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15)
黨的初心與使命作為融入中國共產黨血脈的關鍵特質,是破解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帶領人民攻克重重難關、取得震古爍今偉大成就的密碼,因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與研究的熱點。多數學者從理論層面作出闡釋,如李海青和黎遠波從政黨建設的規(guī)律、規(guī)劃和規(guī)矩之間關系進行研究[1];唐皇鳳從政黨譜系入手,對使命型政黨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并總結我們黨的建設經驗[2];張緊跟從意識形態(tài)話語生產機制、民意吸納機制、執(zhí)政創(chuàng)新機制、權力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剖析使命型政黨的治理機制[3]。以上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為詮釋使命型政黨內涵及建設路徑等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使命型政黨”這一概念的內涵是豐富的,且也具有復雜性,如果能選取黨史中的一些具體實踐作為研究突破口,或許可以更加詳實、生動、深入地探尋建設使命型政黨的基本經驗。本文以“兩個務必”這一重大論斷為視角進行探究具有以下優(yōu)勢:第一,從時空環(huán)境分析,“兩個務必”的提出是我們黨在即將進入全面執(zhí)政的新階段,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居安思危,要求全黨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彰顯了不忘初心的擔當情懷;第二,從使命型政黨治黨邏輯分析,“兩個務必”飽含自勵自警的政治定力,是修煉共產黨人“心學”的關鍵;第三,從使命宗旨分析,“兩個務必”凸顯中國共產黨堅持依靠人民守江山,堅持自我革命與人民監(jiān)督相結合,永葆清正廉潔的鮮明政治本色。
使命型政黨作為突破傳統(tǒng)政黨類型和理解中國共產黨獨特性的關鍵視角而走入人們的視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百年奮斗征程中承擔起歷史使命,與其作為使命型政黨的治黨邏輯有著密切關聯(lián),即將一般的政黨治理上升到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實現自我革命,進而以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最終實現黨的歷史使命[4]。使命型政黨具有自我革命的定力,始終把握時代發(fā)展變化,站在時代前沿,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并審視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更能以壯士斷腕的魄力清除自身毒瘤,勇于自我革命,用實際行動詮釋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黨的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使命型政黨通過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通過自我革命使黨時刻保持肌體健康狀態(tài),增強黨中央權威,確保黨的領導堅強有力,這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從傳統(tǒng)話語體系中解放出來的“社會革命”,其目的在于通過不斷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進而構建更加合理的社會秩序。
“兩個務必”根植于中國共產黨對歷史使命的追求,它既包含對以往經驗的深刻總結,又包含對未來發(fā)展的自我警示,因而成為理解中國共產黨使命型政黨的關鍵切入點。從歷史方位分析,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中國即將建立。站在這個關鍵歷史節(jié)點上,作為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黨必須加強自身鍛造,勇于自我革命,不斷開拓進取,不懼風險、敢于斗爭,通過對自身先進性與純潔性的不斷追求進而強化使命擔當。面對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預見到在鞏固革命勝利果實以及今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浪,既有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考驗,也有來自中國共產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如何科學統(tǒng)籌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之間的關系,充分發(fā)揮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重要功能就成為當務之急?!皟蓚€務必”也是黨中央對黨員作風修養(yǎng)方面提出的重大要求,意在告誡全體黨員戒驕戒躁,強調只有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才能厚植群眾基礎,才能走好今后的革命道路。
中國共產黨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壯大,從“兩個務必”視角展開透視有助于我們繼續(xù)強化使命擔當精神,同時在提升使命型政黨建設水平、厚植黨的執(zhí)政根基等方面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蘊。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從未停歇,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政權,走上民族復興之路。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時認為當時人民知識程度不足,并且受壓迫、缺少民主政治的能力,“而中國人民今日初進共和之治,亦當有先知先覺之革命政府以教之”[5]。盡管“現在得到廣東這片干凈土做我們的策源地,可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但是孫中山依舊要求國民黨黨員同志要得各省的人心、全國的人心,因為“人心就是立國的大根本”。至于如何得人心的辦法,他認為第一條便是“要本黨現在的黨員,人格高尚,行為正大”[6],不能有貪圖做大官發(fā)大財的念頭,要發(fā)揚犧牲精神以贏得全國人民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夠鞏固基礎、守住地盤。在談到他的“以黨治國”思想時,孫中山更是極力批判所謂的“以黨治國”就是用“黨人做官”的錯誤思想。
