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艷璐 王俊鵬 于欣志 魏宏磊 陳麒宇趙洪祥 徐 晨 邊少鋒 張治安
(1吉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130118,吉林長春;2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130124,吉林長春)
玉米(Zea maysL.)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農作物之一,是我國和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總產量約占全球玉米產量的20%,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1]。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玉米種植面積是所有糧食作物中面積最大的,占吉林省總種植面積的72.8%,產量占比高達76.2%[2]。在吉林省東部的冷涼區(qū),由于氣候條件限制玉米的產量形成和提高受到影響。低溫會導致農作物生長發(fā)育遲緩,植株的生理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地膜覆蓋是我國冷涼地區(qū)促進作物高產增收的重要技術措施[3-5]。作物干物質積累和分配與經濟產量關系密切,干物質積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范龍秋等[6]研究表明,玉米產量和干物質在一定范圍內與種植密度成正比,密度越大,產量與干物質越大。研究[7-8]表明,適量灌水與施氮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干物質積累,但過度施肥反而會造成作物減產以及肥料浪費[9]。研究[10-11]還表明,玉米氮素與干物質積累趨勢基本一致,玉米植株氮素積累隨生育期進程而增加,前期積累較慢,中期積累量增加迅速,后期玉米氮素積累由于氮養(yǎng)分的轉運和分配而減緩。人們一直探尋通過明確干物質的積累和分配及氮素積累的規(guī)律來尋求高產的栽培模式,系統(tǒng)研究不同覆膜對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長發(fā)育、物質積累、運轉和分配規(guī)律影響的報道并不是很多。本研究系統(tǒng)分析了冷涼區(qū)不同地膜覆蓋方式對玉米干物質與氮素積累、分配、運轉及產量的影響,為冷涼區(qū)玉米栽培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供試玉米品種為大德216。透明可降解地膜(寬×厚:110cm×0.008mm)、透明不可降解地膜(寬×厚:110cm×0.008mm)和黑色不可降解地膜(寬×厚:110cm×0.008mm)皆由吉林地富肥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于2019年在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松江鎮(zhèn)南道村(128°24′E,42°32′N)進行,年無霜期125~130d,年均降水量669.7mm,年均溫度2.2℃。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模式,大壟行寬1.2m,大壟上2行距離0.4m;裸地處理為當?shù)爻R?guī)均勻壟種植模式,壟寬0.6m。設置處理:透明可降解地膜(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T3)和無膜(TCK)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根據(jù)測土進行配方施肥,氮肥150kg/hm2、磷肥90kg/hm2、鉀肥75kg/hm2,70%氮肥、全部磷肥和鉀肥作底肥與種肥施用,剩余30%氮肥在拔節(jié)中期作追肥施用。膜下除草劑用量為常規(guī)用量的50%。
于2019年播種后50、65、90、105和140d分別取各處理3株長勢一致的植株,分為莖、葉、鞘、雄穗和雌穗,放入烘箱105℃殺青1h后,恒溫85℃進行烘干至恒重并稱重。
花后干物質積累量(kg/hm2)=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質積累-吐絲期地上干物質積累,干物質轉移量(kg/hm2)=吐絲期地上干物質-成熟期地上部分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積累,干物質轉運率(%)=干物質轉移量/開花期營養(yǎng)器官干重×100,干物質轉移對籽粒的貢獻率(%)=干物質轉移總量/完熟期籽粒干物質質量×100。
植株全氮:將各取樣期植株的莖、葉、鞘、雄穗和雌穗的干物質用磨樣機器進行粉碎,采用凱氏定氮方法對各時期的樣品進行測定。
成熟期各小區(qū)測產及測定含水量(轉換成14%水分的產量)。
用Excel 2007與SPSS進行數(shù)據(jù)(3次重復平均值)處理與分析。
如圖1所示,T1和T2處理的產量顯著高于T3處理,T1和T2處理的產量分別較T3處理提高15.30%和12.49%,3種覆膜處理的產量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產量分別較TCK處理提高35.92%、32.60%和17.88%,可知透明膜對玉米增產效果優(yōu)于黑膜。
