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93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qū)世陽小學六年級 楊 碩
暑假里,我開啟了廬山之行。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中外,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
廬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廬山留下了足跡和篇章?!疤焐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是毛澤東參觀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后,有感而發(fā)題寫的。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臨壁》流傳廣、影響深,詩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名句。
來到廬山腳下,可見一座石橋橫跨高崖,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橋——觀音橋。觀音橋又名棲賢橋或三峽橋,是一座石造單孔橋,橋面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構造獨特,美觀,堅固。
我走過觀音橋,進入山中,薄霧在山中繚繞,仿佛踏入夢境。霧圍著山,山依著霧,若明若暗,使我飄飄欲仙,恍惚間仿佛自己也成了云霧,在山間嬉戲??床磺迩胺降娘L景,也找不到廬山云霧的盡頭,我只能跟著移動的人群與路邊旗幟摸索著前行。
來到了山腰處,直到陣陣涼風襲來才發(fā)現,我們已經來到了飛瀑之下,濺起的水花親吻著我的臉,也洗刷著我的心。只見三疊泉從大月山流出,經五老峰,由北崖懸口落到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勢如奔馬,聲若洪鐘,真是氣勢磅礴,奇秀無比。真是上級如飄云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撼人魂魄!
在路旁的亭子里,一位老人正講述著關于廬山的故事:據說在周武王之時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因此把這座“人去廬空”的山叫作廬山。
要結束廬山之行了,我實在不愿揮手作別,想著下次定要再到廬山,將大好風光盡收眼底,更進一步體會廬山的俊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