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崧
(武昌理工學(xué)院 文法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223)
囿于思想認識的低下,古人大都認為世上確有鬼存在。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關(guān)于“鬼”的記載。甲骨文中的“鬼”字是由象形法造成的,其字形就像一個人頭上戴著恐怖的大面具,我們的祖先早已經(jīng)把鬼看作是與人關(guān)系密切的怪物了。[1]古代的文獻及工具書都有關(guān)于“鬼”的記錄?!冻o·國殤》:“魂魄毅兮為鬼雄?!蹦媳背俗阢恋摹肚G楚歲時記》:“鬼鳥荊州彌多?!盵2](P34)漢代《說文解字》:“鬼,人所歸為鬼。從人,像鬼頭;鬼陰氣、賊害。”[3](P26)現(xiàn)代人中的唯物主義者認識到世上是沒有鬼的,只不過某些講宗教或迷信的人認為有鬼存在,即人死后的靈魂。這便是“鬼”的本義,也是概念義。
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fā)展,“鬼”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引申義。戰(zhàn)國時代的外交家蘇秦就曾將目中無人、傲慢無禮、難得見面的人比作鬼,《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謁者(稟報人員)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盵4](P177)宋代蘇軾在《石鐘山記》里曾將陡峭的石壁比作陰森可怕的鬼:“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盵5](P159)“鬼”引申出隱秘不測之義?!俄n非子·八經(jīng)》:“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盵6](P363)除此之外,“鬼”還有狡黠和欺騙之義,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總敘》記載:“星應(yīng)輿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7](P518)”明代李實的《蜀語》記載:“謂欺紿(同“詒”[tai51],欺騙)曰鬼,謂人黠曰鬼?!盵8](P56)“鬼”也有褒義的用法,指人機敏、聰慧。漢代揚雄的《方言》卷一:“虔,儇,慧也?!躁P(guān)而東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鬼。”[9](P45)
這些語義傳承至今。比如荊楚方言中的“鬼頭鬼腦”“鬼得很”就是形容行為隱秘、鬼鬼祟祟的;“唬鬼”就是欺騙之義,“鬼人”“鬼家伙”就是狡猾之人;長輩或老年人稱聰明伶俐、辦事靈活的晚輩、年輕人或小孩為“小鬼”“機靈鬼”。此外,“鬼”還出現(xiàn)了指稱具有某種形體、性格、習(xí)慣及嗜好的人的各種引申義。如“矮鬼”“小氣鬼”“懶生鬼”“煙鬼”“酒鬼”“色鬼”;“壞人”(“內(nèi)鬼”“鬼趕來噠”);“惡劣的、糟糕的”(“鬼天氣”“鬼早晨”);“暗中使壞”(“搞鬼”“心地有鬼”“心懷鬼胎”);“問題或毛病”(光鬼!不是這里疼就是那里癢);“歪才、歪主意”(“鬼板眼”“鬼點子”“鬼才”)等等。
“鬼”的附加義(色彩)較多。首先,從語體色彩看,“鬼”含有濃郁的文化色彩。“鬼”是荊楚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人類對鬼的信仰屬于人類信仰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0](P1)。自古以來楚人崇信巫鬼、看重祭祀。王逸的《楚辭章句》云:“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舞鼓,以樂諸神?!盵11]《漢書·地理志》也記載湘楚“信巫鬼,重淫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祭祀鬼神、崇拜巫術(shù)已經(jīng)成為楚人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并且已經(jīng)積淀成為一種巫鬼文化。[12]荊楚方言中的許多“鬼”族詞對此都有記錄。直到現(xiàn)在,“鬼”詞仍然帶有濃濃的宗教和迷信色彩。
從感情色彩來說,“鬼”是貶義詞,因為閻王常常派鬼去陽世間索要人的魂靈,奪去人的生命,人們自然憎惡鬼怪。古代就有鐘馗打鬼的故事?,F(xiàn)如今,荊楚大地有的地方還流行“趕鬼”的習(xí)俗。如果某人久病不愈,家人就會以為這是有鬼纏身了,于是請道士或陰陽先生來家里舉行趕鬼儀式,還給死去的那個“鬼”和其他已故的先人燒紙錢,讓他們保佑病患者早日康復(fù)或其他人“親親戚戚”(無病無災(zāi)、平安健康)。在荊楚方言中,凡是說話人憎惡、反感的對象都可以冠以“鬼”字,如天氣惡劣,人們便說“鬼天氣”;如果不情愿起早,便抱怨“鬼早晨(就下地出工了)”;如果有人大喊大叫,影響了別人的休息,別人便會指責(zé)他:“鬼汪鬼喊,就像死了祖宗的!”
