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郭丹
離子液體在石油化工行業(yè)的應用
王丁,郭丹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離子液體是一種無色、無異味、可以重復使用、完全由離子組成的新型“綠色溶劑”,有著不揮發(fā)、低蒸氣壓和寬泛的溫度范圍等優(yōu)點。在石油化工行業(yè)中,離子液體常因其物理和化學特性被用來加入地層中提高原油的產量,或是被當作一種新型表面活性劑添加到原油生產過程的乳狀液之中,造成破乳效用。對離子液體的繼續(xù)研究和創(chuàng)新,會更深切認識其發(fā)展的必要性。
離子液體; 綠色溶劑; 石油工業(yè); 破乳劑;原油產量
在過去幾年里,越來越多的研究涉及到綠色化學[1]。離子液體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的科學領域變得無處不在,其應用范圍從穩(wěn)定蛋白質到能量儲存。離子液體特殊的離子性質使得它允許通過人為的選擇定制陽離子或者陰離子,以便獲得良好的性能。與固體材料相比較,它是液態(tài)的[2],并且有著高離子電導率、低揮發(fā)性和更低的極性介電常數[3]。離子液體所具有的廣泛物化性質以及它豐富的化學結構使其成為跨多個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本文從概念上介紹了石油化工范圍內應用離子液體的情況。
什么是離子液體?對其下簡單的定義并不是一件易事。一直到21世紀初,室溫離子液體也被認為是非常稀有的,但現在已知許多鹽在室溫或接近室溫會形成液體[4]。通常,這些離子液體要么是有機鹽[5],要么是至少一個有機組分組成的混合物。
離子液體領研究域始于1914年。研究人員觀察并報道了硝酸乙銨的物理性質[6],它是濃硫酸與乙胺中和形成的,但由于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多人關注這個消息,所以研究進展緩慢。
20世紀40年代,研究人員在室溫條件下將兩種混合物質升高溫度后反應產生了一種質地透明的液體,這個重大發(fā)現也成為了初代離子液體研究的雛形[7]。1976年,研究人員在研究有機電化學時,偶然發(fā)現離子液體具有對水分敏感等特點[8]。這些離子液體在電化學中的應用也取得相應的專利,并引起了科研人員開發(fā)離子液體作為電池電解質的極大興趣。
直到21世紀初,人們對離子液體概念的基本理解已經成型,大多數電化學家出于對合成工業(yè)應用的興趣,提出了將其應用于綠色化學和工業(yè)化學[9]。所有跡象都表明,室溫離子液體是一種新興工業(yè)技術發(fā)展的基礎,它是一種革命性的發(fā)現。隨著離子液體在石油工業(yè)行業(yè)中起到的破乳、提高原油產量等作用的開發(fā),這一類離子液體由于自身結構和物化特性以及可設計的用途而被稱為功能性離子液體。
回顧離子液體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早期的離子液體就像科學家們的意外收獲,人們總是花費很多精力去研究這類新物質的結構和物性關系,開發(fā)它的應用價值。
熔點被定義為一種復雜的性質,反映了分子間作用力和分子的排列晶格。由于該性質的重要性,一些經驗方法被設計出來。其中,最常見的是計算和化學計量學(包括線性和非線性)、物理化學方程[10],然而在考慮這些因素的時候,學科模型的預測能力會稍顯不足,因此,更復雜的模型應該涉及到預測作
用[11]。對用商用離子液體,熔點范圍從82 ℃到280 ℃。離子液體的熔點范圍很廣,許多時候將其加熱到熔點然后靜置,并沒有轉變?yōu)楣虘B(tài),這可能與其粒子結構有關系,但現階段并沒有發(fā)現其中規(guī)律。
首先討論帶正電荷離子的影響:離子液體中帶正電荷離子的種類會對熔點產生明顯影響,通常來說其中正電荷離子為對稱結構時熔點會高于非對稱結構[12]。并且正電荷離子的種類也對其有顯著影響,當其結構中含有咪唑時熔點會高一些。離子液體的熔點也與其帶負電荷離子有關,隨著負電荷離子體積的增大,熔點呈現下降的趨勢。普通無機鹽和離子液體熔點的顯著差異源于其晶體結構的差異,這種差異由烷基鏈取代基長度決定。
熱穩(wěn)定性就是物體抵抗熱量的程度,在溫度作用下形變能力反映其熱穩(wěn)定性。離子液體的熱穩(wěn)定性說明了其工作環(huán)境,并且限制了最高工作溫度。熱穩(wěn)定性可以用各種參數來描述,例如說生化反應的難易程度或者升溫速率。根據離子液體的使用方式(短期或長期使用),應做出適當的參數選擇[13]?,F有的咪唑類離子液體,聚合物分子鏈降解溫度高的離子液體占有很大份額。這種性質允許它們在各種技術中作為反應溶劑。并且熱穩(wěn)定性主要受帶負電荷離子基團影響多一些。大部分離子液體的工作溫度在200~400 ℃之間。由此得出,離子液體與傳統(tǒng)有機物比較,有著更為廣泛的溫度穩(wěn)定性區(qū)間。
離子液體的毒性與甲基咪唑陽離子中存在的正烷基取代基的長度有直接關系,而盡管存在著陰離子,它的影響作用要低得多[14]。同時,在咪唑環(huán)對稱鏈上也觀察到較低的毒性值[15]。在離子液體的含氮陽離子(即吡咯烷、哌啶、嗎啉)中,隨著碳原子數目增加,毒性增加。例如,哌啶陽離子比吡咯烷陽離子具有更高的毒性水平。
