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杰煒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包頭)
[提要] 任何法律制度背后都具有內在的價值取向。如果價值取向動搖或者松弛,則制度也將趨于動搖或消亡。如欲更好地對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法律規(guī)制,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反壟斷法,那么就不能不理解把握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理解和認識其背后的價值取向,不僅有利于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guī)制立法的協(xié)調和完善,也有利于指導相應的執(zhí)法和司法工作。
眾所周知,反壟斷法的根本作用就是以反對壟斷、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各種方式的限制競爭行為來推進競爭。所謂競爭,就是指人們發(fā)揮其所長,優(yōu)勝劣汰,力爭進步,爭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胺踩狈Ω偁幍牡胤?,就難以進步,然后就會陷入停滯狀態(tài)。”反壟斷法將競爭奉為圭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已經鮮明地表明:市場競爭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市場競爭,優(yōu)勝劣汰,能者上,生產越來越集中,必然導致一些優(yōu)勝企業(yè)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如果其市場支配地位的取得源于其加強管理、創(chuàng)新科技、改進產品、提升服務等正當途徑,那么這是市場競爭選擇的結果,無可厚非;如果是源于非法合并、掠奪定價、合謀訂立限制競爭協(xié)議等非法途徑,那么其市場支配地位是法律所極力反對的?!耙磺杏袡嗔Φ娜硕既菀诪E用權力”,市場支配地位同樣具有被濫用的可能性,部分支配企業(yè)為獲取更多超額利潤,搶占市場,在相關市場內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排擠了中小企業(yè)的生存空間,扭曲、限制了市場競爭。對此,必須予以規(guī)制。
綜合我國相關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如果涉嫌發(fā)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情況,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就要進行調查:第一,認定相關市場;第二,判定是否構成市場支配地位;第三,判斷是否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必要時訴諸法院,如法院認定構成該行為,則命令支配企業(yè)停止濫用行為,或發(fā)出命令肢解企業(yè),行為嚴重者,則予以巨額罰款或判處監(jiān)禁。任何法律制度背后都具有內在的價值取向。如果價值取向動搖或者松弛,則制度也將趨于動搖或消亡。如欲更好地對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法律規(guī)制,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反壟斷法,那么就要理解把握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背后的價值取向。
資源具有稀缺性。競爭,是人類對于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有限資源的競爭。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不斷進行競爭。競爭作為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機制,賦予人們巨大的動力和壓力,使人們竭盡全力迸發(fā)出潛能,使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資源得以優(yōu)化配置,促使國家邁向繁榮和穩(wěn)定。對于處處可見的競爭行為,就必須有法律部門來調整。那么,這個法律部門是什么呢,首要的就是反壟斷法。
反壟斷法以弘揚競爭精神為中心任務。在市場社會中,“……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在互聯(lián)網時代,競爭往往體現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競爭,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產業(yè)升級、經濟增長,增進消費者福利。在市場環(huán)境中,企業(yè)要做大做強,就必須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部分企業(yè)在競爭中獲得成功、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后,就喪失了繼續(xù)創(chuàng)新的壓力和動力,轉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來限制競爭,攫取最大限度的凈產值。此時,反壟斷法就要出來反對這種支配企業(yè)的行為。
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訴交互數字技術等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中,交互數字在相關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且實施了不公平定價行為拒絕交易、捆綁搭售專利等行為,破壞了競爭秩序,排除或限制了市場競爭,所以構成了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由此,損害了其他競爭企業(yè)的利益,很明顯地違背了反壟斷法的競爭精神。反壟斷法之所以要對限制競爭行為進行規(guī)制,就是要反對弱肉強食,反對你死我活的零和有戲,而是寄希望于通過競爭來實現共贏、相互促進,保障市場公平自由競爭。
自由,即為其所應為,而不被迫為其所不應為之事。沒有了自由,法律就成為暴政工具。只有在自由狀態(tài)下的競爭,才能促使人們發(fā)揮出最大的努力,發(fā)揮其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艾哈德在《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中強調“只有在自由競爭中才能把人的力量解放出來”。反壟斷法的起源就是出于對限制自由的反對。反壟斷法鼻祖《謝爾曼法》的倡議者謝爾曼在立法建議中明確指出經濟專制是人們所不能容忍的。同樣的,市場只有在自由的情況下才能有效競爭,才能促進社會自由、進步和繁榮。