圖1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玉米產量Fig.1 Maize yield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2.2.1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玉米干物質積累 由表1可知,播種后50d,T1、T2和T3處理之間的干物質積累無差異,但均顯著高于TCK處理,分別是TCK處理的3.13、2.35和1.95倍。播種后65d,2種透明膜的干物質積累顯著高于黑膜,T1和T2處理分別較T3處理高出30.89%和19.15%,3種覆膜處理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較TCK處理分別提高40.37%、50.45%和16.50%。播種后90d,不同覆膜條件下的干物質積累表現(xiàn)為透明膜>黑膜>無膜,且存在顯著差異,T1、T2和T3處理的干物質積累較TCK處理分別高出42.45%、46.35%和31.76%。播種后105d,T1和T2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顯著高于T3和TCK處理,T3處理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干物質積累較TCK處理分別高出48.93%、46.35%和15.09%。播種后140d,不同覆膜的干物質積累表現(xiàn)為透明膜顯著高于黑膜,T1、T2和T3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分別較TCK處理提高24.19%、22.32%和 18.95%。T1 在播種后 50~65、65~90、90~105和105~140d干物質積累量分別為23.61、119.56、78.43和109.24g/株,可以看出地膜覆蓋在玉米生育前期可以大大增加玉米的干物質積累,后期也有增加干物質的效果,但前期提高量大于后期。T1處理不同時期干物質平均積累速率分別為3.68、3.63、3.53 和 2.98g/d。
表1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玉米干物質積累Table 1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maize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g/株g/plant
2.2.2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質積累分布 由圖2可知,成熟期T1、T2和T3處理莖鞘的干物質積累量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TCK處理,且分別較TCK處理提高22.05%、17.17%和10.60%。不同處理葉的干物質積累量表現(xiàn)為T2處理顯著高于T1和T3處理,T2與TCK處理之間存在差異但不顯著。3種覆膜條件下籽粒的干物質積累量表現(xiàn)為透明膜顯著高于黑膜,具體表現(xiàn)為T1和T2處理較T3處理分別提高3.39%和2.43%,覆膜處理條件下籽粒的干物質積累量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籽粒干物質積累量分別較TCK處理提高35.46%、34.19%和31.01%,籽粒干物質積累量與產量的表現(xiàn)一致。
圖2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質積累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mature organs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2.2.3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的花后干物質積累分配及運轉 如表2所示,T1處理的花后干物質積累、干物質轉移量、干物質運轉率和干物質轉移對籽粒貢獻率均高于其他處理。3種覆膜處理之間的花后干物質積累無差異,但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花后干物質積累較TCK處理分別提高35.17%、20.52%和23.94%。3種覆膜處理在干物質轉移量和干物質轉運率上均表現(xiàn)為透明膜顯著高于黑膜,其中透明膜在干物質轉移量上平均較黑膜提高15.73%,干物質轉運率透明膜較黑膜平均高出33.32%。T1、T2和T3處理的干物質轉移量分別是TCK處理的2.40、2.29和2.10倍。在干物質轉移對籽粒貢獻率上,T1與T2處理、T2與T3處理之間均表現(xiàn)為有差異但不顯著,T1處理顯著高于T3處理,覆膜處理的干物質轉移對籽粒貢獻率均顯著高于TCK處理。
表2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的花后干物質積累分配及轉運Table 2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flower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2.3.1 玉米氮素積累動態(tài)變化 如表3所示,在播種后50d,3種覆膜處理的氮素積累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氮素積累分別是TCK處理的4.63、3.65和2.25倍。播種后65d,3種覆膜處理之間氮素處理表現(xiàn)為T1和T2處理顯著高于T3處理,T1和T2處理的氮素積累分別較T3處理高出26.77%和18.26%;3種覆膜處理的氮素積累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氮素積累分別是TCK處理的2.62、2.45和2.07倍。播種后90d,3種覆膜處理的氮素積累量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氮素積累量分別是TCK處理的1.86、1.52和1.39倍。播種后105d,3種覆膜處理的氮素積累量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的氮素積累量分別較TCK處理提高51.15%、39.60%和19.36%。播種后140d,3種覆膜處理之間的氮素積累表現(xiàn)為透明膜處理顯著高于黑膜,T1和T2處理的氮素積累量平均較T3處理提高20.11%,T1、T2和T3處理分別較TCK處理的氮素積累量提高46.87%、40.47%和19.62%。
