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玲,肖 蒙,李默洋,裴艷玲*,劉麗巖
(1.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長春 130033;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腔鏡手術已經成為了婦科手術治療當中一項微創(chuàng)、有效、術后疼痛輕、恢復較快的方法之一。婦科腔鏡手術在為患者減輕疾病困擾的同時,也伴隨著一項較為高發(fā)的術后并發(fā)癥,即術后惡心嘔吐[1]。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外科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2],有研究顯示,經歷過手術治療后的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的幾率高達30%~50%,嚴重影響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3],而腔鏡手術PONV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非腔鏡類手術[4],不僅為患者帶去身心痛苦,還增加了經濟負擔,降低了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婦科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惡心嘔吐是降低婦科手術并發(fā)癥的關鍵措施。本研究對國內婦科腔鏡手術術后惡心嘔吐的中醫(yī)防治研究情況進行闡述,以期為臨床防治婦科婦科腔鏡手術術后惡心嘔吐提供借鑒和參考。
術后惡心嘔吐(PONV)是手術和麻醉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通常指的是手術后24 h內的惡心或嘔吐。其中,術后嘔吐的發(fā)生率達30%,術后惡心的發(fā)生率達50%,在高危人群中PONV的發(fā)生率則可高達80%[5]。由于婦科腔鏡手術過程中的CO2氣腹壓力、麻醉藥物、手術操作刺激、牽拉內臟、疼痛、圍術期血壓[6]、使用宮縮類藥物或子宮本身的生理性收縮痛[7-8]等原因,導致婦科腔鏡手術PONV發(fā)生率較高。中醫(yī)則認為,手術乃金創(chuàng)所傷,脾胃氣機的正常運行受到了影響,氣機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從而導致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9]。PONV不僅會造成患者感覺上的不舒適,還有可能導致其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腹內壓增加等嚴重的術后并發(fā)癥[10],嚴重者甚至造成患者誤吸的發(fā)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趙道霞等[11]選擇雙側耳穴進行貼壓,分別選擇耳穴神門、賁門、胃、交感與皮質下這些穴位,于麻醉前30 min進行貼壓,用醫(yī)用乙醇將王不留行籽浸泡消毒,粘貼于小膠布塊中央,貼于相應的穴位,并分別按壓穴位3~5 min,直至耳朵感覺到酸脹、發(fā)熱。結果顯示,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熊暢等[12]在患者手術開始之前針刺雙側內關30 min局部消毒后進針0.5寸,每隔10 min行針1次,30 min后將針取下,并于手術開始后配合調整呼吸參數(shù),通過此方法顯著降低了患者惡心嘔吐的總發(fā)生率以及術后止吐藥的使用率。劉晗等[13]在術前用中藥進行穴位貼敷,于術前30 min選擇中脘、雙側內關、足三里這三處穴位,將砂仁、紫蘇子、干姜按照質量比2:1:1進行配伍,將藥材中加入溫開水后,打磨成糊狀,取大約為2 g的藥材貼敷在上述穴位上,用醫(yī)用膠布加以固定,顯著降低了術后24 h內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學者樸麗[14]則在手術前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關于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健康宣教,采用多媒體集中宣教的形式,指導其關于PONV的防范措施以及緩解方法,并詳細講解術后如何按壓內關等相關穴位的手法。
