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統(tǒng)一戰(zhàn)線、輿論與政治:重釋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

        2022-11-24 06:54:56
        山東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徐 進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軍采取“速戰(zhàn)速決”方針,國民政府節(jié)節(jié)敗退,并于1937年底被迫遷都重慶。由此,大西南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后方基地,其糧食問題的重要性隨之超乎尋常。本文關注的便是與此相關的一起搶糧事件,即1940年3月14日成都搶米風潮。這一事件的發(fā)生與自1939年底開始的成都米價上漲密切相關,學界對米價上漲原因的解釋大體有三種,即通貨膨脹說、囤積居奇說、歉收漲價說。陳默在此基礎上提出多重因素合力說,(1)參見陳默:《米荒、米潮二重奏:1940年成都的糧食危機》,《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9年第2期。這種解釋相較之前各執(zhí)一端的單一解釋更符合史實。

        筆者注意到,在提及此次米潮形成原因的報刊、檔案、日記等各類史料中,隱藏著一種書寫差異。日本學者岸本美緒研究清初物價時就曾指出:康熙前半期物價低落時,史料論述常歸因于貨幣不足;但物價上升時,史料論述又無視貨幣因素而只注意實物不足。她進而嘗試解釋這兩種情況下史料敘述間的差異,認為這與史料形成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及由此形塑的時人經(jīng)濟觀密不可分。(2)參見李峻:《近十年來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述評》,《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第4期;尚季芳、華信輝:《開拓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的新局面——“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第二屆高端論壇暨大后方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綜述》,《歷史教學》2018年第1期。這就提示研究者:史料作為證據(jù),本身也是有待解釋的對象。故研究者需要仔細鑒別和比較高層檔案、私人日記與報刊輿論中關于糧價上漲的不同說法,分析其中的時代原因。

        糧食問題反映出1940年抗戰(zhàn)大后方四川成都的政治特性,即國、共兩黨與地方勢力的共存與競爭。學界有關抗戰(zhàn)大后方的研究相當豐富,(3)參見岸本美緒:《康熙年間的谷賤問題——清初經(jīng)濟思想的一個側面》,原載《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89冊,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社1982年版。今據(jù)譯文,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538頁。不過其中大部分研究是從上至下強調政府如何建設和調集資源來服務抗戰(zhàn)。與上述研究中央決策、地方貫徹的模式不同,近年黃天華的研究則是由地方視角出發(fā)反觀中央決策,開始注意到抗戰(zhàn)前后中央進入地方與之產(chǎn)生的矛盾、斗爭及其演變。(4)參見黃天華:《從“僻處西陲”到“民族復興根據(jù)地”——抗戰(zhàn)前夕蔣介石對川局的改造》,《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2 年第4期;黃天華:《“整軍即所以抗日”:蔣介石與1937年川康整軍會議》,《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第5期;黃天華:《四川政潮與蔣介石的因應(1937—1940)》,《歷史研究》2017年第2期。黃天華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四川政治、經(jīng)濟事件的歷史脈絡與背景。

        1940年3月14日,成都發(fā)生搶米風潮,國民黨成都行轅將之定性為共產(chǎn)黨組織的暴動,并于16日大肆逮捕其黨員,查封其報刊。(5)參見李又生:《成都行轅保安課課長李又生報告成都搶米風潮經(jīng)過》,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278頁。陳默的米潮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其中的國共摩擦及地方勢力和國民黨間的矛盾,但其重心在國共沖突,而央地矛盾尤其是共產(chǎn)黨實行統(tǒng)戰(zhàn)政策下的三方關系仍有進一步探討空間。(6)參見陳默:《陰謀、誤判、解讀: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在地方統(tǒng)戰(zhàn)的實際執(zhí)行層面,已有一些先行研究。劉宗靈以四川為例,把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細分為上、下層,并做了詳細梳理。(7)參見劉宗靈:《“撐傘”與“扎根”:試析抗戰(zhàn)時期中共在四川地區(qū)的統(tǒng)戰(zhàn)活動》,《蘭州學刊》2019年第11期。但該研究偏重共產(chǎn)黨一方,對其政策與各派政治勢力的互動落筆不多。相比之下,黃道炫的“密縣故事”則以人物為主線,關注并分析了這一互動。其問題意識與本文相近,旨在探討共產(chǎn)黨如何在力量多歧的區(qū)域進行統(tǒng)戰(zhàn),(8)參見黃道炫:《密縣故事:民國時代的地方、人情與政治》,《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側重于在近代中國人情政治的整體脈絡中考察黨組織發(fā)展、縣政權更迭等問題。本文考察的案例將進一步回答,統(tǒng)戰(zhàn)舉措以何種方式影響地方政治,以及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

        總之,本文在進一步反思米價上漲原因的基礎上,試圖把米潮放回到國、共、地方勢力三方關系中,重新解釋這種關系樣態(tài)如何制約各方判斷、影響其對糧食問題的處理,進而辨析中共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

        一、米價上漲成因的表述與事實

        1940年3月1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感慨:“外匯法幣,縮至四便士以內,各地物價高漲,成都且發(fā)生搶米風潮,非統(tǒng)制平價不可!”(9)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6冊,“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年版,第271頁。對于3月14日米潮,最初蔣介石認為與法幣貶值引起的各地物價上漲相關,解決措施是平抑物價。但其后在公開場合,蔣又拒不承認通脹因素。與此對應的是此次米潮成因的撲朔迷離。

