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蘭,李 文
(1.廣東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湛江 524023;2.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湛江 524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炎癥疾病。由于慢阻肺風險因素的持續(xù)暴露和人口老齡化,預計未來幾十年慢阻肺的負擔將會增加[1]。2018 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數(shù)據(jù)表明,雖然慢阻肺每10萬人群的標準化傷殘調整壽命年明顯下降(66.4%),但其在負擔最重的前25 個疾病中仍位居第3 位,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2]。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達13.7%,其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單病種排名均居第3 位[3]。慢性炎癥是慢阻肺的特征性改變,其主要涉及肺泡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T 淋巴細胞(主要是TC1、TH1 和TH17 細胞)以及從循環(huán)中招募的固有淋巴樣細胞的數(shù)量增加,而炎癥細胞中以中性粒細胞介導的氣道炎癥為主[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指患者以呼吸道癥狀加重為特征的臨床事件,其癥狀變化程度超過日常變異范圍,并導致藥物治療方案的改變,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誘發(fā)[1,5]。在急性加重期,低水平的炎癥反應會急劇升高,在炎癥趨化因子作用下,大量中性粒細胞被激活并粘附于呼吸道內皮細胞,進而誘導泌絲氨酸蛋白酶等釋放,導致肺泡的破壞,加速肺氣腫的進展[6,7]。此外,血小板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炎癥反應,而血小板介導的炎癥因子釋放亦是慢阻肺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之一,也是慢阻肺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8],并在慢阻肺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而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platelet to lyrnphocyte ratio,PLR)與慢阻肺病情進展、預后相關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NLR 是兩種不同卻又相互補充的免疫途徑相關細胞計數(shù)的比值,綜合了兩個不同作用的炎癥系統(tǒng),因此其較兩個單一的指標(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具有更好的預測作用[9]。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10-13],NLR 在慢阻肺穩(wěn)定期升高,在病情加重時進一步升高。一項關于NLR 與慢阻肺的前瞻性研究中共納入148 例研究對象,其中慢阻肺急性加重組59 例、穩(wěn)定期組61 例及28 名健康對照組,結果顯示慢阻肺急性加重組中NLR 值明顯高于穩(wěn)定期組和健康對照組,且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恢復期NLR 值顯著降低[14]。另一項回顧性研究中同樣發(fā)現(xiàn)[15],與慢阻肺穩(wěn)定期及健康人群相比,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NLR 顯著升高;此外NLR 值與C 反應蛋白呈顯著正相關(P<0.001),說明NLR 是類似于C 反應蛋白的炎癥指標。可見,NLR 不僅可似傳統(tǒng)炎癥指標CRP 一樣反映炎癥過程,還可隨病情嚴重程度的改善而下降,是反映炎癥嚴重程度和預測預后的有效指標。對于慢阻肺患者NLR 升高的可能解釋是慢阻肺患者體內持續(xù)存在慢性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受損,在急性加重期低水平的炎癥反應急劇升高,炎癥反應進一步放大,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比例失衡,進而引起NLR 明顯升高[16]。
Lu FY 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1 年內急性加重≥2 次的慢阻肺患者的NLR 值明顯高于急性加重<2 次的慢阻肺患者,且在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顯示,NLR 值與預后不良發(fā)生率均呈正相關(P<0.05),這可能與慢阻肺患者反復感染、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導致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之間明顯失衡有關。關于NLR診斷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截斷值方面,Sakurai K 等[18]對274 例慢阻肺患者進行了為期3 年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NLR=2.7 是預測慢阻肺中度或重度加重的最佳截斷值。而另一研究則顯示[19],NLR 升高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診斷臨界值是3.34,其敏感度、特異度和曲線下面積的中位數(shù)分別為80%、86%和0.86。綜上說明,NLR 值升高與慢阻肺急性加重密切相關,是預測急性加重的有效指標,但關于診斷價值及截斷值方面,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統(tǒng)一衡量,仍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析。
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相互作用可導致持續(xù)性肺組織損傷,推進慢阻肺進展,影響慢阻肺的預后生存價值。Yao C 等[20]對303 例AECOPD 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中分析了NLR 和PLR 預測AECOPD 患者住院死亡率的關系,發(fā)現(xiàn)AECOPD 死亡組的NLR和PLR 水平高于AECOPD 存活組(P<0.05);NLR=6.24 時,NLR 預測住院死亡率的敏感度、特異度和AUC 值(分別為81.08%、69.17%和0.803)優(yōu)于PLR=182.68 時的靈敏度、特異度和AUC 值(分別為64.86%、58.27%和0.639),聯(lián)合NLR 和PLR 時的最佳AUC 值為0.8。Teng F 等[21]研究表明,NLR 預測28 d 死亡率準確性明顯高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shù)的準確性。Xiong W 等[22]研究認為,當NLR 截止值為3.3 時,慢阻肺急性加重后2 年內死亡概率增加接近4 倍。另有研究中認為[23],NLR 聯(lián)合PLR 或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預測慢阻肺預后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說明NLR 在隨炎癥嚴重程度變化時,可體現(xiàn)炎癥細胞對肺組織的損傷程度,其預測價值優(yōu)于單一炎癥指標。而PLR雖然是兩種炎癥細胞的綜合反應,但由于血小板與感染程度呈負相關[24-27],嚴重感染會出現(xiàn)血小板下降,從而降低PLR 的預測價值。總的來說,NLR 在預后尤其死亡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聯(lián)合其他炎癥指標綜合分析可提高預測慢阻肺死亡率的準確性。
