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紹英
山東省夏津縣蘇留莊鎮(zhèn)西楊村是傳統(tǒng)的黃瓜種植村。 近幾年,該村瞄準大棚黃瓜已拉秧、麥茬黃瓜還沒上市的空當, 巧妙安排播種時間(5 月20 日)種植越夏黃瓜。 此茬黃瓜行情好,價格高,畝收入達到2 萬~3 萬元。 目前,已帶動周邊東楊村、后周村等10 余個村,種植規(guī)模達1 500 畝,年收入3 000 萬元以上,成為這些村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產業(yè)。
但是此茬黃瓜生育期多處于高溫多雨季節(jié)(7—9 月),病蟲害發(fā)生頻繁復雜,收獲期只有兩個月(7 月初至9 月初),畝產量10 000 kg,產值2 萬元,科學管理并加強病蟲害防治,收獲期則能延長到10 月, 每畝產量可增加5 000 kg,產值增加1 萬元。 筆者根據多年田間指導及親身種植經驗, 總結整理了露地越夏黃瓜全生育期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 希望可以引導基地充分發(fā)揮產業(yè)優(yōu)勢,打造符合“一村一品”要求的高效蔬菜產業(y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此法也適用于山東省夏津縣氣候類似的地區(qū)。
在夏津縣,5 月20 日播種(直播),5~6 天出苗, 苗期從5 月25 日左右至6 月25 日左右,7月初開始收獲第1 茬瓜, 管理得當,10 月份收獲結束。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春季少雨干燥多風,氣溫回升快,晝夜溫差大,沙塵暴時有發(fā)生;夏季光照充足,降水年際變化大, 初夏常遇干旱。 夏季多受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和控制,溫度高、降水多, 常伴有冰雹、 暴雨、 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秋季降水明顯減少,少數年份間有濕熱,晚秋多干旱,氣溫下降較快。 每年4 月和10 月為冷暖過渡季節(jié), 平均無霜期211 天。 年均降水量486.8 mm,降水日數67.5 天,多集中在夏季。在作物生長季節(jié),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較集中,有利于農、林、牧業(yè)發(fā)展。 旱澇、冰雹、干熱風、連陰雨、霜凍等自然災害時有發(fā)生,對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3.1 主要病害
1)黃瓜霜霉病。 發(fā)生起始溫度為16 ℃,流行適溫為20~24 ℃,相對濕度85%以上。濕度是限制因素,空氣濕度在83%以上并維持4 小時,病斑上就能產生孢子囊; 若濕度為50%~60%,則不能產生孢子囊。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主要危害葉片。 一般秋季發(fā)生。
2)枯萎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危害整株,4~34 ℃均可發(fā)病,20~25 ℃為最適溫度,濕度90%以上利于發(fā)病。 土壤透氣性差、重茬地、高溫多雨季節(jié)排水不及時, 田間積水的情況下發(fā)病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病,以開花結果期發(fā)病最多。 6—8 月容易發(fā)病。
3)疫病。 旬平均溫度17 ℃以上,田間就可以發(fā)現病株,20~30 ℃有利于疫病流行。 雨量大、雨次多、空氣濕度大,特別是大暴雨后,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園地郁蔽,管理不當,植株衰弱的地塊發(fā)病重。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莖蔓基部和幼嫩節(jié)部發(fā)病最重。 6—8 月發(fā)病重。
4)白粉病。 白粉病病菌較耐旱,濕度高于25%就能發(fā)病,10~30 ℃適宜發(fā)病,20~25 ℃為最適溫度。施肥不足、管理不當、忽干忽濕,或者氮肥過量,植株徒長,通風不良,排水不暢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發(fā)生。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fā)病,葉片發(fā)病最重。 秋季黃瓜生長后期發(fā)生。
5)綿腐病。 20~30 ℃、濕度90%以上有利于發(fā)病,土壤透氣性差、植株郁蔽、大水漫灌或雨后排水不及時利于發(fā)病。 高溫多雨季節(jié),遇連陰雨、潮濕悶熱天氣,發(fā)病概率高。 6—8 月發(fā)病。
6)細菌性角斑病。發(fā)病溫度10~30 ℃,最適溫度18~26 ℃,適宜的相對濕度75%以上,晝夜溫差大,葉面結露重且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重。 常與霜霉病混合發(fā)生,危害加重。
3.2 主要蟲害