每當離子液體由有機陰離子構成時,具有較高的生物降解傾向。在陰離子為鹵化物時,生物降解與離子液體的有機陽離子嚴格相關。絕大多數離子液體陽離子的特點是碳含量高于陰離子。因此,較高的碳含量離子液體大量參與生物降解的過程[16-17]。
盡管離子液體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優(yōu)勢,但也并不是沒有任何缺點[18]。當不得不把離子液體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時,蒸發(fā)所造成的特低壓強可能是它的不利屬性。但同時也是它可以在低真空度容器中反應的獨特優(yōu)勢,這種獨特的優(yōu)勢在其蒸餾提純時發(fā)揮很大的效用,并且在應用或者儲藏時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又稱為“綠色液體”[19]。使用離子液體這種非揮發(fā)性質可以使得其在真空環(huán)境下作溶劑,并且可以回收利用。
黏度是流體的主要物化特性之一,表示其對抗流體流動時的力。例如說水的黏度就很小,流動隨溫度變化程度不大,但是離子液體卻相反,溫度升高流動性增強。相關研究表明,離子液體是一種高黏度物質,這主要與其分子間高作用力以及電性吸引力有關,這種性質限制了它在工藝行業(yè)中應用的廣泛性,所以,能否降低其黏度也成為現階段離子液體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并且給其回收利用提供了可行性。
原油生產的時候,當油田經過多次開采之后,原油的采收率就已經降到很低了,所以需要使用一些方法來使采收率提高。以往使用的方法有四大類,即化學驅油法、氣體驅油法、熱力采油法、通過注入菌種采油的方法。化學驅原理就是將不同化學劑加入到開采的油藏之中,以改變地層內巖石與地下流體的特征,提高界面活性等,來改善原油開采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能夠使水相的黏度降低,滲透率和界面張力降低;并且改變了油氣儲層的巖石潤濕程度和增加了巖石的毛細管數量。熱力采油是指對油層增加熱量,使原油的黏度下降,使地層下流體流動性改善,采油動力增強[20]。
在油層之中加入離子液體,當離子液體在油層中有一定的濃度,從而會附著在液滴周圍的界面膜上,弱化和破壞了油水界面膜。研究表明,同一離子液體不同烷基鏈長度對油水界面張力影響較大,烷基鏈越長越能顯著提高油水界面活性[21],從而提高采收率。
正是因為離子液體特殊的性質結構,研究人員可以選擇性地改變離子組合,使其滿足潤濕特定巖石的需要。在地層中加入離子液體之后,使巖石變?yōu)橛H水性,原油脫離巖石,從而提高了采收率。
由于稠油的不良特性,易形成穩(wěn)定的乳狀液,并且黏度和酸度高,新發(fā)現的稠油對石油工業(yè)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盡管最近發(fā)現了輕質和中質原油儲層,但重質原油油田在全球石油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根據生產方案的不同,這些油可以形成非常穩(wěn)定的W/O乳狀液,而使用常規(guī)工藝完全分離油水相需要加熱、添加化學物質和放置一段時間?,F有技術的改進和開發(fā)新的適當的工藝來處理這些乳液是非常重要的,以確保油品的加工,提高生產力。
乳狀液的一般處理方法有加熱處理、添加化學劑處理、電處理、物理法破乳和生物破乳等。
加熱處理就是提高乳狀液溫度,加劇了油水界面分子的劇烈運動,使液滴分子的碰撞增強并且使小液滴聚并在一起形成大液滴,大液滴則沉降在油層之下,從而破乳。
化學破乳的原理就是向乳狀液添加一些化學藥劑來使乳狀液的界面特性和種類發(fā)生變化,并且使油水界面膜失穩(wěn)從而發(fā)生分離[22]。實際情況都是多種化學藥劑復配使用,從而提升效果使乳狀液因不穩(wěn)定而破乳。
物理法破乳就是通過不同機械的方法實現對油水界面膜的破壞。例如過濾、離心、超聲等對乳狀液進行攪拌,使乳狀液的油水界面膜發(fā)生破壞。
離子液體則是一種新型無污染的破乳劑,通過在乳狀液里加入合適的離子液體,從而起到提高油水界面活性的作用。并且因為離子液體的帶電粒子與乳狀液中的帶電物質發(fā)生中和反應,從而使液滴分子間的Zeta電位值下降,乳狀液穩(wěn)定程度下降。研究表明,當離子液體分子有著更長鏈時,破乳作用更好。
現如今離子液體在全球范圍的研究十分廣泛,自然離不開其與眾不同的物化性質和自身結構,當然主要歸因于綠色化學的興起所帶來的發(fā)展機遇和對傳統(tǒng)生產過程提出的改革,特別是在石油化工行業(yè)的各種應用會使離子液體愈發(fā)發(fā)展。相信在下一個階段,必將對離子液體的物化性質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1]孫健,李岱霖,倪菲,等.離子液體應用的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19,48(7):1724-1727.
