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zhèn)茂 陳逸倩 程曉山
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其菊花技藝的發(fā)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域特色,但真正成型并取得發(fā)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鼎盛[1]。廣州老一輩的菊藝工匠勵精圖治、敢于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探索出眾多造型新穎、富有特色的菊花造型技藝,多次創(chuàng)下了菊花造型技藝的“全國之最”,形成極具嶺南地域特色的技藝風格,對我國菊花造型技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傳承與創(chuàng)新經歷了一代代菊藝匠人的努力探索,最終成為這座城市的花卉文化品牌。
作為廣州花事節(jié)慶活動的傳統品牌,廣州菊花展覽成為當地菊花栽培
與造型技藝的重要展示平臺與傳承載體。從此,滿城菊花飄香,在每個“老廣州人”記憶篇章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一頁。同時,菊花展覽的社會環(huán)境、辦展模式、辦展單位、展覽定位以及送展單位的規(guī)模、作品等多重因素,也讓我們見證了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發(fā)展、停滯、鼎盛與衰退。
新中國成立初期,老一輩廣州菊藝工匠勵精圖治,為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國后廣州舉辦的第一個菊花展覽,是1953年由嶺南文物宮和廣州市建設局聯合舉辦的,當時在廣州文化公園展出100個菊花品種及1 500盆菊科植物。之后每到金秋時節(jié),廣州東山、越秀、荔灣、海珠等四個老城區(qū)的公園均有舉辦菊花展覽[2]。該時期的廣州菊花展覽已初成規(guī)模,其主要特點體現在注重菊花新品種的引進和培育。
經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菊花造型技藝的停滯期后,自1974年起,廣州菊藝行業(yè)的發(fā)展重新得到了重視,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越秀公園、廣州文化公園、黃花崗公園等多個公園相繼恢復舉辦菊花展覽,老一輩菊藝工匠又迎來了技藝創(chuàng)作的春天。
改革開放之后,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發(fā)展達到了鼎盛期。據廣州文化公園的資料統計,每年菊展展出的菊花品種多達數百種,數量超過了15 000盆。菊藝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廣州新一代的中青年菊藝工匠脫穎而出,市內從事菊藝工作的工匠有一百多人[3]。
與此同時,技藝也多次走向全中國,在全國性的菊藝比賽中獲得多項殊榮,創(chuàng)下眾多輝煌的記錄[4]。廣州菊藝行業(yè)組織在市園林局的領導下,聯合組織市內知名的菊藝工匠參與國內其他重要的菊展競賽評比,以及對外進行菊花造型技藝經驗的調研、學習、交流與研討。廣州進行菊藝對外交流,使得兼具嶺南地域特色和廣州本土文化特色的菊花造型技藝得到廣泛的弘揚與傳播,并在國內菊藝行業(yè)中占有“一席之地”。1993年,廣州市園林科研所帶領多個園林單位培育種植反季節(jié)大立菊首獲成功,把其中兩盆“粉牡丹”、兩盆“鳳凰振羽”大立菊一起送往香港花卉展覽,吸引了各地菊藝人士對廣州反季節(jié)大立菊的強烈關注;1999年昆明世博會菊花專項評比上,廣東共獲得菊花專項評比的19個獎項,在眾多獲獎展品中,一株18圈的“高原之云”廣式大立菊榮獲大獎。這株獲獎的大立菊,出自于廣州、小欖、佛山等多位菊藝工匠之手。
為更好地整合廣州菊藝行業(yè)的資源和技術,1993年由廣州文化公園牽頭成立了“羊城菊花藝術研究會”(以下簡稱“菊藝研究會”)學會組織,匯集了廣州乃至佛山地區(qū)的菊藝工匠300余人。菊藝研究會首先通過一系列培養(yǎng)與保障的制度如每年通過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專題研討會、外出調研等方式提升菊藝人才的技藝水平;再者是有計劃地組織會員參與送展工作,每年依次定期舉辦春茗茶話會、中秋茶話會、理事會等,使菊展籌備的工作常態(tài)化,增加了理論成果的積累。