PLR 是血小板與淋巴細胞的比值,亦可反映慢阻肺的炎癥程度,是慢阻肺病情變化的預測指標。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癥反應或感染程度較重,機體內會出現(xiàn)大量的炎性介質或細胞因子,激活血小板,出現(xiàn)血小板聚集、黏附導致其消耗和破壞,進而促進機體骨髓生成、釋放血小板,呈現(xiàn)血小板升高現(xiàn)象[28,29]。
有研究表明[30-32],PLR 在慢阻肺中亦呈現(xiàn)與NLR 相似的上升趨勢。El-Gazzar AG 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的NLR 值和PLR 值(分別為2.24±0.56 和157.1±28.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NLR值和PLR 值(分別為1.31±0.23 和102.82±3.99,P<0.0001),而急性加重期NLR 值和PLR 值又明顯高于穩(wěn)定期(P<0.0001),且慢阻肺急性加重期PLR 中位數(shù)可能是穩(wěn)定組的3.5 倍。Liu X 等[34]關于PLR 與COPD 的研究中也證實,PLR 值與慢阻肺病情加重呈顯著正相關,是在調整參數(shù)后Logistic 回歸模型中仍相關的可靠相關指標,且PLR 聯(lián)合性別、COPD 年份和SGRQ 評分可增加預測慢阻肺加重的準確性(最佳AUC 值為0.806)。血小板亦參與慢阻肺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除去重癥感染對血小板的影響,慢阻肺炎癥反應過程中會刺激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循環(huán)中血小板計數(shù)將增加。因此PLR 作為血小板和淋巴細胞的綜合指標,亦可類似于NLR 值隨病情加重而升高,是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有效指標。
PLR 也是慢阻肺預后的預測指標。Kumar P等[35]研究發(fā)現(xiàn),PLR 與90 d 死亡顯著相關,PLR≥235 預測90 d 死亡率的敏感度為63%,特異度為74%。El-Gazzar AG 等[33]研究中得出類似結論,PLR是預測COPD 死亡率的有效指標,但其敏感性不如NLR。另有研究表明[36,37],PLR 值與住院死亡率無明顯關系,其涉及的機制可能是血小板數(shù)量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24],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存在血小板的破壞與生成,當嚴重感染時其破壞大于生成,血小板不升反降,從而影響NLR 作用,因此PLR 的靈敏度低于NLR,甚至不相關。此外,PLR 在慢阻肺合并肺結核方面有一定預測價值。一項納入87 例COPD 并發(fā)肺結核患者和83 例COPD 不合并肺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的回顧性研究中認為[38],PLR>216.82 時是區(qū)分COPD 合并肺結核的最佳臨界值(敏感性92.4%,特異性84.5%,陽性預測值91.6%,陰性預測值86.2%,AUC 值為0.87),且相關性高于NLR(AUC 值為0.74,P<0.05)。
此外,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PDW)和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為血小板活化指標,也會隨著慢阻肺加重而改變,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預測指標,其涉及的機制可能是炎癥反應明顯時,炎癥因子可通過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誘導的紅細胞成熟過程,進而刺激造血,使得RDW 增大。另一方面,炎癥過程激活的血小板會從圓盤狀變化為矛狀,從而導致偽足的出現(xiàn),使其體積變大,導致MPV 增大[39]。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與感染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慢阻肺合并嚴重感染時可出現(xiàn)MPV 縮小,因此可結合血小板參數(shù)綜合分析。近年來,不少關于血小板參數(shù)比值與COPD 的研究,如PLT 與MPV 比值<20 認為可能是AECOPD 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險因素。此外,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MLR)、嗜酸性粒細胞與嗜堿性粒細胞比值(EBR)亦認為在急性加重和(或)預后方面具有診斷價值[23,28,40]。
由于慢阻肺風險因素的持續(xù)暴露和人口老齡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經濟與社會負擔逐漸加重。影響COPD 患者預后的關鍵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是COPD 患者住院和死亡的最常見原因。尋找與COPD急性加重相關的潛在炎性標志物,對病情進行評估、提前干預乃至避免COPD 急性發(fā)作是目前COPD 的研究熱點。近年來,因血常規(guī)參數(shù)獲取成本低,可行性強,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目前,NLR、PLR 在肺部疾病包括COPD 方面的潛在價值不斷被探索發(fā)現(xiàn),尤其NLR、PLR 在COPD 病情進展及預后方面的預測作用突出。但由于血小板與感染程度呈負相關,在嚴重感染的慢阻肺患者中預測效果欠佳,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分析。對于截斷值方面,由于研究背景不同、研究以回顧性、單中心研究為主、機體免疫應答反應多變、個體差異性大及藥物對血常規(guī)參數(shù)的影響,導致結果參差不齊,影響其在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及預后方面的準確性。聯(lián)合多項炎癥指標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但聯(lián)合指標的選擇和聯(lián)合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未來仍需要針對COPD 不同時期及不同狀態(tài)下的患者進行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多中心性研究,以便更好的應用血常規(guī)中的炎癥指標實現(xiàn)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傊?,NLR、PLR 在慢阻肺患者病情加重、預后方面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但NLR 準確性優(yōu)于PLR,聯(lián)合多項炎癥指標可提高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及預后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