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航,林傳行
賀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542800
失智是認知領域中的記憶、注意、語言、執(zhí)行、推理、計算和定向力等功能受損和/或伴精神行為癥狀,導致病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影響其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由于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導致病人死亡的疾病。按病因可以分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認知障礙、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和其他類型癡呆等,其中AD 最為常見,占30%~50%[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fā)展,失智老人數(shù)量逐漸增加。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6 年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 年,老年失智人數(shù)將從4 700 萬人激增到1.32 億人[2]。據(jù)報道,我國60 歲以上人口中,失智患病率為4.8%[3],每年新增失智病人30 萬人左右[4],大部分失智病人被診斷時已是中重度[5]。目前,失智病人缺乏特異的治療手段。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最終會發(fā)展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長期依賴他人照顧。我國約96%的失智癥病人需要獲得家庭的支持與照顧[6-7],大多數(shù)照顧者為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員,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及照顧能力,加之照護的長期性和護理難度,給居家照顧者帶來巨大的照護壓力,不但影響失智癥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導致照顧者出現(xiàn)體力消耗、慢性病惡化、焦慮、抑郁、自責、無奈等身心健康問題,進而導致照顧者多方面需求增加[8]。因此,了解失智家庭負荷情況、照護需求,為失智家庭提供合適的居家護理模式成為相關研究關注重點?,F(xiàn)對失智病人居家照護需求及居家照護模式進行綜述,以期尋求符合老年失智病人家庭需求的居家護理模式。
1.1 照顧者負擔量表(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CBI) 該量表是由Novak 等于1989 年編制,2002 年由Chou 等[9]翻譯為中文。包括24 個條目,由研究對象根據(jù)自己在照顧癡呆癥病人時的真實感受如實回答,每個條目選項均按照0 分(非常不同意)、1 分(有些不同意)、2 分(中立態(tài)度)、3 分(有些同意)和4 分(非常同意)5 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照顧癡呆癥病人對家庭照顧者本人造成的主觀照顧負擔越大[9-10]。
1.2 中文版癡呆知識評估量表(Chinese Dementia Knowledge Assessment Scale,C-DKAS) 該量表主要用于了解癡呆照顧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張桂菊等[11]對Annear 等[12]2015 年研制的癡呆評估量表(Dementia Knowledge Assessment Scale,DKAS)進行了漢化。該量表共25 個條目,包括病因和特征、溝通和行為、照護注意事項、風險和健康促進,均采用正誤判斷形式。量表平均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0.90,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40,4 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6~0.957;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35,4 個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24~0.932。該量表語義簡明,適用于非專業(yè)照顧者測量,也可用于臨床護士[13]、養(yǎng)老護理員[14]癡呆知識評估。量表能夠準確評估照顧者癡呆知識水平,為分析其影響因素、制訂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jù)。
