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選艷
(河池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對杰克·奧尼克的考驗》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合集之一,2019年在國內首次譯介。雖然小說集里19個故事各自獨立,但是它們都從某個側面反映了萊辛對人類文明進行的審視,包括對人性、婚姻制度、福利制度、政治和環(huán)境制度等人類文明各要素的審視。因此,本文依據(jù)20世紀英國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對小說集中的各篇小說進行主題分類解讀,領悟萊辛對人類社會提出的警示。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所稱,萊辛“以懷疑、激情和遠見審視了一個分裂的文明”。在這部小說集中,萊辛用了兩篇小說來完成對人類群體的共性即人性的審視,一篇是《有關一個受威脅的城市的報告》,一篇是《雪人的思考》。兩篇小說都以科幻的形式來呈現(xiàn),以非人類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人的行為和反應。第一篇小說以一項外星人的科考任務為主線,描繪了這項任務的背景、目的、執(zhí)行過程、遇到的障礙及最終失敗的過程。這項任務的考查對象就是人類某個受到威脅的城市,據(jù)外星人觀察發(fā)現(xiàn),該城市在五年內將會遭到毀滅或嚴重損害。于是,外星人打算向居住在該城的人們發(fā)出警告并“把居民遷移到其他地方,緩解對那地區(qū)的沖擊”[1]221。然而,當他們按計劃登陸這個星球——地球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人類的行為和反應超出了他們的預想,難以理解——無論是年長的年輕的,收到再三警告之后,都表現(xiàn)出“不會害怕”的心態(tài)。當然,這個“不會害怕”不是勇敢的表現(xiàn),而是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在經過三個階段的努力嘗試后,外星人最終宣告任務失敗,離開了地球。自始至終,“我們什么也沒做到。我們也不能理解造成他們缺陷的原因。在我們熟悉的其他星球上也沒有與此類似的物種”[1]254。通過外星人的目光,萊辛將20世紀人們冷漠、矛盾的心態(tài)和自私自利丑惡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無情的揭露。
《雪人的思考》同樣以非人類生物為切入點,只不過主人公換成了長得更像人的雪人(野人)。小說開頭介紹了雪人的背景:這是一種有書面記載的生物,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二戰(zhàn)時關于蘇聯(lián)的回憶錄或游記里,第二次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篇新聞報道里,“那是一只很大的靈長目動物,完全用兩只腳走路的二足動物。5英尺8英寸至6英尺6英寸高,身上長著6英寸長的紅毛。它的臉是猿和尼安德特人的混合……”[1]391。出乎意料的是,小說并沒有像傳統(tǒng)小說那樣從人類的角度去觀察雪人的行為,而是通過雪人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行為。這也是該篇小說的成功之處。通過雪人的改變,萊辛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優(yōu)勢。人類能夠制造火種并用火來取暖、烹飪食物,能夠種植糧食自給自足,能夠蓋房子遮風擋雨,知道貯存食物過冬,知道洗澡,知道在一個專門的地方排便,等等。所有這些文明行為都被雪人看在眼里,并影響和改變著他。然而,正當雪人越來越相信人類并越來越像人類的時候,人類卻追捕了他并在他腳上放置了追蹤環(huán)。小說在雪人沉重的痛楚、矛盾和思考中結束。“我要去找他們,并告訴他們我的感覺,但是,現(xiàn)在他們不是我的朋友了,我怕他們,可是我總想著他們?!薄拔乙恢痹谙胨麄儭N乙麄冊谝黄?。我要成為他們。為什么我不能成為他們?為什么我們如此不同,我不能成為他們?”[1]410雪人的遭遇代表了萊辛對地球上其他物種的憐憫,雪人的思考也代表了萊辛對人性的思考。人類文明的外衣掩蓋不住其野蠻的本性,人類對雪人的控制預示著人類對自然界的霸權。人類是不會真正跟其他物種平等相處、做朋友的,對自然界的統(tǒng)治才是他們的目標。雪人的吶喊也體現(xiàn)了萊辛內心深處的生態(tài)主義精神。
