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霏 ,李 佳 ,蒲高斌 ,徐文流 ,翁少全 ,張 利 ,楊寒冰 ,張永清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2.山東省高等學校中藥質量控制與全產業(yè)鏈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山東 濟南 250355; 3.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3;4.山東中平藥業(yè)有限公司,山東 平邑 273300)
金銀花露是用金銀花鮮品或者干品蒸餾制成的加工品,可在中藥復方中直接做為藥味調配使用,亦可單獨組方應用。 早期的金銀花露是用鮮花蒸餾而成的,由于鮮花難以長時間保存,所以后期多用干花進行蒸餾,目前市場流通的中成藥“金銀花露”(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四冊WS3-B-0754-91)就是用干花經水蒸氣蒸餾制成的。 無論是鮮花還是干花蒸餾,金銀花露的主要成分均是具有揮發(fā)性的小分子物質。 系統(tǒng)考證金銀花露的源流及其臨床應用歷史,對于深入探究金銀花的藥用價值,修訂和完善金銀花藥材質量標準,提高金銀花相關產品臨床療效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露”廣義上包括露水和露劑。 露水是指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后,再熔化于物體上的水珠。 《本草綱目》稱:“露者,陰氣之液也,夜氣著物而潤澤于道旁也”[1]。 根據(jù)采集時間可分為秋露、白露。 秋露即秋天的露水,繁盛時又稱繁露;白露指白露節(jié)氣時的露水。 常依據(jù)露水附著植物種類的不同稱為“××上露”,如“菊花上露”“荷花上露”分別是指附著在菊花、荷花上的露水。 露水種類不同,功用不同。 秋露味甘,性平,無毒,具肅降之性,可止瘧除煩、蕩滌暑邪、止渴潤?。弧鞍厝~上露,主明目”;“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稻頭上露,養(yǎng)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葉上露,涼血,止噎”;“荷花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養(yǎng)血,息風”[2-3]等。 露水入藥有多種方式,《本草綱目》稱“取八月朔日清晨的露水,磨墨,點太陽穴,止頭疼”[1];《誠求集》在治療急驚風時以露水煎藥,“以清時令火熱,補元氣之不足”[4]。 另外,露水可作為處方中的藥味成分,如有些處方稱“加入露水一杯”,還可作為制劑的賦形劑,如“以露水制丸”等。
露劑是用植物的全草、花朵及果實等材料直接或加水蒸餾,將水蒸氣集聚凝結而形成的澄明、具芳香氣味的液體。 根據(jù)原材料的類別可分為花露、葉露、草露、果露、皮露等,根據(jù)用途的不同可分為香露、食露、藥露等。 花露多用植物初開的花朵制作而成,婦女將其用來取香修飾、潤發(fā)養(yǎng)顏。 據(jù)記載,薔薇露在五代時登陸中國,宋代開始大量進口,就是用來制造高檔香品的。 蒸餾技術及其相應器具約在北宋末年傳入我國廣州,當?shù)厝碎_始用其仿造薔薇露。 元末明初《墨娥小錄》記錄有“春天采百花頭,滿甑裝之,上以盆合蓋,周回絡以竹筒半破,就取蒸下倒流香水,貯用為之花香”[5]之蒸餾法,明末《物理小識》[6]詳細介紹了蒸露法的技術。 明朝以后蒸餾工藝更加成熟,《養(yǎng)小錄》[7]18-19、《調鼎集》[8]等清朝食譜均有“蒸露”記載,《紅樓夢》[9]也有“木樨清露”“玫瑰清露”等香露的描述。 《桐橋倚棹錄》稱“仰蘇樓自僧祖印創(chuàng)賣四時各種花露,獲利頗豐”“花露以沙(砂)甑蒸者為貴,吳市多以錫甑”“虎丘仰蘇樓、靜月軒,多釋氏制賣,馳名四遠”[10],足見當時江南花露商品化生產已相當活躍。 清朝《養(yǎng)小錄》稱露劑:“入湯代茶,種種益人;入酒增味;調汁制餌,無所不宜”[7]20。 《庭訓格言》謂:“若遇不得好水之處,即蒸水取其露,烹茶飲之”[11],說明可以利用蒸餾的方法將水凈化。 除香用、食用外,有些露劑也可藥用。 明代《涌幢小品》稱:“薔薇露出回回國,番名‘阿刺吉’,此藥可療人心疾,不獨調粉,婦人容飾而已”[12]。
