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斯蒂格勒“實時”概念的邏輯前提與本體論后果*

        2022-11-22 09:59:24徐志宏
        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人類

        徐志宏

        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成為認知世界的主導范式之后,速度一般被理解為一個經(jīng)典物理學概念。根據(jù)公式v(速度)=s(距離)/t(時間)可知,速度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性的因素,而是一個可變的量。這部分解釋了何以哲學是從時間問題,繼而空間問題進入速度問題研究的。另一直觀的原因則是,速度開始在技術、社會與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超出身體的“自然限度”,甚至速度的變量“加速度”也開始進入穩(wěn)步的正向增長,而這種令人矚目的速度顯然正在急劇改變著人對時/空的傳統(tǒng)感知與理解,乃至人的存在樣態(tài)。因此,近年來,速度問題大有在哲學各分支學科成為關注焦點的趨勢。①卓承芳:《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速度問題》,《哲學動態(tài)》2014年第2期,第30—35頁。

        一、兩種技術速度

        當代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把技術的速度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來考慮。他認為,當今人類正在經(jīng)歷的“迷失方向”②斯蒂格勒的代表作《技術與時間》的第二卷的副標題即“迷失方向”。之苦主要就源于工業(yè)革命以來技術發(fā)展的速度,而這個速度還在不斷加快,正嚴重加劇技術體系與社會體系之間的落差。①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事實上,斯蒂格勒對技術發(fā)展之整體的速度和產(chǎn)生某些特殊效應(如計算機界所說的“實時”、媒體界所說的“現(xiàn)場”)的特殊速度(光速)作了區(qū)分,并認為對速度的反思只有在認真考察了后者之后才有意義。這是因為,如“實時”之類效應可能在根本上改變“事件化”的意義,改變時/空的存在。②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裴程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頁。由此可見,所謂技術速度存在著兩個不同層面的內(nèi)涵,有必要首先加以區(qū)分。

        第一種速度指的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速度,也可理解為速度的宏觀層面。這一層面的速度議題最早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得到精彩闡述,快速乃至于不間斷的創(chuàng)新第一次被揭示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特有本質。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則以一種本身表現(xiàn)為“技術性”的研究范式高度關注了技術發(fā)展的加速現(xiàn)象,他堅信技術發(fā)展的(加)速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并稱之為“技術進化”。③雷·庫茲韋爾:《靈魂機器的時代: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沈志彥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

        第二種速度指的則是傳輸技術的速度,可對應地理解為速度的微觀層面,其終極目標是使傳輸速度達到光速,即人類已知速度的極限?,F(xiàn)在幾乎能達到光速傳輸?shù)氖菬o形的信息。正是這種光速傳播,產(chǎn)生了被稱為“實時”的效應和體驗,曾讓海德格爾極為憂慮的一種“同時性”存在方式對歷史性存在方式的取代,也是斯蒂格勒等當代哲學家繼續(xù)思考的問題。

        當然,這兩種速度之間常常表現(xiàn)為互為動力的關系,很難截然分清。譬如,曾經(jīng)的電力(帶來所謂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后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所謂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大規(guī)模使用,不僅帶來了傳播速度不可思議的提升,同時也推動了整個技術體系的加速進化。

        其實,回顧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xiàn),傳輸技術的速度本身也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革命性突破,堪稱傳輸范式的轉變。第一次突破發(fā)生在交通領域,主要依賴于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和飛機)的發(fā)明和量產(chǎn)。④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3頁。這一領域的不斷提速使得遠距離甚至全球旅行日益普遍,極大地增加了人類的全球性流動,產(chǎn)生空間壓縮的效應。但它還局限于“‘重’技術的鋼鐵工業(yè)”,對事物的理解受制于“質料+形式”的古老模式,⑤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頁。超音速已經(jīng)是了不起的極限。由此,第二次突破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才凸顯出來。速度的第二次革命性突破發(fā)生在今天的人們異常熟悉的通訊領域,其獨特的創(chuàng)意在于,“那種不涉及物體”甚至“可以脫離載體”⑥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4頁。的信息成為傳播和處理的對象。進而,20世紀飛速崛起的“‘非質料’技術的信息工業(yè)”改變了“材料的概念”,⑦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頁。改變了商品的概念,因為信息本身成為一種最普遍的商品,“其價值取決于其傳播速度”。⑧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頁。而信息的速度在以計算機為服務器的萬維網(wǎng)的輔助下,真正達到了可在全球范圍內(nèi)瞬間到達的極致。這對齊格蒙特·鮑曼而言,意味著對“旅行”和要旅行的“距離”之觀念的終結;⑨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4頁。對斯蒂格勒而言,還蘊含著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對向來作為存在之規(guī)定性的“時間”的終結。