1)茶黃螨。 喜溫暖濕潤氣候,最適宜溫度16~27 ℃,濕度45%~90%。 成螨、幼螨多在作物的幼嫩部位刺吸為害,卵多產于嫩葉背面、果實凹陷處及嫩芽上。近幾年,在蔬菜上的危害日趨嚴重,露地越夏黃瓜幾乎整個生育期都會發(fā)生,由于體型小,肉眼難以發(fā)現,危害癥狀又和病毒病或生理病害相似,給黃瓜生產造成很大危害。
2)蚜蟲。 5 天平均氣溫12 ℃以上時開始繁殖。 最適宜溫度16~22 ℃,28 ℃以上停止發(fā)育。天氣干旱時發(fā)生量較大, 夏季多雨季節(jié)蟲量較少。露地越夏黃瓜幾乎全生育期都得密切觀察,及時防治。
3)粉虱類。有煙粉虱和白粉虱兩種,露地蔬菜煙粉虱危害較重。煙粉虱喜溫,最適宜的發(fā)育溫度為25~30 ℃,相對濕度70%以上,成蟲、若蟲聚集在葉片背面刺吸為害, 成蟲通常在嫩葉頂部產卵。 夏秋季發(fā)生重。
4)薊馬。 多以成蟲或若蟲吸食黃瓜生長點的嫩梢、嫩葉、花和幼瓜的汁液。 發(fā)育最適溫度25~30 ℃,每年4 月份開始活動,5—9 月份進入危害高峰期。
5)盲蝽。喜陰濕,怕光照,晝伏夜出。刺吸頂芽、嫩葉,幼葉受害形成小黑點,葉片長大后小黑點處形成破孔,葉片皺縮不平似“破葉瘋”,生長點受害易造成無頭苗。 6—8 月降雨多、濕度大的年份危害重,干旱年份危害輕。
6)斑潛蠅。危害黃瓜的有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和番茄斑潛蠅。 美洲斑潛蠅是一種多食性的檢疫害蟲,高溫季節(jié)發(fā)生嚴重,濕度大有利于產卵和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夜晚棲居于植株下部葉片;南美斑潛蠅適溫為22 ℃,35 ℃以上蟲量迅速下降; 番茄斑潛蠅, 北方3 月開始出現,5 月中旬至7 月初及9 月上旬至10 月中旬有兩個發(fā)生高峰期。 露地越夏黃瓜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fā)生潛葉蠅危害。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防治病害要實時關注天氣預報, 根據天氣情況提前采取相應措施,及時發(fā)現中心病株,及早防治;防治蟲害要早發(fā)現早防治,盡早降低蟲口基數。早防早治能大大減少用藥量,降低生產成本,并減少損失。
4.1 農業(yè)防治
1)合理輪作。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發(fā)病嚴重的地塊最好實行2 年以上的輪作。
2)精細整地。 清潔田園,深翻曬垡3~4 天(如果前茬沒有作物,年前即可進行),起高壟,壟高不低于25 cm,暴曬3 天后播種。
3)種子處理。選擇耐高溫、耐澇、抗病、高產的品種,如津春、津研系列、夏豐1 號、A7 等。播種前曬種2~3 小時,溫湯浸種,然后用100 億/g枯草芽孢桿菌100 倍液拌種,可預防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等。
4)加強田間管理。 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加硫酸鉀復合肥、硅鈣肥和一定量的微生物菌肥,要早追肥、重追肥,追肥以磷、鉀肥為主。 進入盛瓜期以后,澆水和降雨增多,應多追肥,結合噴施葉面肥。
有條件的地塊最好采用微滴灌, 節(jié)水、省工,降低成本,還能降低田間濕度。 盛瓜期勤澆水,早晨或傍晚進行;遇高溫干旱天氣,每隔1~2 天澆1 次; 連陰雨或大雨時, 要及時排水防澇;熱雨后,要及時澆井水降溫。 根據澆水和降雨情況多次中耕,避免漚根死棵。
6~8 葉時引蔓上架, 使瓜蔓在架上分布均勻,及時摘除葉卷須和下部老葉、病葉等,選擇晴天上午進行,避免傷口染病。結合中耕進行除草,加強通風透光。
4.2 化學防治 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遵循農藥的混配原則和使用安全間隔期,商品瓜摘掉后用藥。
6—8 月主要預防炭疽病、枯萎病、疫病、綿腐病等,可在每月上旬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代森鋅、代森聯、安泰生、百菌清、嘧菌酯、啶酰菌胺等,7 天噴1 次,連噴2 次。
大雨過后要配合葉面肥(一般選用磷酸二氫鉀)噴1 次保護性殺菌劑,可選用春雷·王銅、中生菌素等。
8 月底9 月初,觀察田間結露情況,開始預防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等,可選用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配合中生菌素、 春雷霉素或噻唑鋅等, 7 天噴1 次, 連噴2 次。
用吡唑醚菌酯+烯酰嗎啉、氰霜唑+氟嗎啉、氟吡菌胺+霜脲·錳鋅或者霜霉威+嘧菌酯等防治霜霉病、綿疫病、疫霉根腐病、腐霉根腐病。用咪鮮胺、溴菌腈、異菌脲、氟唑菌酰胺、氟吡菌酰胺等防治炭疽病、蔓枯病。 用吡唑萘菌胺、氟唑菌酰胺或氟吡菌酰胺、乙嘧酚等防治白粉病。用葉枯唑、可殺得、噻菌銅、噻唑鋅等防治細菌性病害。
防治茶黃螨可選用噠螨靈、四螨嗪、唑螨酯等,蚜蟲用苦參堿、啶蟲脒、氟啶蟲酰胺等,煙粉虱用礦物油乳劑、螺蟲乙酯、噻蟲胺等,薊馬用溴氰蟲酰胺、多殺霉素、呋蟲胺、蟲螨腈等,椿象用菊酯類農藥,潛葉蠅用滅蠅胺、阿維菌素、阿維·高氯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