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輝,王偉,顏塵棟,王薇,李熙英
(延邊大學農(nóng)學院,吉林延邊 133000)
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侵染引起的水稻紋枯病是世界各產(chǎn)稻區(qū)普遍發(fā)生的水稻病害之一[1]。常造成水稻產(chǎn)量降低,一般減產(chǎn)10%~30%,嚴重時達到50%[2]。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水稻品種的推廣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水稻紋枯病的危害在全國呈上升趨勢,一些地區(qū)已超過了稻瘟病的危害[3]。
目前,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農(nóng)業(yè)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方法?;瘜W防治污染較大,對環(huán)境具有明顯的破壞,并且病菌抗藥性日益增強,加上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免疫或高抗品種,使得水稻紋枯病的防治工作越來越難;生物防治是現(xiàn)階段防治水稻紋枯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4]。束震[5]發(fā)現(xiàn),木霉菌(Trichodermaspp.)是優(yōu)良的生防菌株,哈茨木霉菌也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種群,營養(yǎng)競爭、重寄生、抗生作用及促進作物生長作用使其成為植病生防的重要因子。
木霉屬(Trichoderma)真菌繁殖速度快,具有安全無毒、環(huán)保、有效等特點,能防治多種植物病害,尤其對立枯絲核菌、鐮刀菌屬(Fusarium)、疫霉菌屬(Phytophthora)、腐霉菌屬(Pythium)、鏈格孢菌屬(Alternaria)等引起的幼苗立枯病、疫霉病、猝倒病等有較好的防治效果[6]。木霉菌在防治植物病害過程中能促進植物生長、改善土壤環(huán)境條件、提高植物抗逆性,具有良好的應(yīng)用潛力[7]。目前,國內(nèi)外用于生物防治的木霉菌菌株主要有以下8種: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鉤狀木霉(Trichoderma hooked)、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idis)、長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folia)、康寧木霉(Trichoderma corning)、綠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綠色木霉(Green wood mold)、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其中哈茨木霉和綠色木霉已作為生防制劑在田間廣泛應(yīng)用[8]。王艷麗等[9]報道,哈茨木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可達到62.48%~72.29%;董曉軍等[10]通過固體和液體發(fā)酵制備的3種木霉菌制劑對番茄灰霉病田間防效均超過60%,相當于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的防效。本研究從本地土壤中分離、篩選和鑒定出對水稻紋枯病菌具有較強生防作用的木霉菌菌株,研究了及其適應(yīng)性,為水稻紋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據(jù)。
1.1.1 供試菌種 水稻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人參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玉米彎孢霉葉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人參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水稻惡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人參銹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人參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由延邊大學農(nóng)學院植物病理研究室保存。
1.1.2 供試土樣 在延邊大學農(nóng)學院實習基地的玉米、西紅柿、芹菜、辣椒、丁香樹、毛白楊、榆樹、油松、蘋果和梨田地,采集植物根際15—20 cm土層樣品。將土樣碾碎,自然晾干后放在4℃冰箱保存用于篩選木霉菌。
1.1.3 供試培養(yǎng)基 馬鈴薯葡萄糖培養(yǎng)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1 000 mL蒸餾水,200 g去皮馬鈴薯,18 g瓊脂粉,20 g葡萄糖。
孟加拉紅培養(yǎng)基:KH2PO41 g,MgSO4·7H2O 0.5 g,葡萄糖10 g,蛋白胨5 g,氯霉素0.1 g,孟加拉紅0.03 g,瓊脂18 g,蒸餾水1 000 mL。
PDB培養(yǎng)基:去皮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蒸餾水1 000 mL。
