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曉梅
在構建幼兒園教育課程時,教師借助區(qū)域活動展開游戲化設計,推出更多適合的活動任務,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操作探索的機會,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還能夠促進幼小銜接,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區(qū)域活動帶有游戲屬性和探索意味。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材料,讓幼兒在認知積累基礎上展開主動探索,能夠使幼兒順利進入活動環(huán)節(jié),并在積極探索操作中建立學力基礎[1]。幼小銜接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基礎學習能力,使其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幼兒學力基礎如何,其操作能力如何,是教師最應關注的學情。在區(qū)域活動內容整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先做好學情調查,對幼兒的學習情況和操作能力做客觀評價,這樣才能做出匹配性設計,推出更多適合的區(qū)域活動任務。為突出幼小銜接的特點,教師還要對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共性特點做專門研究,為活動設計提供更多參數(shù)。教師掌握更多的教情和學情信息后,對活動任務做優(yōu)化處理,無疑能夠給幼兒帶來更多具體的指導。幼小銜接是一種組織策略,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幼兒教師需要有對接的主觀意識,展開深入細致的教學研究,從幼兒學習實際出發(fā),讓更多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階段。教師在選擇區(qū)域活動內容進行幼小銜接時,要考慮幼兒活動實際,對活動方案做優(yōu)化設計。以衛(wèi)生大掃除活動為例,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打掃工具,組織幼兒展開實際操作,并給予一些表現(xiàn)優(yōu)良的幼兒表揚鼓勵,樹立榜樣。由于這個活動與小學班級組織管理對接,教師要先讓幼兒進行小組分工,樹立團隊意識,在協(xié)調操作中完成衛(wèi)生打掃任務。幼兒平時有擔任值日生的經歷,對衛(wèi)生大掃除也比較熟悉,但沒有合作經歷。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協(xié)同行動,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觀念。
在組織幼兒區(qū)域活動時,教師既要有更多調研結論支持,也要有幼小銜接的主觀訴求,這樣才能做出更為理性的設計,為幼兒準備更多適合的活動任務,讓幼兒在主動活動的基礎上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活動意識[2]。由于幼兒銜接有太多對接點,教師在進行銜接機制探索時,要對幼小銜接做深入思考。幼兒參與區(qū)域游戲活動不能只是追求愉悅感,而是要在“玩中學”,這才是教師設計區(qū)域活動的更高追求。幼小銜接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不是簡單的一兩個活動就可以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做系統(tǒng)設計和組織。以讀書活動為例,教師組織幼兒在閱讀區(qū)開展閱讀活動,能夠培養(yǎng)幼兒自覺閱讀的習慣,這是典型的幼小銜接設計。幼兒的識字數(shù)量有限,但會對一些繪本產生閱讀興趣。教師經常組織幼兒展開閱讀學習,讓幼兒對繪本圖書產生閱讀興趣,對促進幼小銜接有重要作用。再以遵守上課制度為例,教師在平時管理時,要對幼兒做出具體要求,讓幼兒建立課上和課下的相關概念,課上保持安靜,不亂動,而課下則可以自由活動,養(yǎng)成良好作息習慣,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具體表現(xiàn)。
由于幼小對接有不同途徑,教師既要做好學情調查,也要科學應用輔助手段,為幼兒提供游戲活動材料支持和技術輔助,讓幼兒進入活動情境,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能力[3]。
區(qū)域活動需要一些輔助手段的應用。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對活動打開方式和輔助手段做篩選處理,調動幼兒的參與主動性。如示范展示、播放小學生的表演視頻、現(xiàn)場觀看小學生操作等,無疑能夠給幼兒帶來感官沖擊。由于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利用多種輔助手段組織幼兒觀摩小學生的活動場景,可以為幼兒提供模仿學習的機會。小學課間有游戲活動,學科教學中也會融入一些游戲內容。對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活動程序設計,讓幼兒建立游戲規(guī)則意識,自覺遵守制度,這對其盡快建立小學管理制度概念有重要幫助。以各種玩具的攜帶為例,幼兒園大多數(shù)時間是可以帶玩具的,而小學階段是不允許帶玩具的。教師在制定規(guī)則要求時,要采用漸進的方式對幼兒做限制要求,讓幼兒逐漸建立相關習慣認知。
區(qū)域活動需要材料支持。教師在材料收集和準備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幼兒參與活動,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教師如果能夠在設計區(qū)域活動時融入一些小學階段的游戲內容,或者運用小學游戲材料組織游戲,就能夠對幼兒形成心靈觸動,對有效提升活動組織效率有一定幫助。在幼兒進入區(qū)域游戲環(huán)節(jié)后,教師為幼兒準備生活化材料,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游戲操作熱情。例如,關于物品沉浮的實驗需要使用水槽、石塊、木塊、塑料板、鐵絲、蘿卜等。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材料,鼓勵幼兒展開自主操作,測試相關物品的沉浮情況。這個實驗與小學科學實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幼兒參與實驗操作活動,不僅能夠建立科學認知,還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建立學習意識。
在組織區(qū)域活動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小學學科內容,能夠激發(fā)幼兒更多探索的熱情。小學學科眾多,很多學科內容都可以做借鑒應用,為區(qū)域活動的開展提供具體支持。例如,一些實驗活動是小學科學學科的內容。教師在設計區(qū)域活動時,組織幼兒借助生活條件展開實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訓練效果顯著。在區(qū)域活動與小學學科對接時,教師要對活動條件和幼兒興趣取向進行調查,以提升活動組織效率。以繪畫活動為例,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些顏料和紙張,要求幼兒選擇適合的物象進行描繪。幼兒平時很喜歡涂鴉,有了自主繪畫的機會,自然會積極參與其中。在幼兒繪畫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幼兒群體中,對幼兒的繪畫操作情況進行觀察,及時做出方法指導。由于這個活動與小學美術學科有直接關聯(lián),教師借助小學教學方式組織活動,能夠讓幼兒自覺進入學習操作環(huán)節(jié),助學效果更為顯著。