        二、“實時”:用光速時間消滅時間

        誠如斯蒂格勒所說,“從本質上講,‘發(fā)展’恰恰是速度的發(fā)展”。⑩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頁。這一判斷不僅適用于今天的信息工業(yè),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它也適用于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一切技術、技術整體和社會生活。所以,在相當普遍的意義上,對速度(效率)的要求會是當代世界的第一標準。與之相應,“快”會成為最高價值。

        人類已知速度的極限是光速。前面說到,從交通領域到通訊領域的兩次速度革命,最終使得人類在信息傳播領域達到了光速極限。這一輝煌成就極大地打開了人類視野,令其開始嚴肅地思考離開地球、走向宇宙的可能性;①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1頁。在地球上,則造就了一種被計算機和媒體領域稱為“實時”的效應。因為根據(jù)t=s/v可知,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范圍內(nèi),若能以光速傳播,則時間t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故“實時”即“同時性”的意思。

        今天,世界上相當多的人正在通過手中的智能手機,實際地體驗著“實時”之快,享受著“實時”帶來的便捷與高效。然而,由于很快就習慣了,且過于習慣新技術,人們很難意識到新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完全建立在一種“新的時間”之上——除非等到它的負效應也加速顯現(xiàn)。不過,這種忽略可能與智能手機等終端表面上是沿著電話“進化”而來有關,這種表面上的進化關系會嚴重限制甚至誤導人們對今天的智能手機等終端的理解。如果對智能手機的理解膚淺地停留在“它是升級了無數(shù)次的電話”上,那么,它本質上就和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一樣,后者不外乎大大縮減空間位移所需時間的功能性工具。電話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同樣只是“移除”了人際交流中存在的空間障礙。但是,當手機從移動電話,一躍而變成一個連接入網(wǎng)的移動終端時,它就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了,甚至通訊功能已不再是其主要性質。經(jīng)由手機開啟互聯(lián)生活的個人,“實時”的溢出效應此時才對他全面展露出來。

        與民眾的實用主義關切不同,斯蒂格勒堅定地認為,在這場表現(xiàn)為人類整體性“迷失了方向”的危機中,“媒體、‘直播’和‘實時’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②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3頁。并斷言“實時網(wǎng)絡”的問世是大事件。③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頁。斯蒂格勒對“實時”的關注和判斷,與他將人與技術的本質理解為一種時間性存在直接相關,而后者基本上是他從海德格爾那里繼承來的理論視域。

        基于海德格爾生存論的本體論視域,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15頁。人類在時間中存在,并通過時間來理解自己的存在(歷史) 。而時間,則是延遲。“不容置疑地在場,卻已經(jīng)延遲”恰恰是對時間的體驗。⑤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頁。人對歷史、對自身存在的理解,原本建立在“本質上有延遲的時間”之上。⑥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頁。這是由人的有限性(身體性、缺陷性、有死性)決定的。人的思維、記憶,都是充分表現(xiàn)了時間規(guī)定性,獨具人性特征的經(jīng)驗。所以,思維甚至就是“丟失時間”,也就是耗費、占用時間。⑦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頁。

        但“實時”完全不同,它是“信息以光速傳播,即沒有延遲的傳播”。⑧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頁。所以,這個在英語中用real time來表達的概念是顛覆性的,它顛覆了人類對時間的久遠體驗。我們甚至有理由認為,這個英語的表達意味深長地暗示了唯有不存在延遲、即刻性的時間才有資格被稱為真正的時間。繼而在根本的意義上可以說,“實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時間(“光速時間”)⑨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頁。以消滅和取代作為延遲的時間。