經皮穴位電刺激是已經被證實科學有效的防治術后惡心嘔吐的非藥物類治療方法之一[15-18],其原理為穴位經電刺激后,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受到影響,促進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的釋放,激活腎上腺素能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從而去改變5-羥色胺的傳遞,達到抑制惡心嘔吐的目的[19]。學者査白薇[20]于麻醉誘導前應用SDZ-Ⅱ型電子針療儀,取患者雙側內關、足三里,貼電極片連接治療儀的正電極,再分別取內關和足三里穴位旁開3 cm處貼電極片,連接治療儀的負電極,波形為2/100 Hz疏密波,強度為患者能接受的、未出現(xiàn)不舒適感覺的最大電流,連續(xù)作用30 min,選取的是時機分別為麻醉誘導前30 min、手術后未出麻醉蘇醒室時,結果顯示,經皮電刺激后,患者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次數(shù)顯著減少,但術前和術后應用的結果區(qū)別不大。殷智宇[21]選擇的電刺激穴位為關內,時機為術前30 min,于患者雙側內關貼正電極,外關貼負電級,所使用的穴位電刺激儀型號為小時ANS-200 A,刺激頻率為2/100 Hz疏密波,電流強度為患者能接受的最大強度,結果顯示患者術后1 h、6 h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使用穴位電刺激的患者,且首次排氣時間明顯提前,患者滿意度評分也得到了提高。高藝凡[22]選取內關以及合谷,電刺激從麻醉誘導前30 min開始,直至手術結束,同時于麻醉誘導前30 min經靜脈注射托烷司瓊,結果顯示這種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對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防治效果更好。
根據(jù)中醫(yī)書籍的記錄顯示,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位有抑制療惡心嘔吐的作用[23],因此利用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嘔、散寒止嘔功效的中藥材進行穴位貼敷,能夠激發(fā)經絡之氣,使藥物通過皮膚滲入,達到脾胃升降協(xié)調的目的,從而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學者文曹麗[24]將生姜、肉桂用粉碎機進行粉碎,然后與生姜汁混合制成軟膏,軟膏粘貼在而抗過敏貼內,在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后,用酒精對患者的中脘、內關、足三里進行消毒,將上述中藥軟膏貼于患者穴位24 h,顯著降低了患者術后48 h內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提高了患者對術后惡心嘔吐預防與治療的滿意程度。陳潤清[25]將枳殼、柿蒂、藿香、蘇葉、厚樸、大腹皮、小茴香研磨成散劑,再加入蜂蜜和水和成泥狀,選取患者雙側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進行穴位貼敷,在患者手術后當天進行貼敷,每日1次,每次4 h,總共貼敷3 d。劉旭[26]在患者手術返回病房后20 min內用中藥制成的藥餅進行穴位貼敷,該藥餅由吳茱萸、生姜、肉桂組成,置于患者雙側內關、梁門、中脘穴位,用膠布固定24 h,結果明顯降低患者術后24 h內惡心嘔吐的總發(fā)生率,大大縮短了術后惡心嘔吐的持續(xù)時間。
研究證明,耳穴壓豆等中醫(yī)類的非藥物干預方法操作簡單,并且對術后惡心嘔吐的預防和緩解都有著很好的效果[27]。林宣晨[28]在研究中將顆粒飽滿的王不留行籽粘于膠布中央,貼于耳穴神門、胃、賁門、交感、皮質下這幾處穴位,患者術后清醒時,按壓每一處穴位1 min,每日按壓5次,結果顯示,耳穴按壓組的患者術后各時間點的VAS評分、術后24 h NVAS評分、PONV發(fā)生率和胃復安使用率,全部低于使用安慰劑的患者。陶濤[29]的研究當中選擇的穴位依然是耳穴神門、胃、賁門、交感以及皮質,按壓的時機分別為麻醉開始前30 min、術后清醒時、術后2 h、6 h、24 h,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膠布中,在每處穴位按壓3~5 min,直至耳朵感酸麻、發(fā)熱即可,研究結果顯示耳穴貼壓組的術后PCIA按壓次數(shù)、PONV發(fā)生率明顯小于安慰組。劉玲[30]用吳茱萸、生姜汁貼敷穴位的同時,也采用了耳穴壓豆的方法,將磁珠放于患者雙側內關穴進行按壓,按壓的程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為宜,每分鐘按壓大約60次左右,每次按壓時間3~5 min即可。林順粦[31]的研究中選取穴位為雙側耳廓胃、神門、交感、皮質下,于患者術畢返回病房,用王不留行籽按壓每處穴位3 min,每日3次。經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在采用耳穴壓豆的方法防治術后惡心嘔吐的學位選取基本相同,僅在按壓時機、頻次、持續(xù)時間以及研究結果的觀察指標方面有差異。