教師在組織幼兒展開區(qū)域活動時,需要涉及一些小學知識的應用。幼兒本身有一些生活認知積累,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引導,及時投放一些小學學科知識,就能夠為幼兒提供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以朗讀技巧的應用為例,教師可組織幼兒模仿小學生的誦讀展示活動,促進幼兒語感的形成。再以手工制作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利用泥巴制作卡通形象,這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制作任務,需要美術技能的支持。雖然幼兒對操作活動充滿期待,但其方法應用存在短板,所以教師要及時為幼兒提供具體的幫助,確保制作活動順利開展。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鑒小學學科教學的評價方式,對幼兒的制作表現(xiàn)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說說制作的體會,然后讓幼兒之間進行評價。幼兒進入集體互評環(huán)節(jié)后,與小學學習互動相似,自然也是一種銜接設計。
教師對區(qū)域活動形式做創(chuàng)新設計,推出更多個性的活動形式,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定的學習輔助,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提升實踐能力,為順利進入小學學習奠定基礎[4]。
區(qū)域活動具有操作性。教師有意識地做對接處理,推出更多運動項目、實驗內容、觀察任務、歌唱活動、涂鴉展示活動,組織幼兒進行具體的操作和探索,都能夠讓幼兒順利啟動學習思維,在主動學習中實現(xiàn)任務目標,提升學力基礎。在區(qū)域游戲活動中滲透操作活動時,教師要對幼兒的操作能力做出客觀評價,提升活動設計的適合性。教師組織幼兒開展集體活動,使幼兒學會合作行動,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由于幼兒對比賽性質的運動游戲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適當增加這方面的內容,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參與動力。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加入運動比賽的設計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組織區(qū)域活動時增加一些探索內容,能夠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對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對區(qū)域活動有不同期待。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活動時,需要隨時進行觀察,針對幼兒活動反饋做出適時調整,增加一些探索內容,為幼兒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如角色游戲需要對角色做深入了解,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可以增加一些不同職業(yè)的角色,讓幼兒深入探索,促使幼兒學習更多知識。由于幼兒對自然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幼兒觀察一些自然現(xiàn)象,如到戶外活動場所,或者帶領幼兒進入公園、花園,要求幼兒細致觀察植物的葉片、花朵,還可以讓幼兒采摘一些植物葉片,制作成標本等。幼兒對這些活動有很高的參與熱情,能夠積極行動,在主動觀察中建立學習認知。這個活動組織與小學自然學科有更多的對接點,使幼兒從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教師適時布設一些親子活動,讓幼兒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展開活動探索,也是區(qū)域活動的范疇。教師與家長可以協(xié)商設計區(qū)域活動任務,促進其操作能力的成長,為進入小學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在區(qū)域活動延伸設計中,教師可以推出一些親子活動任務,讓幼兒在家庭環(huán)境中展開探索。教師要與幼兒家長達成更多共識,這樣才能給幼兒提供適合的指導,讓幼兒在深度探索中提高自身能力,為小學學習奠定基礎。家長對幼小銜接更為敏感,很可能會滲透一些超出幼兒接受能力的內容。對此,教師需要做出必要干預,矯正操作方向,確保區(qū)域活動順利開展。如種植花卉的實踐性活動,教師要求家長給予更多協(xié)助,讓幼兒在家庭環(huán)境中開展相關操作活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學習更多種植經驗。幼兒對這樣的種植任務有較高的參與熱情,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要選擇適合的種子,尋找一些器皿,種植后還要負責平時的管理,如澆水、施肥及修剪等。這些活動如果有家長的協(xié)助,幼兒便會有更多操作的信心,在具體探索中建立學習認知。
在組織區(qū)域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對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幼兒開展生活觀察、手工操作、實驗操作、信息收集、勞動觀摩等活動,這對促進幼兒學力的提升有一定幫助[5]。幼兒進入實踐活動后,自然會遇到一些學習困難。這時,教師與家長要及時提供幫助,培養(yǎng)幼兒自主探索的習慣。
幼兒在參與生活活動時,能夠學習很多幼兒園內學不到的知識。以信息搜集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幼兒在平時生活中關注兒歌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梳理,并在幼兒園進行展示。幼兒平時很容易接觸到這方面的內容。幼兒用心記憶這些內容,并在班級內展示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積累性學習,與小學語文學習訓練高度契合,是非常典型的幼小銜接設計。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是幼兒教育發(fā)展趨勢。幼兒教師不僅要有課程建設的主觀意識,還要有創(chuàng)新探索的主動性,從幼小銜接角度展開設計和組織,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契機,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奠定基礎。幼小銜接不是單純地學習小學知識,而是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習慣,提升幼兒的操作能力以及探索自然的主動性,這樣可以為幼兒的小學學習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