回溯歷史,孫中山救國救民的實踐激勵國人為之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保?]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具有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表現為自覺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皟蓚€務必”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回顧歷史、深刻總結經驗和教訓,是在我們黨即將建立新中國之際所提出的重要論斷,因此對于“兩個務必”的認知,就非常有必要放在歷史長河中,從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角度,深刻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民族復興思想。
站在歷史嶄新起點的中國共產黨,既要面對如何建設新中國,還要面對如何建設好發(fā)展好社會主義的偉大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具有使命必達的決心與執(zhí)行力。舊中國城市經濟被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所操控,強烈的時代緊迫感使得我們黨在全國政權建立之前就已經著手準備接收和管理城市工作。首先黨要適應的就是從農村工作到城市工作的轉變,具體就是要掌握政權、實現民主、發(fā)展工商業(yè)。人民解放軍發(fā)揮工作隊的角色,在尊重城市特點基礎上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魚水關系,使軍隊保持良好作風,確保接管順利。工人是革命的領導階級,但是由于我們黨的主要工作長期在農村,這個時候就要格外耐心,“說明共產黨所領導的政權即是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使工人明白國家政權是自己的”[8],在分清公營私營基礎上開展深入細致的工作,在黨的領導下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為新政權奠定基礎,團結其他群體,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做到城市和農村共同兼顧,工業(yè)和農業(yè)緊密聯(lián)系、相互促進?;I備政治協(xié)商會議,為民主政府的建立作好準備,學會整合不同階級利益,同他們商量和解決問題,運用唯物辯證法思維及時化解各類矛盾,從而使反革命勢力陷入孤立局面,擴大我們的階級基礎。
使命意識是使命踐履的前提條件,黨只有對所處環(huán)境變化的充分感知,才能夠擺脫路徑依賴問題。在政權建立后,我們即將迎來一個和平安定的新環(huán)境,從戰(zhàn)爭到和平狀態(tài)的轉變,意味著敵人也會隱藏起來,“在拿槍的敵人被消滅以后,不拿槍的敵人依然存在”[9]1427,看得見的斗爭將會被看不見的斗爭所取代,帝國主義依舊虎視眈眈,敵人還是會繼續(xù)掙扎頑抗,反動派將會用糖衣炮彈迷惑那些意志不堅定的同志,如果這個時候沾沾自喜,對于取得的成就滋生驕傲和享樂的情緒,就會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沒有使命的政黨注定會被強大的權力所異化而作繭自縛[10]。由此可見,黨在奪取全面勝利的前夜提出“兩個務必”是基于深遠的考量,既有歷史因素,也有我們黨根據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結合執(zhí)政后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進而發(fā)出的,告誡每一位黨員必須不斷加強自身鍛造,提升執(zhí)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認真走好執(zhí)政后的道路。
政治建設居于黨的建設首要位置是使命型政黨建設的核心命題,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守初心擔使命,堅定從政信念、恪守從政本分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的鮮明特征。高度政治責任感意味著赤膽忠心,在長期斗爭中保持優(yōu)良作風,維護黨的良好形象,對黨的事業(yè)認真負責,這是我們黨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同志在講到“兩個務必”時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9]1438-1439,之所以使用“繼續(xù)”一詞表述,因為這是我們黨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已經形成的優(yōu)良作風,在奪取全面勝利后面對的誘惑更多、困難更多、考驗也更多,因此不能有所懈怠,必須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保持清醒和責任感,對黨的事業(yè)始終高度負責?!皟蓚€務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其形成和發(fā)展與這一時期黨開展接管城市、土地改革、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
