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志,肖海濤,羅明俊,沈南山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yī)院 泌尿外科,貴州 安順 561000)
腹腔鏡下腎切除術已經(jīng)成為臨床上泌尿外科常見的手術類型,主要應用于腎癌、腎盂癌、嚴重腎功能障礙等急需切除腎臟來挽救生命的患者,而此類手術的關鍵是在手術過程中將腎血管快速找出并及時處理[1-2]。以往尋找腎血管的方式是左側沿輸尿管上行,右側沿腔靜脈上行,無固定解剖標志,手術盲目性大,極易迷失方向,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甚至造成手術失敗需術中轉開腹[3],因此,探究合適的解剖位置定位腎動脈成為臨床上廣泛關注的課題,本課題旨在探討分析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在后腹腔鏡切腎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1 年3 月至2022 年1 月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yī)院50 例行后腹腔鏡腎切除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n=25)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增強CT 檢查明確診斷,術前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②依從性良好,能夠配合治療、隨訪;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精神障礙患者。
觀察組:給予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并且在手術過程進行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具體手術過程如下:術前預防性給予抗生素治療,全身麻醉,放置尿管,健側臥于手術床上,將腰部墊高,常規(guī)消毒、鋪巾,放置穿刺套管,在患側后線肋緣下行做長度約為2 cm 的切口作為A孔,止血鉗鈍性分離腰背筋膜,剝離腹膜外脂肪,置入自制的氣囊,將600 mL 氣體充入,5 min 后拔出,在腋中線髂棘上兩指的位置放置10 mm 套管,作為B 孔,C 孔位置選取在腋前線肋下并置入套管,A 切口縫合后于兩針間置入套管,建立CO2氣腹維持在12 cmH2O,仔細辨認腎周筋膜、側腹膜及腰大肌,清理腹外膜脂肪并將剝離的脂肪塞入髂窩處,超聲刀將腎周筋膜打開擴張切口,游離腎周筋膜背側部,沿著腰大肌表面從腎上極至腎下極自上而下分離,確認腰大肌表面與膈肌腳內(nèi)側弓狀韌帶,平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為解剖標志,通過腔內(nèi)吸引器將游離脂肪組織鈍性分離,仔細解剖游離腎動脈和腎靜脈,阻斷腎動脈后再對腎靜脈進行阻斷,剪去兩個遠心端和近心端,確認腎周筋膜、側腹膜間界限,超聲刀由上而下游離腎臟,先取腔靜脈與腎靜脈下方交角游離,然后再對腎靜脈上緣進行游離,避免損傷腎靜脈、腔靜脈,游離左側先鈍性分離纖維組織、脂肪,使其呈現(xiàn)條絮狀,再使用超聲刀離斷,若是左側切除要保護脾臟、胰腺,將腎臟托起后游離腎下極,清除腎臟周圍多余脂肪,找到輸尿管后游離至髂血管水平,超聲刀離斷并對精索血管進行夾閉處理,腎周筋膜以及上、中段輸尿管置入標本袋由腋后切口牽出。
對照組:給予單純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治療,方法與觀察組一致,但是術中不進行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
①臨床指標: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進行記錄和比較;②血紅蛋白:對比兩組患者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情況,于術前及術后3 d 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后放置在專用冰箱待測,檢測方法采用免疫層析膠體金技術,試劑為上海通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檢測試劑盒;③術后恢復指標:對兩組患者引流管量、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費進行記錄并比較;④安全性指標:比較并發(fā)癥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指標比較(n=25,)
表2 手術指標比較(n=25,)
術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前和術后血紅蛋白指標比較(n=25,)
表3 術前和術后血紅蛋白指標比較(n=25,)
觀察組患者引流管量、住院時間、醫(yī)療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引流管量、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費用比較(n=25,)
表4 兩組患者引流管量、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費用比較(n=25,)
觀察組并發(fā)癥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χ2=2.904,P=0.042),見表5。
表5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25,n(%)]
腹腔鏡腎切除術相較于傳統(tǒng)開放性腎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經(jīng)腹腔和后腹腔是腹腔鏡腎切除術的兩種主要途徑,既往研究[4]顯示:后腹腔路徑的優(yōu)勢更為顯著,抵達腎臟的便捷性更高,腹腔對其感染降低,腎靜脈擋在腎動脈前方,因此,后腹腔入路可以迅速找到腎動脈并充分暴露,在實施后腹腔鏡腎切除術時,如何在狹窄的空間內(nèi)定位其解剖標志,迅速暴露腎動脈和腎靜脈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
膈肌的內(nèi)側弓狀韌帶位于腰大肌的表面,走行與腎動脈后上方平行,且外向內(nèi)指向腎門,與同側腎動脈走行形成V 形對稱,通過腹腔鏡可觀察到膈肌腰部,腰大肌以及腰方肌,并以此對腎臟定位,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至腎門找尋腎動脈,以膈肌腳走行判斷腎動脈走行,明確解剖標志以簡化手術操作[5-6]。本研究顯示: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的后腹腔鏡切腎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血紅蛋白變化小,術后恢復方面引流管量顯著減少,住院時間、費用、并發(fā)癥均降低,說明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大大的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使得腹腔鏡腎切除手術更標準化,更縮短了切腎手術時間,使患者加速康復,將很大程度上為患者減少痛苦,節(jié)省住院時間及費用。腎臟位于脊柱的兩側,在腹膜后間隙內(nèi),左腎位于第11 胸椎下緣和2~3 腰椎間盤之間,右腎位于第12 胸椎上緣和第3 腰椎上緣之間,腎門在第1 腰椎的位置(第9 肋軟骨前端,正中線外側5 cm),腎動脈位于第2 腰椎水平,起于腹主動脈側壁,在腎門的位置分支進入到腎,從內(nèi)側向外側與腰大肌、腰方肌、腹橫肌依次相鄰[7-8],而膈肌內(nèi)側的弓狀韌帶在第1 腰椎體側面和第2 腰椎橫突之間的腱弓的位置,跨過腰大肌和腰交感神經(jīng)干,在腹腔鏡下利用膈肌的腰部、腰方肌和腰大肌對腎臟進行定位,腎門則利用膈肌內(nèi)側的弓狀韌帶進行定位[9-10],通過以上操作可準確的找到腎動脈,減少損傷。
筆者總結臨床經(jīng)驗認為在手術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清理干凈腹膜外脂肪,使腹腔間隙擴大,打開側椎筋膜,再進入到機體后間隙;②仔細辨別“海鷗”狀內(nèi)側弓狀肋帶,有利于暴露“三肌兩線”;③以內(nèi)側弓狀韌帶為標記對表面脂肪做適當游離,暴露腎動脈,其充分顯示后將腎臟游離,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11]。④膈肌的內(nèi)側弓狀韌帶位于腰大肌的表面,在尋找過程中盡量使用超聲刀,避免出血導致視野不清,不能對弓狀韌帶進行清晰的辨認;⑤積水腎臟因為體積增大,腎動脈與弓狀韌帶的V 形鏡像略有移位,一般向上移位偏多[12];⑥通過分離弓狀韌帶找腎動脈時要小心腰靜脈,特別是在左側,有時候第2腰靜脈就在這個V 形中間,需要離斷,警惕腰靜脈損傷出血。
綜上所述,膈肌內(nèi)側弓狀韌帶定位腎動脈的后腹腔鏡切腎患者可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