“鬼”也有用于褒義的時候,多指稱機靈、聰慧的小孩子,比如“機靈鬼”或“精鬼”,或者表示愛昵的稱呼,如“小鬼”。
此外,“鬼”還帶有形象色彩。當(dāng)人們一看到“鬼”字,大腦中便會呈現(xiàn)其形象。最初,鬼是一種“類人大頭生物”,后來才演變?yōu)閷V溉酥鲮`,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10](P3)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鬼”是青面獠牙、披頭散發(fā)、面目可憎、十分恐怖嚇人的形象。“鬼”的詞性主要是名詞,有時也用作形容詞,如“鬼早晨”“鬼天氣”“鬼人”等。
“鬼”在“鬼”族詞(含合成詞、慣用語和諺語)中常充當(dāng)修飾語(定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鬼”常充當(dāng)定語,構(gòu)成“鬼+名”式偏正結(jié)構(gòu)的合成詞,如:鬼人、鬼家伙(指稱某人,含輕蔑或戲謔的色彩);鬼話(假話、謊話、空話、冤枉人的話);鬼事、鬼衫子(棉襖);鬼火(本指磷光,比喻人的火氣或脾氣);鬼名堂(歪主意、歪點子、不正當(dāng)?shù)睦碛?;鬼把戲(陰損的辦法、策略);鬼相、鬼臉(故意呈現(xiàn)的怪異詼諧的面貌;或者故意做出來的滑稽的面部表情);鬼窩子(鬼住的地方,比喻十分偏僻、荒涼的地方)。
充當(dāng)定語的“鬼”還可構(gòu)成慣用語或歇后語,例如:鬼頭鬼臉(怪模怪樣)/鬼頭鬼腦(形容行為鬼鬼祟祟)/鬼火直冒的(形容人的火氣特別大;大怒)/閻王唱小曲——鬼腔鬼調(diào)(怪腔怪調(diào))。
此外,“鬼”本身也可充當(dāng)中心語,是形容詞,帶補語,如慣用語“鬼得很”,除了形容行為隱秘,也形容人的性格很古怪、很陰損或者很機靈,如:這家伙鬼得很!
“鬼”在“鬼”族詞中常充當(dāng)主語,構(gòu)成主謂結(jié)構(gòu),整體充當(dāng)比喻,如“鬼畫符”又作“鬼畫桃符”,原指鬼在桃木板上胡亂涂畫的咒語。在古代,人們習(xí)慣在桃木板上書寫類似狂草的文字,釘在大門兩旁,借以驅(qū)邪避鬼。因為文字潦草,不易辨識,人們便用它譏諷字跡潦草難認,現(xiàn)比喻亂涂亂改?!肮沓锻取北扔髯鍪虏挥勺灾?,鬼使神差,亂了分寸,如“我今天怎么搞這苕事,就象鬼扯腿似的”。
“鬼”充當(dāng)主語,出現(xiàn)在慣用語中,例如:鬼不生蛋的地方(形容極其偏僻荒涼的地方)、鬼汪鬼喊(尖聲嚎叫,含貶義)、鬼曉得(誰也不知道)、鬼打鬼(比喻壞人內(nèi)部相互爭斗,如“狗咬狗”)、鬼趕來噠(形容驚慌失措)、鬼都沒得噠(什么都沒有了)、鬼纏斗(住)噠(講迷信的人認為某人生病老不見好,是因為被鬼纏住了,需要給纏住他的死人燒紙錢,祈求他保佑病人快點好)、人小鬼大(年紀小卻很精明,調(diào)皮而且鬼主意多)。
“鬼”充當(dāng)主語,出現(xiàn)在諺語中,如“人牽他不動,鬼牽他直蹶的(跑得很快)”,形容不跟好人學(xué)好,反倒跟壞人學(xué)壞。
“鬼”充當(dāng)主語,還出現(xiàn)在歇后語中,如:閻王請戲班子——鬼看(意思是沒有人看);閻王開店——鬼來(意思是沒有人來);墳塋空里開綢緞鋪——鬼扯(胡說)。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鬼(主)+動(謂)”式“鬼”族詞,經(jīng)深入分析,它可以理解為狀中式的合成詞,即字面上是“主語+謂語”的形式,而深層義則是“狀語+中心語”的形式。如“像鬼那樣+動”,“鬼”是“動”的語法主語,但卻是“動”的邏輯狀語[13],比如“鬼混”,字面義是鬼混日子,而深層義則是如鬼那樣到處飄蕩、無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里糊涂地混日子;詞中的“鬼”是“混”的語法主語,其實是“混”的邏輯狀語。鬼總跟人過不去,它要拿人的魂靈,置人于死地,所以,“鬼搞”一詞義謂如鬼那樣搞,相當(dāng)于狀中式的“怪搞”和“歪搞”;“鬼說/鬼扯淡(蛋)”(如鬼那樣瞎說)、“鬼打架”(如一群鬼那樣打架斗毆)中的“鬼”同理。