        1940年的糧價上漲,需要放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物價的整體變動中去把握。正如表1所示,一般物價總指數(shù)1937年6月為101,1939年6月為204,兩者比較,指數(shù)已增長一倍;而糧食物價指數(shù)1937年6月為100,1939年6月為108,指數(shù)只略有增長。至1939年12月,糧食價格已快速上漲,但其價格指數(shù)仍低于一般物價。非僅成都如此,戰(zhàn)時全國“食物類指數(shù),雖逐漸增高,但始終較總指數(shù)落后”(10)侯坤宏:《抗日戰(zhàn)爭時期糧食供求問題研究》,團結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頁。。不過,為何自1939年6月起,成都糧價開始大幅上漲,到12月的6個月增長率竟與同期物價幾乎持平?及至1940年12月,相比同年6月,糧價增速更是遠超物價。在注意到這些現(xiàn)象的基礎上,我們再來分析米價飛漲的各種解釋。(11)需要說明一點,本文解釋的是1939年底到1940年3月14日米潮之間的米價上漲,歉收漲價說指1940年的糧食生產(chǎn)狀況,這與所論對象無涉,故不予討論。

        首先,檢討通貨膨脹說。表1中成都一般物價指數(shù)的上漲趨勢,與重慶大致相同。1940年3月15日,王世杰曾記錄:重慶“以七七事變時物價指數(shù)為準(100),在廿八年一月,尚不過一七○,至本年一月則已擢至三八○以上”,并認為這“自是紙幣惡性膨脹之現(xiàn)象”。(12)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2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241頁??梢娖湟娊馀c蔣介石一致。米潮發(fā)生后的第二天,即1940年3月16日,翁文灝曾向蔣介石匯報,“川米價并未高漲”(13)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41頁。。此處,翁同樣是持通貨膨脹說,意即米價上漲雖猛,但考慮到物價普漲,米價的漲速并不算離譜。不過誠如前文所述,此前糧價漲幅遠低于物價,通貨膨脹雖然決定了米價上漲的整體趨勢,但尚不能解釋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這一時段內糧價漲幅的猛增。

        表1 成都蠆售物價指數(shù)及中等米價格變動表

        其次,分析囤積居奇說。在這一觀點中,囤積主體可分為政府和商人。當時報刊輿論的普遍論調是商人投機導致物價上漲。商人的投機行為多指“倉飛”和“賭期”,1940年之前這些現(xiàn)象就已普遍存在。1937年9月有評論稱,“倉飛”導致四川“年年必有一度人造米荒”。(14)《成都市物價問題》,《四川月報》1937年第11卷第3期。果然,1938年6月,成都市油米錢業(yè)公會向市政府報告:因“奸商活動倉飛,富庶預作期盤”,導致“近日本市米糧,由二十一元左右突漲至二十五元余”。(15)《呈為米糧突為高漲懇祈設法制止由》,成都市檔案館藏,檔案號:民38-6-2487。轉引自葉寧:《“囤積居奇”與“日食之需”:抗戰(zhàn)前期成都糧食投機治理中的制度缺失》,《民國研究》2018年第1期。但與1939年底相比,這一價格漲幅極小。而且據(jù)表1,從長時段來看,1938年12月相比同年6月,糧價增長率僅為2.1%。由此可見,1939年底與1940年初的糧價飛漲,關鍵原因應非成都市商人的投機行為。

        接著重點分析政府機構的“囤積居奇”問題。1940年3月,徐文杰向南方局報告時稱,米價飛漲是因為政府機構“囤積居奇”。(16)《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5頁。稍后,中共川康特委報告書亦批評道:農(nóng)本局(17)1938年改隸經(jīng)濟部,下設糧產(chǎn)調整委員會,掌握、控制國統(tǒng)區(qū)糧食運銷。更借谷賤傷農(nóng)的口實,在各縣倉庫購買糧食,實際則是操縱糧食。(18)《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09頁。關于農(nóng)本局在成都平原設置倉庫購糧的緣由及后果,其負責人何廉曾有解釋。1939年成都平原糧食豐收,故這一地區(qū)米價大跌。四川省政府向中央求助,行政院隨即指示農(nóng)本局收購此區(qū)糧食,以平衡市場供需關系,促使米價回升。(19)參見何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頁。由此可見,農(nóng)本局收購糧食本是正常的政府干預市場行為。但因后來糧價失控般上漲,使得該政策被詬病為政府“囤積居奇”。時任經(jīng)濟部長的翁文灝也曾匯報:查米谷屯積之性質有二,一為備荒,一為居奇?,F(xiàn)時川黔兩省各級政府,尚少屯糧情事,有之亦多屬于前一性質。(20)參見《經(jīng)濟部部長翁文灝呈蔣中正》(1940年3月25日),載《糧價平抑辦法(二)》,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14-040504-0058。

        此外,成都向為銷米區(qū),其大米除成都、華陽兩縣及市郊有少量輸入外,多為“南路米”,產(chǎn)地在溫江、雙流、新津等縣。(21)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成都市志·糧食志》,成都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因此,這些地區(qū)的糧食狀況對成都糧價亦影響匪淺。不過據(jù)1940年3月翁文灝的匯報,成都及重慶周邊各縣米商米行頗多囤積居奇的傳聞:“至銀錢行號及一般商號、私人之屯積米谷……惟瀘州、合川、內江、成都、新都、溫江等處,頗聞有購儲居奇情事?!?22)《經(jīng)濟部部長翁文灝呈蔣中正》(1940年3月25日),載《糧價平抑辦法(二)》,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14-040504-0058。吊詭的是,政府采取各種抑價措施后,各縣屯積保存糧食的情況反而變得更為嚴重?!缎滦滦侣劇氛J為,成都周邊各縣設立的平價委員會“借名統(tǒng)制,不令糧食出境”;再加上“米市捕人”消息傳出,各地商販裹足不前,致使城市糧食“來源減少十分之三”。(23)張養(yǎng):《近日米價暴漲內幕》,《新新新聞》1940年3月15日第8版。更糟糕的是,成都米潮發(fā)生后,各縣及其運糧路上亦時有被劫被搶之事。(24)參見《飭派隊并督責保甲取締人民聚眾搶米并保護米運禁止阻攔由》( 1940年6月27日) ,四川省檔案館藏,檔案號:民041/02/2897,轉引自陳默:《米荒、米潮二重奏:1940年成都的糧食危機》,《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9年第2期。