藥露是指具有一定藥用價值或臨床療效,用于治療疾病的露劑,其制作工藝與香露一樣,但香露多采用新鮮原料制作,而制作藥露的原料可以是鮮藥材也可以是干藥材。 以鮮藥材制作的藥露既可保持鮮藥的性味功能,又便于保存,而以干藥材制作的藥露則功力不如鮮藥材制得者佳。 明萬歷年間撰成的《泰西水法》詳細介紹了藥露的制作過程及其功用特點,謂:“凡諸藥系草木果瓜谷菜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依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 今所用薔薇露,則以薔薇花作之,其它藥所作皆此類也。 凡此諸露,以之為藥,勝諸藥物……今用諸水,皆諸藥之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裁下于咽即能流通宣越,沁入筋脈,禆益弘多。 又蒸餾所得,既于諸物體中最為上分,復得初力,則氣厚勢大焉,不見燒酒之味醲于他酒乎……他凡為香,以其花草作之,如薔薇、木樨、茉莉、梅、蓮之屬;凡為味,以其花草作之,如薄荷、茶、茴香、紫蘇之屬;諸香與味,用其水皆勝其物”[13],強調藥露不經脾胃運化即能直接吸收且作用較強,為藥露的推廣使用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到清朝,藥露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本草綱目拾遺》在“各種藥露”項下稱:“凡物之有質者,皆可取露。 露乃物質之精華。 其法始于大西洋,傳入中國。 大則用甑;小則用壺,皆可蒸取。 其露即所蒸物之氣水,物雖有五色不齊,其所取之露無不白,只以氣別,不能以色別也。 時醫(yī)多有用藥露者,取其清冽之氣,可以疏瀹靈府,不似湯劑之膩滯腸膈也。 名品甚多”[14],并記載有薄荷露、玫瑰露、佛手露、香櫞露、薔薇露等22 種藥露。 除用單味藥材制作藥露外,復方亦可用于制備藥露,清代《養(yǎng)生隨筆》稱“方藥亦可蒸露也,須預辦蒸器,隨物蒸用”[15],《醫(yī)界鏡》也有以復方“用蒸壺取露”治療疾病的描述,謂“仿前人藥露之法,專取其氣,以潤其津,于脾無損。 西洋參、元參、細生地、北沙參、麥冬、生甘草、白芍,上藥七味,加荷葉二兩,用蒸法取露,隨意溫服”[16]。 單味藥材制作的藥露,可以相互配伍用于治療疾病,《張聿青醫(yī)案》[17]就以白荷花露、佛手露、野薔薇露聯(lián)合治濕熱痢下傷陰之證。 清朝是藥露應用的鼎盛時期,清宮太醫(yī)院專設武英殿露房,制有眾多露劑,各地藥店亦售有各種藥露。
金銀花露又名銀花露、金銀露、忍冬花露,由金銀花鮮品或干品蒸餾制得。 金銀花露作為藥露用于臨床治療疾病的時間較晚,明代《醫(yī)學窮源集》最早記載了金銀花露,謂“權用吹藥開路,再用金汁、金銀露、浮小麥、鮮生地汁沖服,以治其標”,“其內服治標之藥,金汁、銀花露為解毒清涼之通劑”[18]。 雖然如此,金銀花露在明朝很少應用。 到清朝,眾多醫(yī)家均喜歡用金銀花露療病,并認為以鮮品蒸露療效更好,有“干者不及生者力速”“蒸露尤佳”的描述。 《臨證指南醫(yī)案》[19]、《凌臨靈方》[20]等著名醫(yī)案中,均有應用金銀花露治療疾病的實例。 可以說,清朝也是金銀花露應用的鼎盛時期,直至近代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廣州陳李濟、漢口葉開泰等著名藥店仍有金銀花露面市。