        在《技術與時間》第二卷的第26小節(jié)(題為“當今”)中,斯蒂格勒獨辟一篇叫作《當今的“實時”》。他在其中概括了“兩種時間”。一種是延遲的時間,在人類的歷史與認知中,“時間似乎只能是延遲的”(從存在的時間性來講,則意味著存在只能是延遲的)。而今卻出現(xiàn)了第二種作為“實時”的時間,它或許是當代技術的基本特征,意味著時間的另一個階段的到來。他稱這種時間“是工業(yè)化的時間,即‘程序工業(yè)’對時間的工業(yè)生產(chǎn),其產(chǎn)品‘懸置’了所有的傳統(tǒng)‘程序’”。⑩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頁。從人類體驗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實時”并非時間,而是時間的非時間化或隱蔽化;從物理功效的角度來看,則可以說它依舊是時間,是工業(yè)為人“贏得”的時間;而從存在的實際效應來看,它同時也是人因工業(yè)而“失去”的、“被消滅”的時間。①這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中顯然已直接觸動本體論議題。

        舉例來說,在人類發(fā)明的種種技術代具中,文字帶有本質的延遲,也就是說,從通過組織語言文字來表達信息,到保存和傳播文字,再到讀者讀取語言文字中的信息(理解),必定需要時間過程,因而不可能是實時的。然而,模擬或數(shù)字技術使延遲能被克服,譬如:相機(模擬技術)所實現(xiàn)的是輸入(拍攝)瞬間與被拍攝事物發(fā)生的瞬間相吻合,②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頁。它克服了繪畫與雕塑等視覺藝術的時間性;電影與直播視頻克服了文學與報紙新聞報道的時間性;電話克服了書信的時間性;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全球同步,讓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同時看到、聽到任何地方發(fā)生的事件。這種“既是集體的又是個體的對時間的全新體驗”③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頁。使“我”在無數(shù)個“現(xiàn)場”隨意切換,使“我”無處不在。然而事實上,這種全新的時空體驗正在使“事件”不再成為事件,因為“實時”還意味著人們對“事件”的理解也“瞬時化”,即非歷史化和非語境化,在極端的意義上,它甚至消解“理解”本身。

        光速技術帶來“實時直播”,手機遂主要地變成發(fā)送和接收直播訊息的媒體,甚而生活本身變成媒體事件。于是每個人都看得太多、太久,因為一旦停下來不看,就會遺漏實時直播的“天下事”。那為什么不可以回頭“補”看遺漏的事呢?因為“實時新聞”已經(jīng)成為一種默認的最高價值,過時(哪怕剛過一天)的信息都是價值缺損的。在某種意義上,人們對實時的渴望是如此迫切,都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在“前方”等待著“實時”的發(fā)生。這就解釋了當“今日頭條”被不斷刷新直至“無新可刷”時,人內(nèi)心的空虛與失落。顯然,這個不斷地看著“實時”發(fā)生、候著“實時”發(fā)生的存在狀態(tài),與曾經(jīng)“自然的”、在其中“度過”的生活已經(jīng)在本質上不同了。這種不同也被理解為自然界的“節(jié)律”正在越來越徹底地被技術所制造的“節(jié)奏”所顛覆。節(jié)律原來是宇宙的程序,是自然界在生物身體和生活上打下的烙印。節(jié)律是一種自然程序,而現(xiàn)代人被一種人工的程序所控制,后者正在并即將完全取代和消滅自然宇宙的程序——節(jié)律。而人工的程序,隨著一味以追求速度為目標的技術的進化,也在發(fā)生變化。④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105頁。不變的似乎唯有一點,即人除了強令自己不斷適應這種程序,別無他法。

        伴隨著人類最本真體驗(時間體驗)的被顛覆,還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一個被斯蒂格勒稱為“記憶的工業(yè)化”的重大歷事。記憶的工業(yè)化通過模擬和數(shù)字技術才得以徹底實現(xiàn)。斯蒂格勒對這一略顯古怪和駭人的名稱是這樣解釋的: “記憶一旦變成信息理論中嚴格定義的‘信息’,且變成價值與其傳播的時空有關的商品,就出現(xiàn)了記憶的工業(yè)化。于是,原有的各種記憶和所有的已經(jīng)在此都能被‘再輸入’并成為‘原材料’,所有的知識都可以變?yōu)樾畔?。”⑤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頁。原來,記憶和思維一樣,是個性化、有缺陷的,具有不確定、不完整和可遺忘的特點。因為害怕遺忘,人類發(fā)明了書寫文字幫助記憶。然而,文字中蘊藏的信息與知識還是需要人主動去記憶,不記憶的人就不具備知識。但是,記憶一旦工業(yè)化,就意味著人們不需要主動記憶,也可隨時隨地獲得知識(或者更準確說是信息),因為所有的信息都被儲存在網(wǎng)絡中,而從網(wǎng)絡中調取信息是光速的、實時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如今的教育專家越來越認為以往被作為重要能力來培養(yǎng)的記憶是不足取的,轉而認為懂得如何高效獲取所需信息才是最可貴的學習能力。這一新教育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一定是:所有的信息都實時可得。唯如此,知道在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最快獲取才變成一種關鍵的能力。