20世紀變化最大的要數(shù)女性的地位、家庭的功能和兩性關系了。20世紀是婦女擺脫家庭束縛、取得獨立人格的一個世紀,婦女的地位在20世紀有很大提高[2]2。由于婦女取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經濟單位的功能便逐漸消失了。在這種情況下,性愛便是家庭唯一的基礎了,而性愛的結束便意味著家庭的破裂[2]5。20世紀60年代的性解放和女性平等離婚權的獲得,進一步撼動了婚姻的基礎?!盁o限制的性”和愈發(fā)自由、松散的婚姻關系催生了新的兩性關系,如不婚主義、婚外戀、同性戀、群婚甚至亂倫等,使得英國的婚姻家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兩性關系也趨于復雜和混亂,且進一步衍生了信任危機、道德危機和生存危機等社會問題。親身經歷這些巨變的萊辛對這個日益混亂、瘋狂的世界充滿了質疑,她用女性的敏銳和細膩揭露生活的真相,對世界宣告不滿,尤其是20世紀的60年代。她在自傳中寫道:“我對60年代的態(tài)度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為我真實地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都生活在60年代的結果當中。如此多的人最后進了精神病院或者監(jiān)獄?!盵3]
在小說集中,萊辛用了9篇小說(約占全書一半的數(shù)量)來書寫對復雜多樣的兩性關系和岌岌可危的婚姻關系的審視。其中既有未婚者的不婚主義宣言,也有戀愛中的男女之戰(zhàn);既有婚姻中的出軌、猜忌,也有面對再婚時的猶豫和斟酌。小說《我的朋友朱迪思》審視了不婚主義女性的精神世界;《相互之間》描繪了以婚姻作為保護罩的兄妹亂倫關系;《對話》呈現(xiàn)了人們面對婚姻的彷徨、困惑與矛盾的心理;《個案隨筆》和《噴泉》共同探討了傳統(tǒng)的婚姻觀對人們的影響,前者描繪了按照傳統(tǒng)婚姻觀生活的悲哀,而后者則告訴我們,即使違逆了傳統(tǒng)婚姻觀,僅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同樣會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封未寄出的情書》和《崇高職業(yè)附帶的好處》凸顯了性與愛情的偶然性和戲劇性;《一個并不美好的故事》和《意大利套衫》則描寫了婚姻生活中的不忠與猜忌。
可以說,通過這9篇小說,萊辛為我們刻畫了一幅多維立體的20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婚姻生活群像。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經濟上的獨立,加上60年代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和女性平等離婚權的獲得,婚姻的實質已然發(fā)生改變,由締造經濟生產的基本單位變成了愛情的歸宿。因此,20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婚姻制度更多地淪為一種傳統(tǒng)形式的保留。在這種背景下,就產生了像《我的朋友朱迪思》里認為“情婦的角色更適合她”的大齡不婚女青年朱迪思和《對話》里不想“為了安全而卷入婚姻”的“她”。而即便人們選擇了結婚,婚姻中也存在諸多問題。《相互之間》里,婚姻淪為了不良行為的遮羞布;《個案隨筆》里,婚姻成了下層階級通往中層階級的工具;《一個并不美好的故事》里,看似幸福完美的婚姻卻充滿了不忠、謊言與欺騙;《意大利套衫》中,十年的好姻緣也終將遭遇經濟危機和信任危機的挑戰(zhàn)。經歷了兩次婚姻,也經歷了時代的巨變,萊辛對于婚姻和兩性關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無論是婚姻還是不婚,沒有哪種關系是完美的?;橐鲆灿兄鴷r代的烙印,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來了。