藥露屬“輕清之品,宜于氣津枯耗,胃弱不勝藥力,與夫傷陰化燥之癥”,適于治療傷暑頭暈惡心、外感發(fā)熱頭痛、濕熱食滯泄瀉等病癥。 《本草綱目拾遺》謂金銀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鮮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遜,氣芬郁而味甘,能開胃寬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飼小兒無瘡毒,尤能散暑”[14]。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稱“銀花蒸露治溫熱痧痘,癰疽,梅毒,血痢”[21]。《醫(yī)學三信編》稱:“若邪入營中,三焦相溷,熱愈結,邪愈深者,理宜鹽苦大制之法。 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元參、金銀花露、金汁、瓜蔞皮,輕揚理上,所謂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22]。 《疫疹一得》載有“清瘟敗毒飲”,有氣血兩清、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之功,在溫疫熱毒、氣血兩燔出現(xiàn)“舌上發(fā)疔,或紅或紫,甚則流膿出血,舌上成坑”時,要求“加銀花露、金汁水各一兩沖入,外以錫類珠黃散摻之”[23]。 《筆花醫(yī)鏡》稱:“如連牙床唇口俱黑,則胃將蒸爛矣,非石膏三四兩、生大黃一兩,加糞金汁、人中黃、鮮生地汁、天冬、麥冬汁、銀花露大劑之投,不能救也。 此唯時疫發(fā)癍及傷寒癥中多有之”[24]。 《醫(yī)學課兒策》在治療“孕婦痢疾里急后重”時稱“金銀花露宜多服,不可缺也”[25]?!陡邪Y寶筏》謂:“渴欲飲水等證,最妙與銀花露、荷花露、地骨皮露等以代水”[26]。 《成方便讀》認為銀花露“系甘涼清潤之品,解溫邪于外”[27]。 《類證治裁》稱:“邪混三焦,熱結血分,宜大制咸苦,用元參、金銀花露、金汁之屬”[28]。 《重訂廣溫熱論》在治療“溫熱兼暑”時稱:“勢輕者,但先輕宣上焦,如桔梗湯加苦杏仁、青蒿露,或五葉蘆根湯加西瓜翠衣、銀花露之類”[29]。 《溫病正宗》稱:“清熱如三黃(黃連、黃芩、大黃)、石膏、犀角、大青、知母、蘆根、茅根、金汁、雪水、西瓜、銀花露、絲瓜汁,隨其對證者選用”[30]。 《舌診問答》認為“銀花露為清潤之品,可治療肺津已傷所致的舌苔薄白而干”[31]。 總之,金銀花露性質輕清,易趨病所,辛涼解表,甘涼清潤,醫(yī)家多用于肺熱津傷、胃大熱、舌上疔以及瘡痘、小兒胎毒等熱毒證。
本草考證結果顯示,金銀花露是將金銀花鮮藥材或干藥材通過蒸餾制成的藥露,“鮮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遜”,臨床應用始于明朝,盛于清朝,既可單方,亦可復方配伍,療效確切。 因其“氣芬郁而味甘,能開胃寬中,解毒消火”,用于治療肺熱津傷、胃熱、舌疔及瘡痘、小兒胎毒等熱毒證,其功用與金銀花相近又有不同。 水蒸氣蒸餾而出的成分為揮發(fā)性的小分子類物質,這類物質“性質輕清,易趨病所”,所以易于吸收、發(fā)揮作用快,提示揮發(fā)性物質是金銀花重要的藥效物質之一。目前,國家藥典規(guī)定了金銀花中木犀草苷、綠原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 等成分的限量標準,但對揮發(fā)性物質沒有做出相關規(guī)定[32],故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金銀花的揮發(fā)性物質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金銀花臨床療效發(fā)揮受到限制。因此,為確保金銀花臨床療效的充分發(fā)揮,應對現(xiàn)有金銀花藥材質量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