        用光速時間取代延遲的時間,表明當代技術開始展現(xiàn)出解構歷史的巨大潛力,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它能解構世界,解構意義。因為,世界-歷史-意義是共在的,是一體的多個面向,任何一個面向的瓦解都帶來其他面向的瓦解。這對個人造成的變化是,人們活著,不再背負著漫長的過去時光,也不再面對著同樣漫長的未來時光;人們只關注和處理此時此刻。如此,人們便不再因漫長的過去與未來之沉重而難以承受,也不再因此而追尋意義,甚至也不再因此而困惑、痛苦或幸福。人們在碎時化的生活中變得輕松、輕浮。

        三、“實時”的邏輯前提

        在技術層面,“實時”的達成是一個具體的、系統(tǒng)性的問題,它已然達成(至少在一些領域)。然而在形而上學層面,它何以可能,即它的邏輯前提是什么,卻依然是一個晦暗未明、鮮少被觸及的領域。而這個領域之所以有必要被打開和探索,是因為對于像“實時”這類當代技術的形而上學前提的認識有助于預見它可能的未來后果。本文認為,“實時”必須具備四個邏輯前提:分解的極致化、視角的外移、數(shù)據(jù)化以及“時時在線”。

        1.分解的極致化

        今天的極致化分解可以理解為早在資本主義開始時就劇烈發(fā)生過的工藝分解(機器的基本原理和必要前提)、社會分工的持續(xù)進展和徹底深化。這一步驟(打碎,不斷打碎)是重組n種新可能性的必要前提。一般來說,保留每個個體的“整體性”對提升由個體組成的群體的整體速度與效率而言是一個障礙。所以,這一步必須作為一個基本原則而存在。在生活中涉及的“像素” “基因”,以及3D打印機的工作原理等本質上都屬于這一范疇,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模塊化”“碎片化”。

        2.視角的外移

        有必要首先加以澄清的是,這里之所以存在一個外移的視角,根本上是由笛卡爾所確立的主客二元對立原則發(fā)展而來的。主客對立原則最初被應用于以唯一的主體自居的人類對自然界的客體化對待。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fā)展,基于完全同樣的邏輯原則,被客體化對待的對象延伸到了人類自身:從人的身體到人的大腦乃至心靈??傊磺卸家粚ο蠡?,都可被對象化,都應被對象化,否則,科技的探索和效力就會存在盲區(qū)。然而,當技術發(fā)展到人也面臨事實上被客體化對待的時候,必然有一個新的問題被提出:按其主-客對立的邏輯,既然人成了客體,那么原先的主體變成了“誰”或“什么”呢?

        為了思考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來看看這個外移的視角。而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就從一些常見的“外在視角”的意象開始,如:樂隊和它的指揮,地球和它的人造衛(wèi)星,這里的指揮和人造衛(wèi)星就是一種“外在視角”。要達到“實時”的效果,這個外在視角的存在意義重大,不可或缺。因為當每個個體都是一個整體的時候,即當每個個體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進行獨立思考的時候,是不可能完成“實時”的?!皩崟r”得以可能的第一前提一定是每個個體都把“自主性”交付給外在的那個唯一的主宰性視角,由它來統(tǒng)一“指揮”—— 收集信息,反饋指令。

        每個個體不可能也不需要理解整體,以及自己在整體中的位置,也不需要理解自己的行為在整體中的意義。相反,理解的企圖會成為速度和無條件接受指令的障礙。所以,需要無意識地行動!或者,已經(jīng)不需要意識——意識基于個體的欲望、理解和規(guī)劃,而受限于狹隘的個體視角的理解和規(guī)劃出錯的可能性是很高的,那么,何不將理解和規(guī)劃環(huán)節(jié)的決定權出讓給大數(shù)據(jù)(全視角)和超級計算機(超級算力)呢?但是,這就意味著留給個人的很可能只剩下欲望了。