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內大部分企業(yè)迎來了市場化經濟的巨大沖擊而被迫改制,對菊花展覽的投入也大幅減少。公園籌辦菊展的運營資金更是入不敷出,當時唯一堅持舉辦菊花展覽的廣州文化公園,自2000年以來,其參展單位從原來的200多家逐漸銳減到40多家,送展的菊花展品質量菊花品種的數量也明顯下降。參觀菊花展覽的市民游客數量,從最高峰的三十多萬人降至幾萬余人。更為嚴峻的是廣州的菊藝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菊藝行業(yè)陷入了發(fā)展瓶頸,社會各界的菊藝愛好者逐步流失,菊花造型技藝面臨著重大的傳承危機。
廣州菊花造型技藝中的“技”(技術)與“藝”(審美),是傳承與保護的核心內容。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成為廣州菊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組成成分,充分展示了嶺南園林文化風采。
建國后,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發(fā)展受到當地社會歷史環(huán)境以及地域文化的多重影響,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審美偏好與優(yōu)勢技藝,菊花造型技藝的類型也豐富多樣。廣州菊花造型技藝可分為品種菊和造型菊兩大類技藝,其中獨本菊、多本菊和案頭菊統稱為品種菊;而廣式大立菊、廣式盆景菊、懸崖菊、樹菊和藝植造型菊屬于造型菊類型[5](圖1)。
圖1 各類菊花造型
該分類形式弱化了獨本菊、多本菊和案頭菊的地位,其根源在于廣州的地理氣候條件不易培育出如北方地區(qū)一樣花型碩大、花色鮮艷、品類繁多的菊花品種。而小菊品種在嶺南地區(qū)生長旺盛,適用于大立菊、樹菊、懸崖菊以及藝植造型菊的栽培與造型。
獨本菊品種之珍,廣式大立菊之大,懸崖菊之長,樹菊之高,盆景菊之巧,無不體現著廣州藝菊者新穎大膽的構思與對菊花造型技術的熟練把握。故欣賞各種菊花造型藝術品,還應從其形式結構的巧妙性和制作的高度技巧性方面來感悟其蘊含的深邃幽遠的中華菊花文化內涵。
廣式大立菊,無論是栽培還是造型扎作的整套技藝都在國內獨樹一幟,擁有“滿樹繁華獨一枝”的美譽[6]。廣式大立菊常用分枝能力旺盛、枝條柔軟的品種,如火舞、金莖露、粉牡丹、桃山帶歸、貴妃舞環(huán)、綠衣紅裳等。廣式大立菊的栽培技術、裱扎方式與北方大立菊的截然不同。廣式大立菊的獨特之處在于采用獨株原本栽培,選用的品種多樣,且廣式大立菊按一花一竹、同一花朵距和圈距綁扎排列,裱扎成半圓形。而北方地區(qū)的大立菊在栽培方式上是采用青蒿作為砧木嫁接,選擇同一花期、相似花型、不同花色的菊花接穗品種進行嫁接。
大立菊成品的大小由圈數決定,圈數越多需要用到的花朵數也越多,制作工藝也越復雜。廣州大立菊扎作技藝最高圈數記錄是2005年由廣州知名菊藝工匠張?zhí)K培育的6 487朵(46圈)[1]。
關于對廣式大立菊造型技藝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清代小欖《香山縣志》中對大立菊整體形態(tài)的描述。而后李仿鄴在其著作《栽菊妙法》中又詳細地描述了廣式大立菊的栽培與裱扎方法。清末以后,國家內憂外患,致使藝菊事業(yè)處于一度停止的狀態(tài)[7]。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藝菊事業(yè)向著科學化、現代化發(fā)展,廣式大立菊的栽培與造型技藝又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據新聞史料數據顯示,1953年廣州舉辦的第一屆菊花展覽中,大立菊的最高圈數為10圈(331朵);至1994年已高達43圈(5 677朵)(圖2),同年,廣州菊藝工匠還成功培育出首例反季節(jié)大立菊,通過花期調控使菊株延遲至次年3月開花。與此同時,大立菊的造型技藝在結構特性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從“座竹立菊”到“吊竹立菊”的轉變、外形從傳統的半球形逐漸延伸出扇形和球形的輪廓變化、從單層大立菊到多層大立菊的創(chuàng)作改良,都是造型扎作技藝的改良和優(yōu)化的表現。
圖2 廣式大立菊花數變化的趨勢
