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合祥
(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3)
分層開采是我國曾長期應用的一種厚煤層采煤法,隨著大采高和放頂煤開采技術的發(fā)展,分層開采技術已少用,上分層工作面回采時若采用留區(qū)段煤柱方法,則下分層回采過程中存在應力集中區(qū)的問題[1-6]。對于區(qū)段煤柱在井田邊界的特殊情況,下分層回采巷道布置于采空區(qū)下方,會造成一定的煤炭損失,布置于區(qū)段煤柱下方,巷道維護困難,但可以多回收一定寬度的煤柱[7-10]。本文基于永紅煤礦下分層地質和開采技術條件,以巷道布置及支護設計為對象,研究了在邊界區(qū)段煤柱影響下,底板煤巖層的應力和變形破壞規(guī)律,通過數值模擬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了下分層回采巷道的合理位置和支護技術,并進行了工業(yè)性試驗。
永紅煤礦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部,主采煤層為山西組3號煤層,平均埋深287.29 m,平均厚5.98 m,傾角3°~6°,屬近水平煤層,地層綜合柱狀見圖1。
圖1 永紅煤礦地層綜合柱狀圖
3號煤層采用分層開采技術,上下分層采高均為3 m,上分層回采巷道采用雙巷布置與掘進技術,區(qū)段煤柱寬度20 m,上分層已基本開采完畢。如圖2所示,以3513下分層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為例,說明下分層巷道布置要研究的問題。
圖2 永紅煤礦3513下分層回采巷道布置
對于A類區(qū)段煤柱,兩側均為采空區(qū),根據以往開采經驗,回采巷道采用內錯布置,內錯距離9 m(圖中巷道a),結合沿空留巷技術,可回收煤柱下方的資源,滿足安全生產需要。
對于B類區(qū)段煤柱,一側為采空區(qū),另一側為30 m寬井田邊界煤柱,若將下分層回采巷道布置在采空區(qū)側(圖中巷道b),則可避開煤柱應力集中的影響,巷道易于維護,但損失一定的煤炭資源。若布置在區(qū)段煤柱下方(圖中巷道c),則可多回收一定的煤炭資源,但巷道難于維護,問題的關鍵在于確定合理的外錯距離及支護技術。
選取3513下分層回采巷道煤層及頂底板巖層,制做試驗巷道圍巖力學性能測試試件。實驗采用MTS巖石力學剛性伺服機,測試內容包括單軸抗壓強度、單軸抗拉強度和剪切強度,部分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單軸抗壓強度測試結果
實驗得出煤巖體的單軸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單軸抗拉強度,抗剪強度大約為單軸抗壓強度的20%~40%,單軸抗拉強度大約為單軸抗壓強度的5%~15%。
以3513工作面生產地質條件為基礎,利用FLAC3D數值計算軟件,建立數值分析計算模型。模型空間上以3號煤層為中心,包括煤層頂底板一定厚度的巖層,體積為120×100×79(m3),給模型的x、y方向左右邊界面及z方向底邊界面施加固定,模型上端施加6.25 MPa的法向面力,側壓系數取1.2。
模型采用摩爾-庫侖破壞準則,依據3513巷道圍巖力學性能測試結果及經驗數據,確定本模型的煤巖層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
表2 煤巖層物理力學參數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底板應力場分布如圖3所示,包括垂直應力、水平應力和剪應力。橫軸上-20~0 m在3513工作面下方,0~20 m在區(qū)段煤柱下方,20~50 m在邊界煤柱下方,縱軸高30 m,上分層底板處為縱軸原點。
圖3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底板應力場分布
垂直應力在煤柱中非對稱性分布,偏采空區(qū)側,在距煤柱邊緣6~8 m范圍內達到最大值30 MPa,集中系數3.6。最大水平應力位于區(qū)段煤柱邊緣(靠邊界煤柱側)下方5~8m范圍內,集中系數1.5。最大剪應力位于煤柱下方5~10 m范圍,剪應力“零”度線在采空區(qū)側擴散角為45°左右。在z=0 m即下分層回采巷道布置水平上,應力分布見下圖。
圖4 煤層底板處應力分布規(guī)律
在煤層底板水平上,煤柱內垂直應力偏采空區(qū)側分布,水平應力和剪應力偏邊界煤柱側,最大垂直應力集中系數2.8,最大水平應力集中系數1.4。在上分層回采巷道下方,垂直應力和水平應力均出現應力釋放現象,垂直應力釋放程度大于水平應力。
彈塑性區(qū)分布見圖5,橫軸-20~0 m在3513工作面范圍,0~20 m在區(qū)段煤柱范圍,20~50 m在邊界煤柱范圍,縱軸高30 m,上分層底板處為縱軸原點。
圖5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彈塑性區(qū)分布
