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婷 陳英 張海利
(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太原 030001; 2.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大同 037003)
喉癌是全球第八大與癌癥死亡相關的原因,據報道2015年造成超過10.59萬人死亡,其中最常見的是喉鱗狀細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1]。已知影響喉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煙、飲酒、病毒感染(尤其是人乳頭瘤病毒的高危型16、18型)、環(huán)境等[2-5]。目前治療喉癌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和物理治療,大部分采用綜合治療,更大限度保留喉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雖然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改善,但效果仍不顯著,而且對患者日常的生活和精神心理造成難以避免的負擔[6]。這就迫切需要醫(yī)學研究工作者探索新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分子靶向治療的相關研究日益增多[7]。通過基因測序篩選表達量顯著變化的相關基因,與癌旁組織、周圍正常組織中同一基因相比表達量的差異性,利用一系列相關實驗核實實驗猜想[8]。也有相關文獻報道與癌相關基因表達量的改變會影響化療藥物的效果[9]。新科技、新方法的出現為喉癌的診斷、治療、生存率、愈后生活質量及預防提供了更多依據。
1.1 小RNA相關研究 1993年Lee等[10]在秀麗線蟲中首次檢測到非編碼小RNA(non-coding small RNA,miRNA)lin-4可以通過反義RNA-RNA交換來調節(jié)Lin-14的翻譯,從而調節(jié)相關蛋白表達。隨后多種與miRNA相關內容相繼被發(fā)現。Calin等[11]發(fā)現68%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5和miR16低表達,首次證明了microRNA異常表達與腫瘤密切相關。這為診斷、治療、預防腫瘤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microRNA是一類由20~24個核苷酸(nucleotide,nt)組成的內源性非編碼調控單鏈小分子RNA,少部分<20個核苷酸。通過與目標基因mRNA的不完全或完全互補配對而使該miRNA分子的表達受到影響。大部分miRNA基因以單拷貝、多拷貝或基因簇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組中,而且大多位于基因間隔區(qū),可見是獨立的轉錄單位,并不能翻譯成蛋白質,只是調控體內的代謝過程[12]。miRNA的形成過程及特殊結構影響生物功能。miRNA調控目標基因的表達,影響生物體細胞的生長發(fā)育、增殖遷移、凋亡代謝。針對這些生物功能,已有多種miRNA在人體內被發(fā)現,其含量影響各種癌細胞的變化。miRNA含量上調會導致癌細胞增殖遷移,例如Huang等[13]報道在乳腺癌中miR-150呈高表達,且與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呈正比,由于miR-150直接靶向P2X7的3'UTR,抑制P2X7的表達,從而抑制其促凋亡作用,導致癌細胞的擴展。miRNA含量下調會抑制癌細胞增殖遷移,例如Liu等[14]報道m(xù)iR-125a-5p能直接抑制組蛋白甲基轉移酶Suv39H1的表達,降低小細胞肺癌細胞的遷移、侵襲及增殖,而且過表達的miR-125a-5p能自行激活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沉默的miR-125a-5p,抑制癌細胞的進展。目前,有關miRNA含量變化引起癌細胞進展的文獻已經有很多,miRNA影響人類身體機能變化的研究仍在繼續(xù)。
1.2 microRNA對喉癌的影響 近幾年已有文獻報道多種miRNA影響喉癌的進展。Zhang等[15]報道m(xù)iR-23a促進LSCC的進展。Xu等[16]通過Kaplan-Meier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表明miR-149表達水平低的患者生存時間短于miR-149表達水平高的患者,即miR-149在喉部鱗癌組織中的表達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有研究[17]表明生物體液中存在外泌體,它們可以被相鄰的細胞拾取或經生物液體被攜至遠處,這可能使受體細胞表型發(fā)生改變。Huang等[8]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揭示多種選擇性外泌體miRNA可能在LSCC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miRNA影響喉癌的研究已有眾多,但是其具體運用于臨床診斷、治療和檢測愈后仍在探索中。