廣州賞菊專家對大立菊普遍的鑒賞標準是:主干伸展,位置適當;花枝分布均勻、 花朵開放一致; 表扎序列整齊,氣魄雄偉。在品味復雜工藝之時,又能體驗到藝菊者的高超水平及背后付出的艱辛,以獲得對菊藝事業(yè)乃至菊花文化的深層的理性把握,這也是無數賞菊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嶺南盆景菊以附樁式盆景菊為主,常選用花小繁多、花色淡雅、花柄短的小菊品種,其造型技藝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嶺南盆景藝術。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嶺南盆景發(fā)源地的廣州,相繼創(chuàng)辦了廣州盆景藝術研究會、廣州盆景協會等組織,培育和造就了大批盆景人才。之后,嶺南盆景界同仁繼承和發(fā)揚我國盆景的技藝傳統,又將盆景藝術不斷向菊花栽培領域延展[8]。特別是90年代后,廣式盆景菊藝菊形式多樣、制作手法迥異,不斷取得新突破,總結了一整套完美的造型和枝法體系,并形成嶺南獨特的技藝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廣式盆景菊還是以樹樁盆景菊為主,制作過程遵循樹樁盆景造型的技藝特征與章法結構,并結合小菊的特點,配以枯樁、山石等素材塑造而成[9]。廣式盆景菊在菊展布置中更適合隱蔽在自然園林或者中以景墻襯托、幾架陳列進行室外布展,還時常以盆景藝菊造景為核心,組合其他花卉、景石花器等構件元素,組成雅致景觀畫境。
樹樁盆景菊的吸睛點在于蒼勁古拙的干身、疏密有致的枝姿、滿樹菊花的絢爛、樸素雅致的盆體,把樁、花、盆三者有機結合,或秀茂古奇大樹型,或扶疏挺拔高聳型,花枝繁茂的優(yōu)美樹態(tài)別有一番韻味。但廣式樹樁盆景菊也有其局限性,這主要由盆景材料的特性決定,如:樹木造型受到樹種特性和樹枝的自然形態(tài)所限制。所以要求藝菊者具備高超的栽培技術和較好的藝術素養(yǎng),合理運用“巧奪天工”的園藝手法,才能烹調出一盆神韻清雅、氣勢壯觀的廣式盆景菊。廣式盆景菊造型是嶺南盆景藝術的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同時又兼具菊花的精神內涵和審美特性,體現了菊花栽培技藝、菊花文化以及嶺南盆景藝術三者的巧妙結合。
藝植造型菊是指在一定展覽區(qū)域內,將事先栽培好的菊花植株裱扎成一定造型,配合裝飾物料和聲光電器械等,構成一個具有藝術性的并表達特定主題的臨時性造型組景。藝植造型菊常用菊株高、花蕾多的品種,如“通心黃”“佛山紅”等。
作為菊花展覽中的重要造景要素,藝植造型菊是展覽主題、時代特征、地方文化以及社會內涵的藝術化載體,其造型技藝特征的演變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廣州文化公園的老一輩菊藝工作者——毛偉才等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廣州藝菊造型,根據造型技藝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0]。
2.4.1 傳統造型技藝階段(1949—1977年)
該時期的藝菊造型技藝仍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技藝水平相對低,常采用傳統造型技藝進行藝植造型菊扎作。該技藝偏重于人工對菊株進行塑形,即先用鐵絲和鐵板焊制好要仿造物件的骨架,然后把盆菊置入骨架內部,再沿骨架的外部輪廓綁扎菊花(圖3)。一般會選用菊株高、花蕾多的“通心黃”“佛山紅”等品種。
圖3 藝植造型菊在菊展中的展示
造型上也相對簡單,利用菊花砌作技藝進行平面和立體上的造型布置。如1956—1957年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的菊花展覽,運用黃菊扎作成“百花齊放”等平面字樣以及“五角星”“珠江大橋”等立體造型,題材極度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思想和社會運動。1958年的“人民公社好”等大幅字樣反映了當時的大躍進運動。此時期的藝菊造型技藝賦予了廣州園林藝術動態(tài)的主題意義。
2.4.2 現代造型技藝階段(1978年至今)
與建國初期相比,改革開放后常采用現代造型技藝,現代造型技藝扎作的藝植造型菊比傳統造型技藝扎作更為生動、新穎,藝術性也更強[10]?,F代造型技藝即利用菊花自然攀援生長的特性,將菊株直接種植于造型框架內,讓菊株自然生長且均勻分布于整個造型。與傳統造型技藝相比,現代造型技藝更有利于菊株的自然生長。
且該時期的藝菊造型技藝不斷發(fā)掘文化內涵,注入新的內容和題材。一是展會主題常以歷史典故為背景增加歷史內涵。如2005年以“菊香唐韻”為主題,介紹的是唐代文化。二是強化地域文化特色,如2006年以“菊香滿載西關情”為主題,展現的是西關文化。三是與人民群眾共鳴性強。如近年“國寶熊貓”“喜羊羊”“廣州塔”等造型與人民生活聯系更密切、更接地氣[11]。