“鬼”還可以修飾形容詞性語素,如“鬼慌”(如見到鬼那樣地驚慌)、“鬼精(怪)”(如鬼那樣精怪,指稱特別精怪的人)、“鬼機靈”(形容特別機靈的人)。慣用語“鬼大的意見”形容意見非常大;歇后語有“閻王爺?shù)溺叟砭薄?/p>
這類“鬼+動/形”式的“鬼”族詞中的“鬼”也可理解為喻體,修飾本體“動/形”,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蛇行”(爬行有如蛇的行走之狀)、“蝸居”(如蝸牛居住)、“草綠”(像草的顏色那樣的綠色)、“血紅”(如血色之紅)、“冰冷”(如冰那樣冷)之類的合成詞。這類“鬼”族詞是修辭造詞法中的比喻造詞法的產(chǎn)物,此法“是漢語中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辭造詞方法,它是著眼于事物之間相似性的關(guān)系,借彼喻此,以他物狀此物,形象地反映所指稱的客觀對象的一種創(chuàng)制新詞的方法”[14]。在荊楚方言中使用相當(dāng)普遍,諸如:“墳包子”(如包子性狀的墳塋)、“狗屎桃”(很小的桃子)、“糖雞屎”(雞的稀便有如糖稀)、“藕腸子”(細長的嫩藕莖)。很多以“鬼”為喻體的方言詞,都體現(xiàn)了人與鬼的相似性特征,如“鬼混”,形容有些無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的人,與鬼到處飄蕩、無所事事的特征極為相似;如果說鬼還有要做的事的話,那就是奉閻王之命到陽間來偷偷摸摸、不聲不響地拿獲活人的魂魄,把人帶進陰曹地府。
“鬼”常常受述語動詞的支配,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合成詞,例如:出鬼(出了怪事)、見鬼(倒霉;運氣差)、搞鬼/搗鬼(暗中使壞)、怕鬼(膽小)、有鬼(有陰謀)、打鬼(打壞人)。
“鬼”充當(dāng)賓語出現(xiàn)在慣用語中,諸如:“撞斗(上,見)鬼噠”形容運氣極差,或者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動+個鬼”形容事情還沒做,如“洗個鬼!”;“搞(些)鬼猴”形容做一些不該做的事甚至見不得人的怪事或壞事,如“好不容易當(dāng)上公司的出納,盡搞(些)鬼猴,挪用公家的錢”。
還出現(xiàn)在諺語中,如“越送水飯越逗鬼”:越給死人送水飯情況越糟糕。送水飯是指在年關(guān)或清明節(jié)給死去的人送飯食,或者有人生病,家人以為是“陰氣”(死人)作怪,于是給死去的人送去飯食,以保佑病人痊愈。“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起初指針對不同的人(好人和壞人)說不同的話,后演變?yōu)殛柗铌庍`、兩面三刀、兩邊討好的貶義。
還出現(xiàn)在歇后語中,如:道士遇斗(到)鬼——法都使盡(各種辦法都用到了);閻王爺唱戲(講書)——到場(來)的都是鬼;鬼打屁——鬼氣,等等。
“鬼”常常受動詞、形容詞或名詞(或語素)的修飾,構(gòu)成偏正結(jié)構(gòu)的詞語:
1.“動+鬼”式
名詞“鬼”就其本義而言,描寫的是各種各樣的鬼,有的還引申出了比喻義。主要有:
死鬼:死人變成的鬼,借作對人的蔑稱;有時也稱呼自己的配偶。
賭鬼:嗜好賭博的人。
冤死鬼:人因冤枉而死變成的鬼,指稱冤死的人。
催命鬼:奉閻王之命到陽間來索取某人性命的鬼,比喻不停地催促別人以致令人心煩的人。如:催、催、催,你像個催命鬼,我是要去的噠!
