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洋,杜春雁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1600)
自閉癥又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狹隘興趣及重復刻板行為等,同時也常伴注意障礙、多動、沖動任性、情緒不穩(wěn)等癥狀,是一種嚴重的兒童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1]。
祖國醫(yī)學雖無“自閉癥”病名,但各醫(yī)家已有相關描述如“童昏”“語遲”“胎弱”“無慧”“目無情”等,并且提出本病的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各臟密切相關[2]。杜春雁主任于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從事小兒推拿20 a余,對診治自閉癥患兒有豐富經(jīng)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時見證一例該病患兒通過推拿配合針灸達到痊愈,現(xiàn)報道如下。
郭××,男,6歲,天津本地人,于2021年2月就診。其母代述:患兒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對各種事物興趣降低,沉默不語喜獨處,性情急躁易怒,對指令不予理睬,喃喃自語,刻板重復拍頭動作。患兒既往體健,系家中第一子,母孕期體健,足月產(chǎn)順產(chǎn),無產(chǎn)傷史。家族中無類似患者。查體未見異常??滔掳Y:面色淡白,形體偏瘦,納差,寐欠安,大便前干后稀,2 d~3 d一行,舌淡苔薄黃,左關脈弦數(shù)、右脈弱。診斷:自閉癥(脾虛肝郁)。治法:疏肝健脾,醒神開竅。處方:參照王雅儒口述《臟腑圖點穴法》一書操作步驟及方法。依次將闌門、建里、氣海、帶脈、章門、巨闕、上脘、中脘、天樞諸穴放通,后按揉肝俞、脾俞。針刺取穴:百會、四神聰、神庭、上星、囟會、頭維、太陽、印堂、風池、內關、合谷、太沖,留針30 min。治療頻率均為1天1次,1周5次,4周為1療程。復診:1個療程后患兒不再喃喃自語,無怪異刻板重復動作,對于周圍事物興趣明顯提升;2個療程后患兒性情逐漸平和,可遵從指令行事,與家人交流無障礙;3個療程后無異于常人。
《小兒藥證直訣》云“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景岳全書·論調氣》云“夫百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杜主任認為,本病分先天與后天,先天責之于腎精虧損,患兒同時伴有五遲五軟等表現(xiàn);后天責之于氣機不能通暢,進而五臟出現(xiàn)偏頗,或亢或抑,或實或虛。本例患兒最終能痊愈,筆者認為有兩點:其一是患兒并無先天發(fā)育異?;驌p害,雖有臟腑氣血失調但先天腎精充沛;其二是患兒就診比較及時,并且治療方法切合病機。故臨證之時需辨別患兒病情輕重,對于先天不足患兒,應準確評估病情采用多手段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于后天發(fā)病患兒應確定證候,此例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與舌脈四診合參判斷患兒是肝郁脾虛,應使郁滯之肝氣調順,虧虛之脾氣補順,臟腑點穴一大特色便是調暢五臟六腑氣機,通過手法達到損有余補不足。此患兒闌門、建里、上脘、中脘采用輕補以期暢補脾土;帶脈、章門采用重瀉法以疏通肝郁之氣與周身氣血;巨闕、天樞采用輕瀉法防止食滯胃腸;氣海平補平瀉,僅放通即可,配以疏通背部肝俞、脾俞達到增效作用。因為本病常伴有神志異常表現(xiàn),而針刺自古對于神志病都有很好的效果,故同時配合針刺頭部諸穴可以起到醒神開竅、清利頭目作用,合谷配太沖為經(jīng)典“開四關”,使周身氣血順暢、陰陽上下相通,加刺內關可以暢通心胸之氣,穩(wěn)定患兒情緒。“從氣論治”為此治療一大特色,杜主任從基礎病機入手,化繁為簡,再以五臟辨證確立證候,施治時選取相應的穴位,運用點穴手法和針刺進行補瀉,“污去結解”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