我們黨領導軍隊和人民在奪取、接管城市的時候非常注重作風建設,要求將士們打勝仗了也不能驕傲,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反對個人英雄主義,不能忘記我們是依靠人民群眾才走到今天,要以作風建設來增強軍事戰(zhàn)斗力。朱德同志在總結攻打石家莊經驗時指出勝利并非偶然,充分的準備、動員工作、講究戰(zhàn)術、善用俘虜都是我們奪取這次勝利的重要經驗,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充分的準備,“打石家莊準備了一年”,認真考察敵情,對敵人的兵力了如指掌,對作戰(zhàn)的方略認真部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扣,發(fā)揚艱苦奮斗作風,“既準備攻堅,又準備打援”[11]221,所以敵人工事雖堅但我們還是勝利了,不要驕傲。“你們要把這些經驗好好收集起來,加以整理、學習和發(fā)展”[11]223。朱德同志反對個人英雄主義,反對把榮譽都加給個人,因為這是向敵對階級的進攻,有那么多戰(zhàn)士、工人、農民流血犧牲,“不經過工農群眾,哪里來的功!”[11]224革命事業(yè)的勝利是因為有人民群眾支持,不能把功勞算在自己頭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使農民能夠解放,中國共產黨采用土地改革的方式讓農民徹底翻身。但是在土改過程中,有些地方的干部并沒有從客觀實際而是從主觀愿望出發(fā),不對復雜關系進行研究,導致分土地分浮財不合理,出現急性病甚至冒險主義的問題,這樣就很難獲得后方,也不利于團結可以真正團結的力量,更不利于樹立黨的良好形象。毛澤東同志強烈批判土改過程中地方存在的無紀律無政府狀態(tài)。為扭轉這一局面,毛澤東同志要求地方同志認真學習中央文件,開展整黨工作,反對不做調查研究不認真分析問題的經驗主義,并明確指出“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9]1332。雖然勝利在望,但是也不能有任何疏忽大意,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要發(fā)揮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確保決策科學性。毛澤東同志為中央起草《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并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作《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報告,進一步對黨委書記與成員關系、如何開展工作等問題詳細介紹,并要求領導者“力戒驕傲”[9]1443,保證黨的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實,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好處,進而贏得民心。我們離勝利越近就越不能對自己放松要求,越要發(fā)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同不良風氣作徹底斗爭,這樣才能確保全面勝利后政權的穩(wěn)固性。
中國共產黨在培育使命型政黨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兩個務必”的提出始于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此后在不同歷史時期,黨的領導人在不同場合也多次強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兩個務必”尋繹使命型政黨建設經驗,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即肩負起歷史使命,踐行使命與使命型政黨培育是同構共生關系。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欺壓,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擺脫奴役實現解放。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從人民身上獲得源源不斷的前進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早在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抗戰(zhàn)勝利的果實應該屬于人民”[9]1129。與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違背人民意愿的蔣介石反動集團不同,中國共產黨是承載著人民希望的政黨,是肩負著偉大使命的政黨。我們擁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迷信武器槍炮,反對單純依靠軍事就能奪取勝利的觀點,以人民作靠山,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完全一致,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黨與人民一體同心、休戚與共、生死相依”[12]。經過百年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我們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wěn)步邁進,這一切都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這就意味著使命的踐履必然是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全面執(zhí)政意味著使命的現實化、具體化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實踐兼具合法性與合理性之維,從對“物的依賴”到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使得事實標準與價值標準成為判斷執(zhí)政效能的關鍵。盡管黨領導人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不能驕傲,必須時刻保持良好“趕考”狀態(tài),要意識到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的重大變化,不能有喘氣歇腳的想法,也不能有故步自封躺在功勞簿上的打算。勝利的成果來之不易,“兩個務必”的優(yōu)良作風要永遠堅持下去,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趕考路上,黨必須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新發(fā)展理念,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扎實埋頭苦干,未來還需要繼續(xù)依靠人民不斷取得更大的勝利。
