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興聰
廣西學記文即“敘述廣西學校教育活動的古代記體文章”,多見錄于廣西地方志的“學校”“書院”“建制略”或“藝文志”等編目中,輾轉(zhuǎn)流抄,又收錄于《粵西文載》《全宋文》《全元文》等文集中,數(shù)量繁多,載錄繁復,作者舛誤不可避免。就筆者管見所及,作者有爭議的廣西學記文共有《靈山縣儒學記》《趙刺史建容縣學記》《重鐫桂林府學釋奠圖記》《三元書院記》《清湘書院記》《重修南寧府學記》《重修文廟記》《遷建縣學記》八篇,下予以一一考證。
《靈山縣儒學記》,寧波天一閣館藏本《(嘉靖)欽州志》卷之五錄其作者為“長沙省元丁應(yīng)圭”[1];點校本《(嘉靖)欽州志》卷之五亦錄其作者為“長沙省元丁應(yīng)圭”[2]P175,然而筆者查無此人?!度挝摹肪戆硕柊虽洿似髡邽椤岸?yīng)奎”[3]P411,介紹其人曰:“丁應(yīng)奎,字圭叟(《湖南通志》作潢溪),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寶祐元年進士第。景定四年以江西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召試館職,除正字,遷秘書郎。咸淳元年為著作郎。官至禮部尚書。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光緒《湖南通志》卷一六二。”[3]P411考《南宋館閣錄續(xù)錄》卷九有丁應(yīng)奎官聯(lián)①詳見[南宋]陳骙撰、佚名續(xù)錄:《南宋館閣錄續(xù)錄》第353頁。;《(嘉靖)長沙府志》卷之二有丁應(yīng)奎選舉年譜,謂其“寶祐元年省元”[4];《(光緒)湖南通志》卷一六二有丁應(yīng)奎人物志②詳見[清]郭嵩燾等撰:《湖南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3頁。,其生平如《全宋文》所述,則《靈山縣儒學記》作者當為丁應(yīng)奎。
《趙刺史建容縣學記》,《粵西文載》卷二十五錄其作者為宋代“辛曄”[5]P255;《(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七錄其作者為“辛曄”[6]P3950;《(光緒)容縣志》卷十一錄其作者為“辛燁”[7]P439;《全宋文》卷八二八九錄其作者為“辛煜”,介紹其人“曾官從仕郎、肇慶軍節(jié)度推官,德祐元年權(quán)容州州學教授”[8]P36;《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粵西文載》錄其作者為“辛煜”[9]P85。考辛燁與辛煜皆于史無征。關(guān)于辛曄,《宋代登科總錄》里有記載,言其為開禧元年(1205)特奏名(恩科)進士,福州人①詳見龔延明主編:《宋代登科總錄》第9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542頁。;《宋代科舉資料長編》開禧元年(1205)六月特奏名(恩科)進士名單里亦有其記錄②詳見諸葛憶兵:《宋代科舉資料長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第763頁。。然而《趙刺史建容縣學記》的作者在文末有“德佑元年(1275)從什郎前肇慶軍節(jié)度推官權(quán)容州學校教授記并書”的表述,以時間推論,進士辛曄或非學記文作者,故為筆者所不取。又考《(乾?。┪嘀莞尽肪硎毠僦据d有“辛曄”一人,云其為“宋時教授”[10]P279,則此篇作者當從《(乾隆)梧州府志》之辛曄。
《重鐫桂林府學釋奠圖記》又名《釋奠圖記》《釋奠位序儀式圖記》,《粵西文載》卷二十六錄其作者為元代“曠□”[5]P268;《(嘉慶)廣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記其作者為“鄺□”[6]P5874;《臨桂縣志》卷十三錄其作者為“曠□”[11]P210;《全元文》卷一二四七錄其作者為“曠□”[12]P628。然而根據(jù)《桂林石刻》所錄,本篇末尾有“將仕郎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照磨廬陵鄺□撰”[13]P344字樣;《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亦錄其作者為“鄺□”[14]P4,并附原碑拓片,則作者當姓鄺,廬陵人。
《三元書院記》見載于《(光緒)藤縣志》卷十九“藝文志·元代編”,其作者錄為“費克忠(學正)”[15]P776,但文末記錄時間卻為“景泰三年(1452)十月吉旦(初一)”[15]P777。景泰為明代宗朱祁鈺之年號,與作者生活時代殊為舛謬,此記作者似有誤。本卷還載有作者為元代“費克中(學正)”的文章《浮金亭記》③詳見[清]蒙秉仁等修:《藤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777頁。,文中有“泰定戊辰(1328)龍江秋山孟公主簿鐔邑,越明季秋稔人和,政事多暇,頗放情于山水之阿、樂于詩酒之外,因與仆浮江而東”[15]P778之句,以時間而論,生活在泰定年間的費克中似為《三元書院記》之作者。但《粵西文載》卷三十一“宮室記”亦收有此篇《浮金亭記》,并錄其作者為“費克忠”[5]P408,以此而言,“費克中”與“費克忠”似為同一個人??假M克中查無此人,費克忠則有記載?!叮ㄇ。┪嘀莞尽肪碇奥毠佟?,記載費克忠曰:“藤縣教諭,泰定間任?!保?0]P277又考《(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十三“職官表十一”,元代年次無可考的六十九名官員中即有“費克忠(藤州學正)”[6]P602之記錄;又《粵西文載》卷三十三“宮室記”載有明人程文德《浮金亭記》④按此篇亦載錄于《程文恭公遺稿》卷十,詳見1997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90冊195頁。一篇,文章開頭有云:“藤東山‘浮金亭’,在宋時已有之。按知州趙宗德謂東坡先生所建,元教諭費克忠又謂先生遷瓊時,艤舟亭下,登覽焉?!保?6]P8則《浮金亭記》作者當為費克忠,《三元書院記》作者無誤。筆者又查《(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十三“職官表十一”,發(fā)現(xiàn)泰定帝朝有孟秋山的記錄,說他是“龍江人,泰定間鐔津簿”[6]P588,則此孟秋山即為費克忠《浮金亭記》之“龍江秋山孟公”,合孟秋山與費克忠兩人職官記錄來看,《三元書院記》末尾所敘時間疑為泰定三年(1326)。
