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陳小慶
(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院,北京 100000)
無人機可以通過集群系統(tǒng)實現(xiàn)機群之間的相互配合,最大程度地使用單機資源,能夠彌補單一目標存在的缺陷,擴大搜索范圍,提高協(xié)同作業(yè)能力。現(xiàn)階段,無人機在作戰(zhàn)勘察、電力巡線等方面得到廣泛使用。編隊控制是無人機機群控制中的關鍵技術,通過調節(jié)單個目標位置,令其形成理想隊形,以此完成探測等工作。由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任務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編隊構型也會隨之改變。因此,必須結合實際任務需求,隨時調整編隊方式,實現(xiàn)時變編隊控制。
何呂龍[1]等人在有向通信拓撲的基礎上進行無人機集群時變編隊控制。構建機群在二階離散狀態(tài)下的時間系統(tǒng)模型,設計編隊控制協(xié)議,獲取實現(xiàn)編隊的主要條件,確定期望編隊表達式;在通信拓撲生成樹下,探究控制協(xié)議參數(shù)與狀態(tài)更新時間,確定最終控制步驟。田磊[2]等人探究一種異構多智能體系統(tǒng)的時變編隊控制方案。構建虛擬者、分組領導者與跟隨者的三層控制框架,分別設置不同層次控制任務;在通信拓撲結構下,根據(jù)相鄰鄰居之間的信息,完成控制協(xié)議設計。
上述方法在無人機數(shù)量較少時,能夠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控制能力,編隊軌跡合理。但隨著無人機數(shù)量的逐漸增加,各無人機之間無法合理地進行編隊,降低了集群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為此,本文通過勢函數(shù)[3],在虛擬勢力場中構建無人機動力學模型[4];再通過計算勢能獲得無人機目標位置,利用編隊控制器實現(xiàn)對無人機集群時變編隊的有效控制。
為獲取無人機目標位置,確保編隊過程中可以有效避開障礙物,對二維引力場作出改進,將人工勢函數(shù)引入到三維空間中,構建三維勢能場[5],改進的主要項目如下:
1)在二維引力場中添加垂直虛擬引力場;
2)對空間中存在的障礙區(qū)進行處理,將其當作半球、圓柱等;
3)斥力場只對當前平面中的無人機存在一定斥力。
與二維人工勢能場對比,該方法具備如下優(yōu)勢:任意方向上的引力都能夠利用控制因子進行自由控制;可以改善在障礙物影響下斥力提升現(xiàn)象;把障礙物視為圓柱等,能夠降低局部極小值出現(xiàn)的可能。三維引力場[6]和斥力場[7]的建立過程如下。
引力場:如果無人機當前坐標表示為qc=[xc,yc,zc],目標點的坐標是qg=[xg,yg,zg]。因此,能夠得出無人機引力勢函數(shù)公式
(1)
斥力場:假設空間中存在的障礙物不會對無人機生成斥力,已知障礙物i的坐標位置是qoi=[xoi,yoi,zoi],則其斥力函數(shù)為
(2)
由此,通過計算獲取三維空間中勢能總和U(q)T以及無人機受到的合力F(q)T
(3)
F(q)T=εU(q)T/εq
(4)
由于構建無人機動力學模型的過程是抽象的,因此,需要作出合理假設,使模型更加精準。本文將四旋翼無人機作為研究目標,確定如下假設:
1)綜合分析無人機的材料與飛行環(huán)境,認為飛機存在剛性結構,且完全對稱,旋翼和機架在相同平面中;
2)因旋翼質量較輕,設定其不存在旋轉慣量矩[8];
3)無人機飛行高度較低時,不考慮氣動效應。
此外,無人機的飛行運動包括平移和旋轉兩種,其中,前者表示的是未知關系,可用大地坐標系o-xayaza表示,旋轉則代表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用機體坐標系o-xbybzb描述。上述兩種坐標系的定義分別為