萊辛所做的,就是不向時代獻媚,而是帶著審視的目光,揭露社會存在的問題,希望社會能夠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20世紀中葉,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各種立法涉及到傷殘、老年、產婦、孤兒、精神病患者、鰥寡、兒童等等[4]。福利制度使貧窮問題得到很大緩解,而未能徹底消除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年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養(yǎng)老金、醫(yī)療保健等福利的開支日益擴大,英國政府啟動了延遲退休的立法程序,且對各種補助加以砍伐,申請補助者要經過嚴格的財產審核。這樣一來,有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被排除在社會救助線之外。20世紀80年代,英國達到正常退休年齡并小于70歲的老人中,有5%的人繼續(xù)從事全職工作,大約10%的老人選擇從事兼職工作[5]。在福利制度下,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演變,老年人往往脫離自己的子女獨自生活,子女們平時也不?;厝タ赐先?,對年邁的父母缺乏應有的關愛。老年人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徘徊在社會的邊緣。小說《福蒂斯丘太太》和《一位老婦人和她的貓》就是萊辛對艱辛地生活在社會邊緣的老年人的生活現(xiàn)狀的披露,表達了萊辛對現(xiàn)有福利制度的不滿。
《福蒂斯丘太太》是萊辛以曾經的鄰居——兩位職業(yè)妓女為原型的。福蒂斯丘太太是年老的妓女。她從事這樣的“職業(yè)”是因為她沒有其他的生存手段。但是這份“職業(yè)”讓她喪失尊嚴,遭人非議,任人蹂躪。故事里,弗雷德(一個住在樓下的十六歲少年)出于對她“職業(yè)”的厭惡和某種心理上的扭曲,用了半瓶酒迫使她(一個比他父母都年長的女人)出賣自己的肉體,并用惡毒的語言去謾罵、侮辱她。她雖然很不情愿,卻無力反抗,在體力上,她不是年輕人的對手,在法律上,她的“職業(yè)”是違法的,不能向警察求助。面對少年的侮辱,她只能含著眼淚默默承受,屈辱而卑微地活著。
《一位老婦人和她的貓》中,赫蒂雖然有四個子女,但是多年來“只有一個女兒給她寄圣誕卡,除此之外,她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都是體面人,有家,有好的工作,還有車。而赫蒂并不體面”。“自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她丈夫在一個及其寒冷的冬天生肺炎死去以后,她長期過著獨身生活”[1]191。在她身體還強健的時候,她喜歡推著一車五顏六色的舊衣服沿街兜售,“即使沒有養(yǎng)老金,她也活得很好”[1]196。當她租住的那個社區(qū)要被政府改建的時候,她只能跟其他的老太太一樣搬到郊區(qū)的收容所去“等死”——因為有子女的人不符合政府的救助條件。為了不跟她的貓分開,赫蒂帶著它躲到無人居住的待拆遷的破房子里。冬天來了,沒有屋頂?shù)钠品孔蛹炔粨躏L也不擋雪,加上她年老體衰無力再出去賺錢養(yǎng)活自己,最終在她七十歲的那個冬天饑寒交迫地凍死在那個破屋子里了,只有那只貓陪伴她度過了臨終前的幾個夜晚。赫蒂的處境是英國眾多被子女拋棄的年老父母悲慘生活的縮影,在萊辛的筆下,一只流浪貓都比人有愛,不禁讓人反思這看似充滿溫情的福利制度背后的冰冷。