《清湘書院記》,《粵西文載》卷二十九錄其作者為元代“柳宗豎”[5]P350;《(雍正)廣西通志》卷一百四錄其作者為“柳宗監(jiān)”[17]P171;《(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四錄其作者為柳宗監(jiān),并記言“元統(tǒng)癸酉(1333),郡守柳宗監(jiān)復新之”[6]P3859;《全元文》卷一六一一錄其作者為柳宗監(jiān),其下介紹說:“曾任全州太守。元統(tǒng)元年(一三三三),重修清湘書院。”[12]P439考《(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十三“職官表十一”,載文宗朝“柳宗監(jiān)”一條曰:“至順二年(1331),全州路總管。”[6]P590清湘書院在全州,故《(嘉慶)廣西通志》記載可信,可知柳宗監(jiān)到任后二年重修書院,學記約作于此時。而柳宗豎除被《粵西文載》之《清湘書院記》錄為作者外,他書無可考。此篇作者當為柳宗監(jiān)。
《重修南寧府學記》又名《重修府學記》《元趙修己嘗新廟制》,《粵西文載》卷二十七錄其作者為“元文璧”[5]P265;《郝經(jīng)集??惫{注》引作“元元文璧《重修南寧府學記》”[18]P1354;《(嘉靖)南寧府志》卷九錄其作者為“文璧”[19];《(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錄其作者為“文璧”[6]P3977;《全元文》卷二九八錄其作者為“文璧”,其下介紹說:“文璧(一二三七—一二八九),字文溪。廬陵(今吉安)人。文天祥弟。開慶元年(一二五九)進士,累官知惠州。宋亡入覲,授惠州路總管,官至廣東宣慰司同知。大德二年(一二九八)卒,年六十二?!保?2]P308元文璧于史無可考;文璧則見錄于《(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十二“職官表十”,“世祖朝文璧”一條曰:“至元二十八年(1291)廣西宣尉同知副都元帥?!保?]P566據(jù)此,則作者當為文璧?!端渭救酚洷樱?276)年曰:“文璧降。璧,天祥弟也。”[19]P469箋證又有言:“《(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六〇載:‘按前志舊有《文璧傳》,《吾汶集》云:帝昺戌寅,文山以樞密開府惠、潮,璧以戶部侍郎任惠州。是冬,元兵入廣,文山被執(zhí)不屈,而璧以城降。文山執(zhí)后,縶頸系手足,備極艱苦。而璧以降附,尊寵為美官。文山不屈囚燕獄者四年,璧以郡守入覲亦至。文山詩云: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使人扼腕,此豈可混列人物?今特削去?!保?0]P470由此可知,《全元文》所載文璧事跡可信,其人因屈節(jié)辱命而被刪去人物傳,現(xiàn)只存有零星事跡,《粵西文載》誤把元字為姓,其實元為朝代。
《重修文廟記》又名《重修記》,《富川縣志》卷十一錄其作者為“汪若冰”,并注曰“邑人”[21]P115;《(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六錄其作者為“汪若冰”[6]P3924;而《(康熙)廣西通志》卷十一記其作者為“汪若水”[22];《(雍正)廣西通志》卷一百三錄其作者為“汪若水”[17]P157??肌叮螒c)廣西通志》卷七十“選舉表十”萬歷七年己卯(1579)下記“汪若冰”曰:“富川人,云南副使?!保?]P2167又《續(xù)纂淮關(guān)統(tǒng)志》卷八記載汪若冰曰:“字履卿,廣西富川人,舉人,主事?!保?3]則作者當為汪若冰。而明代亦有“汪若水”一人,《澹園集》附編四《焦竑年譜》萬歷二十四年丙申(1596)記載曰:“正月,汪若水等刻中原文獻成?!保?4]P1296考《安慶府志》卷八“學校志·選舉”明代嘉靖朝(1507—1567)貢生有“汪若水”[25]P280;《安慶府志》卷十四“人物志·仕籍”明代懷寧縣下亦錄有汪若水,記為“費縣知縣”[25]P671。據(jù)此可知汪若水為安徽安慶市懷寧縣人,曾做過山東菏澤市費縣知縣,并且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刻過中原文獻。以此言之,懷寧人汪若水不是《重修文廟記》的“邑人”作者?!叮滴酰V西通志》和《(雍正)廣西通志》誤“冰”為“水”字。
《遷建縣學記》又名《遷建學宮記》,《(民國)貴縣志》卷五錄其作者為“陳桂洲”[26]P396;廣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錄其作者為“陳貴洲”[6]P3973;嘉慶六年刻本《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錄其作者為“陳桂洲”[27]??紡V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慶)廣西通志》卷四十九“職官表三十七”,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記錄陳桂洲曰:“福建南安人,乾隆壬戌(1742)進士,以贊善任學政?!保?]P1436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五“同考官類三”亦有陳桂洲記錄:“贊善陳桂洲,字文馥,福建南安人,壬戌(1742)進士?!保?8]P467據(jù)此,則作者當為“陳桂洲”,廣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慶)廣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印刷有誤。陳貴洲于史無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