1.3 老年病人家庭照護能力量表(Family Caregiving Competence Scale for the Elderly,F(xiàn)CCSE) 該量表由寧夏醫(yī)科大學靳修等[15]對日本老年人家庭照護能力量表進行漢化及修訂,形成中文版老年病人家庭照護能力量表。包括家庭照護認知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援能力3 個維度,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選項由高到低分別計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3 個維度得分范圍分別為4~20 分、3~15 分、3~15 分,總分為10~50 分,得分越高說明家庭照護能力越強??偭勘淼腃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80,各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80~0.804,重測信度為0.665~0.768,分半信度為0.745~0.890;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83,以上各指標均達到測量學可接受的范圍,說明中文版FCCSE 適合中國人群。
1.4 中文版癡呆病人家庭生活質量量表 黃振等[16]對Rose 等[17]研制的老年癡呆家庭生活質量量表(Family Quality of Life in Dementia,FQOL-D)進行漢化,該量表包括家庭互動、情感需求、生活需求、癡呆照顧4 個維度共35 個條目,效標關聯(lián)系數(shù)為0.608,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72,重測信度為0.943,折半信度為0.983。該量表適用于評估家庭單元總體生活質量,進一步評價照顧者與病人疾病、關系、家庭功能、結構、時長等因素,為改善家庭生活質量奠定基礎。
2.1 失智病人照顧者需求
2.1.1 疾病相關知識和照顧技能需求 有研究顯示,失智病人照顧者中以女性為主,缺乏照顧知識和照顧技能[8],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照顧。失智病人長期居家,除了需要簡單的生活照顧外,還需要并發(fā)癥防治、用藥后觀察等日常護理常識。朱榕等[18]調查顯示,41%的癡呆照顧者完全不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僅表達對照護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王海妍等[19]對245 名照顧者調查顯示,失智老人照顧者照護能力偏低,在居家照護中希望了解日常飲食、藥物管理、疾病發(fā)展的預判及應對、日常護理技能(包括大小便失禁護理、并發(fā)癥護理等)。照顧者需要通過各級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保健機構及其他途徑接受相關專業(yè)性照顧幫助。
2.1.2 溝通和行為管理需求 失智癥導致病人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如構詞困難、語言理解困難[20],有效的溝通是照顧者迫切需求掌握的技巧。有研究表明,約90%的失智老年人會出現(xiàn)1 種癡呆癥精神行為癥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表現(xiàn)為思維紊亂、幻覺、妄想、記憶力障礙、精神行為異常等,病人癥狀表現(xiàn)具有個體差異[21]。由于精神行為癥狀無法預測,具有破壞性,難以管理,溝通不良,家庭照顧者常缺乏專業(yè)的照顧技能,容易采取不恰當?shù)氖侄蜗拗撇∪嘶顒?,常導致照顧者睡眠不足、自責或者遭受尷尬和辱罵[22]。蔡桂蘭等[23]通過對200 名失智照顧者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照顧者希望提供與失智病人溝通技巧指導,以便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Moreno-Camara 等[24]質性研究證明,照顧者亟須得到安全管理、專業(yè)技能干預指導,減少失智病人受傷,提高照顧者應對能力。
2.1.3 居家康復訓練需求 隨著疾病的進展,失智病人自理能力、吞咽功能、語言表達能力、行為進行性日漸減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研究表明,康復措施有助于改善失智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維持甚至增強其認知功能,緩解疾病的發(fā)展[25]。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失智老人的照顧者在指導老年人康復鍛煉、疾病預防方面得分較低,希望得到專業(yè)的康復指導[26]。郝薇等[27]通過對居家失智照顧者進行訪談,提示照顧者對失智老年人康復服務培訓有需求。在老年失智病人居家康復過程中,認知功能康復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如何有效促進老年失智病人的認知功能康復是居家康復的難題。
