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董家秀,李隆菲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現狀、熱點及前沿解析
張曉東1,董家秀2,李隆菲3
1.中原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451400;2.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450064;3.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455000。
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收錄的2015年到2020年以“體能訓練”為主題的文獻信息作為研究數據源,運用文獻資料法和Cite space科學知識圖譜分析技術解析當今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的外部特征、基本情況以及支撐當前體能訓練研究的經典文獻,旨在梳理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現狀、揭示研究熱點、探索研究前沿及發(fā)展脈絡。研究發(fā)現:(1)美國、西班牙、英格蘭是體能訓練領域中發(fā)文量較高的國家,英格蘭、希臘、美國其研究具有較大影響力。大學是體能訓練研究是主要陣地,巴西Univ Sao Paulo發(fā)文量第一,英國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影響力最大。(2)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作者之間合作緊密并且形成以少數作者為核心的小型合作網絡。(3)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5篇經典引文涉及運動指南的制定、研究方法的科學細化、健康與患病人群的體能訓練、運動項目對的生理機能改善、全球身體活動水平的測評,覆蓋多個學科,有重要的理論或實踐意義,對學術爭鳴與創(chuàng)新而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競技成績與表現、大眾體力活動與健康是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所關注的兩大方向。生活質量訓練負荷、間歇恢復測試、心血管疾病、跑步、久坐行為在領域內研究具有較高影響力和價值。目前研究的熱點聚集于肌電圖、肌適能、測試、競爭等。
體能訓練;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知識圖譜
“體能”是當代世界競技體育發(fā)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1],也是大眾健身的主題。在一些發(fā)達國家,體能訓練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體能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已成為體育教育中的一門分支學科領域[2]。體能訓練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與醫(yī)學、生理學等多學科交叉互融態(tài)勢,其研究所涉及的對象愈加廣泛,如特殊職業(yè)(警察、消防員等)、特殊人群(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病患等)。對體能訓練現狀、熱點及前沿的研究可以反映體能訓練發(fā)展動態(tài),同時,體能訓練是競技運動訓練的核心[3],在一定程度亦可以反映體育學科學研究水平。本研究立足于國際視角,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收錄的2015-2020年以“體能訓練”為主題的文獻信息作為研究數據源,以文獻外部特征及基本情況為切入點,結合文獻二次閱讀,宏觀定量分析體能訓練研究之表征,定性主觀思辨其內里,旨在呈現國際體能訓練發(fā)展現狀及演進路徑,解析其研究熱點,為我國體能訓練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美國科學情報所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使用主題檢索,經過查閱“體能訓練”概念相關文獻[4],并對多個檢索式進行反復組配和比較分析,最終采用檢索式為TS=(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or(Core * Training)。文獻語言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檢索時間跨度為2015-2020年,檢索日期為2020年10月15日。檢索策略見表1,檢索到文獻9035篇,選擇“SPORT SCIENCE”為精煉依據最終得到1334條文獻記錄,對得到的1334條文獻記錄進行篩查去重處理,無重復文獻記錄。
表1 檢索策略
研究運用Cite 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法,將大量的文獻信息數據繪制成科學知識圖譜以直觀、生動、簡明的形式呈現,可以使研究者及時并準確地把握和跟蹤學科知識領域的研究前沿,研究熱點和研究的最新演化動態(tài),并能夠預測學科知識領域的發(fā)展方向和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問題[5]。本研究嚴格遵循CiteSpace工具的操作流程,以此保證研究結果的信效度[6]。
2015-2020年國際體能訓練研究國家地區(qū)分布共現圖譜見圖1。圖中每個節(jié)點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節(jié)點大小對應發(fā)文量多少,節(jié)點之間連線表示兩個國家或地區(qū)之間聯系[7]。節(jié)點中心性越高外環(huán)越寬且顏色越深,表示該國際或地區(qū)在該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影響力[8]。以體能訓練研究發(fā)文數量及中心性為依據,表2列出了排在前8的國家地區(qū)。納入分析的1344篇國際體能訓練相關文獻共來自于74個國家或地區(qū),從發(fā)文數量角度看,美國發(fā)文量最多,為306篇,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或地區(qū)。西班牙、英格蘭、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意大利、德國依次位列其后,發(fā)文量分別為155、140、139、132、90、82、77。我國發(fā)文量為32篇,排名第15位。從中心性角度看,英格蘭為0.22位列第一,其后依次為希臘0.20、美國0.17、意大利0.17、西班牙0.15、俄羅斯0.15、葡萄牙0.14、澳大利亞0.13。我國為0.03,與多個國家并列排第28位。希臘(發(fā)文量30,中心性0.20)、俄羅斯(發(fā)文量21,中心性0.15)、葡萄牙(發(fā)文量54,中心性0.14)具有低發(fā)文量高中心性特征,在國際體能訓練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及影響力。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發(fā)文量排名15,中心性排名28,與美、英、澳等科技強國依然有較大差距,加大體能訓練研究力度的同時增加國際合作研究成果是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研究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9]。