討債鬼:雙方有債務(wù)關(guān)系,一方死去后又投胎成人到陽間找另一方即欠債人要債來了,這討債者被稱為“討債鬼”。比喻頻繁討債的人。
病死鬼:病死的人變成的鬼,比喻病態(tài)。如:那家伙臉色好難看,像個病死鬼。
這些詞語的比喻義起初只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段臨時產(chǎn)生的,但隨著使用頻率的提高,其比喻義逐漸固定,成為一個義項了。而沒有比喻義的“鬼”族詞僅有“淹死鬼”“吊死鬼”“斷頭鬼”(被砍去了頭顱的鬼)等幾個。
2.“形+鬼”式
其中一部分體現(xiàn)的是詞的具體義,即人之某方面的生理或年齡特征,諸如:
矮鬼(矮小的人)、小鬼子(日本侵略者身材一般不高)、胖(肥)鬼(肥胖的人)、瘦鬼(瘦削的人)、老鬼(猶“老家伙”,也稱呼老伴)、黑[xr24]鬼(皮膚黝黑的人)、小鬼(小孩或年輕人)。
相當(dāng)一部分是體現(xiàn)詞的抽象義的,即人之某方面的心理(性格)特征,諸如:
小氣鬼(吝嗇的人)、懶(生)鬼、“癩賽/熬糟”(齷齪)鬼、風(fēng)流鬼、惡[uo24]鬼(比喻十分兇惡的人)、背時鬼(稱特別倒霉的人;背時:不走運;倒霉)、冒失鬼(稱冒然行事不講策略的人)、討嫌鬼(稱令人討厭的人。討嫌:討人厭)、迷糊鬼(稱愛打盹的人,比喻不精明的人)、二黃鬼/黃昏鬼(稱稀里糊涂的人。二黃、黃昏:糊涂,不清白,不明事理)、機靈鬼。
3.“名+鬼”式
多揭示人之某方面的嗜好,諸如:酒鬼(經(jīng)常酗酒的人)、煙鬼(有抽煙嗜好的人)、色鬼(好色之徒)、牌鬼(有打牌嗜好的人);也有描寫鬼或人之特征的,如:水鬼(水里的鬼)、大頭鬼(稱頭大的人)、泡皮鬼(虛胖的人)。
充當(dāng)被修飾的中心語的“鬼”還出現(xiàn)在慣用語或諺語中,例如:“大鬼(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形容大人物好對付(說話),小人物反倒不好對付(說話);“大鬼使小鬼,小鬼不動,大鬼一沖[tshuη53]”形容大人(或年長者)叫小孩做事,小孩(或年幼者)不聽,大人只得氣沖沖地去做,也說“大懶使小懶,小懶不動,大懶一沖”。
口語交際中,“鬼”和“鬼”族詞常常發(fā)揮修辭作用。
其一,具有比喻作用,例如“有鬼”中的“鬼”比喻見不得人的、陰險的打算或勾當(dāng),如:那家伙心地有鬼?!俺龉怼焙汀白捕饭韲}”中的“鬼”比喻怪事、蹊蹺的事,整體比喻運氣差,很倒霉?!安慌鹿怼敝械摹肮怼北扔鲏娜嘶蛐皭簞萘?,整體比喻不信邪;“鬼趕來噠”中的“鬼”也比喻土匪、日本鬼子之類的壞人,整體比喻驚慌失措?!暗躅i鬼”(洪湖)比喻身段瘦長之人;“像個鬼”形容人的長相乃至其他物體丑陋難看;在人們的心目中鬼是青面獠牙、披頭散發(fā)、十分嚇人的形象,故有此喻。進而引申指做事很差勁、質(zhì)量低。常用來作結(jié)果補語,諸如“這西瓜長得像個鬼”“衣服做得像個鬼”“頭剃得像個鬼”。
其二,具有夸張作用。如慣用語“鬼不生蛋的地方”,形容某地方極其偏僻和荒涼;“心地有鬼”“心懷鬼胎”均形容心里藏著陰謀詭計;歇后語“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天”指假話多得不得了。