2.2 照顧者需求
2.2.1 照顧者正式護理支持需求 由于失智病人自理能力減弱,認知功能減退,加之疾病的漫長性、不確定性,照顧者除了需要掌握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強健的體質,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研究顯示,長期照護嚴重影響照顧者社交及工作,而大部分居家照顧者多為伴侶,年歲漸長,長期照顧容易出現(xiàn)體力不支、慢性病急性發(fā)作,長期面對失智病人無法預料的意外,深感力不從心,形成身體、心理、社交等負擔,迫切需要正式護理支持[28]。①醫(yī)療機構的護理院:隨著疾病進展,失智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入住專業(yè)護理院,由專業(yè)的醫(yī)護人員看護,并對病人進行疾病護理、并發(fā)癥護理、康復護理;②喘息服務:分居家喘息服務、社區(qū)日間照護中心或短暫脫管機構、專業(yè)人員上門協(xié)助醫(yī)療及護理服務等。居家喘息服務由社區(qū)或專業(yè)照護人員入戶照顧居家失能病人;社區(qū)日間照護中心和短期托管機構能為失智病人提供短暫托管服務,使照顧者得到短暫休息放松、工作或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29-30]。③機構上門護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普及,開展多項目服務,由專業(yè)人員上門為失智病人提供多樣化生活照料及基本醫(yī)療、護理,解決照顧者無法處理的問題,如傷口護理、輸液等[31]。目前,較多的護理院護理資源短缺、人員流動大、護理項目少、專業(yè)的康復技師少,難以滿足需求[32]。一些小城市社區(qū)照護及日間托管服務不完善或沒有托管服務。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范圍有限、保險額度有限,難以滿足失智病人衛(wèi)生服務需求[30]。應建設以社區(qū)服務為主要單元的失智病人居家養(yǎng)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完善電子信息、數(shù)據(jù)庫、醫(yī)療救治等,以滿足照顧者正式護理支持需求。
2.2.2 照顧者非正式護理支持需求 受我國傳統(tǒng)觀念影響,配偶和子女是失智病人照顧的主力軍,長期無人替換,身心疲憊,增加了照顧者的負擔,許多家庭不得不雇傭家政服務或短期看護住家照顧病人,而外請的短期看護不僅費用高,且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照護知識。加之失智病人長期治療、服藥也使得家里經濟負擔加重。經濟負擔和長期照護的疲憊,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婚姻、工作、學習等。照顧者較少對同事、朋友透露病人病情,獲得的同伴支持較少,難以滿足其日常生活輔助和精神行為癥狀管理支持的需求。有研究顯示,照顧者對非正式護理支持的需求,希望獲得同伴支持,希望雇傭親戚或朋友看護病人,能讓照顧者較為放心、寬心[33-34]。王麗平[35]通過對60 名照顧者進行同伴支持干預,通過分享經驗、解答問題,相互鼓勵,有效緩解照顧者負性情緒,改善照顧者不良情緒。Han 等[36]對159 名癡呆癥家庭照顧者進行3 個月社區(qū)同伴情感支持、講座和咨詢支持,照顧者壓力、無助和自我效能均得到明顯改善。社區(qū)或醫(yī)院應幫助照顧者建立更多的同伴支持,緩解醫(yī)療機構資源不足的壓力,使照顧者在同伴支持下既能提高照護能力,又能相互傾訴,緩解壓力。
2.2.3 照顧者心理支持與社交需求 失智病人因疾病進展導致性格改變、溝通困難,給照顧者帶來極大的心理沖擊,難以接受親人的變化,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照顧失智病人,影響照顧者作息時間、身體、工作、社交活動等。有研究表明,社區(qū)中50%的失智病人每周需要接受128.6 h 的家庭護理[37]。隨著疾病的進展,需要不斷增加看護時間,甚至需要照顧者寸步不離地照顧。因此,照顧者常常縮減工作和社交空間,使照顧者對未來擔憂,感到茫然,導致照顧者精神壓力大,引起焦慮、恐懼。有研究報道,由于失智病人認知和行為的變化,照顧者經常會經歷焦慮和抑郁等[38]。照顧者常因與失智病人同居,病人癥狀重、協(xié)助者少,尋求情感支持少,缺乏合理的日?;顒雍颓榫w宣泄,導致生理、心理壓力大,引發(fā)焦慮、抑郁[39]。希望有機構幫助照顧者進行心理疏導,提供心理支持,指導照顧者自我調整的方法,引導照顧者通過照顧失智病人提高自我滿足的正性感受。呼吁完善多樣化的社區(qū)服務、喘息中心,使照顧者可以適時抽離照顧角色,完成工作或參與社交,確認自身價值。