        在亂象之中,四川地方勢力控制了比中央更多的購糧渠道。5月,蔣介石感慨:“成都米價現(xiàn)竟?jié)q至每市石200元以上,政府不論用何方法取締,皆不生效。徐堪乃情商于鄧錫侯、潘文華、劉文輝三人,托其代購民糧十萬石,預交現(xiàn)款300萬元至500萬元,乃始奏效。余乃知囤積居奇者尚非奸商地主,而乃為當?shù)刂婇y也?!?25)葉惠芬編:《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事略稿本》46,臺北“國史館”2010年版,第285-286頁。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正在實施“后方總庫六個月屯糧計劃”,用于收購軍糧。1939年,抗戰(zhàn)長期化的形勢已定,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為統(tǒng)籌軍糧糧源,擬訂了全國性的屯糧計劃,分為后方總庫屯糧和戰(zhàn)區(qū)屯糧兩部分。前者責成各省政府籌辦。(26)參見馬季文:《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田賦與糧政》,載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1經(jīng)濟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頁。但是,軍方各單位也自行屯購糧食。1940年3月,中共地下黨獲知軍方購糧可能加劇糧價上漲的傳聞:3月12日,成都中央軍校的盛米倉庫被焚,需要購買兩萬石以供食用,航委會也說要買一萬石以供職工食用,而此時成都全市存米還不到三萬石。(27)參見《成都三月十四日搶米事件與大批逮捕共產(chǎn)黨員的報告》(1940年3月28日),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頁。月底,成都市政府查封倉棧后,航委會及各集團軍駐蓉代表紛紛來信,想要收回其中被查封的軍糧。(28)參見葉寧:《“囤積居奇”與“日食之需”:抗戰(zhàn)前期成都糧食投機治理中的制度缺失》,《民國研究》2018年第1期。

        國民政府顯然清楚其收購糧食的行為影響了米價。3月18日,即米潮爆發(fā)后不久,四聯(lián)總處與經(jīng)濟部商定的《平定糧食及日用必需品價格辦法》,第一條便要求“救濟川省豐收屯糧計劃及川黔兩省后方總庫六個月屯糧計劃均應停止進行”(29)《關于平定糧食及日用必需品價格請查明轉陳》(1940年3月21日),載《糧價平抑辦法(二)》,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14-040504-0058。。由此可見,政府機構最初因準備戰(zhàn)爭、救濟糧價而進行的屯購,在四川糧食危機顯現(xiàn)后很快就被叫停。因此,國民政府的這些行為僅僅是屯積,而非居奇。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市場受恐慌心理影響,曲解了國民政府相關政策的動機。具體來看,1939—1940年的各種傳聞加劇了糧價上漲。時人觀察到:“人民心理的恐慌是加深糧價波動程度的主要原因。常常為著莫須有的事情,大家便信以為真,始而互相傳播,終而自相驚擾,授予糧戶糧商以操縱居奇的機會?!?30)王泰管:《一年來川省米價變動之回顧》,《四川經(jīng)濟季刊》1944年第1卷第3期。在這種恐慌心理作用下,即使政府小心翼翼地平抑物價,但政策所傳遞的信息也往往扭曲變形。1939年11月17日,《大公報》在追溯米價猛漲成因時就談道,“鄉(xiāng)村米價,初因豐收低落,……政府亦力謀救濟,計劃大量收買,消息四播,米價紛紛洶漲”(31)沈宗翰:《四川糧食之供給與米價》,重慶《大公報》1940年11月17日第2版。。顯然,政府收購糧食消息的傳播,使人們對糧價產(chǎn)生上漲預期,進而導致米價猛漲。

        3月14日米潮發(fā)生后的米價其實要比之前上漲更快。(32)陳默也注意到米潮后米價上漲更快,但他關注的是國民政府控制價格失效及背后所反映的政府效能。參見陳默:《控制與失效:1940年四川省政府對川省米荒的因應》,《民國檔案》2021年第3期。其原因更為復雜微妙,此處無法展開。至于1939年底到1940年春的漲價,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斷定,商人投機行為與通貨膨脹皆非主因。中央救濟農(nóng)民收購糧食、備戰(zhàn)收購軍糧及隨后地方軍閥和民眾的心理共同促成了這一時期的米價快速上漲。

        米價上漲的原因撲朔迷離,除自身復雜性外,也與政府的輿論引導有關。何廉即提到一例:1940年春,昆明發(fā)生米荒,云南省政府電請重慶中央政府救濟。而他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該市大米供應沒有問題,卻提出讓各報發(fā)一則新聞講“有很多大米就要從河內運到昆明”,以此引導市場預期,穩(wěn)定米價。(33)何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6頁。據(jù)何廉所見,蔣介石也深諳此道。1940年夏天,何廉在蔣介石官邸舉行的每周例會上匯報和分析重慶米價高昂的原因時,有意避開通貨膨脹的說法,因為“那是忌諱的”。(34)何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161頁。確乎其然,1940年11月,蔣介石在發(fā)給孔祥熙的《管制民生必需糧物價格之根本辦法》中,就對通貨膨脹明確加以駁斥,聲稱“故今日幣賤物貴之害,論者往往歸罪通貨膨脹,外匯跌價,實屬重大錯誤,真正損傷幣制者,蓋在內不在外,在官而不在民”。(35)《管制民生必需糧物價格之根本辦法并核議具報》(1940年12月2日),載《糧價平抑辦法(二)》,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14-040504-0058。對照米潮發(fā)生之初蔣介石日記的記載,可知其論說有公開私密之別。

        通貨膨脹應是當時蔣介石乃至國民政府忌諱的話題。因此,通脹導致米價上漲的觀點,只存在于高層的私密史料和時過境遷后的回憶中。而在報刊中,大都持“囤積居奇”說,重點批判商人的投機行為;亦有新聞指向國民政府囤積,不過其談論的焦點是為避免1939年底豐收成災的有益收購。(36)參見《米價上漲原因多,川米大批運銷省外》,《新新新聞》1940年3月8日第6版。政府收購軍糧計劃的相關記載,則只見于內部檔案;對地方軍閥的懷疑亦不見諸報刊。而政府、軍隊囤積居奇導致米價高漲的說法,更多的見諸共產(chǎn)黨方面的內部文件、回憶錄及其所辦報刊。(37)參見《由楊全宇之死想起》,《新華日報》1940年12月24日第1版;《最近物價高漲的因果》,《革命斗爭》1940年第1卷第5-6期。