其三,具有反語作用。有些“鬼+動”的字面意思是“只有鬼+動”,而深層義是相反的“連鬼都不+動”,再深一層的意義(言外之意)是“沒有誰+動”或“誰也不會+動”。例如:“鬼去”的字面義是只有鬼才去,深層義是相反的:連鬼都不去;再深一層的意義(言外之意)則是:誰都不會去(沒有誰去)。
慣用語如“怕個鬼”其義是否定的,即不怕鬼,如:“你奏了他一本,招呼(小心)他給你穿小鞋?!薄拔遗聜€鬼!”“找你打鬼”義謂不找你,其中的“打鬼”是“冗余成分”。如“我不是做屋做了一半急等用錢,找你打鬼”;“她不是死噠男人,找你打鬼”。
反語也可以理解為婉曲,如“鬼曉得”字面義是只有鬼才知道,婉轉(zhuǎn)地表達了“誰也不知道”(深層義)。“還有個鬼”義謂什么都沒有了,如“還有錢吧?”“還有個鬼!”
其四,具有仿詞作用。在對話中“鬼”可臨時替換某個詞語的語素仿造出一個“鬼x”的新詞,將對方話語的意思進行否定。這種新“詞”不能脫離語境而存在。例如:“保健品是免費!”“鬼費!”;“他會孝敬你的?!薄肮砭?!”;“他要關(guān)照的。”“鬼照!”“鬼費”“鬼敬”“鬼照”的意思分別是:不是免費、不會孝敬、不會關(guān)照。
其五,具有借代作用。鬼是看不見摸不著、飄忽不定的東西,鬼的所屬物自然也是如此,比如“鬼的屋”,誰也沒見過。因此,慣用語“鬼的+名”意思等于“沒有+名”,其中“鬼的”指代“沒有”,如“加班有補助(費)吧?”“鬼的補助(費)!”即沒有補助費; “電影院里蠻多人吧?”“鬼的人!”即沒有人);“這坑(水塘)地有蠻多魚吧?”“鬼的魚!”即沒有魚;“你在北京有親戚吧?”“鬼的親戚!”即沒有親戚。
從語音層面(聽覺)來觀察,由“鬼”構(gòu)成的“鬼”族詞很多都是“韻律詞”,其中雙音節(jié)的是一個標準音步的標準韻律詞(如“鬼搞”),三音節(jié)的是超音步的超韻律詞(如“鬼不纏”)。“鬼”在“鬼”族詞中的修飾語(定語、狀語)、主語、賓語的位置上,都是要重讀的音節(jié)(其他音節(jié)須輕讀),都是要凸顯的焦點信息。[15]如:
修飾語的位置:鬼話、鬼人、鬼事、鬼氣;鬼搞、鬼說、鬼汪(嚎叫);
主語的位置:鬼來噠、鬼不纏(不理睬);
賓語的位置:見鬼、出鬼、搞鬼、搗鬼、怕鬼。
但中心語的位置上的“鬼”是輕讀音節(jié),其修飾性成分是重讀音節(jié),如:吊死鬼、討債鬼;小氣(吝嗇)鬼、懶(生)鬼、黃昏(二黃)鬼(糊涂蛋)。
“鬼”字在荊楚方言中十分活躍,由它組成的“鬼”族詞語(含合成詞、短語和慣用語)有近百個,它們描寫的內(nèi)容或指稱的事物十分豐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五類:
第一,描寫各種類型的鬼,如“吊死鬼、淹[an35]死鬼、大頭鬼、替死鬼”等。
第二,指稱具有某種形體、性格、習(xí)性、嗜好的人。
許多“鬼”族詞是指稱具有某種形體、性格、習(xí)慣、嗜好的人的,同時表達了說話人對這些人嫌棄或厭惡的情感態(tài)度。其中,有描寫人的形體的,如“長鬼”“矮鬼”“胖鬼”“肥鬼”“瘦鬼”“泡皮鬼”(虛胖的人)等,有描寫膚色的“黑[xr24]鬼”,都含貶義。