由于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萊辛對殖民主義、種族歧視和政黨政治有著深刻的體會,這些主題也成了萊辛小說主題的???。《在部辦公大樓外面》是一篇政治諷刺小說,說的是某個非洲國家的兩位代表(各帶一名秘書)在等待英國一位部長的召見,以便共商憲法修改之事。德武里先生是個標準的政治傀儡,“我們人民的領袖拿了白人的錢,背叛我們的人民,這已不是第一次了”[1]50。他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賭,甚至在面見部長時都醉得站不穩(wěn),而這樣的人卻是“大家公認的領導”,要代表國家“發(fā)言”??尚Φ氖牵@位“偉大的領導”遭人下毒險些喪命,還得訂制一件防彈衣來防身。另一派的政治領袖克溫齊先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對手德武里食物里的毒就是他下的。為了掌握大權,他還用一個部長的職位讓一無是處的德武里退出競爭。萊辛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將非洲一些英殖民地國家領導人的無能、腐朽和可笑刻畫得入木三分。這個故事同時也諷刺了英國殖民地當局對這些地區(qū)的政治操縱。
《攝政公園的一年》、《獅子、樹葉和玫瑰……》以及《另一座花園》描寫的是作者曾經的倫敦住所旁邊的公園。從小在非洲農場長大的萊辛,對大自然有著一種天然的熱愛。在她的自傳里以及她的非洲小說里,不乏對非洲大自然的細膩描寫,那是廣闊的、野蠻的、不受人類約束的大自然,植物和動物在那里恣意地生長、生活。而倫敦的公園卻恰好相反,它們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里有世上各種鳥類和動物。一棵樹是從黎巴嫩移植過來的,另一棵是加拿大的。”“運河邊上有一片荒地,可以在那里摘黑莓,有野草叢生的田野可以躺,滾,做愛,或者遛狗,或者踢足球和打板球?!盵1]287可以說,所有的公園都是為人類而精心設計的,是為了服務人類而存在的。非洲的大自然是粗獷的、令人敬畏的,是需要人類去適應的,而城市里的公園是溫順的、精致的,里面的植物需要人精心地照顧,里面的動物也習慣了人的喂養(yǎng)和觀賞?!肮?jié)目排練和演出的這一整段時期內,這些鳥在筑巢、孵蛋、喂小鳥?!薄盎蛟S是它們看不到我們,根本不把我們當回事,只把我們同殘羹剩飯聯(lián)系在一起?!盵1]144有時候,公園里可以同時上演幾十個獨立的“劇本”,有人演的,也有動物演的。有的人在談情說愛,有的人在打板球,有的人在睡覺,有的人在看大象表演,有的人在喂麻雀和鴿子,等等。在這看似和諧的公園景象背后,實際上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操控,是人類對其他動物生存和自由權利的剝奪,是對自然法則的蔑視。
在萊辛觀察入微的描寫中,在她優(yōu)美細膩的筆觸下,我們感受到了公園帶給人們的愜意,同時也察覺到了這些動物植物們?yōu)槿祟愇拿魉龀龅臓奚??!稊z政公園的一年》中,萊辛表達了對城市環(huán)境的擔憂和對人們的憤慨:“難道說,清除發(fā)臭的垃圾是違背他們原則的?”“難道他們相信大自然有能力修復這一切?”[1]149在《獅子、樹葉和玫瑰……》中,萊辛不止一次地進行假設和拷問,拷問人類這種文明的模式、這種城市風貌的意義所在?!凹僭O我這時剛從火星上下來,我會怎么看這個有著許多野獸、多彩花草和游人的公園呢?”[1]214在《另一座花園》中,萊辛對圓形花園邊上的那尊塑像的描繪就表明了她的態(tài)度:“那是一個姑娘抱著剛剛長出小角的小山羊”,“那個姑娘望著那只小動物,而小動物卻望著遠處從冰凍的水中升起的閃光的黑人男孩和美人魚。”[1]291盡管話不多,但這些語句無疑都表明萊辛寫這3篇小說不是為了贊美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是抒發(fā)她對被人類圈養(yǎng)起來的自然的同情,是對人類文明的另一種審視。
總之,由于獨特的人生經歷,萊辛一直在國別、種族、信仰與身份的變化遭際中探求生存的意義,驅策自我寫作[6]。她不會無病呻吟,她懷著希望社會能夠出現(xiàn)變化的心態(tài),指出20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問題,以完成她改變社會的心愿。通過對小說集進行社會歷史視域下的文學批評,我們可以看到文字背后萊辛深厚的人文關懷。她對人性的拷問,對女性和老年人的關懷,對婚姻的審視,對政治的鞭撻,對自然的熱愛,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當萊辛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撕開人類文明的外衣,我們不禁感到強烈的刺激而留下眼淚。希望人類文明的社會能夠朝著更溫情、更包容、更理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