        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中就提出過一個關于“外在視角”的絕妙意象“阿基米德點”。她說:“現(xiàn)代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取得巨大勝利,就在于它能從一個真正宇宙的觀點來看待和處理地球自然,也就是說,明確大膽地在地球之外取得一個阿基米德點。”①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庫茲韋爾在《靈魂機器的時代: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中也闡述了同一個問題: “我們是走在我們自己前頭了?!雹诶住炱濏f爾:《靈魂機器的時代: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沈志彥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類的技術本身具有創(chuàng)造新技術的本質。換言之,技術創(chuàng)新(也被理解為是技術進化)具有某種外在于人類(即基于技術自身的進化邏輯)的視角。而用斯蒂格勒的話來說,就是“它(通過衛(wèi)星電訊網(wǎng)絡)來自一個不具名稱也不具此時此地的它處”①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頁。。

        3.數(shù)據(jù)化

        舍恩伯格把數(shù)據(jù)化定義為“一種把現(xiàn)象轉變?yōu)榭芍票矸治龅牧炕问降倪^程”。②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shù)據(jù)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頁。他認為,數(shù)據(jù)化的核心是“量化一切”③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shù)據(jù)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頁。。從文字變成數(shù)據(jù),到方位變成數(shù)據(jù),再到溝通變成數(shù)據(jù),直至“世間萬物的數(shù)據(jù)化”,④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shù)據(jù)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頁??傊?,一切能被觀察和追蹤到的都將轉換、記錄為數(shù)據(jù),用以計算和輸出。

        我們今天都知道,極端的大數(shù)據(jù)主義將會顛覆傳統(tǒng)的認識世界的理念和方式(以探索“因果關系”來認知和理解世界),而代之以“相關關系”的建構。誠如舍恩伯格所說,有了大數(shù)據(jù)的幫助,我們就無須再將世界看作曾經(jīng)所以為的自然或社會“事件”的總和,我們只需意識到一切本質上是信息,是數(shù)據(jù)的海洋。他把這種可以應用到所有生活領域的新觀念稱之為新的“世界觀”。⑤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shù)據(jù)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126頁。嚴格來說,這種新的“世界觀”恰恰是“非世界觀”,但也因此而成為“實時”世界的必要前提。

        4.“時時在線”

        在線是為了讓大數(shù)據(jù)流動和應用起來,得以真正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的巨大潛力,其結果是達到萬物互聯(lián)。王堅博士指出,在線才是大數(shù)據(jù)的本質意義所在。他甚至認為“大數(shù)據(jù)”這個名字叫錯了,因為大數(shù)據(jù)其實很早以前就有,只是那時的“大”沒有產(chǎn)生效應;同理,今天數(shù)據(jù)的核心意義不在于有多“大”,而是“數(shù)據(jù)變得在線了”,而“所有東西都能在線這件事,遠比‘大’更能反映本質”。⑥王堅:《在線:數(shù)據(jù)改變商業(yè)本質,計算重塑經(jīng)濟未來》,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頁。王堅博士為強調“時時在線”的重要性的確煞費苦心,而這一重要性之所以需要被如此強調,只是因為它是實現(xiàn)“實時”世界必不可少的邏輯前提之一。但是,他說“在線”比“大”更本質,則有失偏頗,因為他忽略了“時時在線”的一個核心目的或功用本就是無限充實大數(shù)據(jù)之“大”。

        從一個大的方向來看,我們今天正在經(jīng)歷的是原有資本原則、技術原則的縱深化、極致化。換言之,如果說機器大工業(yè)做到了: (1)將社會的等級體制和相對獨立自足的勞動部門基本打碎; (2)讓被縛于土地的勞動者流動起來,釋放出“原子個人”; (3)讓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效率變得“快”起來。那么,大數(shù)據(jù)時代則大大加速了所有這些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并使其程度大大地徹底化: (1) “原子個人”演進為“人的原子級”,乃至終將無限弱化原來的“人”的概念(或轉變對“人”的定義,或為“新人”制造新的名稱); (2)分化與重組的社會勞動部門進一步被打碎,乃至需要顛覆原有的“勞動”概念; (3)生產(chǎn)效率的“快”進化為一切事物活動的“快的極致” —— “實時”。