大地坐標系:將飛機起飛點當作坐標原點,令z軸與地面垂直,x軸的方向為東,y軸則按照右手定理進行定義。
機體坐標系:將飛機重心點當作原點,z軸與機架平面相互垂直,針對“+”形起飛方式,x軸順著機臂向外;而針對“×”方式來講,x軸順著機臂角平分線向外,y軸的定義方式同上。
對于無人機姿態(tài)的表示可選用歐拉角[9]或四元數(shù)。其中,前者能夠更加直觀地表述,但會產(chǎn)生奇異現(xiàn)象,而四元數(shù)可改善奇異現(xiàn)象,但較為復雜,不容易被理解。基于此,本文只分析無人機在固定角度下的旋轉,即理想姿態(tài)變動幅度不高于90度,這時采用歐拉角可有效規(guī)避奇異現(xiàn)象。
無人機在運動時不但受到重力Mg的作用,還會受拉力Fi、氣動阻力faero以及三維虛擬合力FVirtual的綜合影響。虛擬綜合外力的計算公式如下
FVirtual=F(q)T=εU(q)T/εq
(5)
根據(jù)牛頓力學定理可知,在虛擬力條件下,無人機表現(xiàn)出的線性運動方程可描述為
(6)
式中,fx,fy,fz均代表氣動阻力系數(shù),UI是機體生成的力矩,UT是旋翼生成的拉力。通過對無人機運動模型的構建,可有效掌握飛行特點,有利于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對障礙物的躲避,可更加合理地規(guī)劃編隊軌跡。
針對由N個無人機構成的系統(tǒng),利用有向圖[10]G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通信拓撲結構。假設無人機j∈{1,2,…,N}是G中某一節(jié)點vj。
在不分析無人機內(nèi)環(huán)動態(tài)時,將獨立無人機當作質點,則該無人機動態(tài)可通過二階積分模型[11]表示
(7)
綜合分析連續(xù)可微函數(shù)[12]
hj(t)=[hjX(t)hjv(t)]
(8)
c(t)=[cX(t)cv(t)]
(9)
假設時變編隊通過函數(shù)hj(t)(j=1,2,…,N)描述,針對理想隊形h(t)與某編隊路徑c(t),若無人機系統(tǒng)在原始狀態(tài)下滿足約束條件
(10)
則無人機能夠完成理想隊形h(t),并將c(t)當作中心路徑。
在上述情況下,對無人機系統(tǒng)之間的通信拓撲變換情況進行分析。假設={G1,G2,…,Gp},p≥1代表集群系統(tǒng)全部通信拓撲結構集合,t0=0 因此能夠得到通信拓撲系統(tǒng)的方程如下 ξ=[IN?(A+BK1)-L?(BK2)]ξ- [IN?(BK1)-L?(BK2)]+ (IN?B)-[IN?(BK1)]+(IN?B) (11) 式中,K代表待設計的控制器相關參數(shù),L屬于Laplacian矩陣,A與B均是特征矩陣,A?B代表兩個矩陣之間的Kronecker積,IN則代表N×N維單位矩陣。確定通信拓撲結構后,在此條件下對編隊控制器進行設計。 1)速度控制器 無人機編隊飛行過程中,x方向上的控制誤差ev包括兩部分,分為x方向上的間距誤差以及長機、僚機出現(xiàn)的速度誤差,ev的計算公式如下 ev=Rx(x-xLW)+Rv=RxΔx+RvΔV (12) 式中,Rx代表長機和僚機之間在x方向上的位置誤差系數(shù),Rv為兩機之間存在的速度誤差系數(shù),Δx代表x方向的位置誤差,ΔV為速度誤差,xLW描述x方向的理想坐標。 2)航向控制器 航向控制是在y軸上進行的,其控制誤差eψ包括橫向間距誤差以及長機、僚機二者生成的航向角差異,利用下述公式表示 eψ=Ry(y-yLM)+Rψ=RyΔy+RψΔψ (13) 式中,Ry代表長機和僚機在y方向上的位置誤差系數(shù),Rψ為二者之間的航向角誤差系數(shù),Δy描述二者飛行過程中y方向存在的位置誤差,Δψ則是兩機航向角偏差。 