塑性區(qū)已貫通區(qū)段煤柱,以剪切破壞為主,煤柱中部塑性區(qū)高度達到4 m,偏采空區(qū)側塑性區(qū)分布范圍要大于偏邊界煤柱側。3513面采空區(qū)下方塑性區(qū)深度達到15 m,上分層回采巷道周圍塑性區(qū)為環(huán)形分布,巷道偏區(qū)段煤柱一側塑性區(qū)寬度大。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底板位移場分布如圖6所示,包括總位移、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圖6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底板位移場分布
在3513上分層采空區(qū)周圍總位移量最大,達到200 mm,區(qū)段煤柱內總位移量在50~100 mm之間,邊界煤柱內總位移量基本小于30 mm。垂直方向上,煤柱下方煤巖層有向底板運動的趨勢,采空區(qū)下方煤巖層有向頂板運動的趨勢,“零”位移等值線基本沿采空區(qū)邊緣豎直向下。水平方向上,煤巖體運動趨勢不明顯,煤層底板處位移場分布情況見圖7。
圖7 煤層底板處位移場分布規(guī)律
垂直位移在煤柱下方為負值,即有向底板運動的趨勢,最大位移量55 mm,在采空區(qū)下方為正值,即有向頂板運動的趨勢。水平位移量較垂直位移量較小,導致總位移量基本等于垂直位移量。
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回采巷道若采用內錯式布置,巷道處于采空區(qū)下方,巷道易于維護,同時造成一定的煤炭損失;若采用外錯式布置,巷道處于煤柱下方,巷道難于維護,但可多回收一定寬度的煤柱,有必要對外錯式布置做詳細技術分析。
依據工作面的開采地質條件,提出采用錨網索+架棚聯合支護形式,見圖8。
圖8 下分層巷道支護方案模擬
頂板:錨網索+工字鋼棚護頂。錨桿規(guī)格:φ22 mm×22 00 mm,間排距:800 mm×800 mm,配合W型鋼帶。錨索規(guī)格:φ21.8 mm×12 000 mm,間排距為1 200 mm×1 600 mm,托板為300 mm×300 mm×16 mm。礦用11號工字鋼架棚支護,中部加中柱,每2排錨桿加固1排工字鋼棚,菱形金屬網規(guī)格:50 mm×50 mm。
兩幫:錨桿+鋼筋梯子梁護幫。錨桿規(guī)格:φ22 mm×2 200 mm,間排距:800 mm×800 mm,每排3根,托板規(guī)格150 mm×150 mm×10 mm,菱形金屬網規(guī)格:50 mm×50 mm。
巷道位置布置是否合理直觀反映在巷道圍巖變形程度上,圍巖變形程度的大小也是選擇巷道位置的最重要依據,巷道圍巖變形包括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回采巷道圍巖變形特征與巷道位置關系如圖9所示,x為回采巷道外錯距離。
頂底板移近量和兩幫移近量均呈鐘形分布,趨勢基本一致,在x=6~8 m范圍內,達到最大值,x=10~13 m范圍內,達到最小值并趨于緩和,巷道圍巖變形控制在400 mm左右,基本滿足生產要求。上分層和下分層回采巷道錨桿支護系統中,錨桿長度為2.2 m。若巷道右?guī)兔褐^窄,巷道開挖后使錨桿錨固在破碎圍巖中,錨固力下降,錨桿的支護作用降低,并且存在由于煤柱的破裂變形造成漏風的危險。這就要求巷道右?guī)兔褐膶挾却笥趦身槻坼^桿錨固合計范圍(4.4 m),綜合考慮決定選擇x=11 m作為下分層巷道的合理位置。
圖9 巷道圍巖變形特征與巷道位置關系
掘進和回采期間對巷道圍巖進行了觀測,共布置8個觀測點,間距100 m,見表3。掘進期間頂底板和兩幫最大位移量基本控制在350~400 mm,一般掘出10 d后進入穩(wěn)定階段,之后圍巖變形速度明顯下降,趨于穩(wěn)定。回采期間,超前工作面20 m范圍內巷道圍巖變形有增大趨勢,但不明顯,應加強支護。
表3 掘進和回采期間圍巖變形/mm
1)模擬了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底板應力和變形破壞規(guī)律。應力分布在煤柱中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垂直應力集中偏采空區(qū)側,在距采空區(qū)邊緣6~8 m范圍內達到最大值,最大應力集中系數3.6。煤柱中塑性區(qū)已貫通,高度達到4 m,以剪切破壞為主。煤柱內煤巖體有向底板運動的趨勢,垂直位移量50~100 mm,水平運動趨勢不明顯。
2)對于一側采空煤柱下方回采巷道,提出了錨網索+架棚聯合支護的護方案,模擬了圍巖變形特征與巷道位置的關系,頂底板和兩幫移近量均呈鐘形分布,趨勢基本一致,外錯距離在6~8 m范圍內,圍巖變形量達到最大值,在10~13 m范圍內達到最小值并趨于緩和。考慮到巷道兩側煤柱的寬度大于錨桿錨固范圍(4.4 m),最終確定外錯距離11 m。
3)在3513下分層回風巷進行了工業(yè)性試驗,在掘進和回采期間對巷道表面位移進行了觀測,位移量控制在500 mm以內,也驗證了巷道位置選擇及支護參數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