        但這是否意味著今天的技術發(fā)展和昨天的技術發(fā)展(除了在速度和程度上之外)就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呢?本文認為,本質的差異是存在的,那就是視角的外移。機器大工業(yè)時代的技術革命、社會革命,它的基本視角還是人、個人(雖然它的趨勢已經(jīng)開始不可避免地離開人),它還是站在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然而,大數(shù)據(jù)時代,這個革命的視點已經(jīng)是“非人”了。因為只有真正意義上將視角外移,從一個非人的外在角度來反觀人,才可能激發(fā)和整合所有力量向著“無限”的目標發(fā)展,而不惜打破一切可預見的“障礙”(包括對“人”的本體論設定和倫理學考量)。這一觀點在技術史和技術哲學界并不少見,如海德格爾將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定義為“座架”(Ge-stell)就有此意向。斯蒂格勒則采納了吉爾、勒魯瓦-古蘭和西蒙棟的技術進化思想,認為技術物有著集部分為一體的趨勢,在其向著具體化進化的過程中,越來越體現(xiàn)出一種自治性,而人僅僅是一個操作者。①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裴程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84—85頁。然而,這個答案遠未結束問題,反而使問題更為復雜。因為人作為一種技術性的存在,永遠無法回避對技術作出回應,尤其是在今天。

        四、“實時”的本體論后果

        那么,以實時傳播技術為表征,日益體系化和智能化的技術終將以何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改變?nèi)吮旧怼蛞笾说母淖儯啃形闹链?,這個在傳統(tǒng)哲學中還被稱為本體論的議題實已呼之欲出。我們有必要首先觀察一下人在“實時”的世界中發(fā)生著哪些變化。

        1.人的過時

        在時時在線、萬物互聯(lián)的新型時空中,現(xiàn)代人所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可能是信息轟炸和信息處理。由于光速傳播的實現(xiàn),“時間”中可插入的信息接近于無限多,以至于人們在工作之余,要么隨時可能處于繼續(xù)“被”工作的狀態(tài),要么處于被無限多最新鮮的信息占據(jù)的狀態(tài),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休閑時間反而越來越少以至于沒有了。雖然人的肉身在自動化技術的輔助下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但人們卻陷入了一種“日以繼夜”地接收、處理與發(fā)送海量信息的可能性,因而感受到一種新型的疲勞 —— 一種看似不動用肌肉,甚至也不怎么動用腦筋,卻又真真切切侵襲而來的身心俱疲。因此,“自然人”越來越呈現(xiàn)出跟不上新世界節(jié)奏的態(tài)勢,畢竟,人“在各方面都太遲緩了”。②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頁。

        更為可悲的是,當應接不暇、支離破碎的信息實時撲面而來,而人又毫不覺察地受其誘惑,沉浸其中時,人不得不為了滿足對信息量的追求而犧牲思想和注意力。③韓炳哲:《倦怠社會》,王一力譯,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頁。因為今天這樣的信息量一定是遠遠超出了人自身的處理能力的,所以,無力專注、祛思化就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由此可見,在這一歷史階段上,人似乎正在“過時”(京特·安德斯語) 。國內(nèi)學者吳冠軍也認為人類正在被加速的算法所邊緣化,不得不將決斷的權力移交給后者,④關于技術速度的不斷加速必然引發(fā)人類失去決斷的時間,因而最終只能將最重要的決斷交付給技術本身的風險,最早由保羅·維利略在《速度與政治》中提出。此后,速度的政治后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在斯蒂格勒的《技術與時間》中反復出現(xiàn)。因而正在進入“后人類主義”時代。⑤吳冠軍:《告別“對抗性模型”——關于人工智能的后人類主義思考》,《江海學刊》2020年第1期,第128—135頁。

        2.人的“去勢”

        與此同時,受“實時”技術加持的消費主義正在將人塑造成欲望能夠得到即刻滿足的動物。速度是“機器”的速度,是技術的速度。唯當“機器”(技術)的速度達到光速,才可能令人的身體不產(chǎn)生任何速度而達到“心想事成”的目標 —— “宅生活”的技術保障就是光速技術。然而,這里必須補充的是,光速技術的結果卻不全是“宅生活”。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上,到處可見一個與“宅一族”截然相反的、一味快速移動的群體 —— “快遞員”與“外賣員”,他們與之賽跑的正是光速。今天的光速技術已遠遠超越了人們對所謂技術本質的規(guī)定(即技術是對人類生存天賦之“缺陷”的“彌補”),正在實現(xiàn)將人類的視、聽、觸、心靈感應、移動速度等感性能力都提升到“神”的層面。神是這樣的:他不動用身體,而能感知到一切,能身處任何地方,能做任何事。而且,這是各個個體之神的能力的綜合,是“神之總體”。人類的光速技術把人提升到神之總體的層面了。然而同時,光速技術把一部分的人,把不借助于現(xiàn)代光速技術體系的人,打回到嬰幼兒時期的無助狀態(tài)。