[2]孟祥海,張睿,劉海燕,等.復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技術開發(fā)與應用[J].中國科學( 化學),2018,48(4):387-396.
[3]劉銘,楊柳,蘇桂田,等.離子液體的性質和應用研究[J].山東化工,2018,47(7):54-55.
[4]王昊迪.離子液體的性質及研究進展[J].當代化工研究,2019(1):121-122.
[5]鄒衛(wèi)紅,張穎,閻子峰.離子液體中電沉積法制備不同形貌材料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18,47(10):1149-1157.
[6]卞潔鵬,楊慶浩.離子液體的合成與純化方法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8,32(11):1813-1819.
[7]劉寶友,張佩文.離子液體的進展——綠色制備及在環(huán)境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有機化學,2018,38(12):3176-3188.
[8]申桂英.離子液體在催化領域的研究進展與工業(yè)化應用[J].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18,26(12):5-8.
[9]肖旸,李達江,呂慧菲,等.離子液體處理煤的低溫氧化特性[J].煤炭轉化,2018,41(6):15-21.
[10]曾少娟,尚大偉,余敏,等.離子液體在氨氣分離回收中的應用及展望[J].化工學報,2019,70(3):791-800.
[11]馮建朋,張香平,尚大偉,等.離子液體中電化學還原CO2研究評述與展望[J].化工學報,2018,69(1):69-75.
[12]馮吉,李吉龍,馬睿,等.超聲輔助離子液體/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雙水相萃取虎杖中的虎杖苷和白藜蘆醇[J].現代食品科技,2018,34(6):162-167.
[13]尤志翔,李聰豪,郭紅云.功能化離子液體在酯化反應中的應用進展[J].合成化學,2019,27(2):154-160.
[14]王娜,杜怡凡,白魯源,等.離子液體在生物質提取中的應用[J].遼寧化工,2021,50(3):361-364.
[15]TZANI A, SKARPALEZOS D, PAPADOPOULOS A,et al. Synthesis of novel non-toxic naphthenic and benzoic acid ionic liquids. Structure-properties relationship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biodegradability potential[J].,2019,296: 111927.
[16]TOBAJAS M , VERDUGO V , POLO A M , et al. Assessment of toxic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on activated sludge of priority and emerging pollutants[J]., 2016, 37(5-8):713-721.
[17]王引航,李偉,羅沙,等.離子液體固載型功能材料的應用研究進展[J].化學學報,2018,76(2):85-94.
[18]聶毅,王均鳳,張振磊,等.離子液體回收循環(huán)利用的研究進展與趨勢[J].化工進展,2019,38(1):100.
[19]崔國凱,呂書貞,王鍵吉.功能化離子液體在二氧化碳吸收分離中的應用[J].化工學報,2020,71(1):16-25.
[20]張易航,何淼,許明標,等.離子液體表面活性劑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研究進展[J].油田化學,2020,37(1):178-184.
[21]李睿.烷基化廢酸處理技術[J].當代化工,2020,49(2):402-405.
[22]劉磊磊,王藝聰.離子液體在天然活性成分分離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林產化學與工業(yè),2019,39(6):1-12.
Application of Ionic Liquid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5, China)
Ionic liquid is a new type of "green solvent" which is colorless, odorless, reusable and completely composed of ions.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n-volatile, low vapor pressure and wide temperature range.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onic liquids are often used to add into the formation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o improve the output of crude oil, or it is added to the emulsion formed by crude oil production as a new surfactant to cause demulsificatio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ionic liquids will further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its development.
Ionic liquid; Green solvent; Petroleum industry; Demulsifier; crude oil production
O645.1
A
1004-0935(2022)04-0530-03
2021-09-06
王丁(1997-),男,陜西省咸陽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離子液體破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