        總之,米價上漲成因各說的分布與史料性質有著密切關聯(lián),而史料的表述內容與其言說者的政治身份和觀念又密不可分。倘若將這些米價上漲的不同記載視為同質史料,糧價上漲成因便難以厘清。中央、地方、共產(chǎn)黨這三方關系的影響并不止于此,它還制約著各方對米潮的解讀和善后。

        二、逮捕行動與三方博弈

        1940年3月14日米潮發(fā)生后,國民黨在成都行轅大肆逮捕共產(chǎn)黨員。國民黨將米潮認定為共產(chǎn)黨組織發(fā)動,與當時的國共關系密不可分。對此,陳默已有很好的揭示(38)陳默:《陰謀、誤判、解讀: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茲不贅述,但逮捕行動中的若干細節(jié)仍然值得仔細品讀。

        國民黨抓捕的首要案犯汪道馀、郭秉毅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中共地下黨員,又是武德會的核心成員。(39)參見陳默:《陰謀、誤判、解讀: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武德會是“武德學友會”和“武德勵進會”的統(tǒng)稱。前者為公開組織,由四川軍閥劉湘創(chuàng)辦,“凡從劉湘的軍事學校畢業(yè)的學員及其軍內各級軍佐人員,均須參加”(40)楊永光:《憶黃子萬烈士》,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成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86年版,第146頁。;后者是為抵抗蔣介石中央的滲透,1935年在武德學友會基礎上成立的秘密核心組織。(41)參見田一平:《以劉湘為中心的反蔣秘密組織——武德勵進會》,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3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頁。劉湘死后,其部繼任統(tǒng)帥潘文華改組勵進會,并自任主席,后成立規(guī)模更小的“武德勵進會促進會”。汪道馀在其中任機要秘書,同時也是潘的顧問。(42)參見田一平:《以劉湘為中心的反蔣秘密組織——武德勵進會》,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3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頁。

        汪道馀、郭秉毅的雙重身份,與抗戰(zhàn)時期中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轉變密切相關。中共從1935年開始調整原來只注意下層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主張適當聯(lián)合上層。(43)參見何志明:《中共中央與共產(chǎn)國際對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認識的“分”與“合”(1931—1936)》,《蘇區(qū)研究》2021年第3期。1935年1月,上海中央局委派張曙時入川建立上層情報組織,重建四川黨組織,并爭取地方勢力。(44)具體措施參見鄧前程、徐學初:《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推動地方實力派走向抗日戰(zhàn)場的——以四川為例的統(tǒng)戰(zhàn)史考察》,《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最初,中共利用劉湘邀請馮玉祥派人練兵的機會,派遣他們與李蔭楓等人一起入川,擔任要職。(45)田一平:《以劉湘為中心的反蔣秘密組織——武德勵進會》,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3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頁。至1939年,中共黨支部在武德會的領導與決策中已頗具話語權。(46)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與四川上層人士穩(wěn)定川軍留川部隊的作用》,載四川省檔案局編:《抗戰(zhàn)時期的四川:檔案史料匯編》上,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75頁。

        中共打入武德會進而影響四川地方實力派,體現(xiàn)了其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日臻完善。地方實力派對此亦有所覺察。搶米事件爆發(fā)后,潘文華的參謀長羅忠信曾特別強調,一面要警惕武德會會員為中共“利用”;另一面則對國民黨實施反間策略,選擇忠實干練的會員,故意“使為中央收買,以作反間工作,藉明中央情形,而資應付”。(47)李又生:《成都行轅保安課課長李又生報告成都搶米風潮經(jīng)過》,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280-281頁??梢?,四川地方勢力對國、共兩方皆有警惕。

        米潮發(fā)生時,中共力圖使四川將領相信國民政府的處置方式也針對地方實力派,潘文華、鄧錫侯并未輕信,但“武德學會中下(層)大部分人不滿潘的處置,擬全體辭職以迫潘”(48)《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印:《四川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9頁。陳默也注意到此點,參見陳默:《陰謀、誤判、解讀: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潘文華等受部屬意見影響,態(tài)度有所改變。潘、鄧分別向蔣介石擔保,汪道馀和郭秉毅并非共產(chǎn)黨員。(49)參見田一平:《周恩來指導我做潘文華部爭取工作》,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第4輯,成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88年版,第179-180頁;亦參見李又生:《成都行轅保安課課長李又生報告成都搶米風潮經(jīng)過》,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282頁。稍后,他們甚至向賀國光表示:以后遇有事件,要經(jīng)行轅、省府、綏署、警備司令部的一致同意才能捕人,不能自行秘密拘捕。(50)《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73頁。

        國民黨中央在處理米潮時,也注意安撫地方。因潘、鄧二將領分別擔保汪、郭不是共產(chǎn)黨員,蔣介石隨即批示行轅“汪郭諸犯,自當予以優(yōu)待”(51)《戴笠電張毅夫轉賀勁生據(jù)蔣中正指示留成都各犯應迅行審理》(1941年3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144-0101-0001-02。,他也不希望刺激地方軍隊倒向中共。3月23日,賀國光向蔣介石匯報處理中共策略時特別強調,“川中部隊受毒甚微且多數(shù)尚畏如蛇蝎,擬請暫不宣露以免激動反滋變亂,不如徐圖調整”(52)《賀國光電蔣中正陳布雷查獲可疑文件為密邀同志廣為宣傳工農(nóng)慘苦等已密交戴笠偵察為徹底清查川中共黨目的再者查川中部隊受毒甚微擬請暫不宣露以免反滋變亂》(1940年3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300-00205-346。。

