陳寅恪看來,宋代史學無論是從義理還是考據(jù)層面來看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中國史學的轉身與出路仍然需要在傳統(tǒng)的宋賢史學論著中尋找。④參見時培磊:《陳寅恪推崇宋代史學問題發(fā)微》,《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從這一點來看,陳垣的論著仍然是超越窠臼,繼承先進宋賢史學的一種中國傳統(tǒng)史學研究法。

        《元西域人華化考》這部書討論的是“元代西域知識人”,這便意味著“華化”的討論范圍主要圍繞的是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而絕少涉及其他階層。陳垣在“華化意義”一節(jié)中曾言“又有西域人久居漢地,歸化中國,然不能于漢族文化中有特別可紀……《漢書·西域傳》溫宿國條下,師古曰:‘今雍州醴泉縣北,有山名溫宿領者,本因漢時得溫宿國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泊朔N種,可見西域人歸化中國之事,古所恒有,特其人不能于中國文化有所表見,亦無足述。”⑤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第3—4頁。拉鐵摩爾據(jù)此認為,僅僅圍繞精英階層的西域人來書寫的歷史自然不能算是一部好歷史。⑥參見Review by Оwen Lattimore, p. 178.20世紀初,拉鐵摩爾便不斷深入中國邊疆地區(qū)游歷調查,30年代后,拉鐵摩爾逐漸將研究視角轉入蒙古史,并將學術研究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我對偏僻的鄉(xiāng)村感興趣,在內地旅行結識那些不掌握政治權力的人……我對中國全局的興趣遠遠超過對單個政客的興趣。”⑦磯野富士子整理:《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第37頁。轉引自袁劍:《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0頁。對拉鐵摩爾而言,書寫中國邊疆的歷史演變歷程,需要了解當?shù)氐恼Z言,“我必須能夠同普通人民交談,同那些既不是封建貴族也不是政客的人,同那些最少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不講漢語的人交談。”⑧袁劍:《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第63頁。這便不難理解拉鐵摩爾是帶著怎樣的關切在陳垣這部書里尋找普通民眾的身影而不可得的遺憾。

        值得注意的是,陳垣的原話是“特其人不能于中國文化有所表見”,田牧之人,其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史料無征,難以利用書寫,這是史料本身所限,也與中國長久以來的書寫傳統(tǒng)相關,邊緣、底層民眾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無法得到空間去書寫,這的確是陳垣在書寫時面臨的一種困境。但在英譯補注本中,這句話被翻譯成“But these people made no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ivilization,so nothing may be said about them”⑨參見Review by Оwen Lattimore, pp. 177-178.,“表見”一詞意為“呈現(xiàn)”“記載”等,卻被譯為“貢獻”,這使得陳垣這一段論述被無故增添了幾分價值判斷的色彩,如果拉鐵摩爾據(jù)此認為陳垣忽略或漠視不同階層的民眾和聲音,這是有問題的。陳垣的書寫側重的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西域人,在西方知識世界的認知傳統(tǒng)中也一直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儒家精英及其思想即是中國的實像和本質,但拉鐵摩爾認為如果想要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就必須在整體儒家思想的層面之下繼續(xù)發(fā)現(xiàn)和挖掘來自中國不同階層、不同地區(qū)的種種歷史文化的多樣性。①以下相關論述,參見Review by Оwen Lattimore, p. 178.