不僅菊展題材愈加豐富,同時也吸納了各種新時代元素,甚至越來越多的科技技術手段被應用到藝植造型菊扎作當中——2014 年的羊城菊展中神態(tài)憨厚的機械熊貓能做出招手、拍掌等簡單動作,這些創(chuàng)新得到大批市民的贊賞。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歷史變遷,目前羊城菊展的生存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如此,廣州文化公園依然在振興“羊城菊展”的道路上不斷努力探索。
在廣州菊藝行業(yè)中,傳統的技藝傳承構成關系主要有拜師學藝和偷師學藝兩種。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yè)管理模式之下,傳統穩(wěn)固的師徒關系轉變?yōu)椤皞鲙蛶А标P系?!皫煾怠钡慕巧毁x予了新的內涵,只要能成為自己的學習對象,口頭上皆可稱之為師傅[11]。對于技藝的交流、切磋和傳承,菊藝工匠之間大多毫無保留。在這些技藝傳承的構成關系之下,菊藝工匠其主體特征、經驗歷程、構成關系及其組織形式等,都直接影響著菊花造型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據廣州文化公園調查統計,目前廣州菊藝工匠年齡結構分布中,60歲以上占比54.8%,40歲以下僅占比11.9%(表1)。由此可見,目前菊藝行業(yè)大部分為老一輩菊藝匠人,甘愿從事菊藝行業(yè)的年輕人寥寥無幾,不少剛入行的年輕菊藝工匠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學藝時間長、工作過于艱辛、工資及待遇不高等,能夠在菊藝行業(yè)堅持下去的人更是少數。
表1 廣州菊藝工匠年齡結構
對比北方和江南地區(qū),嶺南地區(qū)對菊花技藝和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早期對于菊花研究的學術氛圍也比不上北方地區(qū)和江南地區(qū)。改革開放后,嶺南的菊藝行業(yè)依靠在技術層次上的進步走上了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12]。
首先,對于造型技藝流程的梳理,呈現出片段化研究、個案研究的狀態(tài),鮮有對菊花造型技藝及匠藝傳承體系進行系統性的總結和一手的資料記錄。
其次,除了中山小欖有相對完整的歷史梳理之外,諸如廣州、佛山等菊藝名城,對其菊文化的溯源和發(fā)展歷程的史料十分稀缺,皆是輕描淡寫地記錄,更缺乏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研究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
最后,廣州菊藝工作者一直以來普遍存在重實踐、輕宣傳的現象。菊藝工匠們只顧埋頭苦干,技藝傳授僅靠師徒之間口口相傳,對菊花造型技藝缺乏系統的總結和梳理能力。
20世紀90年代,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的變遷以及大量國有企業(yè)改制的影響,公園缺乏籌辦菊展的運營資金,廣州的菊藝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2011年時一組靜態(tài)孔雀菊花造型的價格已超過1萬元。但是,政府每年的辦展經費僅撥款15萬專項資金,這極大限制了菊花展覽的規(guī)模。
菊花品種栽植周期長,生產利潤低, 種類和色彩單調, 不能和其他花卉形成爭妍斗奇的絢麗景觀,許多生產單位都考慮轉向其他花卉生產。廠礦企業(yè)近郊的花卉生產場地也日益銳減,企業(yè)的花圃逐步停辦,社會各界的菊藝愛好者也逐步流失。另外,因氣候變異、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等原因廣州菊花品種也面臨著退化嚴重的問題。
從發(fā)展前景來看,菊藝行業(yè)缺乏人才培養(yǎng)體系,高校學府對菊花造型傳統技藝仍缺少關注與重視,沒有對學生開展傳統技藝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課程,學生缺乏技藝的興趣培養(yǎng)。昔日“廣州園林中?!钡慕ㄔO、“羊城菊花藝術研究會”的成立以及“花卉工技能競賽”的舉辦,為廣州菊藝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如今,廣州園林中專停辦;“羊城菊花藝術研究會”由于缺乏政策和資金扶持,單位和個體會員數量急劇減少;而“花卉工技能競賽”在2005年連續(xù)舉辦了三屆之后一直處于停辦狀態(tài)。菊藝工作人員沒有途徑獲得行業(yè)內認定證書,導致他們從業(yè)熱情大大降低。