        米潮中被搶米庫為地方勢力所控制。潘文華弟弟潘昌猷是受到?jīng)_擊的重慶銀行董事兼總經(jīng)理。(53)陳默:《陰謀、誤判、解讀: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的反共摩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事后中共方面獲得的情報顯示,米潮中實有國民黨軍人參與:“中央軍校西較場側有著便服流氓二三百人絡繹往老南門外,在上桑里吹哨集合(中有著黃呢褲者多人,并有操下江口音者),中有人發(fā)命令叫打重慶〔銀行〕米倉庫。”(54)《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6頁。著黃呢褲、操下江口音者即長江下游西遷而來的軍人。果若如此,則國民黨有賊喊捉賊之嫌,其聲稱事件由中共組織,目的之一就是挑撥地方實力派和共產(chǎn)黨的關系。(55)參見《程子健在延安給中央的報告——一年來川康政治形勢與黨的工作》(1941年8月29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497頁。

        與汪、郭的雙重身份類似,抓捕后被槍斃的中共黨員朱亞凡,其另一身份是《時事新刊》的記者。隨著抓捕行動的展開,國民黨查封了《時事新刊》的報館和通訊社。(56)《四川省政府飭知查禁〈時事新刊〉社密令》(1940年3月28日),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頁。而該社實為川康綏靖署主任鄧錫侯所控制,是他了解時事的渠道與窗口。鄧與該社關系密切,“每周約(編輯)秘密談話兩次,分析時事”(57)《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56-257頁。。由此可見,國民黨中央這次打擊的對象,固然與四川地下黨有關,但亦直接涉及地方實力派的利益。

        中共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高明之處,便在于讓地下黨與地方實力派相互纏繞。這使得國民黨一旦打擊中共,必然會牽連四川地方勢力。這提醒研究者,考察米潮事件需從國共摩擦的表象,深入至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當時的四川共產(chǎn)黨對央、地矛盾有著清醒認知,甚至斷言“中央與地方的對立是四川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這矛盾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因此國民黨與我黨在四川的對立是居于次要地位”。(58)《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 ,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180頁。

        伴隨著1938年國民政府西遷,國民黨中央加緊向四川全方位滲透,其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日益激化。這些矛盾最初的表現(xiàn)就是其與地方軍隊的私下沖突日趨表面化。在軍事對抗的同時,1940年3月,國民黨中央推行新縣制,希冀借此更換原有縣級官員,進而牢牢控制地方政權。此外,國民黨還推行戰(zhàn)時統(tǒng)制經(jīng)濟政策,使其與地方勢力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59)參見《鄒風平給南方局的報告——川康政治形勢,黨的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應付“三·一六”事件辦法》(1946年4月12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37-39頁。

        具體而言,中央實施統(tǒng)制經(jīng)濟政策,希望控制四川各類地方資源,如“自貢、犍為與樂山的煤、鹽;金沙江、涪江、嘉陵江、松茂、安平等地的金礦;資內的糖”(60)《鄒風平給南方局的報告——川康政治形勢,黨的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應付“三·一六”事件辦法》(1946年4月12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38-39頁。等。而四川地方勢力對此頗為敏感,曾上書建言,可由他們開發(fā)這類資源,顯然不欲中央染指。經(jīng)濟部長翁文灝對川省將領意圖的把握極為到位,他曾記道:“鄧、潘諸將領,曾以安川建國為名,函陳蔣,愿率諸軍人在生產(chǎn)事業(yè)中發(fā)揮,并愿組織四川興業(yè)公司,有包攬全省事業(yè)之意?!?61)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58頁。

        中央的權力擴張,令地方實力派如鯁在喉。米價上漲即被地方視作國民黨中央統(tǒng)制經(jīng)濟的惡果。中共方面就有報告明言:“米,是川西最大的農(nóng)產(chǎn)品,全川米供全川人吃歷來有余,農(nóng)本局、經(jīng)濟部、軍政部及各銀行以交易所的辦法興設倉飛制度……農(nóng)本局更藉谷賤傷農(nóng)的口實,在各縣倉庫購買糧實(食),實際即是食糧操縱?!?62)《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印:《四川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208-209頁。考慮到共產(chǎn)黨與地方派之間密切的人事關系,這些信息亦可透露地方的實際觀感。

        中央強勢統(tǒng)制四川各類重要經(jīng)濟資源,勢必侵占地方實力派的既得利益,有時甚至會引發(fā)激烈的軍事沖突。3月6日,設在犍為縣五通橋區(qū)的經(jīng)濟部鹽務稽核所所屬稅警大隊(所有職員均由外省人員擔任),因人事恩怨與該區(qū)聯(lián)保辦公處發(fā)生武裝沖突。該區(qū)商民以罷市手段支持地方保甲,地方軍隊十七師師長劉樹成抽調三個營兵力,支持罷市。(63)參見《廖寒非關于嘉定中心縣政治環(huán)境與黨的鞏固工作的報告》(1941年12月1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3,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8年版,第390頁。這一罷市行動的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和中央對四川資源的爭奪。五通橋地區(qū)有著發(fā)達的鹽、煤產(chǎn)業(yè),當時在中央統(tǒng)制資源的政策下,該地“煤鹽兩幫反對中央資本曾罷市及武裝沖突”,“搗毀中央地方的稅收機關”。(64)《張曙時給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的報告——川康特委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0年12月1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368頁。國民黨中央方面派黨務專員前來,由于其傾向于壓制地方,從而形成僵局。(65)參見《廖寒非關于嘉定中心縣政治環(huán)境與黨的鞏固工作的報告》(1941年12月1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4,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8年版,第390頁。