2.1 lncRNA相關研究 長鏈非編碼RNA(long-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是>200個核苷酸的非編碼蛋白轉錄本。曾經被認為是“暗物質”,無生物功能可言,但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改進,已經揭示其具有調節(jié)細胞功能等作用[18]。根據其與蛋白編碼基因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5類:正義(sense)lncRNA、反義(antisense)lncRNA、雙向(bidirectional)lncRNA、基因內(intronic)lncRNA、基因間(intergenic)lncRNA[19]。有研究[20]表明,lncRNA在染色質修飾、轉錄水平和轉錄后水平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致癌或抑癌作用,影響腫瘤細胞的功能變化。Cui等[21]報道lncRNA-HEIH通過抑制miR-939介導的Bcl-xL轉錄抑制來促進結直腸癌的發(fā)生,提示lncRNA-HEIH可能是結直腸癌預后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據Jing等[22]報道,lncRNA、LL22NC03-N64E9.1在體外可促進肺癌細胞增殖,在肺癌組織中高表達,與肺癌患者總體生存率、腫瘤大小和腫瘤分期相關。通過研究識別特異性的生物標志物以制訂有效的靶向治療策略探索改善癌癥診斷、治療和愈后的新途徑,將是之后研究方向。
2.2 lncRNA對喉癌的影響 據報道[23],在晚期LSCC中,通過芯片技術識別的1 459個差異lncRNA和2 381個差異mRNA,可能成為本病新的生物標志物。Wang等[24]報道SSTR5可能是喉癌的抑癌基因,SSTR5-AS1(SSTR5的反義lncRNA)可能抑制喉癌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并可能通過與SSTR5相同CpG位點的高甲基化來調控。Hui等[25]報道甲基化介導的lncRNA TMEM51-AS1上調可能作為miR-106b調控SNX21和TRAPPC10的ceRNA,其可能是LSCC潛在預后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Cui等[26]報道在LSCC組織中,MIR155HG和miR-155-5p明顯上調,并與腫瘤TNM分期、病理分化和淋巴結轉移有關。MIR155HG/miR-155-5p/SOX10軸在促進LSCC進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能成為LSCC治療的潛在靶點。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lncRNA對喉癌的調控作用主要是通過甲基化或者miRNA與相應的目標基因產生生物功能。
3.1 環(huán)狀非編碼RNA相關研究 環(huán)狀非編碼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與線性RNA不同的新型非編碼RNA,沒有5'帽子結構和3'A尾端,是一個連續(xù)的共價閉合環(huán)狀結構,于1979年由洛克菲勒大學的Hsu等[27]在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發(fā)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circRNA的種類和特性也逐漸被發(fā)掘出來。目前circRNA在人類細胞中有3種類型,即外顯子環(huán)狀RNA (ecircRNA)、內含子環(huán)狀RNA(intronic circRNA)、外顯子-內含子環(huán)狀RNA (EIciRNA),其中絕大部分是ecircRNA[28]。大部分研究表明,在病理狀態(tài)下circRNA存在表達差異,可能參與多種疾病的發(fā)展過程,其中包括癌癥[29]。Li等[30]報道結直腸癌細胞經碳離子輻射后circRNA cbl.11表達明顯增加,通過miR-6778-5p抑制癌細胞增殖來調控YWHAE的表達,這為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據報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hsa_circ_0014130明顯過表達,且與腫瘤TNM分期和淋巴結轉移緊密相關。通過生物信息軟件預測hsa_circ_0014130可能與5個miRNA及其相應mRNA產生相互作用,因此hsa_circ_0014130可能成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潛在的生物標志物[31]。有關circRNA相關表達影響癌癥的發(fā)展也出現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32]。
3.2 circRNA對喉癌的影響 在喉癌中,circRNA大部分是通過“海綿”作用于miRNA而影響癌細胞的進展。Wang等[33]的研究表明circFLNA在LSCC中過表達后通過上調FLNA和MMP2蛋白的表達來促進癌細胞的遷移能力且影響淋巴結轉移,circFLNA還能夠在癌細胞中分泌miR-486-3p,減少miR-486-3p對FLNA的抑制,促進癌細胞的遷移。Chen等[34]報道在喉癌中hsa_circ_0023028過表達,而miR-194-5p低表達,hsa_circ_0023028基因下調在功能上抑制了癌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 miR-194-5p表達下調緩解hsa_circ_0023028沉默對癌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
自非編碼RNA被研究者關注以來,已有大量的研究結果問世,但對于其真正能夠運用到臨床尚待研究者繼續(xù)關注、探索前進。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非編碼RNA并不是獨自影響包括喉癌在內的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而是通過相互作用來調控與癌相關基因的mRNA來實現,同源非編碼RNA數量很多,而且有致癌作用和抑癌作用共同參與,如lncRNA與miRNA相互作用,circRNA與miRNA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癌癥的進展。非編碼RNA影響人類疾病的探索仍在繼續(xù),為癌癥的診斷、治療和愈后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