表3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玉米氮素積累動態(tài)變化Table 3 Dynamic changes of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maize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kg/hm2
2.3.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積累與分配 由表4可知,莖的氮素積累表現(xiàn)為3種覆膜處理均顯著高于TCK處理,具體表現(xiàn)為T2>T1>T3>TCK,T2處理莖的氮素積累量是TCK處理的2.64倍,覆膜可以極大提高莖的氮素積累量。葉、雌穗、苞葉和籽粒的氮素累積量大小表現(xiàn)一致,均為T1>T2>T3>TCK,其中籽粒的氮素積累量表現(xiàn)為透明膜顯著高于黑膜,3種覆膜條件下的籽粒氮素積累量均顯著高于TCK處理,T1、T2和T3處理籽粒的氮素積累量分別較TCK處理提高43.12%、36.97%和17.45%,葉的氮素積累量T1、T2和T3處理分別較TCK處理提高51.22%、34.02%和8.70%。
表4 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積累與分配Table 4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organs in maize mature period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conditions kg/hm2
玉米干物質積累是籽粒產量形成的物質基礎,研究[12-14]表明,干物質積累量在一定范圍內與產量呈正相關,群體干物質的積累量決定了作物產量,增加植株干物質量,并使之盡可能多地多分配到籽粒,是提高產量的基本途徑。有研究[15-17]表明,玉米在生育期內干物質增長呈“S”型曲線,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播種后50~65d,各處理干物質積累較緩慢,為指數(shù)增長期,此時期葉片為主要生長發(fā)育和干物質積累器官;在播種后65~90d,各處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多,積累速度最快,為直線增長期,此時期莖稈是主要發(fā)育器官;在播種后90~105d,各處理干物質積累的速率緩慢下降,此時期營養(yǎng)物質流向雌穗,籽粒干重迅速增長,玉米地上部干物質階段積累峰值出現(xiàn)在播種后65~90d。前人對覆膜栽培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已做大量研究,F(xiàn)arias-Larios等[18]研究不同顏色地膜對土壤溫度的影響,結果表明白色地膜比黑色地膜對土壤的熱積累效果更好。本試驗設置3種地膜覆蓋,旨在探究不同地膜覆蓋對冷涼區(qū)玉米物質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各取樣觀察時間玉米干物質積累均表現(xiàn)為可降解膜高于不可降解膜,其中可降解膜與無膜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量各時期均存在顯著差異,白色地膜對冷涼區(qū)玉米干物質積累效果要好于黑色地膜,覆膜可以提高冷涼地玉米的物質積累,這符合閆靜琦等[19]對不同顏色地膜的研究結果。
玉米產量的形成是通過積累養(yǎng)分來實現(xiàn)的,養(yǎng)分的吸收、同化和轉運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玉米的生長發(fā)育與產量[4,20]。本試驗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玉米氮素積累均表現(xiàn)為可降解透明地膜覆蓋>不可降解透明地膜覆蓋>不可降解黑膜地膜覆蓋>無膜,不同覆膜處理的氮素積累在播種后65~90d最多,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積累分析表明,籽粒占的比例最大,具體各器官氮素積累分配比例表現(xiàn)為籽粒>葉>莖>鞘>雄穗,這與陳順平[21]研究結論一致,覆膜可以顯著提高籽粒的氮素積累量,原因是覆膜可以促進氮素由營養(yǎng)器官向生殖器官轉移[22]。本研究表明,T1、T2和T3處理分別較TCK處理的籽粒氮素積累高出43.12%、36.97%和17.45%,可見覆膜可以顯著提高籽粒的氮素積累量,進而提高玉米產量,可為吉林東部冷涼區(qū)增產栽培技術提供理論指導意義。
不同地膜覆蓋均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和植株干物質積累,其中透明膜的產量和干物質積累量均顯著高于黑膜。不同地膜覆蓋條件下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干物質轉移量、干物質轉運率和干物質轉移對籽粒貢獻率均表現(xiàn)為透明可降解地膜>透明不可降解地膜>黑色不可降解地膜>無膜,且覆膜處理各指標均顯著高于無膜。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積累分配比例表現(xiàn)為籽粒>葉>莖>鞘>雄穗。綜上分析,地膜覆蓋可以提高玉米干物質積累量,優(yōu)化物質運轉分配,促進玉米氮素積累,最終提高玉米產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涼區(qū)積溫不足、只能種植早熟品種的局限性,拓寬品種選擇范圍??山到馔该鞯啬榧謻|部冷涼區(qū)玉米最佳抗逆豐產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