        當象征著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讓位于消費,過度的消費又不斷提高著欲望滿足的閾值時,就最終扼殺了欲望本身,也催生了普遍的疲勞 —— 一種作為“世紀性疾病”的疲勞。⑥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183頁。由此可見,人類又似乎正在經(jīng)歷一段被“去勢”的歷史。

        然而,智能的技術環(huán)境,即當思維與記憶外化并發(fā)展為記憶工業(yè)之后,那個超級快速的他者會要求什么—— 一個怎樣的身體 —— 予以配合?可以想象,它最終將會反過來要求一個更“強大”和“快速”的人類與之匹配。與此同時,人類古老的“永生”夢想被21世紀新技術的強大綜合體系重新點燃。其實,用技術來“改造”和“增強”人類(的生物性狀)遠非今天才出現(xiàn)的新思想,它向來是出現(xiàn)在神話和科幻作品中的題材。時至今日,“真正嚴肅的問題是:這個空想是可能的”。①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頁。原因有二: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技術日益強大—— 表現(xiàn)為越來越快和越來越“智能” ——的反襯下,人顯得越來越弱而無能,這一表象為“人類增強”提供了看似必要與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以基因工程為核心而大肆開啟的生物學革命為人類實現(xiàn)“自我進化”提供了極大的技術可能性。在此背景下,頗有一些歐美科學家與技術研發(fā)者開始認真思考關乎自然生命的“終極”問題:科技是否可以像攻克疾病一樣“攻克衰老乃至于死亡,以達長生甚至永生”?與之相關的另一想法則是:可否將人的意識“上傳”至機器以達永生?這些曾經(jīng)顯得離奇瘋狂的想法,仰仗著科技的發(fā)展和資本的支持,匯聚成一個被稱為“超人類主義”的思潮。

        于是,出現(xiàn)了關于“人的終結”的問題,②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頁。而其具體形式一定是:身體的界限在哪里?人的界限在哪里?這里的問題在于:如果這個技術是可能的,那么為什么不呢?人類向來在超越和突破,為什么一定要止于身體(的某一層面③因為嚴格來說,身體是早已被技術所突破了的,比如裝義肢、整容、器官和皮膚的移植、試管嬰兒等。所以,今日即將突破的只能是身體的更深層面,如基因的改造和芯片植入等。) ?生老病死的所謂自然規(guī)律如果可以打破,為什么不呢?所以,斯蒂格勒尖銳地指出了這個棘手的本體論難題:關于“人造人”的問題看似是“人的終結”的問題,實則因為它由技術引發(fā),所以同時也是關于人的起源,即“人的發(fā)明”問題。正因為人的所謂本質從來不是自然的,即不是被生物自然性所規(guī)定的,所以當技術一次一次觸碰到“身體”這個“有限之物”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若以身體作為某種標準的話,則其“邊界”(無論是起源的邊界還是終結的邊界)在哪里向來就是含混不清的。按照被認為是人工智能之父的馬文·明斯基的問法就是: “誰是界面?是與什么的界面?主與仆之間的界限在哪里?”④馬文·明斯基:《科學、藝術和心理學的下一次融合》,《藝術通訊》1991年9月,轉引自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第175頁。但事實上,當馬文·明斯基問出這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問題時,他想象中的前提已經(jīng)是人機的結合狀態(tài),也就是說,身體的邊界已然被突破,非生物體(納米芯片)已經(jīng)被納入生物體(人腦)。如此,他才能想象有一天,技術進化成一個“幾乎是心靈感應的體系”⑤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頁。(實時知我所想)。而那時,也的確有理由進一步質疑人的動作還有何必要,它們本身還是一種中介嗎?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動作無非是為了達到另一個目的,那么,何不讓技術直接為我們?nèi)ネ瓿蛇@個目的呢?然而,馬文·明斯基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反問預設了一個前提,即一切的存在都是表現(xiàn)為“目的-手段/中介”模式的行為;而目的是一切。他同樣沒有意識到的是,僅僅基于素樸的“目的-手段/中介”模式來理解技術的原動力最終一定會得到荒謬的結論。因為按此邏輯,則只要尚存有中介過程,這一中介就能成為技術攻克的對象。換言之,技術的終極目標可以被理解為消滅一切中介,它自身作為一種光速的中介(近似于“無中介”),準備著取代一切遲緩的中介。由此,一個極端的結果可被想象:所有的(原始)中介(動作、行為、實踐過程 —— 所有這一切的抽象表現(xiàn)即時間)最后都被一一取消。然而,它終將遭遇的最后一站是身體,身體還在,身體的一切動作(時間性)卻不復存在,難道這是可以想象的嗎?顯然,明斯基并沒有想這么多,而且正因此他才能夠在經(jīng)過了一番頗具科幻意味的想象與思考之后,給出一個明確肯定的結論。他的結論是,“我們可以著手探索人的其他局限,試著通過擴充和添加功能來增強我們的生物能力”。⑥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趙和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頁。