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深化對歷史規(guī)律的認識,增強政治自覺,掌握歷史主動權,為未來發(fā)展不斷開辟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優(yōu)勢。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歷史任務,都有不同階段的鮮明特點,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展開奮斗的重要實踐??偨Y經驗是為了能夠堅定信心、少走彎路,從而更好地承擔歷史使命。毛澤東同志在《學習和時局》中指出我們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大的驕傲,這些驕傲都使得黨遭受重大損失。毛澤東同志還要求大家認真學習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在之后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正式提出“兩個務必”,可以說“兩個務必”的誕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遠大理想,是每一位共產黨員為之奮斗終身的光輝事業(yè)。邁入第二個百年征程,我們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使命型政黨的建設與中國共產黨踐行歷史使命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在踐行使命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深化認識,不斷調適、更新、完善使命型政黨的建設邏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這是我們黨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作出的重大決定,深刻總結出我們黨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十條寶貴歷史經驗?;诖髿v史觀視野,從縱向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從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歷經艱難實踐開創(chuàng)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優(yōu)越性,對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從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來看,“黨的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13],不斷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fā)展?;仡櫄v史是為了能夠接續(xù)奮進力量,繼往開來,朝著共產主義偉大事業(yè)不斷邁進,這是一個不斷增強使命意識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建設使命型政黨的重要方法。
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繼承、發(fā)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在踐行使命的過程中從實際問題出發(fā),不斷修正自身、朝著遠大使命奮斗。馬克思指出:“什么也阻礙不了我們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確的政治立場,因而把實際斗爭作為我們的批判的出發(fā)點,并把批判和實際斗爭看做同一件事情?!保?4]在馬克思這里,明確的政治立場是第一位的,并且這種批判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兼具革命性與建設性。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一種徹底的批判,既包括對外也包括對內的自我批判,所謂自我批判對政黨而言就是指政黨的“自我革命”,對自己的“否定之否定”,從而不斷增強踐行使命過程中的自覺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保?5]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在迎接各種各樣的考驗,黨通過自我革命一方面破除沉疴舊疾、清除各種隱患,另一方面不斷增強自身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在困難中不喪失斗志,在勝利時保持清醒。在西柏坡時期,為糾正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盡管各項工作繁忙,我們依然沒有忽視黨務工作,按時召開支部小組會,過組織生活,檢查黨員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確保我們黨在思想認識上不松懈、不掉隊,凝聚奮進力量。為迎接勝利以及走好勝利之后的道路,毛澤東同志在全黨范圍內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強化使命擔當精神,在眾多考驗和誘惑面前嚴格要求自己,自我加壓,開拓進取,保持昂揚斗志,只有這樣才能贏得黨心民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和原初動力,應當科學分析研判環(huán)境形勢,把握好主客觀條件。新時代的社會革命具有很多復雜性和特殊性,其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全黨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勵精圖治,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科學統(tǒng)籌推進“四個偉大”,堅守初心勇于自我革命,扶正祛邪敢于向自身問題亮劍,在各種考驗中頂得住誘惑、抵擋住風浪。“兩個務必”是對執(zhí)政黨興衰存亡規(guī)律的深刻揭示,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傳家寶,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不斷豐富其具體內涵。全黨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動搖,始終牢記人民才是“閱卷人”,從人民的立場而非某些小團體私利出發(fā),不斷扎緊制度的籠子,同一切腐敗亂象和危害人民利益的問題作斗爭,還必須從思想層面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抓實干,同各種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和打折扣、搞變通的現象作斗爭,從而強化責任擔當,不斷提升使命型政黨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使得我們黨很快就要奪取全國勝利,毛澤東同志沒有任何懈怠,他十分清醒地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保?]1438之所以需要花費很久時間和很大氣力來鞏固勝利:就目標任務層面而言,舊中國積貧積弱,我們要建設一個嶄新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在發(fā)展生產、建設城市方面很薄弱,難度之大可以想象,如果完成不好的話那么就會使得“資產階級懷疑我們的建設能力”[9]1438;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同志擔憂取得勝利后部分黨員同志會有貪圖安逸不求進步、躺在功勞簿上的心態(tài),這才是最大的危險,所以他告誡全體黨員不能驕傲,要保持“兩個務必”,可以看出毛澤東同志的憂患意識包含“憂國”與“憂黨”兩個方面,其中“憂黨”是最核心的方面。