圖1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國家地區(qū)分布共現圖譜
表2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國家地區(qū)分布情況
以發(fā)文量及中心性為依據,2015-2020年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的機構分布情況見表3。大學是體能訓練研究的主要陣地,從發(fā)文量的角度看,巴西Univ Sao Paulo(圣保羅大學)排名第一,為23篇。其后依次是西班牙Univ Basque Country(巴克斯大學)、澳大利亞James Cook Univ(詹姆斯庫克大學)、西班牙Univ Granada(格拉納達大學)、丹麥Univ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學)、英國Univ Exeter(??巳卮髮W)、英國Univ Newcastle(紐卡斯爾大學)、葡萄牙Univ Estadual Londrina(隆德里納州立大學),發(fā)文量依次為19、17、17、15、14、14、13。從中心性角度來看,英國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文獻中心性排名第一,為0.22。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亞Univ Sydney(悉尼大學)、澳大利亞James Cook Univ(詹姆斯庫克大學)、Univ Western Australia(西澳大利亞大學)、西班牙Univ Granada(格拉納達大學)、德國Univ Potsdam(波茨坦大學)、Australian Inst Sport(澳大利亞體育協會)、南非Univ Cape Town(開普敦大學),中心性依次為0.18、0.14、0.14、0.14、0.13、0.13、0.13、0.13。
表3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機構分布情況
圖2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作者合作共現圖譜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作者合作共現圖譜見圖2。圖中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作者,節(jié)點大小與作者發(fā)文量成正比,節(jié)點之間連線粗細表示作者之間合作關系緊密程度。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作者之間合作緊密并且形成了以RODRIGO RAMIREZCAMPILLO(羅德里戈·拉米雷斯-坎皮洛)、FABIO Y NAKAMURA(法比奧·裕佐中村)、PETER KRUSTRUP(彼得·克魯斯特普)、IRINEU LOTURCO(伊里努·洛圖爾科)、MIKEL IZQUIERDO(麥克·伊奎基爾多)、KARIM CHAMARI(卡里姆·查馬里)為核心的小型合作網絡。
RODRIGO RAMIREZCAMPILLO(羅德里戈·拉米雷斯·坎皮洛)系智利洛斯拉各斯大學體育活動科學系人類表現實驗室,生活質量和健康研究小組,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抵抗訓練、測軸訓練、間歇訓練、神經肌肉性能優(yōu)化等。
FABIO Y NAKAMURA(法比奧·裕佐中村)系巴西聯邦達帕拉伊巴大學,此外還是足球科學研究所(FSI)體育研究實驗室成員之一,足球科學研究所(FSI)體育研究實驗室主要目的是提供適用于足球的研究,致力于關足球表現和傷病預防的研究,FABIO Y NAKAMURA(法比奧·裕佐中村)研究多集中于運動生理與運動訓練領域,涉及眾多項目,主要包括不同運動中的壓力恢復,運動中壓力恢復平衡的生理心理機制;超耐力項目特別是游泳、自行車、跑步等運動中的生理、生物力學、心理等相關問題。
PETER KRUSTRUP(彼得·克魯斯特普)系丹麥南部大學體育科學與臨床生物力學系健康科學研究部教授,彼得·克魯斯特普教授是國際知名運動科學與健康領域專家,同時擔任哥本哈根團隊運動與健康研究中心(Cophenhagen Centre for Team Sport and Health)副主任。2000年以來已在國際同行評審期刊發(fā)表超過200篇學術論文,其中超過60篇發(fā)表在領域內最權威期刊,其在足球運動對不同人群健康促進以及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面頗具建樹。
在Cite Space V界面選擇(Node Types)節(jié)點類型為(Reference)參考文獻,對1336條文獻記錄所引用的參考文獻進行分析,以被引頻次為依據,表4列出了國際體能訓練研究中排名前5的經典引文及其特征,這些文章具有較高的被引頻次,往往具有重要的理論或實踐意義,對學術爭鳴與創(chuàng)新而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5篇經典引文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是Garber CE(加伯·卡羅爾·尤因)于2011年發(fā)表在MED SCI SPORT EXER(運動醫(yī)學與科學)上的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10](健康成人中培養(yǎng)和維持心肺、肌肉骨骼和神經運動健身的鍛煉數量和質量:處方鍛煉指南),該研究取代了1998年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ACSM)提出的“開發(fā)和維護心肺和肌肉健身的推薦數量和質量,以及健康成年人的靈活性”。制定了適應健康成年人包括某些慢性病疾病患者或殘疾人在內的鍛煉指南。研究指出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除了日常生活活動之外,還有包括心肺、抵抗力、靈活性和神經運動鍛煉在內的定期鍛煉計劃,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ACSM 建議大多數成年人進行中等強度心肺運動訓練,進行 ≥30 min+1對 ≥5 d=wk+1,共≥150 min =wk=1,高強度心肺運動訓練為≥ 20 min=d=1對 ≥3 d=wk=1(≥75 min=wk+1),或中強度和高強度運動的組合,以實現總能量消耗≥500-1000 MET=min=wk=1。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2-3d=wk+1,成年人也應該對每個主要肌肉群進行抵抗練習,以及神經運動,包括平衡、敏捷和協調。對于保持關節(jié)運動范圍至關重要,建議在≥2 d=wk+1上為每個主要肌肉肌腱組完成一系列柔韌性練習(每次鍛煉總共 60 s)。