MEA培養(yǎng)基:麥芽糖30 g,蛋白胨3 g,瓊脂15 g,蒸餾水1 000 mL。
1.1.4 供試藥劑 1.5%多抗霉素、75%百菌靈、50%多菌靈、50%腐霉利、80%代森錳鋅均購自本地農(nóng)藥商店,膠回收試劑盒購自O(shè)MEGA公司。引物合成和測序由吉林省庫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1.5 儀器設(shè)備 H-B11-800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市躍進醫(yī)療器械一廠;B203LED光學顯微鏡,重慶奧特光學儀器有限公司。
木霉菌分離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取10 g土樣加入90 mL無菌水,120 r·min-1恒溫振蕩器中震蕩10 min后進行梯度稀釋,取10-2、10-3、10-4稀釋液0.3 mL涂抹于孟加拉紅培養(yǎng)基平板上,每個處理重復3次,于25℃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待長出菌落,統(tǒng)計培養(yǎng)皿中的真菌菌株數(shù),挑菌絲制成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態(tài),根據(jù)菌落的形態(tài)特征[11]確定木霉菌菌株,挑取單個菌絲接種到PDA培養(yǎng)基上,連續(xù)3代挑取菌絲純化培養(yǎng),并在4℃下低溫保存?zhèn)溆谩?/p>
從純化好的木霉菌與水稻紋枯病菌的菌落邊緣,分別取直徑為5和7 mm的菌餅,在PDA平板中央放置紋枯病菌菌餅,兩端各2 cm處放木霉菌菌餅,每個處理設(shè)3個重復,以只接紋枯病菌菌餅的平板為對照,于25℃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每天觀察和測量病原菌菌落生長直徑,直至對照菌落長滿整個平皿為止,計算抑菌率。
將純化好的木霉菌株用打孔器取直徑5 mm菌餅,取4個菌餅接種于100 mL PDB培養(yǎng)液中,28℃、120·min-1恒溫搖床培養(yǎng)7 d,6 000 r·min-1離心20 min得上清液。用旋轉(zhuǎn)蒸發(fā)儀將上清液濃縮至10 mL,即為發(fā)酵濃縮液。將活化好的水稻紋枯病菌菌株,用7 mm的打孔器取菌餅,接種于在PDA平板中央,在距離菌餅中心1.5 cm處對稱放置滴上100μL發(fā)酵濃縮液的直徑8 mm的濾紙片,置于25℃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個處理重復3次,以只接病原菌菌餅為對照。調(diào)查菌落生長情況并計算抑菌率,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來比較差異。
當水稻幼苗長到三葉一心至四葉一心期,移栽桶(桶高19.5 cm;桶口直徑11 cm;桶底直徑7.5 cm)裝盆栽基質(zhì)6 kg,將四葉期的水稻秧苗移栽到桶中,每桶3叢,每叢3株,按正常管理。
水稻紋枯病菌接在15 cm的已滅菌稻桿上,25℃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備用。待水稻進入分蘗末期時接菌稻桿插在稻叢中央誘發(fā)紋枯病病。
取2個活化好的D1菌株平板,用無菌水制成孢子懸浮液(10倍顯微鏡下每視野100個孢子左右),噴濕稻株的方法進行接菌。
試驗設(shè)6個處理:接病菌24 h后D1菌株處理(T1)、同時接病菌和D1菌株處理(T2)、噴D1菌株24 h后接病菌(T3)、只噴D1菌株(T4),對照組設(shè)置為只接病菌(CKP)、只噴無菌水(CKW)。每處理10桶,30叢水稻。處理3周后按水稻紋枯病9級標準[12]調(diào)查記載病情。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水稻成熟期測各處理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及產(chǎn)量。
1.6.1 D1菌株的形態(tài)學特性觀察 D1菌株接種在直徑90 mm的PDA和MEA平板中央,置于25℃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觀察菌落形態(tài)和生長速度。取25℃下培養(yǎng)3 d的菌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分生孢子梗分枝角度、分生孢子著生情況等形態(tài),測量分生孢子大小、分生孢子梗長度及主軸的寬度。
1.6.2 D1菌株的分子學鑒定 利用ITSrDNA引物(ITS1:3’-TCCGTAGGTGAACCTGCGG-5’;ITS4:3’-TCCTCCGCTTATTGATATGC-5’)進 行PCR擴增。反應(yīng)體系:模板DNA 1μL,2×TaqMaster Mix 25μL,正反向引物(10μmol·L-1)各2μL,加dd H2O至50μL。反應(yīng)程序:95℃5 min;95℃15 s;60℃15 s;72℃1 min;72℃5 min;4℃保溫。PCR產(chǎn)物回收后送吉林省庫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qū)⑿蛄性贜CBI網(wǎng)站(https://www.ncbi.nlm.nih.gov)進行BLAST比對,獲取同源性最高的前100個菌株序列,在GenBank網(wǎng)站登錄序列,用GeneDoc軟件和DNASTAR.Lasergene.v7.1版軟件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7.1 溫度和pH 用活化好的D1菌株與水稻紋枯病菌菌株進行對峙培養(yǎng)。分別于10、15、20、25、30、35℃下恒溫培養(yǎng),每處理設(shè)4次重復,以只接紋枯病菌菌餅的平板為對照。
