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思
(湖北省品牌發(fā)展研究中心、文華學院人文學部品牌傳播系,湖北 武漢 430074)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基層的個體以及群體等通過多元化表現(xiàn)形式所構成的知識體系,蘊藏著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對于人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年來,我們國家逐漸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加大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還面臨一定的問題,比如傳播的形式比較單一、傳播的空間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等。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形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有促進作用,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機會,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以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在大眾視野中,使得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好的了解,通過這樣的傳播活動,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傳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對于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進行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中,政府要做的不僅僅是提供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將其他地區(qū)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經驗推廣下去,對于各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指正,并提供相應的指導方案,這有利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頂層設計的力度不夠,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使得城市建設沒有當?shù)氐奶厣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傳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缺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應用,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的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老一代傳承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他們的年齡比較大,去世的比例遠遠超過保護的力度,老一輩民間藝人的手藝比較高超,但是老一代傳承人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差,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民間手藝,覺得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沒有辦法獲得高額的經濟收益,因此,年輕人沒有辦法以這一門手藝為生就很難再傳承下去。隨著老一輩手藝的逝世,一生中所積累的非物質文化結晶就此畫上了句號,甚至這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出現(xiàn)了消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據(jù)調查研究顯示,有65%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集中在農村地區(qū),城市居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空間受到了局限,不僅傳播范圍比較小而且傳播的效果非常差,使得人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意識比較差。許多年輕人都更關注各種娛樂活動,追求一些新鮮刺激的事物,很少有年輕人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辦法在年輕人范圍內有效傳播。
大多數(sh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非常復雜,主要是通過人際和展示為主進行傳播,傳播的形式也呈現(xiàn)出滯后性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途徑比較單一,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hù)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沒有辦法融入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主要由以下幾種:
1.成為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在政府的領導下,邀請老一代傳承人和一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年輕人,目的在于培養(yǎng)新的傳承人,深入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成冊,隨后再公開出版,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有利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活動,聯(lián)合老一代傳承人展覽活動,邀請一些在文化事業(yè)方面有成就的人以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參與到展覽活動中,進一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
3.以靜態(tài)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比較單一,大多是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和作品,能夠讓人更好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但是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形式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傳播,那些沒有來到展覽現(xiàn)場鑒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作品的人的感受就沒有那么強烈,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事物,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由于新媒體呈現(xiàn)出及時性、開放性、互動性以及個性化的特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過程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媒介。與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形式相比,新媒體傳播平臺有著更強的影響力和社會號召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展示的形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不再局限于實物和作品展示,通過各種各樣的圖片、視頻以及VR、AR 技術來再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沒有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現(xiàn)場的人也能夠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這種多樣化的傳播形式提升了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比如各大門戶網(wǎng)站、社交平臺、網(wǎng)絡論壇以及自媒體平臺等,傳播速度非常快,根據(jù)新媒體的這一特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不同的形式投放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新媒體平臺,加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這有利于提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和影響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片、視頻的形式通過各類移動設備進行傳播,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單來說,所謂的超文本性指的是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而是根據(jù)用戶個人需求轉化成相應的形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其傳播的形式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都是文化報道形式,很難轉變成圖片和視頻,而新媒體就可以根據(jù)用戶個人需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信息轉化成多種多樣的形式,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信息。
這里的交互性主要是指用戶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與他人分享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隨著新媒體社交平臺的興起,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道進行實時評論,與讀者進行有效互動,這有利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參與度,對于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提升人民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度和參與度。
新媒體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媒介,能夠讓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平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展示的平臺,讓更多的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能夠有效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新媒體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年輕人,使得年輕人能夠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一定要建立在對于其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新媒體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具體如下: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平臺是極其重要的途徑。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優(yōu)勢,以視頻、圖片的形式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媒介,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比如2021 年9 月20日,中國書畫詩詞院發(fā)布了宋云飛老師的鼻煙壺繪畫過程,鼻煙壺繪畫不僅需要高超的繪畫技藝,而且還要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內涵,許多人都為之贊嘆,還有許多微博大V 轉發(fā)了鼻煙壺繪畫的視頻,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視頻,這有利于提升鼻煙壺繪畫的傳播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鼻煙壺繪畫。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短視頻分享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都把自己生活分享在短視頻平臺上,觀眾可以對于短視頻內容點贊、轉發(fā)和分享等,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誕生于兩千年前的西漢,極盛于清朝后,而由盛轉衰。2011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皮影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與遺產代表作名錄”,2021 年9 月15 日,抖音設計中心發(fā)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皮影今生》,紀錄片中拜訪了幾個老一代的皮影手藝人,比如林向國、王曦、李海建等,分享了皮影戲的歷史和內在的文化價值,對于很多人來說,皮影藝術不僅僅是事業(yè),更是一生的信念,他們希望皮影戲能夠與現(xiàn)代社會接軌,從而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下去。還有皮影傳承人可以通過抖音直播平臺,給大家直播皮影戲的表演過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皮影藝術,對于皮影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皮影紀錄片和皮影戲直播,使得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皮影藝術,皮影也不再是遙遠的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制作工藝也非常復雜,許多人對于非物質文化的認知比較淺顯,很少有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價值和意義。隨著VR 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人開始思索如何將VR 技術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過程中,利用交互式的方法來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人們對于非物質遺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體驗。除此之外,還可以將VR 技術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使得人們能夠通過VR 技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提升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積極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保護和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福建省泉州市建了一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VR 體驗館,通過VR 技術手段實現(xiàn)交互及動態(tài)虛擬現(xiàn)實演示,生動形象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在人們面前,使得人們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結束語: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背景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路徑,首先應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平臺,使得人們能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實時的互動,其次利用短視頻平臺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有利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后利用VR 技術重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