其余4篇文章同樣值得關注,分別是Hopkins WG(威廉·霍普金斯·斯蒂芬)于2009年發(fā)表在MED SCI SPORT EXER(運動醫(yī)學與科學)上Progressive Statistics for Studies in Sports Medicine and Exercise Science[11](運動醫(yī)學與運動科學研究的漸進統計);Gibala MJ(馬丁·吉巴拉·喬納森)于2012年發(fā)表在J PHYSIOL-LONDON(倫敦生理學)上的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12](適應健康與疾病的中低容量、高強度間歇訓練);Milanovic Z(佐蘭·米蘭諾維奇)于2015年發(fā)表在SPORTS MED(運動醫(yī)學)上的Is Recreational Soccer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13](娛樂足球對改進最大攝氧量有效性的系統回顧和元分析);Hallal PC(佩德羅·哈拉爾)于2012年發(fā)表于LANCET(柳葉刀)上的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urveillance progress, pitfalls, and prospects[14](全球身體活動水平:監(jiān)控進度、困難和前景)。
表4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5篇經典引文
運用Cite Space V軟件對1336條文獻記錄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以關鍵詞的共現頻率、中心性及突增性為依據,表5和圖3列出了國際體能訓練研究關鍵詞的特征。從關鍵詞共現頻率的角度來看,國際體能訓練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兩個方向,(1)是競技運動成績與表現相關體能訓練研究(Performance),其中體能(Fitness)、力量(Strength)、爆發(fā)力(Power)、耐力(Endurance)為該方向之中的高頻關鍵詞,乃近年來亦是一直以來競技運動所關注之熱點;(2)是大眾體力活動與健康相關體能訓練研究(Physical Activity),其中鍛煉(Exercise)與健康(Health)是該方向中研究熱點。
關鍵詞中心性可測量評估某關鍵詞對其他關鍵詞的影響程度,中心性越高表明該關鍵詞可能為節(jié)點網絡中的核心關鍵詞,對其他關鍵詞影響越大、聯系越緊密、關聯越廣泛。以關鍵詞中心性的角度來看,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0.11)有關研究在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及價值,其后依次是訓練負荷(Training load)(0.08)、間歇恢復測試(Intermittent Recovery Test)(0.08)、心血管疾?。–ardiovascular Disease)(0.08)、跑步(Running)(0.08)、久坐行為(Stability)(0.07)、超重(Overweight)(0.07)、腰痛(Low Back Pain)(0.07)、運動強度(Exercise Intensity)(0.07)、風險(Risk)(0.07)有關研究。
表5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關鍵詞特征
圖3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高突增性關鍵詞
某關鍵詞具有突增性即該關鍵詞有關研究數量在某個短期時間段內劇增,該關鍵詞有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認作這一時間段內的熱點。2016-2017年 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賽季(season)、十字韌帶損傷(cruciate ligament injury)、人類(human)、脂肪(fat)、最大攝氧量(vo2max)、能力(competence)、脂肪組織(adipose tissue)、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等。2017-2018年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跑步表現(running performance)、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教育(education)、沖刺間隔(sprint interval)、抗阻訓練(resistance exercise)、血糖控制(glycemic control)。2018-2020年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肌適能(muscular fitness)、生理特征(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測試(testing)、競爭(competition)。
(1)美國、西班牙、英格蘭是體能訓練領域中發(fā)文量較高的國家,英格蘭、希臘、美國其研究具有較大影響力。大學是體能訓練研究是主要陣地,巴西Univ Sao Paulo發(fā)文量第一,英國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影響力最大。
(2)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作者之間合作緊密并且形成以少數作者為核心的小型合作網絡。
(3)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5篇經典引文涉及運動指南的制定、研究方法的科學細化、健康與患病人群的體能訓練、運動項目對的生理機能改善、全球身體活動水平的測評,覆蓋多個學科,有重要的理論或實踐意義,對學術爭鳴與創(chuàng)新而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4)競技成績與表現、大眾體力活動與健康是國際體能訓練領域內所關注的兩大方向。生活質量訓練負荷、間歇恢復測試、心血管疾病、跑步、久坐行為在領域內研究具有較高影響力和價值。目前研究的熱點聚集于肌電圖、肌適能、測試、競爭等。
[1] 高玉花,黃瑞音.基于CiteSpace的中外功能性訓練研究的計量學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2,42(01):106~119.