將PDA培養(yǎng)基的pH用1 mol·L-1的HCl和1 mol·L-1的NaOH調(diào)至4、5、6、7、8、9、10后制成平板。在不同pH的PDA培養(yǎng)基平板上用活化好的D1菌株與紋枯病菌菌株進行對峙培養(yǎng)。每個處理設(shè)4次重復,以只接病原菌菌餅的平板為對照。
1.7.2 殺菌劑 用多抗霉素、百菌清、多菌靈、腐霉利、代森錳鋅5種藥劑制成不同質(zhì)量濃度的PDA平板(表1),以不加殺菌劑的培養(yǎng)基為對照。將7 mm直徑的D1菌餅移接到帶藥培養(yǎng)基平板中央,置25℃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3 d,測量菌絲生長直徑,計算抑菌率。以質(zhì)量濃度和抑菌率建立毒力方程,求出EC50值和EC90值[13]。將各殺菌劑田間常用量代入各毒力方程,得出該用量下對D1菌株的抑菌率。
表1 D1殺菌劑用量Table 1 Fungicides dosage in this study
由表2可見,9種植物根際土樣中分離到的真菌菌株數(shù)和木霉菌菌株數(shù)均表現(xiàn)為在農(nóng)田中較多、樹木下的土壤中較少的趨勢。其中玉米土樣、芹菜土樣和辣椒土樣中分離到的真菌菌株數(shù)較多,為40種以上,其余土樣分離到的真菌菌株數(shù)較少。
表2 不同土壤中分離的真菌和木霉菌菌株Table 2 Fungi and Trichodermastrai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oils
9種土樣中分離出20株木霉菌菌株,其中玉米土樣中分離純化得最多,共有8株,編號為Y1~Y8;其次是芹菜土樣,共6株,編號為Q1~Q6;再次是辣椒地土樣,共4株,編號為L1~L4;西紅柿土樣和丁香樹土樣分別分離純化出1株,編號分別為X1和D1;其余土樣中未分離出木霉菌菌株。
從表3可以看出,分離的20株木霉菌菌株對水稻紋枯病菌均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在64.84%~80.82%之間,其中D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高,為80.82%;其次是Y7和Y5菌株,分別為76.71%和75.34%;再次是L2、L1、L3、Q4菌株,抑菌率在72.60%~73.97%之間,其余菌株的抑菌率在64.84%~69.86%之間。分離的20株木霉菌菌株發(fā)酵濃縮液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菌率在4.53%~69.55%之間,其中D1菌株發(fā)酵濃縮液的抑制效果最好,為69.55%;其次為Y2、Y4、L4、Q5菌株發(fā)酵濃縮液,抑菌率為55.97%~62.14%;Y1和L3菌株發(fā)酵濃縮液抑菌率為48.56%,其余菌株發(fā)酵濃縮液的抑菌率在20.99%以下。
表3 木霉菌菌株及發(fā)酵濃縮液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Table 3 Inhibitory effects of trichoderma strain and fermentation concentrated on rice sheath blight
綜合上述,D1菌株及其發(fā)酵濃縮液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較強,因此從這20株木霉菌菌株中選出D1菌株作為水稻紋枯病生防用木霉菌進行進一步研究。
由表4可見,D1菌株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顯著低于只接病菌的對照(CKP),其中先用D1菌株處理24 h后接病菌(T3)的病情指數(shù)最低(11.72),防效為67.86%;同時接病菌和D1菌株處理(T2)的病情指數(shù)次之(14.19),其防效為61.09%;先接病菌24 h后用D1菌株處理(T1)的病情指數(shù)為17.83,其防效為51.12%。
表4 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Table 4 Control effect of strain D1 on rice sheath blight
由表5可見,穗數(shù)方面,只用D1處理(T4)、無菌對照(CKW)、D1+病菌不同處理(T1~T3)的穗數(shù)顯著高于只接病菌的對照(CKP),其中只用D1菌株處理(T4)的穗數(shù)最高;穗粒數(shù)方面,不同處理的穗粒數(shù)顯著多于直接病菌的對照(CKP)。其中,只用D1(T4)、無菌對照(CKW)、先D1+后病菌處理(T1)的穗粒數(shù)最多,其次為同時病菌+D1處理(T2)和先病菌+后D1處理(T3)的穗粒數(shù);結(jié)實率方面,各處理的結(jié)實率均顯著高于只接病菌的對照(CKP),其中只用D1(T4)、無菌對照(CKW)、D1+后病菌(T1)的結(jié)實率最高,其次為病菌+D1同時處理(T2)的結(jié)實率,再次為先病菌+后D1處理(T3)的結(jié)實率;千粒重方面,各處理的千粒重均顯著高于只接病菌處理(CKP),其中只用D1(T4)和無菌對照(CKW)的千粒重最大,其次為病菌+D1的不同處理(T1~T3)的千粒重。
表5 D1菌株處理對水稻產(chǎn)量構(gòu)成因素及產(chǎn)量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D1 strain treatment on rice yield components and yield