        如上所述,按照明斯基的反問及其所蘊含的邏輯,不必然得出以上結論。但是,他的結論又的確被包含在人“終結”之后將走向何方的兩種方案當中。他所抓住的,也是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到的一種。這兩種方案分別是:方案一,身體的改造/增強(器官的更新與置換、身體外形的拓展、基因的改造增強、人機結合等)乃至永生;方案二,形體的消滅(不再需要,因為它就是最后的中介?。。?,只留下意識流的運作(即走上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所描述的高級外星文明的進化之路)。

        由于方案二在目前看來尚顯得過于激進,故本文不加以探討,這里僅就方案一中的更為激進者“永生”多說幾句。除了無限延長生物體的生存時間這一既定內(nèi)涵,“永生”其實還有另一種形式值得關注,即隨時可(復)活。它與“實時”體驗的關系更為密切。

        光速技術,加之一切活動、事物的文化化,①海德格爾在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形而上學前提進行反思的時候,曾有這樣一個判斷:一切行為和活動都被理解為文化,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了,以此暗示了形而上學在生活世界的完成。參見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99、72頁。激發(fā)起一種全新的“存在感”、存在方式和存在要求—— 作為“實時呈現(xiàn)”的存在,永恒在此的存在,即永不消逝的存在(真正字面意義上的Dasein)。被“復活”的鄧麗君演唱會,②2015年5月9日,適逢鄧麗君逝世二十周年,由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聯(lián)合知名視覺效果制作團隊“數(shù)字王國”于臺北小巨蛋體育館為她舉辦虛擬人紀念演唱會,使其身影與歌喉再度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詳見:https://baike.so.com/doc/7212271-7436969.html。《黑鏡》中被“復活”的Ash,③《黑鏡》(Black Mirror)是英國電視4臺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具有鮮明而又貼近現(xiàn)實的科幻色彩。在第二季的第二集《馬上回來》中,瑪莎的男友艾什(Ash)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在朋友的推薦下,瑪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網(wǎng)絡上留下的信息(聲音和影像)塑造了一個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使其“復活”。顯然,編劇將男主人公的名字設定為Ash(灰燼)是別有用意的。科學技術對攻克死亡的渴望,都是在這一語境中發(fā)生的。完全可以設想,在不遠的將來,讀者再也不會滿足于僅僅從紙面上閱讀已逝的大師,我們要求技術根據(jù)大師留下來的所有文字和語音,合情合理地與讀者進行直接的對話,我們要求大師永遠活著,給讀者直接的、永不停歇的啟示。

        光速技術和文化制作技術把人類帶入了“即刻性”(實時)存在,即刻性(實時)存在呼喚永生。但是,請注意,這一永生并非“永遠不死”意義上的,而是“隨時可(復)活”意義上的。在此意義上,人類真正進入了“制作”生命的歷史階段。逝去的生命隨時可復活生機,與人互動狂歡。上帝死了(尼采),繼而人也死了(??拢?,最終卻是為了迎來人的成神(通過技術)。

        猜你喜歡
        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沒有進化好
        人類過去長啥樣
        出發(fā)!去最北人類定居地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共建“人類之眼”
        人類,快醒醒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 亚洲av极品尤物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永久|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观看| 97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国产午夜精品电影久久| 日本高清长片一区二区| 女女同恋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乱码av麻豆丝袜熟女系列|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不卡| 亚洲最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美女露屁股无内裤视频|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少妇人妻中文久久综合| 无码ol丝袜高跟秘书在线观看| 91最新免费观看在线|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v |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久久青青热| 内射中出后入内射极品女神视频| 97一期涩涩97片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本久久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