[2] 李 衛(wèi),闕怡琳,石 煜,等.體能訓練前沿理念與實踐創(chuàng)新——第二屆中國國際體能大會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3):114~128.
[3] 劉大慶,張莉清,王三保,等.運動訓練學的研究熱點與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03):1~8.
[4] 陳小平,褚云芳,紀曉楠.競技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熱點及啟示[J].體育科學,2014,34(02):3~10.
[5] 王智慧.運動訓練學研究進展:理論熱點與綜合向度——田麥久教授學術訪談錄[J].體育與科學,2013,34(05):4~8.
[6] 茍 波,李之俊,高炳宏,等.“體能”概念辨析[J].體育科研,2008(02):47~52.
[7] 張 濤,郝志勇,吳鴻春.中國體育學科近十年研究動態(tài)的CiteSpace計量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7,36(04):5~8+30.
[8] 霍炫伊,石 巖.體育領域CiteSpace類研究信度、效度影響因素及其控制[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06):45~51+67
[9] 王 婷. 國內外柔韌素質研究演化特征的可視化分析[D].中北大學,2019.
[10] 郭仁紅,葛春林,郝霖霖.國外排球項目科研的前沿與熱點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02):164~170+187.
[11] 于紅妍,劉 敏.國際體能訓練研究現狀、熱點及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0):79~84.
[12] Carol Ewing Garber, Bryan Blissmer, Michael R. Deschenes, Barry A. Franklin, Michael J. Lamonte, I-Min Lee, David C. Nieman, David P. Swa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 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11, 43(07).
[13] WILLIAM G. HOPKINS, STEPHEN W. MARSHALL,ALAN M. BATTERHAM, JURI HANIN. Progressive Statistics for Studies in Sports Medicine and Exercise Scienc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9, 41(01).
[14] Gibala M J , Little J P , Macdonald M J , et al.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J].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2, 590(05): 1077~1084.
[15] Milanovi? Zoran, Panteli? Sa?a, ?ovi? Nedim, Spori? Goran, Krustrup Peter. Is Recreational Soccer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VO2ma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 2015, 45(09).
[16] Pedro C Hallal, Lars Bo Andersen, Fiona C Bull, Regina Guthold, William Haskell, Ulf Ekelund. 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urveillance progress, pitfalls, and prospects[J]. The Lancet, 2012, 380(9838).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Frontier Analysis
ZHANG Xiaodong1, DONG Jiaxiu2, LI Longfei3
1.Zhongyu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1400, China;2.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64, China;3.Anyang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China.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collected from 2015 to 2020, with “physical training” as the theme of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as the data source,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Cite space resolution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research of physical training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basic conditions and support the current studie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im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itu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reveals research focus, explo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 (1) the United States, Spain and England are the countries with high publication volume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training, while England, Gree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great influence in their research. University is the main base for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 Univ Sao Paulo from Brazil has published the first amount of articles, while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 from Britain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2)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authors cooperate closely and form a small cooperative network with a few authors as the core. (3)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field five classic quotation include the formulation of sports guide, refin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cience, health and popul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sports can improv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global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covering many discipline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cademic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nd innov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4) Competitive results and performance, public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re the two major areas of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Quality-of-life training loads, interval recovery tes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unning,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re of great influence and value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lectromyography, muscle fitness, testing, competition, etc.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 hotspot; Research frontier; Knowledge map
1007―6891(2022)06―0060―06
10.13932/j.cnki.sctykx.2022.06.13
G812.6
A
2020-11-06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