產(chǎn)量方面,各處理產(chǎn)量均顯著高于只接病菌處理(CKP),其中D1處理(T4)的產(chǎn)量最高,比無菌對照增產(chǎn)11.54%,比只接病菌處理(CKP)的增產(chǎn)121.38%;其次為先D1+后病菌處理(T3)的產(chǎn)量,比只接病菌處理(CKP)的增產(chǎn)96.13%;再次為病菌+D1同時處理(T3)和先病菌+后D1處理(T2)的產(chǎn)量,比只接病菌處理的分別增產(chǎn)65.50%和53.72%。
上述可見,D1菌株不會引起稻株發(fā)病,對水稻植株是安全的,并能增加水稻的產(chǎn)量,對水稻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和產(chǎn)量的影響可見,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其中預防作用強于治療作用。
2.4.1 D1菌株的形態(tài)學鑒定 D1菌株菌落邊緣均勻,菌絲為無色透明絨毛狀,呈輻射狀生長,后變綠,反面無色,在PDA培養(yǎng)基上2~3 d長滿平皿,在MEA培養(yǎng)基上4~5 d長滿平皿,產(chǎn)孢少。同心環(huán)紋初清晰,間距為1 cm,后不明顯(圖1)。分生孢子梗從菌絲側(cè)枝產(chǎn)生,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長,主軸寬2.785μm,對生分枝,少間生,直或稍微彎曲的窄燒瓶形,尖端生分生孢子團,含孢子2~7個(圖2)。分生孢子單細胞,橢球形,大小為4.085μm×3.470μm,厚垣孢子少。根據(jù)《木霉分類與鑒定》[11]以及Bissett的分類系統(tǒng)[14-17],從形態(tài)上初步鑒定D1菌株為木霉屬。
圖1 D1菌株在PDA培養(yǎng)基生長5 d的菌落形態(tài)Fig.1 Colony morphology of D1 strain growing on PDA mediumfor 5 d
圖2 D1菌株的分生孢子梗Fig.2 Conidipphore stem of D1 strain
2.4.2 水稻紋枯病生防用木霉菌的分子學鑒定D1菌株的ITSrDNA序列大小為586 bp。將其序列在NCBI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比對,并在GenBank上進行登錄,登錄號為MN833491?;贗TSrDNA序列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3),D1菌株與T.brevicompactumACCC32814(MF669734.1)、T.brevicompactumTB003(KX092002.1)、T.brevicompactumT205(HQ596986.1)相鄰,親緣關(guān)系非常近。結(jié)合菌株形態(tài)及培養(yǎng)特征,鑒定D1菌株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
圖3 D1菌株基于ITSrDNA序列同源性菌株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D1 strain based on ITSrDNA sequence homologousstrains
2.5.1 D1菌株對8種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由表6可見,D1菌株對8種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中D1菌株對辣椒炭疽病菌的抑菌率最高,為95.18%;其次是人參灰霉病菌和人參立枯病菌;再次是人參銹腐病菌、水稻紋枯病菌、玉米彎孢霉葉斑病菌和人參黑斑病菌的抑菌率;對水稻惡苗病菌的抑菌率最低,為63.03%。綜合來看,D1菌株對8種植物病菌都有抑菌作用,抑菌譜較寬。
表6 D1菌株對8種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Table 6 Inhibition of D1 strain on 8 kind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2.5.2 不同條件對D1菌株抑菌作用的影響 在10~35℃范圍內(nèi),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中D1菌株在20~30℃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強,抑菌率為76.15%~80.70%,其次是15℃,再次是10℃,35℃抑菌作用最弱(表7)。說明D1菌株在20~30℃有較強的抑菌活性。
在pH 4~10范圍內(nèi),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菌率在69.60%~78.77%之間,其中pH 4~5時抑菌作用最強,抑菌率為78.57%~78.77%;其次是pH 6~7;pH 8~10抑菌作用最弱(表7)。說明D1菌株在pH 4~5時有較強的抑菌活性。
表7 不同溫度和pH下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Table 7 Inhibitory effect of strain D1 on the hyphae of Rhizoctonia solani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H