引入比例-積分控制方法來確定不同航向的控制規(guī)律,假設Kψp′和KψI′分別代表PI控制器中比例與積分增益系數(shù),ψC描述控制輸出,則控制器表達式如下 (14) 3)高度控制器 高度控制誤差是z方向上的控制誤差ez和兩機高度差之間的正比,利用下述公式表示 ez=Rs(z-zLW)=kzΔz (15) 式中,Rs代表兩機之間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誤差系數(shù),Δz則代表兩機垂直位置偏差。 同樣利用比例-積分控制有關原理設置高度控制規(guī)律,zC為z方向的控制輸出,Ksp′和KsI′分別為該通道中控制器的比例與積分增益系數(shù),則控制器表達式如下 (16) 集群系統(tǒng)通常由一個長機與若干個僚機構成。結合不同方向的控制方式,編隊控制步驟可表示為: 步驟一:通過長機控制器確定速度、航向角以及飛行高度,再利用自動駕駛儀器給出無人機的真實飛行信息; 步驟二:結合無人機動力學方程,獲取兩機相對坐標也就是真實間距; 步驟三:長機中的控制器結合地面操作員給出的理想指令計算飛行誤差,再根據(jù)該誤差判斷出最遠處的僚機方位,判斷是否要作出機動; 步驟四:將無人機間距與機動誤差當作控制器輸入,當僚機駕駛儀獲取該輸入后作出機動,并與長機一起完成編隊飛行。 為驗證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設置仿真。假設集群時變期望隊形有V形隊列、橫隊以及圓形隊列三種。無人機群的最大飛行速度與加速度分別為75m/s和15m/s2,設定通信半徑是280m,理想航偏角度是30°。分別針對5架、10架無人機的集群系統(tǒng),在前100秒內(nèi)的期望隊列為V形,在100~200秒之間的期望隊列為橫隊,在200~300秒之間編隊又一次發(fā)生變化,此時期望隊列是圓形。利用本文方法對其進行編隊控制,無人機的初始位置如圖1所示,不同數(shù)量組成的集群編隊控制結果如圖2-4所示。 圖1中,連接無人機的實線代表無人機之間的通信處于正常連通狀態(tài)。 圖1 無人機初始位置示意圖 由圖2-4能夠看出,在本文方法控制下,無論無人機數(shù)量多少,編隊隊形總能與理想隊形相近。這是因為通過對勢函數(shù)的計算可以準確得出每個無人機之間的理想距離,將理想隊形輸入到控制器后,無人機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可更好掌握間距,并按照期望隊形進行有序排列。 圖3 橫隊編隊控制結果 圖4 圓形編隊控制結果 為驗證無人機編隊控制過程的穩(wěn)定性與合理性,進一步分析無人機每次隊形切換路徑,仿真結果如圖5和6所示。 圖5 V型切換到橫隊的軌跡圖 圖6 橫隊切換到圓形隊列的軌跡圖 由圖5和6可知,在兩種不同數(shù)量的無人機集群系統(tǒng)中,對于每一次隊形切換,所提控制方法均能使無人機找到在新隊形中的位置,且不會出現(xiàn)重復站隊現(xiàn)象。主要因為所提方法在三維虛擬勢力場下建立了無人機的動力學方程,掌握無人機的運動特性,同時利用有向圖描述無人機之間的通信拓撲結構,確保無人機之間的有效交流,避免在隊形切換時出現(xiàn)不同無人機占據(jù)相同位置的現(xiàn)象,使切換軌跡更加合理,控制過程平穩(wěn)進行。 無人機集群即為使用一定組織機制,使多架無人機在集中控制條件下,根據(jù)通信信息完成相應任務,此種集群系統(tǒng)在軍事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為提高機群編隊的合理性,本文將勢函數(shù)引入到編隊控制中,通過構建虛擬勢場下的無人機動力學模型,掌握其飛行特點,再利用勢函數(shù)設計編隊控制器,確保機群之間通信合理。仿真結果證明,所提方法可實現(xiàn)不同隊形的有效轉換,但是本文的通信是在理想狀態(tài)下進行的,沒有考慮丟包等現(xiàn)象。因此在今后研究中需對其優(yōu)化,實現(xiàn)在非理想通信狀態(tài)下對無人機編隊進行精準有效控制。3.2 編隊控制器設計
4 仿真數(shù)據(jù)分析
5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