實踐中,部分互聯(lián)網巨頭企業(yè)依仗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強迫商家“二選一”,要求入駐商家只能和其交易,不得入駐其他平臺或者與其他平臺交易。2020 年,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對阿里巴巴的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依法立案調查。經調查,發(fā)現從2015 年開始,阿里巴巴為維持和擴大市場地位,對平臺內的經營者提出“二選一”的要求,限定商家只能和其交易。首先,判定相關市場,運用需求替代分析及供給替代分析方法,可以判定相關市場為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其次,判定阿里巴巴是否構成市場支配地位。從2015 年到2019 年,當事人的市場份額均遠超過50%,長期維持強大的優(yōu)勢地位,相關市場進入門檻和難度較高,在消費者中享有超高的市場認可度,平臺內經營者遷移至其他平臺的機會成本大,所以認定阿里巴巴在相關市場享有市場支配地位。最后,考察當事人是否濫用了市場支配地位。2015 年以來,阿里巴巴為維持自身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了“二選一”行為,濫用了其相關市場支配地位,損害了平臺商家的自由經營權,違反《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由此判定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這種“二選一”的行為,事實上是剝奪了商家自由選擇權、自主經營權和公平交易權,如果不選擇這個平臺,則該平臺就會對其進行報復,如對其限制流量、下架商品、關閉其店鋪等等。最后,阿里巴巴為多年來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受到了高額罰款處罰。2021 年2 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臺了《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第十五條第一款明確指出,要求平臺內經營者在競爭性平臺間進行“二選一”是拒絕交易的行為,可以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反壟斷法的本質就是“自由企業(yè)大憲章”,其根本使命在于維護和促進自由競爭經濟秩序。自由競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企業(yè)所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縱觀各國的反壟斷法律,一方面強調最多的是國內的競爭自由;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國內民族企業(yè)和國家經濟安全,而對跨國企業(yè)同本國弱勢企業(yè)的自由競爭予以適當限制。競爭不是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零和斗爭。為此,美國《韋伯-波墨斯法案》(1948 年)為促進出口,第一條就規(guī)定:“僅為了出口和實際上從事出口的企業(yè),或由出口企業(yè)簽訂的協(xié)議、從事的活動,如不限制國內貿易,也不限制其國內競爭者的出口,將豁免謝爾曼法的使用。”我國《反壟斷法》第十五條第一款中也有類似規(guī)定,即為保護我國在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行為,可以豁免使用反壟斷法。
公平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重要價值。在競爭中,人們各顯所能、各顯其才,勝負成敗都是競爭的結果。市場競爭克服了按照權力分配、按照身份分配、按勞分配的缺點,其深受“看不見的手”的影響。這雙“看不見的手”看不見摸不著,不受任何人的主觀控制和影響,所以競爭結果是相對公平的。雖然競爭必然導致優(yōu)勝劣汰,但它對于促進社會進步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比之“劣幣驅逐良幣”好太多。就競爭過程而言,公平競爭就是市場主體無論強弱,都享有平等的競爭地位和公平的競爭起點;然后享有競爭全過程均等的競爭就會,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結果公平,有權獲得與其獲得成功相應的報酬水平,同時兼顧弱者,避免弱肉強食。
實踐中,部分企業(yè)一旦奪得了市場支配地位,過去那段在追求市場支配地位所付出的努力和積極進取精神已成過眼云煙,其奮斗競爭和創(chuàng)新意識大大減弱,從而傾向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產量,提高價格,以獲取高額的利潤。阿里巴巴曾經是改革者創(chuàng)新者,可謂“屠龍的少年”,通過電商減少交易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給用戶帶來便利,使商家以更低的成本銷售商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通過技術手段大幅度提升物流效率,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曾是阿里的目標和使命。在過去20 年里,阿里巴巴取得了飛速發(fā)展,成為一個互聯(lián)網巨頭。但是,為了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和競爭優(yōu)勢,其開始打壓其他競爭平臺,迫使商家“二選一”,限定只能和其交易,如此,扭曲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剝奪了其他競爭平臺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京東、拼多多等平臺是受害者,千千萬萬的商家和消費者也是受害者。
公平地進行競爭是人們在市場競爭中追求利益所應秉持的最低道德標準和所應遵守的基本法律要求。反壟斷法以維護公平競爭作為重要任務。公平競爭可謂是各國反壟斷法所追求之共同價值。英國的《競爭法》第18 條明確規(guī)定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不公平定價;美國《克萊頓法》第二條規(guī)定,價格歧視限制競爭的,是違法的;我國《反壟斷法》第一條將“保障市場公平競爭”作為立法目的,可見公平競爭的重要性。
但是,市場也不是完全放任的,對于完全放任的自由競爭所帶來的不公平,我們不能聽之任之,必須以反壟斷法來調節(jié)毫無限制的自由競爭行為。實踐中,人與人由于出身、信仰、天賦、努力等原因是有強弱之別的。如果任由他們由私法調整,將他們抽象成平等的個體,讓他們像“兔子和烏龜”一樣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那么在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競爭了。企業(yè)也是如此。處于市場支配位的企業(yè)在規(guī)模、市場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融資等方面相對于中小企業(yè)具有巨大優(yōu)勢。因此,反壟斷法一方面禁止企業(y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如不公平定價、拒絕交易、歧視行為等;另一方面傾斜保護中小企業(yè)合法權益,《反壟斷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免除了中小企業(yè)之間橫向協(xié)議的違法性,這可以促使中小企業(yè)通過合作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及同支配企業(yè)抗衡,促進公平競爭。
