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沁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馬克思的消費思想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時期下,并且結合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問題所提出的。雖然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明確提出消費思想,但其消費思想在許多著作中都有具體闡釋。
馬克思的消費思想是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為時代背景的,蒸汽機的發(fā)明與運用使得新的生產方式出現了,并且通過工人與機器的配合,在相同的生產時間內,能夠生產出更多的勞動產品,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此,各行各業(yè)都在其帶領下飛速發(fā)展起來了,并且社會貧富差距逐漸加大。伴隨著生產力迅速發(fā)展,機械化的盛行,以前需要一定技術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因此工人被資本主義剝削的程度也就加深了,甚至出現了大量的童工剝削現象。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有些學者在對其進行分析,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有些學者則試圖掩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問題旨在為資產階級服務。其中,對馬克思消費思想的形成影響較大的便是三大空想社會主義消費思想、重商和重農主義的消費思想以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消費思想,馬克思通過批判地接收了他們的思想,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了自己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問題的認識,最后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消費思想。
馬克思消費思想是馬克思在列舉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各種錯誤觀點之后得出的,它具體地闡述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幾個概念,也解釋了各個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
馬克思指出:“生產直接也是消費”。第一、工人在生產時并不是通過想象就生產出商品,是需要付出,付出的是自己的勞動,是在消耗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時,工人自己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最終產生出來勞動產品。此時,生產也就表現為勞動力的消費。第二、生產資料的消費?!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勞動者在生產時,不僅消耗了自己的勞動力,還需要消耗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通過對原材料的加工,使原材料變成新的勞動產品。
馬克思又指出:“消費直接也是生產”。第一、人通過吃喝,維持自己的身體。人需要通過對外界食物的攝取來獲得營養(yǎng),消費了食物,但是生產了自己的身體。第二、人在消費生產資料的同時也生產出了新的勞動產品。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作為勞動者,他們播撒種子,消費了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但是通過勞動使其成為新的產品。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
馬克思指出,消費從兩個方面生產著生產。第一、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通過消費才能是現實的產品。產品之所以是產品,只是在于它是活動者的主體的對象。例如,一輛自行車,如果沒有人對它進行買賣、使用,那么它就只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自行車,并沒有發(fā)揮自行車所能夠為人們帶來的方便人民生活地功能。任何一件產品只有在通過消費后才能成為真正、實在的產品。第二、只有消費者有一定的消費需求才會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例如,人們在消費自行車的同時,人們希望消費小汽車,于是人們希望消費小汽車這一個期望就為小汽車的生產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需要,也為生產小汽車創(chuàng)造出了直接的動力,小汽車這一新產品也就應運而生。有了需要就有了消費,同理,有了消費生產也就應運而生,如果消費者沒有需要這方面的消費需要就不會衍生出這方面的生產。
生產從三個方面生產著消費。第一、生產出消費對象。人們在生活時住的房屋、用的工具、吃的食品等都是生產出來的,沒有生產也就沒有這些消費對象。第二、生產出消費方式。同一樣的消費,由于生產的不同,消費方式也就不一樣。比如出行,有步行、騎自行車、開車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都是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三、生產出消費動力。在生產出彩色電視機后,彩色電視機引起了人們的消費欲望和動力。
馬克思指出,消費和生產之間的同一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生產與消費之間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因為,勞動者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地消耗生產商品需要的材料,而不斷被消耗的原材料又經由勞動者的勞動變成了新的商品。紡織工人通過勞動將絲線變成紡織品,在這個過程中,絲線在不斷地被消耗,但這并不意味著絲線的消失,它只是轉化為另外一種形式存在--紡織品。
第二、生產與消費之間互為中介,相互依存。用于生產的原材料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取,不需要進行二次加工;另一類是需要通過再次加工而得,這一為了生產而消費的過程,是生產與消費關系的最好闡釋。生產出來的商品是為了滿足消費的需要,并且如果這個產品僅僅是為了生產而生產,并不是為了消費而生產,沒有最后這個消費的過程,那么這個產品最終也不能稱作為產品。
第三、生產和消費都各自創(chuàng)造著對方。消費創(chuàng)造著生產,如果沒有消費,生產行為可能不會最終完成,并且因為消費,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是觀念上的產品,而是實實在在的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一輛自行車如果不被使用、不被消費,那么這輛自行車就只能是可能性的自行車,而不是現實的自行車。生產創(chuàng)造著消費,有了生產,消費才有對象、方式和動力。
馬克思在研究生產和分配的問題時,批判了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三位一體”的分配理論和分配決定論,闡述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
“三位一體”分配理論,即“土地帶來地租,勞動帶來工資,資本帶來利息和利潤,分配表現為產品的分配”,但是,土地本身是不能夠帶來地租的;地租的本質是一部分的剩余價值;勞動帶來工資所需要滿足的條件首先是這個勞動為雇傭勞動;而且只有勞動者通過社會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才會以工資的形式還回到勞動者手中;生產要素中的不變資本的部分不會產生剩余價值,因而也不會產生利息和利潤。分配表現在兩個方面,生產要素的分配以及產品的分配。由此可見,在商品的生產與分配中,生產在前,分配在后,先有生產后有分配。因此,生產決定分配,一定的分配方式決定于一定的生產方式。
最后是生產與交換(流通)的關系,交換是包含在生產之內的,交換也是生產與消費的中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者不是同一個事物,它們是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概念之間密不可分并互相制約。
馬克思的消費思想雖然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問題而形成的,但是他的思想不僅僅局限于當時,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仍然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他的思想揭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問題的神秘面紗,并使我們清晰、深刻地了解生產與消費的矛盾運動,最終給予我們啟示。
近年來,我國經濟在黨的領導下、在政府的管理下、在人民的配合下,迅猛發(fā)展,但我國的消費率正在不斷降低。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沒有正確看待消費,甚至有一部分人有這樣一種觀點,消費就是一種浪費。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基數較大,不同地區(qū)的人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消費想法各不相同,即使是這樣,也需要全民一起正確看待消費問題。