伴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時尚文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植入,“賞菊傳統”日漸式微。21世紀以來,花海、花境逐漸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造景要素,以色彩繽紛、造型奇特、無處不在為特點的花壇、花海、時花花境漸漸取代了“梅蘭竹菊”等中國傳統花卉植物的重要地位,因此體會菊花背后傳統文化內涵的賞花方式,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此外,菊花造型產業(yè)化難,除標本式菊花造型外,菊花造型適合公共場合布置,居家不多用。
在社會現代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堅守”和嘗試發(fā)揚成為了老一輩的菊藝工匠的本分與責任。然而時代的變遷,并不以任何個體的意志為轉移。從長遠發(fā)展來看,傳統賞菊文化與菊花造型技藝光靠“堅守”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在在“活態(tài)傳承”的視野下進行保護,從而延續(xù)技藝與文化的生命。
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建立在菊花造型技藝的特色價值為基礎,以菊花造型技藝傳承和發(fā)展的現狀為依據,梳理出關于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活態(tài)保護與有續(xù)傳承的相關策略。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廣州市、區(qū)政府對于菊花造型技藝的保護主要集中于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建立。其中一大有效措施是要強化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提高職業(yè)資格水準和職業(yè)榮譽感。改善廣州菊藝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例如由政府主導定期舉辦專業(yè)的菊藝技能競賽等。從市場機制的角度而言,菊花造型技藝需要有一個良性的行業(yè)生態(tài)與相對公平的市場機制,制定更為合理、公開、公平的招標機制、詢價制度、管理操作流程與評估體系,讓技藝得到應有的社會市場價值肯定。
對老一輩菊藝工匠的保護是恢復和振興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的傳承發(fā)展的當務之急。需從相關政策、社會保障、待遇、招徒授業(y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其次是對老藝人的技藝進行記錄與保留,通過口述史訪談和現場拍攝技藝流程等形式,搶救性地挖掘和記錄那些瀕于失傳的獨門技藝,為年輕的菊藝從業(yè)者留下珍貴的一手資料。此外,在倡導“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應樹立廣州菊藝行業(yè)的杰出技藝匠師、工人匠師模范,引領工匠精神示范,使那些高水平菊藝工匠真正成為年輕人樂于學習、效仿的榜樣。
應對廣州菊藝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關鍵是引起高校學府對菊花造型技藝等傳統技藝的關注與重視。首先應把菊花造型技藝納入高校園林、園藝等專業(yè)的培養(yǎng)體系,增設與菊花造型技藝相關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課程的內容應涵蓋技藝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以及實際操作方法等。此外,還可通過開展菊花技藝主題的講座、分享會、學術展覽、競賽活動課等多種形式,從而加深高校師生對菊花造型技藝的認識與掌握,培養(yǎng)學生對技藝的學習興趣。
致謝:感謝華南農業(yè)大學廣州菊花造型技藝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孫幸陽對本論文的指導及提供圖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