使命型政黨也存在衰退的風險,主要包括功能性衰退、結構性衰退和主體性衰退三種類型[16]。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17]邁入新時代,基于三個方面的重要原因,我們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只有充分認清局勢環(huán)境,才能夠增強戰(zhàn)略主動性。第一,就外部環(huán)境而言,目前我們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環(huán)境中,由于美國的肆意妄為,其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基礎已經動搖,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這一切變化使得我們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加強自身的鍛造,勇于自我革命,以更加主動姿態(tài)迎接外部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第二,就國內形勢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脫貧攻堅更是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持續(xù)增長,我們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更進一步,但我們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各種難題,這就是我們依然需要強調“兩個務必”的重要原因,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洞察歷史方位和全方面認清形勢,不能夠因為取得的成績就沾沾自喜、裹步不前。第三,就中國共產黨自身而言,必須警惕“歷史周期律”問題,要堅定理想信念,發(fā)揚斗爭精神,繼續(xù)全面深入推進從嚴治黨,把握關鍵少數,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要有“啃硬骨頭”的決心,在實現使命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身,以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堅決抵制腐敗現象,妥善處理深層次矛盾與問題。憂患意識作為促成使命自覺的基本要素,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發(fā)展的道路上充滿崎嶇,我們只有保持清醒、認清形勢,才能夠找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把握機遇、贏得飛躍。
使命型政黨建設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其中作風維度尤其重要,“兩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是黨中央即將赴京“趕考”之際、站在全新歷史方位向全黨作出的重大要求?!皟蓚€務必”的提出,是黨中央預見到革命勝利后,可能有黨員同志產生驕傲情緒而不愿艱苦奮斗,可能有黨員同志經受不住資產階級的捧場被糖衣炮彈打敗。革命時期,我們依靠群眾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執(zhí)政后,我們還需繼續(xù)依靠群眾并意識到居功自傲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因素。黨的作風建設圍繞中心任務展開,新的歷史特點對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因為如此,黨在執(zhí)政環(huán)境下更需要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執(zhí)政中的風險可分為外源性風險與內源性風險。與外源性風險相比,根據歷史經驗,內源性風險的危害性更加巨大。我們要意識到新的執(zhí)政環(huán)境下會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而問題的解決不能夠照搬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處理方式。作風展現的是黨的形象,黨的形象背后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時刻與人民緊密相依,在思想上不能因為獲得執(zhí)政地位就產生“官老爺”的想法,聽不進群眾的意見,只想依賴行政權力解決問題。在此期間,黨員干部的官僚主義和懶散作風是最要不得的,這會導致我們和群眾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新中國成立已有70余年,在長期執(zhí)政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經驗。黨中央在不同時期始終強調堅持“兩個務必”,作風建設的要求也在不斷細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整治“四風”問題為著力點,出臺系列準則、條例,先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繼續(xù)增強使命感,重視系統(tǒng)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歷史思維等在作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保持高壓態(tài)勢不放松,不斷扎緊制度的籠子;意識到這項工作的全面性和緊迫性,將作風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緊密聯(lián)系,用“釘釘子”的精神繼續(xù)嚴抓黨風建設,堅決遏制歪風邪氣侵襲,全方面、深入細致地提高作風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