2.5.3 5種殺菌劑對D1菌株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 由表8可見,50%多菌靈和50%腐霉利對D1菌株的毒力最大,其EC50值為0.042和0.301 mg·L-1,EC90值為0.100 mg·L-1和1.510 mg·L-1,田間常用質(zhì)量濃度下對D1菌株的菌絲生長抑菌率高達100%;其次是1.5%多抗霉素和75%百菌清對D1菌株的菌絲生長抑菌率;80%代森錳鋅對D1菌株菌絲生長毒力最小,其EC50值為383.24 mg·L-1,EC90值為5 271.42 mg·L-1,但田間常用質(zhì)量濃度下的抑菌率仍為75.8%。
表8 不同殺菌劑對D1菌株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Table 8 Inhibi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D1 strain
木霉菌廣泛存在于潮濕、通氣好、有機質(zhì)豐富的土壤及植株根際中,大多數(shù)種類對植物病菌具有生物防治作用,是近年來學術(shù)研究最多的生防真菌種類[18]。本文在分離木霉菌菌株時發(fā)現(xiàn),從玉米、辣椒、芹菜等作物根際土壤中分離的木霉菌較多,在油松、蘋果梨樹、丁香樹、楊樹等喬灌木根際土壤中分離的木霉菌較少,可能的原因是木霉菌的分布與植物類型、土壤微生物豐富度、土壤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guān),這與陳泉等[19]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
本文采用室內(nèi)平板對峙培養(yǎng)試驗等從20株木霉菌菌株中篩選出D1菌株作為水稻紋枯病生防用木霉菌,經(jīng)形態(tài)學和分子學鑒定為短密木霉(T.brevicompactum)。申君等[20]從蔬菜根際土壤中篩選出1株對辣椒根腐病具有較好防效的拮抗木霉菌Tb1,通過形態(tài)觀察和18SrDNA基因序列分析,確定Tb1菌株為短密木霉菌,同時對其抑菌譜和穩(wěn)定性進行測定,以期為設(shè)施蔬菜土傳病害的綠色防控提供新的菌株資源和理論依據(jù)。郭成等[21]篩選的短密木霉菌株GAS1-1對玉米鐮孢莖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腐霉莖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率達60%以上;吳紫燕等[22]發(fā)現(xiàn),2株短密木霉的液體發(fā)酵液對小麥紋枯病菌(Rhizoctonia ceralis)、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棉花枯萎病菌(F.vasinfectum)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率達72%以上。本研究篩選的短密木霉D1菌株對8種植物病菌均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中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菌、辣椒炭疽病菌、人參立枯病菌和人參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均達79.92%以上,甚至對辣椒炭疽病的抑菌率達到95%;通過盆栽防病試驗發(fā)現(xiàn),利用D1菌株處理水稻后水稻產(chǎn)量不僅沒有下降還有所增加,比無菌水處理提高了27.41%,說明D1菌株不僅不會引起水稻發(fā)病,對稻株是安全的,還能對水稻的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與李松鵬[23]關(guān)于木霉菌促進水稻生長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同時,本文發(fā)現(xiàn),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在51.12%~67.86%之間,使用D1菌株處理的水稻結(jié)實率、千粒重和產(chǎn)量顯著高于只接病菌處理,并且得出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其中D1菌株對水稻紋枯病的預防作用強于治療作用。這與潘瑋[24]關(guān)于綠色木霉菌對辣椒疫霉菌的防治研究結(jié)論基本一致。
D1菌株在20~30℃時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強,為76.15~80.70%,pH 4~5時抑菌作用最強,抑菌率為78.57%~78.77%,說明D1菌株對溫度和pH具有較強適應(yīng)性。李雪婷等[25]發(fā)現(xiàn),當pH 5時菌株S177-377對水稻紋枯病的抑菌作用最強達,高達95.85%,在pH 5時的抑菌率顯著(P<0.05)高于其他培養(yǎng)條件下的抑菌率。在田間常用質(zhì)量濃度下5種殺菌劑對D1菌株的抑菌率均較高,為75.8%~100%,說明在田間應(yīng)用時應(yīng)避免這些殺菌劑與D1菌株同時使用,在常年噴施這幾種殺菌劑的土壤環(huán)境中不適宜施用D1菌株來進行生物防治。其中50%多菌靈、50%腐霉利在田間常用質(zhì)量濃度下對D1菌株的抑菌率高達100%,原因可能是多菌靈和腐霉利屬于治療性殺菌劑有關(guān)。但室內(nèi)的毒力測定結(jié)果只能說明殺菌劑對木霉菌的抑制作用,并不能完全說明殺菌劑和木霉菌共同施用后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26],因此針對殺菌劑和木霉菌共同進行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還需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