        在陳垣論證摩尼教世家偰氏儒學化時,以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中的記敘,追蹤到偰氏的先祖是7—8世紀后突厥汗國人暾欲谷。陳垣主要依據(jù)了中國的漢文正史材料,但在英譯補注本中,傅路德教授為這一部分增添了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湯姆森(Vilhelm Thomsen,1842—1927)以及勒內·格魯塞(Rene Grousset,1885—1952)的《草原帝國》(L’empire des steppes,1948)中的征引材料,還補注了部分唐代墓志、碑文的內容。拉鐵摩爾將這些材料簡要概述成:“暾欲谷是一個突厥人,他的家族曾一度在唐朝(綏遠邊疆地區(qū))擔任世襲的職務。像許多突厥貴族一樣,他接受過唐朝教育,但是當骨咄祿可汗復興突厥時,暾欲谷走到他身邊,成為他的顧問和最好的助手,把他對唐朝風俗、心理和政策的知識貢獻給他?!崩F摩爾認為從這段材料可知,早在13世紀之前,偰氏的先祖?zhèn)兙鸵呀?jīng)接受并學習著儒家的思想與學說。他總結說,偰氏家族最初是在綏遠 - 內蒙古邊境,然后到蒙古中北部的一個部落,其后經(jīng)歷了中亞區(qū)域數(shù)千千米的遷移,分階段遷往中亞。在這將近六百年的時間跨度內,它也從最初的突厥民族色彩轉變?yōu)闈h - 突厥文化(考慮到那個時期,大概還帶有佛教色彩),然后再次回到以突厥文化為主的形態(tài),最后逐漸轉變?yōu)閷δδ峤痰男叛龊宛б?,這一皈依的過程就像地理遷徙的過程一樣模糊不清。在經(jīng)歷這一切之后,偰氏后代逐漸傾慕儒學,皆“義理精明,文辭典雅”。拉鐵摩爾認為這樣的描述更符合元代偰氏儒學世家之前的真實歷史演變形態(tài)。

        不獨偰氏先祖這一例考證如此,其實相比側重揭示歷史演變中復雜、動態(tài)而靈活的生命姿態(tài),《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的論證仍然是在傳統(tǒng)史學敘述的慣式下,揭示元代西域知識人華化的這種現(xiàn)象,將豐富的史料進行切割,合理而完美地安置在每個作者精心設計的篇章中。拉鐵摩爾將陳垣的這種研究比作一張“網(wǎng)”,而傅路德教授對其書所作的補注則是在不斷地擴延這張“網(wǎng)”的范圍,或是填補這張“網(wǎng)”中的細縫。織網(wǎng)與補網(wǎng)的工作,即使很吸引人,但在拉鐵摩爾看來并不能算作是“歷史研究”,他強調歷史研究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原因有可能會轉化為結果,進而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有時它還會自行逆轉,然后再繼續(xù)向前演進。

        從陳垣長時段的學術生命來看,《元西域人華化考》只是他探求“華化”這一歷史現(xiàn)象中的重要一環(huán),他希望完整呈現(xiàn)中國文化復雜的生命演變形態(tài)與源源不斷蓬勃生命力的內在成因,而《元西域人華化考》是他整體思想中的一個凝萃,也是最能展現(xiàn)他史料處理、歷史思維、論證范式的一部著作?!对饔蛉巳A化考》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意義不僅僅是呈現(xiàn)了元代西域知識人的華化過程,更是為傳統(tǒng)史學著作的論證與書寫提供了一個經(jīng)典的范式,一直影響至今。本文無意以“后見之明”(牟復禮、拉鐵摩爾等人的觀點)與桑原騭藏、陳寅恪等東亞學界的主流思想去對該著進行所謂的價值判斷,而是試圖說明由于思想理論演變的時間差所帶來的空間分布上學者們在《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評價上的差異化,恰恰呈現(xiàn)出東、西方文史學界的研究者們在學術觀念與歷史理論方面的距離與互動。雖然牟復禮、拉鐵摩爾在某些具體的問題上過于苛責陳垣,但從整體的歷史學思維、書寫和發(fā)展來看,這些西方學者關于“儒教”“儒學”、不同階層的“華化”現(xiàn)象以及對外來民族文化融合過程書寫方式等問題的討論,都值得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們進一步關注和了解。

        国产美女爽到喷出水来视频|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在线| 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曰韩无码av一区二区免费|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亚洲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天堂av|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色综合| 国产大屁股白浆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亚洲中文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色婷婷| 日本a级一级淫片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综合偷拍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自拍av免费在线观看| 熟女无套高潮内谢吼叫免费|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宅男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所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视频|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专区|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不卡一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