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 編 ○超小愛 繪
在人們的固有思維中,食物是否美味是靠舌頭來評判的。其實,準確地說,“味道評判員”是居住在舌頭上的味蕾。
味蕾是分布在舌頭表面的味覺感受器。一個成年人的口腔中大約有1萬個味蕾,每個味蕾又包含大約100個味覺細胞,而小孩的味蕾比大人的更豐富。這些味覺細胞能讓我們感受到酸、甜等基本味覺,并將信號傳遞給大腦,從而使我們品嘗出食物的味道。
雖說靠著這些味覺細胞,味蕾能夠?qū)κ澄锏奈兜雷龀鲈u判,但有時候,味蕾也會被搶走“發(fā)言權(quán)”,導(dǎo)致它的意見不被大腦認可,甚至連給大腦傳遞信號的機會都沒有,因為眼睛會在味蕾之前給大腦傳遞信號。
你沒有看錯!主要從事視覺工作的眼睛,其實還兼職擔(dān)任“味道評判員”,有時也會根據(jù)自己的觀測結(jié)果對食物的味道進行評判。想一想,你是不是覺得越紅的草莓越甜,越紅的蘋果越誘人,越黃的香蕉越可口呢?有時候,人們在還沒有吃之前,就已經(jīng)對食物有了初步感覺,就是因為眼睛向大腦傳遞了信號。
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顏色會影響對味覺的判斷,并根據(jù)實踐總結(jié)出了一些規(guī)律。比如,相比于綠色水果,紅色水果通常會讓人覺得吃起來更可口;紅、橙、黃等暖色系的食物會增加人們的食欲,而以藍色為代表的冷色系食物則會讓人們的食欲降低;紫色和黑色的食物容易讓人們聯(lián)想到中毒,進而下意識地避開,等等。因此,為了讓食物更受歡迎,一些人開始嘗試通過“化妝”改變食物的顏值,這就用到了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什么東西呢?簡單來說,就是一類可以給食物增加顏色的可食用“化妝品”。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提取天然色素給食物“上妝”了。比如,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素,蝦體內(nèi)的蝦青素,紅曲霉菌分泌產(chǎn)生的紅曲霉素,這些天然色素可以讓食物的顏值飆升,從而促進人們的食欲。
天然色素雖然種類不少,但也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審美。為了讓食物更漂亮,人們通過化學(xué)合成的方法,得到了一些從自然界中無法獲取的色素,這就是后來出現(xiàn)的人工合成色素。如今,我們在食品配料表中經(jīng)常看到的莧菜紅、檸檬黃、日落黃等都屬于合成色素。相比于天然色素,這些合成色素色彩更鮮艷,著色效果更好,用它們“上妝”的食物看上去也會更加美味。
添加了合成色素的食物雖然會增進我們的食欲,但食物本身的味道可能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覺得食物更加美味了,大多只是眼睛這個“評判員”帶來的假象。
除了食物本身的顏值,人們還找到了一些其他辦法為食物贏得好感。比如,給做好的食物上色,用醬油、炒好的糖水等給食物添加比較溫暖的顏色,可以讓食物變得更誘人。
改變食物所處的環(huán)境,把食物放在暖色的餐具中或者偏黃的燈光下,也會增加人們的食欲;擺出更美的圖案,讓餐具中的食物看起來更精致,像一幅畫一樣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同樣能讓食物顯得更美味。
雖然顏值對食物來說很重要,但食物畢竟是用來吃的,而不是用來看的。所以,并不是顏值不高,就一定成不了美食。前兩年流行一時的臟臟包、賣相平淡無奇的胡辣湯、看起來像黑暗料理的臭豆腐等,都是顏值不高但名氣很大的美食。
當(dāng)然,如果美食不僅顏值高,味道也很棒,能做到色香味俱全,自然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