3.1 基于網絡聯(lián)合干預 網絡干預是通過網站或在線系統(tǒng)為居家照顧者提供信息和支持服務,打破時間、地域限制,具有多途徑普及支持服務的優(yōu)點。網絡干預內容廣泛,涉及疾病相關知識和照顧技能指導、同伴教育、心理支持、尋求專業(yè)幫助、自我照護指導等,對居家照顧者起到積極影響[40]。國際上已開展較多的網絡培訓項目,如10/66 Help carers to care 培訓項目[41]、Getting to know me 培訓項目[42]等,通過觀看網絡視頻和講解環(huán)節(jié),為照顧者提供基本知識、整體護理、溝通、病人行為管理的培訓課程,可以有效提高照顧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減輕照顧負擔[43-44]。Hicken 等[45]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網絡心理干預,由專業(yè)人員為照顧者提供以認知行為為基礎的心理支持,可以改善照顧者壓力,提高自我效能。通過微信平臺為照顧者提供照顧相關信息,提供相互交流和咨詢平臺。李芳英等[46]對失智病人家庭提供延續(xù)護理,提供微信平臺推送知識講座,給予相互溝通、交流平臺,在線答疑解惑,為照顧者提供同伴教育及專業(yè)指導。建議各醫(yī)療機構利用網絡教育開展視頻會議、講座、在線專家答疑、操作演示、發(fā)表論壇等,給予照顧者全方位干預教育,定期維護平臺內容,并注意針對性人群,確保相關信息能夠滿足照顧者需求,納入照顧者評估,避免無效輸入。
3.2 區(qū)域同質化聯(lián)動居家護理模式干預 以社區(qū)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為主導的基層護理服務能力參差不齊,失智病人在社區(qū)服務中心服務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滿足。醫(yī)療同質化有助于合理配置醫(yī)療資源,方便病人就醫(yī),保障醫(yī)療質量。馮靜等[47]通過建立分級診療的網格化三級聯(lián)動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對基層衛(wèi)生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同質化網格化管理。建立同質化居家康復護理技能培訓體系,對16 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28 名護士給予同質化培訓,有效提高了社區(qū)護士居家護理能力。搭建社區(qū)聯(lián)動平臺,構建培訓、查房、專題論壇為一體護理服務資源并下沉至社區(qū),達到資源共享,提高社區(qū)服務水平[48]。通過搭建醫(yī)院-社區(qū)聯(lián)動平臺,區(qū)域同質化管理,開展更多聯(lián)動項目,多學科診療,滿足失智病人居家需求,進一步提高社區(qū)護士綜合護理能力,使病人在社區(qū)能得到優(yōu)質護理服務,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緩解照顧者壓力。
3.3 機構上門延續(xù)護理 2019 年1 月12 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正式發(fā)布《關于開展“互聯(lián)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對“互聯(lián)網+護理服務”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管理、風險防控等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明確了“互聯(lián)網+護理服務”是實體醫(yī)療機構的派出服務,明確由醫(yī)療機構派出護士登門到訪失智病人家庭,為其提供個人衛(wèi)生、醫(yī)療照料等護理服務。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出臺,給許多失智家庭帶來實惠[31]。長期護理保險針對失智老人的自理程度,提供護工看護、非連續(xù)性看護等服務類型,減輕照顧者負擔。左婷婷等[49]依托智慧護理平臺,對老年病人開展延續(xù)護理服務工作,為居家病人提供護理服務,極大地減輕照顧者照護能力,一定程度上滿足病人居家護理需求。醫(yī)療機構應制定完善的專業(yè)上門服務制度、流程、服務項目、薪酬管理等,規(guī)范護理質控管理,保障護士上門服務安全。
家庭照顧者良好的照護能力有利于失智病人及個人身心健康,減緩疾病發(fā)展。構建失智病人居家照護方案,根據(jù)照顧者個性化需求,提供多樣化服務。目前,我國使用的失智病人照顧者需求評估量表樣本量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考慮將國外相關量表翻譯成中文,用于大樣本居家失智病人的評估中,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量表內容。優(yōu)化網絡教育、上門服務平臺等項目,為照顧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符合失智病人需求的居家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