        有形的利益沖突之外,中央與地方還產(chǎn)生諸多無形的疑忌。翁文灝注意到地方對中央經(jīng)濟措施的猜忌:“川人言:據(jù)建設廳報告,中央占礦區(qū)不自開,亦不準他人(指川人,引者注)開。又統(tǒng)制貨物,擾亂市場。余言,上節(jié)不實,下節(jié)宜設評價委員會及擬定物價?!?66)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57頁。中央亦猜忌地方,蔣介石在1940年5月突發(fā)感慨:糧食原來在地方軍閥手中!這類疑慮并非無端而起,地方勢力有從中漁利乃至爭奪政治資本的可能性。例如,1941年成都米價居高不下,其時張群主政四川,但當時傳聞米市實際上被潘文華控制,而且潘稱“假如他上臺,保證米價每斗不上三十元”。(67)《魏澤同、張清華關于成都市委工作報告——三月到七月政治環(huán)境及組織狀況》(1941年7月),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印:《四川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14,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8年版,第281頁。這一時期云南亦有相似現(xiàn)象。1940年云南的糧食問題亦被認為是地方軍閥自為,時為同濟大學總務長的關德懋就認為昆明“米價狂漲的原因是省府的人壟斷造成的”。(68)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國民黨中央與四川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激烈矛盾給共產(chǎn)黨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提供了空間,中央政府和地方實力派對此亦有回應??傊?,這一時期的四川政治,國、共與地方實力派三者關系微妙,任意兩方的角逐皆要考慮第三方的作用。

        三、報刊、謠言與政治

        國民黨中央勢力進川,試圖控制地方,其中一項重要手段就是輿論控制。報紙是輿論斗爭的重要陣地。成都主要的報刊,地方實力派有其喉舌《建國日報》和《華西日報》;國民黨方面復興社則控制《掃蕩報》和《中央日報》;作為民國時期四川影響力最大的民辦報紙之一,《新新新聞》則受地方勢力和CC系兩方面的影響。(69)《新新新聞》的地位,見陳廷湘:《序》,載王伊洛:《〈新新新聞〉報史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版,第1頁;《新新新聞》的黨派背景,見《張曙時給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的報告——川康特委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0年12月1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350頁。需要注意的是,中共統(tǒng)戰(zhàn)工作頗有成效,有時亦可對地方實力派乃至國民黨方面控制的報紙施加影響。

        1935年6月,國民政府在成都建立新聞檢查所,以避免報道不利于中央的新聞。(70)相關研究者指出,新聞檢查所是成都第一個管理私營報業(yè)的特設機構,參見焦敬超:《民國時期政府對成都報業(yè)的管理(1935—1945)》,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第19頁。鄧錫侯十分頭疼這類檢查,在此壓力下,“現(xiàn)在極想辦一個報紙,終于未成功”。中共亦發(fā)現(xiàn),隨著新聞檢查措施的加強,其“正確言論亦難于由其他(非中共主辦,引者注)報紙透露出來”。(71)《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14、254頁。新聞檢查同樣體現(xiàn)在國民黨對米潮的處理中。3月16日,四川行轅執(zhí)行逮捕行動,“當晚十一點鐘,新聞檢查所便與各報送來油印通知,令不準登載此事經(jīng)過情形,違者,即予??幏帧?72)《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7頁。。

        不過,新聞檢查難以限制報紙不登某一信息的自由。1940年,康澤在四川省參議會上公開了賴輝煌(亦作“黃”,引者注)通電。賴原是中共甘肅鎮(zhèn)原縣委宣傳部部長,發(fā)表通電時已經(jīng)叛共,并轉投國民黨。(73)1939年12月,賴輝煌叛共。參見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甘肅省黨史紀念館編:《甘肅黨史資料選編》第3輯,甘肅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368頁。這份通電是以賴原來的身份,請求國共雙方徹查隴東事件,并將矛頭直指中共慶陽分委和八路軍三八五旅。(74)《甘鎮(zhèn)原共黨縣委賴輝煌等說明隴東糾紛真相并請軍委會依法懲處禍首》,《新新新聞》1940年3月8日第2版。國民黨利用賴的黨員身份攻擊共產(chǎn)黨,以增加通電的可信度。國民黨宣傳部門中央社隨后分配四川各報發(fā)表該電,就隴東事件展開對共產(chǎn)黨的輿論攻勢。(75)隴東事件指1939年4月、12月,在甘肅隴東地區(qū)發(fā)生的兩次頗具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參見柳德軍:《隴東事件與國共關系之演變》,《史學月刊》2019年第9期。但事與愿違,地方報紙紛紛抵制,最后只有CC系可以影響的《新新新聞》轉載此電。(76)《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4頁。

        即使新聞檢查日趨嚴密,中共仍能利用報刊的特性展開工作。《新新新聞》創(chuàng)辦者之一陳祖武回憶,該報需要看似諷喻實則無關痛癢的評論來吸引讀者。(77)參見陳祖武:《記成都〈新新新聞〉》,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24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95頁。中共地下黨仍能滲透、影響該報,借助這一回旋空間發(fā)布三青團與軍事教官的負面新聞。(78)參見《川康特委報告書——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年七月》( 1940年8月20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256頁。后來中共認為《新新新聞》與《大公報》都是“小罵大幫忙”。(79)陳祖武:《記成都〈新新新聞〉》,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24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頁。但此處的“小罵”難免與整個輿論界的政治批評匯聚一處,營造時代氛圍,對國民政府形成殺傷。

        在新聞檢查無法完全控制地方輿論的情況下,便可不時看到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勢力、共產(chǎn)黨在報刊中的角力。1938年1月22日,國民政府宣布張群為四川省主席。地方實力派的喉舌《華西日報》就針鋒相對提出,反對非川籍的人治川。國民黨開展精神總動員運動,重慶《中央日報》宣傳“一個領袖”。(80)參見曹立新:《在統(tǒng)制與自由之間:戰(zhàn)時重慶新聞史研究(1937—1945)》,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228頁。該報則發(fā)表社論,反對這一政策。除此之外,蔣介石宣傳“攘外必先安內”,該報亦從地方角度出發(fā)予以駁斥。(81)參見趙星洲:《回憶〈華西日報〉》,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頁。這一輿論較量日趨激烈,國民黨中央甚至多次欲動用武力,直接接收《華西日報》。但這些舉措均引起武德會與地方軍隊的強烈反彈,并未成功。(82)參見趙星洲:《回憶〈華西日報〉》,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頁。