從歷史來看,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歷了自由放任、政府干預,再到限制干預的發(fā)展歷程。亞當·斯密極力推崇自由市場,認為自由市場看似混亂,卻是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利用人的“貪婪”引導市場,生產出合適的產品、數量和種類等,如此自能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和經濟發(fā)展,政府不需越俎代庖,只需做好守夜人角色即可。然而,市場不是全知全能的,它可能是盲目無序的,可能“失靈”。市場競爭是一種叢林競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的優(yōu)勝企業(yè),在對自身利益無限的追求中,有很大可能性去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忽視社會公共利益,如此最終實現的是少數人的私人利益最大化,無法自動地促進社會公共利益。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之所以發(fā)生,很大原因就是在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下,政府對市場奉行無為而治的指導思想,導致需求和供給失衡、貧富差距過大、信貸消費過于膨脹、股票投機過度等,最后引發(fā)了災難性后果。
反壟斷法致力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如果無法兼顧兩者利益,為了多數人的幸福,就不得不犧牲少數人的利益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是反壟斷法調整的目標定位。反壟斷法主要通過反對壟斷、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等方式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非法占有,可謂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我們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就是要反對這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行為,致力于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人人共享。為了約束私人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無限追求和對不正當競爭利益的追求,從而促進多數人的幸福,即社會公共利益,我國《反壟斷法》開宗明義就以“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首要立法目標;其他國家的反壟斷法也努力維護社會公益,如美國的《謝爾曼法》、日本的《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韓國的《限制壟斷和公平交易法》等法律都蘊含著保護消費者利益及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基本精神。
實踐中,部分平臺支配企業(yè)濫用了市場支配地位,強制平臺內經營者“二選一”選邊站,如此首先影響的是商家在其他平臺的自由經營權;于消費者來而言,限制了消費者在不同平臺進行貨比三家的機會,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于社會而言,限制了其他平臺發(fā)展壯大的機會,提高了市場競爭門檻,對整個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此外,部分公用企業(yè)利用政府授權,特許經營某些產業(yè)或行業(yè),事實上擁有了市場支配地位。其經濟社會地位處于基礎設施的關鍵地位,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關系國計民生,如果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牟取不屬于它的超額利潤,將影響社會繁榮發(fā)展,制約社會經濟活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的提高,導致腐敗,將極大地損害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在2021 年9 月份發(fā)布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中提到了一個“供水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的案件。案件中,永??h供水公司是自來水供水公用企業(yè),享有政府授權,獨家經營,在縣內的城市公共供水服務領域很明顯地具備市場支配地位。永??h供水公司沒有給予吳某某從其他地方購買供水設施材料及安裝服務的選擇權利,據此認定永??h供水公司系存在捆綁搭售行為,構成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梢?,公用企業(yè)也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不得利用自身優(yōu)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來妨礙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不得侵害消費者利益,不得侵占社會公共利益。
綜上,反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背后有其價值取向的支撐。理解和認識其背后的價值體系,不僅有利于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立法的協(xié)調和完善,也有利于指導相應的執(zhí)法和司法工作。在向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需要禁止支配企業(yè)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建立良好的競爭秩序,樹立良好的競爭規(guī)則,避免“窒息創(chuàng)造性,使勤儉創(chuàng)業(yè)者喪失信心,并壓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