撳針最早在《黃帝內經》當中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一些疾病的治療當中也得到了的應用,具體操作為將針刺入穴位,保留一定時間,針對患者惡心嘔吐方面的治療有顯著效果[32-33]。施冬青[34]研究中選擇患者手術蘇醒后,對其雙側的內關和足三里進行撳針埋針,選擇的撳針型號為清鈴0.20 mm×0.9 mm,具體操作方法為用鑷子夾取撳針的針柄垂直刺入所選擇的穴位中,再用適當?shù)牧Χ仍诼襻樚庍M行按壓,直至患者感到酸麻。每個穴位每次按壓30 s。每日按壓2次,持續(xù)2~3 d。王芹玉[35]在研究中選擇的撳針型號同為清玲0.9 mm,于患者手術收1 h選擇內關、合谷進行撳針埋針,用膠布將撳針固定,治療時間為2 d。宋靚[36]在對術后患者進行撳針治療時,將具體的按壓方法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指導其按照護士規(guī)定的頻次、時間進行自主按壓,結果顯示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以及惡心嘔吐的嚴重程度仍然明顯低于未干預組。
宋靚[37]在對患者實施耳穴埋豆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姜、檸檬混合汁的芳香療法,即將50 g生姜與50 g檸檬放入榨汁機。制作出約為120 mL的混合液體,將20 mL生姜檸檬汁倒入噴霧瓶中,在患者手術畢回病房后,把噴霧瓶給家屬發(fā)放,指導家屬將噴霧瓶放置患者面部10 cm處進行噴灑,每2小時噴灑1次,分3次將20 mL生姜檸檬汁噴灑完畢。結果顯示,在婦科腔鏡術后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防治當中,耳穴埋豆聯(lián)合芳香療法比只用一種干預方法的緩解效果更好。樸麗[14]在術后按壓患者內關的基礎上,將檸檬皮切成薄片,置于患者鼻孔前,用膠布粘帖住,每隔0.5~1 h更換1次,直到24 h后將其取下。所查文獻當中,研究者多將芳香療法與其他防治手段相結合,均能對患者術后惡心嘔吐起到更佳的緩解作用。
研究[37]證明,患者術前的焦慮心理會增加婦科腔鏡手術后惡心嘔吐的風險,但是國內研究利用中醫(yī)心理護理技術緩解患者焦慮的研究較少。中醫(yī)心理護理是中醫(yī)心理學和護理學的科學結合[38],中醫(yī)強調情志護理在疾病中的影響,因此,國內學者可加強對患者的情志護理,利用中醫(yī)心理護理技術,如中醫(yī)養(yǎng)生功法[39]、情志相勝法[40]等緩解患者對于手術未知的緊張和焦慮,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
根據(jù)所查文獻顯示,一些簡單的中醫(yī)操作例如:中藥穴位貼敷、穴位按壓、耳穴壓豆等,都是可以由經過簡單培訓患者或其家屬完成,但是國內的研究多為護士進行操作,建議可以在術前對有一定學習能力的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宣教,并囑咐其提前練習,操作標準的患者或家屬可現(xiàn)在護士監(jiān)督下進行操作,而后便可自行操作,由責任護士負責對其的宣教、培訓和指導,合理減少護士工作量的同時,也能夠增強患者和家屬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感,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其對于疾病康復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當前,國內利用中醫(yī)方法對婦科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惡心嘔吐進行預防和治療已經有了廣泛的研究,但是仍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和系統(tǒng)的方案,導致臨床科室在對此類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防治過程當中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各個醫(yī)療機構的防治方案不能通用,造成了臨床應用時不夠規(guī)范,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中醫(yī)防治方法的廣泛應用、科學評價和持續(xù)發(fā)展。建議國內各醫(yī)療機構可將各自的方案進行學習交流和臨床實證應用,制定出一個婦科腔鏡術后惡心嘔吐中醫(yī)防治的統(tǒng)一標準,供國內婦科手術患者應用。
婦科腔鏡手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高于其他非腔鏡類手術,嚴重影響患者疾病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目前國內廣泛應用中醫(yī)防治方法,術前采用耳穴壓豆、采用針刺、中藥敷貼,術中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術后采用中藥穴位貼敷、耳穴壓豆、撳針埋針、芳香療法等,均能顯著減少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議加強對患者和家屬中醫(yī)防治的術前宣教,利用中醫(yī)心理護理技術加強患者的情志護理,建立統(tǒng)一的中醫(yī)防治標準和方案,從而降低婦科腔鏡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促進疾病恢復,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