        米潮案發(fā)生后,國共雙方亦進行了輿論戰(zhàn)。國民黨宣稱“3·14米潮”由共產(chǎn)黨組織。4月5日,中共南方局做出回應,在延安《新中華報》上刊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成都市委員會為成都搶米事件真相告成都市同胞及四川同胞書》(以下簡稱“《告同胞書》”),公開表明共產(chǎn)黨與米潮無關,并要求國民政府釋放被捕的共產(chǎn)黨員,(83)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成都市委員會為成都搶米事件真象告成都市同胞及全四川同胞書》(1940年3月24日),原文是14日,錯誤。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7頁。同時秘密散發(fā)大量的《告同胞書》,并分發(fā)給地方相關人士。(84)參見鄭伯克:《回憶一九四○年成都“搶米事件”》(1990年6月),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8頁。國民黨為阻止中共輿論發(fā)聲,除逮捕人員外,還要查封“其用以掩護之報館通訊社”(85)參見李又生:《成都行轅保安課課長李又生報告成都搶米風潮經(jīng)過》,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280頁。,共產(chǎn)黨控制的《時事新刊》《新華日報》皆因米潮而???。(86)《中國共產(chǎn)黨成都市委員會為成都搶米事件真象告成都市同胞及全四川同胞書》(1940年3月24日),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頁。

        國民黨對共產(chǎn)黨報紙的查封絕非偶然,這與四川共產(chǎn)黨在當?shù)匚幕I域內的活躍有關。早在1939年1月7日,國民黨中央就獲得情報,稱:共產(chǎn)黨員車耀先在成都的活動,主要為“興辦《新生周刊》”和“組織抗敵歌詠團”。(87)《省政府轉飭調查車耀先在蓉活動情形密令》(1939年1月7日),載四川省檔案局編:《抗戰(zhàn)時期四川:檔案史料匯編》上,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82頁。10月5日,國民黨四川視察員項學儒和成都市黨部通過調查,對共產(chǎn)黨的活動做了更為詳細的匯報。據(jù)其開列的活動團體調查表,共產(chǎn)黨的活動團體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報紙、通訊社等文化宣傳團體,如 “星芒社”和《時事新刊》;另一類是群眾團體,如“工人抗敵宣傳團”“青年記者協(xié)會成都分會”“四川省婦女抗戰(zhàn)后援會”。(88)參見《國民黨四川視察員項學儒向國民黨中央社會部呈文》(1939年10月5日),載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搶米事件》,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7頁。

        但是中共的這些活動受制于當時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微妙和脆弱。1939年12月29日,周恩來曾在一份總結報告中提及國民黨對待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特點:其最重形式,同時亦承認已成之事情,故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寧愿遷就事實,而不愿假以名義。換言之,中共展開統(tǒng)戰(zhàn),參加乃至領導各類文化團體和群眾團體,國民黨可承認其中的既成事實,但不會給以合法名義。隨后他又分析了這一特點的兩面性:當國共關系較好時,中共可以推進這一工作;但關系一旦變壞,國民黨又可對其進行打擊。(89)參見《周恩來向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團所作的關于中國問題的報告》(1939年12月29日),載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lián)共(布)、共產(chǎn)國際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1937—1943.5)》第18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頁??紤]到國民黨在五屆五中全會后已轉向防共反共,中共對此顯然不無警惕。

        果不其然,1940年米潮案發(fā)生,國民黨就重點打擊了中共的統(tǒng)戰(zhàn)與文化部門。3月28日,四川方面的中共黨組織向南方局匯報相關情況時指出,“這次遭打擊的是統(tǒng)戰(zhàn)與文化部門,這是最后的沒有撤退的突出部分。雖然他們這時是公開的合法的,但是他們打擊起來是不管這些的,只要不順他的意,而他們打擊得到你,就要干”(90)《徐文杰給南方局的報告——成都搶米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與黨的應變措施》(1940年3月28日),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32頁。。

        在當?shù)剌浾撝?,另一突出現(xiàn)象是有關中央、地方兩者的謠諑紛紛。這一現(xiàn)象其實是對央、地矛盾的反映,這一關系包含事實、認知兩個層面的內容。早在1935年國民政府中央勢力初次進川,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對地方勢力造成壓力時,四川地方領袖劉湘便猜疑“中央即將削其兵權,另以他人代之”。(91)郭廷以校閱,王聿均訪問,張朋園記錄:《賀國光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臺北)1996年第7期,第33頁。

        當雙方矛盾加劇時,各類謠言就層出不窮。因為四川軍閥發(fā)起驅王(即王纘緒,時為四川省代理主席,引者注)運動,1939年8月13日,蔣介石決定自己兼代川事,并于10月7日正式接任四川省主席。這段時間,云南方面以成都兵變?yōu)閾?jù),傳出有關中央人員被捕的謠言。蔣介石指責這些軍閥“毫無心肝”,認為這些謠言可能與他親理川政有關。(92)《蔣介石日記》,1939年10月7日“上星期反省錄”,非出版物。其后不久,1940年新年歲首時,重慶又盛傳四川省政府的實際負責人(即蔣介石在四川的代理人賀國光,引者注)被地方刺殺或扣留。(93)《羅世文給博古等同志的信——報告國民黨中央與川康地方勢力矛盾諸問題》(1940年1月),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版,第16頁。當時,黃炎培也得到這個消息,不過隨即將之判定為“不確”。(9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黃炎培日記》第6卷,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頁。4月25日,蔣介石親至成都,再次引得謠言四起。(95)參見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頁。這些言論的內容大多是中央調動地方軍事領袖出川或川軍某師長反對出川。毫無疑問,這些謠言反映了地方和中央在川軍出川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和矛盾沖突。