在我國,城鄉(xiāng)差異較為明顯,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在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上的占比差異較為顯著。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城鎮(zhèn)居民在滿足自身物質消費的基礎上更加追求精神消費;而農村居民更加重視物質消費,雖然他們也有精神消費,但他們的精神消費內容往往為以消磨時間為主的娛樂賭博活動。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需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去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消費,對于城鎮(zhèn)居民,因為其生活的地區(qū)的原因,物質消費相對較為充裕,而精神消費相對就比較匱乏。所以在消費問題上就需要在滿足其物質消費的基礎上,著重引導他們進行精神消費,
可以在大眾化的消費場所提供適度的輕奢商品來提高他們的物質消費水平,也可以在城市中修建濕地公園、植物園等利于居民在閑暇時間的精神消費;對于農村居民,因為地理條件、生存空間的限制,物質消費就已經較為匱乏了,更不用說精神消費的內容了。針對這一現象,可以通過國家?guī)头?、政策偏向、社會幫助等渠道增加他們的收入,也可以通過興修公路來保證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連接,還可以將相鄰的農村地區(qū)聯合起來共同舉辦促銷活動,這些措施都便于他們進行物質消費,而對于農村中的一些消極的精神消費則需要各界合力去盡量解決,首先政府在其中主要要起帶頭作用,其次輿論要充分發(fā)揮積極引導的作用,最后農村居民則需要參加響應。馬克思在消費理論中解釋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時明確指出,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針對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對他們進行指導,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看待消費問題。
人民是消費的主體,但是隨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馬克思提出的消費理論中的交換環(huán)節(jié)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消費為了享樂、盲目地進行消費甚至還有過度消費,這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需要我們建立量入為出的正確消費觀。
人們在工作之余、休息的時候,通過消費來放松身心,這是稀松平常的事,然而現在很多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消費不僅僅是為了放松,目的是追求更深層次的享樂,為了自己的一時之樂而進行了較為不理智的消費,一部分原因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西方社會的一些享樂思想傳入到了中國,人們也逐漸開始重視享樂,甚至過分重視享樂;“跟風現象”現在在中國也屢見不鮮,人們有時在購買一些商品時,并不是因為自己需要或者說是自己喜歡,而是因為周圍的人都擁有,所以自己也必須要擁有,這就導致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盲目、跟風消費,消費只是為了做比較,對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明確;“網貸”是為了快速的獲得金錢而在網絡上進行貸款的行為,最近網貸事件頻出,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消費觀,不良的消費觀引導大家進行消費,消費的還是自己未來的收入,也就是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長此以往,就會引發(fā)過度消費,最終導致自己陷入消費陷阱。
因此,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迫在眉睫。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首先要對自己的收入有正確的認識,因為收入水平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收入決定著消費;其次,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還需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消費需求,也就是說,消費者去進行消費時是因為自己需要某種商品或者所需要購買的某種商品對自己的生活有著促進作用,而不是購買就僅僅只為了別人有而我自己也需要有;最后,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還要注意不要落入消費主義的陷阱里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當代中國受到了許多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西方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就是打著消費的幌子來不斷地促使消費者不停地購買。
中國人歷來就有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思想,有了多余的錢也都是存進銀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費,我們需要改變人民消費觀,不是說將人民的消費觀轉變?yōu)橹淮龠M經濟發(fā)展的消費觀,而是形成一種新型的、適度的消費觀。這種消費觀不僅僅是使人民注重商品消費而且也要注重服務消費和信息消費,注重服務消費也就是人們在消費中更加注意消費的服務態(tài)度、服務質量等一些無形的服務,注重信息消費指的是在服務中更加注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等,需要注意的是注重服務消費并不等于鋪張浪費,這是一種勞逸結合的良好方式,也是讓人們在忙碌之余去放松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來。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內容越發(fā)多樣。試睡員、試吃員等新興行業(yè)不斷興起且蓬勃發(fā)展。人們在商品消費時,不僅僅只注重商品本身的價值,更是在意消費商品時的個人體驗,正如“海底撈”以優(yōu)秀的服務而出名,春晚的“如此青綠”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而風靡一時,網紅餐廳因環(huán)境優(yōu)雅而廣受追捧。這幾年來,人民生活水平越發(fā)提升,周末或者閑暇時,大多數中國人不再選擇待在家里,去電影院觀影、去景點游玩等都已經是人們度過假期的休閑方式,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從國家層面上看,雖然我國的消費率正在不斷降低,但是國家可以推動人民群眾消費并且出臺一系列利于群眾消費的方針政策,促進人們適度消費,并且可以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從社會層面上看,社會各界可以聯合起來開展一些有利于適度消費的社會活動,人們在各式各樣的社會交往活動中也會進行適度消費;從個人層面上看,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節(jié)約的習慣,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必須過著節(jié)衣縮食的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適度消費,正常的衣食住行等是必需的日常開支,馬克思消費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便是提倡適度消費。
馬克思消費思想雖然沒有正式地在其著作中體現出來,但他的著作中處處都體現了消費思想。馬克思的消費思想產生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馬克思在列舉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各種錯誤觀點之后得出的。在他的消費思想中,他詳細列舉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明確地闡釋了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馬克思的消費思想雖然是過去的理論,但是實踐證明,在當代中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仍然適用,同時,馬克思消費理論也指導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從要正確看待消費、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以及進行適度消費這三個方面給予我們當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