有指稱具有某種性格、習(xí)性之人的:稱性格古怪、處事狡猾、不光明正大、愛搞陰謀詭計的人為“鬼人子”;稱不明事理、不近人情、胡作非為的人為“見鬼佬”;稱吊兒郎當(dāng)、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惹是生非的人為“鬼打架”或“鬼打蹇”;稱某人脾氣不好、經(jīng)常發(fā)火或者倔強為“鬼脾氣”;稱流里流氣、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的人或流氓為“流打鬼”,也稱“游打鬼”;有指稱具有不良嗜好之人的:“煙鬼”“酒鬼”“賭鬼”“牌鬼”等。
第三,描寫人的某些不良、不端的行為。如“鬼搞”的意思是怪搞、亂搞;“鬼扯淡(蛋)”的意思是胡說八道;“見活鬼”(活見鬼)描寫的是某些人“吊兒郎當(dāng);調(diào)皮搗蛋;干活馬虎、不負責(zé)任;做事效率低、質(zhì)量差”等;“搞(些)鬼猴”的意思是搞些不該做的事甚至見不得人的事。
第四,指稱各種各樣的物體或事情。有的“鬼”族詞指稱物體,例如“鬼衫子”(棉襖)、“鬼相”(人的長相丑陋、不雅觀)、“鬼臉”、“鬼火”(本指磷火,指代人的火氣或脾氣)。有的“鬼”族詞指稱事情,諸如:“鬼事”指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或者效率不高的事情;“出鬼”描寫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見鬼”表示運氣不好,辦事不順,如:即[t?i35]日見鬼,釣了半天只釣噠幾條小魚;也表示不靠譜的、虛假的事情,如:“即日商場的所有東西都打八折,快去買!”“都是見鬼的!鬼信(誰也不會信)!”。
第五,表示人們對天象、時間等事物的厭惡之情。凡是令說話人憎惡、反感的天氣、時間等事物,人們都可以冠之以“鬼”字來形容,諸如:鬼天氣、鬼風(fēng)、鬼雨、鬼炸雷(響雷)、鬼金鉤子閃(強閃電)、鬼雪、鬼霜、鬼霧、鬼早晨、鬼日子、鬼日期、鬼屋、鬼車、鬼路、鬼田。
作為語言單位,“鬼”可以是語素,由其組成合成詞,如:見鬼、見鬼佬、鬼畫符;“鬼”可以是詞,由其組成短語,其中有固定短語,如慣用語“鬼趕來噠”“鬼不生蛋的地方”。也有臨時組合的自由短語,如“鬼屋”“鬼路”“鬼車”“鬼日頭”等。
荊楚方言中有的“鬼”族詞與普通話同形,但語義并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比如普通話中的“活見鬼”,意思是“指出現(xiàn)特別離奇古怪的事或無中生有:書明明放在桌子上怎么忽然不見了,真是活見鬼!”[16](P588)而在荊楚方言中,此義用“見鬼”“出鬼”“出胎占”來表示;荊楚方言中的“活見鬼”雖然也用于感嘆句,但描寫的是某些人吊兒郎當(dāng);調(diào)皮搗蛋;干活馬虎、不負責(zé)任;做事效率低、質(zhì)量差等,如:你鋤的個么草?真是活見鬼!又如普通話中的“鬼畫符”有三個意思:①(名)比喻隨意涂抹、潦草難認的字跡。②(名)比喻虛偽的話;騙人的伎倆。③(動)比喻亂涂亂寫或胡扯:寫作業(yè)認真點兒,別在這兒~|別聽他~。[16](P491)而荊楚話中的“鬼畫符”只有①③兩個意思,沒有②義。②義用“鬼話”“鬼扯(蛋/淡)”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