        四川上述謠言的發(fā)生,唐縱認為“多系川人故放空氣”(96)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頁。,即地方勢力對中央舉措不滿,便以謠言作為信號警示中央,希望其改變政策。早些時候,潘文華在婉拒四川省主席一職時,曾向中央提及“蜀人自來多謠”,并解釋其原因:“或其人不諳局中之苦而妄相揣測,或所求不遂而出于一時之憤激,或別有懷抱而圖卸過以自利?!?97)《潘文華呈蔣中正稱不適任省主席》(1940年2月24日),臺灣“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1-00039-003。潘大概也難免為謠言所苦,故對此現(xiàn)象深有體會,但在中央政府看來,他本人在權力與利益糾纏下也不無造謠動機。

        另據(jù)唐縱在川觀察,不少謠言是四川比較常見的俱樂部傳出。(98)參見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頁。各類聚餐會亦是傳播謠言的一個途徑。一人可加入多種聚餐會,這無疑會加速信息傳播。中共地下黨員方仲伯(時任建民中學的教導主任)曾回憶,他一人既參加馬伯安先生組織的“星五聚餐會”,還參加求實中學組織的“丙戌聚餐會”。同時他還表示:此類聚餐會頗不少,如“雙星聚餐會”“周末聚餐會”等,人們通過這類聚餐會交換形勢意見。(99)參見方仲伯:《楊杰的為人及其死難真相》,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云南省昆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昆明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頁。在此情景下吐露的信息,究竟是情報還是謠言,有意無意,真真假假,很難辨識。中共即認為1940年初重慶盛傳的謠言,應為情報販子制造。(100)參見《羅世文給博古等同志的信——報告國民黨中央與川康地方勢力矛盾諸問題》(1940年1月),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第17頁。

        新聞報刊等紙質媒介,更是傳播謠言的重要方式;反過來,人們也通過這些媒介消除謠言。上文提及共產(chǎn)黨發(fā)布米潮與他們無關的聲明,顯系一例。1939年,隨著英法大使到達重慶,一時傳出國民政府主和的消息,加之日偽相配合的宣傳,造成了謠言廣泛流傳。(101)參見《羅世文給博古等同志的信——報告國民黨中央與川康地方勢力矛盾諸問題》(1940年1月),載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骸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集》甲12,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1986年,第16頁。但到次年1月22日,香港《大公報》首次全文公布高宗武、陶希圣提供的“汪日密約”及其附件,并附有二人公開信,引得各報紛紛轉載。(102)參見《高宗武陶希圣攜港發(fā)表汪兆銘賣國條件全文》,《大公報》(香港)1940年1月22日第3版;發(fā)表經(jīng)過見徐鑄成:《民國記事:徐鑄成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117頁。轉載情況可用“汪日密約”“高宗武” “陶希圣”等詞檢索“全國報刊索引”數(shù)據(jù)庫,2021年9月23日15:00最后一次檢索。報刊對“汪日密約”的揭露使得重慶政府主和、主降的謠言很難再產(chǎn)生影響。

        蔣介石在米潮發(fā)生后不久即在日記中提到:“成都搶米暴動,須防為共黨擾亂,應急速處置之。”(103)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年版,第271頁。但此處重在防范中共借米潮生事,而未涉及米潮起因。共產(chǎn)黨員朱亞凡因米潮發(fā)生時恰在現(xiàn)場,一定意義上說被捕純屬偶然,不過,國民黨借米潮打壓中共在川輿論勢力則是顯而易見的。共產(chǎn)黨在地方報刊中十分活躍,而國民黨又重視控制輿論,《時事新刊》等報刊在因米潮而起的逮捕行動中被查封,便不難理解。報刊在戰(zhàn)時成都的重要性,因中日、國共、中央地方多種政治勢力的輿論戰(zhàn)而凸顯。

        四、結語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資源,因此,歷代政府皆高度重視由其引發(fā)的騷亂。1940年3月14日的搶米事件,其發(fā)生地為戰(zhàn)時政治中心成都。四川這一區(qū)域并非國民黨中央政府一家獨大,而是國、共與地方多方政治勢力并存,相互交織和較量。其中,共產(chǎn)黨靈活利用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矛盾,憑借其統(tǒng)戰(zhàn)政策與后者有所交融,形成一定的利益捆綁。此種地方政治使得國民黨欲借米潮打擊共產(chǎn)黨,卻極易產(chǎn)生復雜的連鎖反應。

        米潮發(fā)生的重要因素是糧價上漲。而上漲成因的表述和實際,亦深受當時四川三方勢力博弈這一政治格局影響。但既有研究解釋米價上漲原因時,未關注隱藏在史料表述背后的權力關系。糧價居高不下,實際上與國民黨征收糧食和地方爭奪、保存糧食密切相關。但出于立場考慮,時人的表述往往各執(zhí)一端。唯有合各方言論而觀,此節(jié)史實才能浮出水面。

        搶米事件及其善后走向還表明,共產(chǎn)黨對地方勢力的統(tǒng)戰(zhàn),其影響并不局限于共產(chǎn)黨一方。在促進共產(chǎn)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地方勢力亦因之增加了抵抗“中央化”的力量。共產(chǎn)黨和地方勢力在統(tǒng)戰(zhàn)中的利益融合,使得國民黨中央單獨打擊任何一方的行動會被掣肘。

        四川多元政治勢力的并存導致報刊聲音復雜多歧,以至于它們之間不時發(fā)生輿論戰(zhàn),甚至演變至官方查封和武力接收的局面。在此意義上,報刊實為三方勢力的角逐場。

        總之,1940年的成都米潮,展現(xiàn)了戰(zhàn)時國、共、地方實力派三者間的復雜關系,于此亦可管窺中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運用。

        国产成人亚洲一区二区|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免费av在线国模|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黑丝美胸|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少妇性荡欲视频|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 国产天堂网站麻豆| 国产三级黄色片子看曰逼大片|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护士的小嫩嫩好紧好爽|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在钱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2021|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伊人99re|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久久久|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国产风骚主播视频一区二区|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 尤物无码一区| 91国产熟女自拍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欧美老妇与禽交|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区|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丝袜美足在线视频国产在线看|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三个黑人插一个女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