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李妍
進入深秋之后,若你對目標魚的品種和大小沒有特殊要求,則魚很好釣,而且能比在夏天時釣得多。不過,很多人因為天冷的原因早早收竿,只有少部分人依然在水邊釣得不亦樂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很多人對秋天釣魚存在著錯誤認識。
若干年前,我也被一種理論左右著,即天這么冷,水溫這么低,釣早無益,要等太陽曬一曬,水溫升高一些,魚才會咬鉤。不過,我的釣癮較大,只釣短短幾個小時肯定不過癮,于是像夏季一樣早出晚歸,不管能不能釣到魚,只要水里有鉤,鉤上有餌,我就安心。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水溫論”并不成立。
實踐證明,即便深秋時節(jié)釣魚,魚情最好的時段依然是一早一晚,跟夏季無異。大概的規(guī)律是,從清晨天色漸亮,能看見浮標開始就有魚口了,隨后魚口越來越密集,待九十點鐘氣溫明顯上升后,魚口反倒變稀了,臨近傍晚時,魚口又開始好轉(zhuǎn),但不及清晨。
這種現(xiàn)象令我頗為不解,為什么氣溫最高的時間段,魚口反倒最糟糕呢?是淺灘升溫快,魚都在淺灘聚集的緣故嗎?為了得到答案,我特意在九十點鐘這一時段釣多處淺灘,向陽的、迎風的、有水草的,試了個遍,結(jié)果收獲慘淡。我發(fā)現(xiàn),與春天的魚趨向淺灘不同,秋天的魚類會本能地向深水處規(guī)避,淺灘很少有魚,偶爾碰上一兩條也都是不入流的魚崽。
這一發(fā)現(xiàn)雖然不能完全推翻“水溫論”,但是起碼讓我懷疑它的正確性。而另一個發(fā)現(xiàn)則徹底推翻了該理論。
多年前的深秋,我做過另一個試驗,即每天都釣同一座水庫的同一個釣位,目的是要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開始的幾天氣溫正常,我用4.5米短竿每天都能釣10斤左右的鯽魚,沒什么特別的發(fā)現(xiàn),畢竟釣同一個釣位,每天都打窩子,收獲好是理所當然的,我把成績歸功于打窩子和養(yǎng)窩子。
日出時分魚情好,這一點在任何季節(jié)都成立
可是后來幾天降溫了,突然有一天,直到日上三竿,我的魚護仍未下水,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居然一口未見。于是,我又加了一根5.4米竿,釣離窩子稍遠一點的地方。沒過多久就中魚了,隨后的魚口密集度跟前幾天無異,我全程沒打窩子。臨走時,我打了幾團豆餅加酒米和餌粉的混合窩料,第二天再去釣,結(jié)果5.4米竿也停口了。有了昨天的經(jīng)驗,我立刻架上一支6.3米竿,釣更遠的位置,如我所料,依然有口。次日,我只有用7.2米竿才能上魚,這是我最長的手竿了,照此下去,再過一天怕是不能用手竿了。于是,當天我并未按時回家,而是果斷留下夜釣。
下午5時20分,我將發(fā)光棒插在浮標上。氣溫很低,發(fā)光棒的化學反應變得緩慢,光線很弱,需要不時將它放到嘴里使其升溫變亮才能勉強看清,不久后又要重新放到嘴里加溫。晚上9時,魚口變得越來越稀,我意識到竿子可能不夠長了,好在距釣位不遠處的水里有一塊大石頭,我便站在石頭上,用手端著竿子釣,依然有口。不久,我需要努力向前伸著胳膊才能上魚。午夜時分,對于越來越遠的魚群我已無計可施,于是收竿。
次日晨,我繼續(xù)用7.2米手竿探釣,無果后馬上取一支手海兩用竿釣稍遠的地方,果然被我猜對了,魚在遠處。那年,我一直釣到掄圓了胳膊把手海兩用竿拋至極遠處卻照樣連續(xù)“空軍”才作罷?!八疁卣摗北换就品T囅?,如果真如大家所想,只有日照使水溫升高魚才活動,那么釣點越來越遠,水深越來越深,水溫提升的速度就會越來越慢,魚情應該很差才對,近岸應該更好??墒聦嵳喾础?/p>
還有一個情況是,在寒潮來襲致溫度連續(xù)下降的日子里,我夜釣照樣成績斐然。夜里水溫能升高嗎?顯然不能。
前些天,釣友打電話約我搭伴釣一次,商量好地點后,他問我?guī)c出發(fā)。我說,現(xiàn)在早上五點五十就能看見浮標,四點五十出發(fā)吧。
他大吃一驚:去那么早有用嗎?水冰涼,魚能咬鉤?八點走都不晚。
那就分頭行動吧。
第二天,他九點鐘才到,一看我的魚護里有大大小小十多條鯽魚,馬上撒著歡兒支起竿子。釣到下午兩點半,他遇到三口,我也是。他見氣溫開始下降,認為繼續(xù)釣下去意義不大,便提議回家。我勸他再等等,傍晚還有一撥兒魚。他猶豫了一下,最終留了下來。
后來的魚情果然沒讓他失望,在三點到四點半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里,他看到六口,比我看到的還多了一口,說明我的技術并不比他的好,釣點里的魚也并不比他的多,他自然很高興。一天下來,他一共看到九口,釣上來七條鯽魚,共4斤左右。在10月中旬,這樣的收獲足以令人羨慕了。我的魚獲幾乎是他的二倍,超出的那些都是早上的收獲。
這樣的收獲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白天氣溫最高的那幾個小時魚口為何反倒最稀少呢?我耐心地給他做了解釋,大致整理如下。
蚯蚓誘釣效果皆好,關鍵在于其富含動物蛋白,而非其腥氣
天黑后,在外面的窗臺上分開放一個小玻璃杯和一個大玻璃壺,里面均裝自來水。第二天日出前,這兩個容器中水的溫度基本一樣。日出后,讓它們在原處接受自然光照。當你認為水庫的水溫開始升高的時候,你去測一下兩個容器里的水溫,我敢肯定,小水杯里的水升溫幅度最大,但是比起日出前的溫度不會超過2℃,而水壺中的水溫上升幅度則不會超過1℃。也就是說,水體越大,升溫幅度越小。一個小魚塘儲水量之多,太陽曬上幾個小時,升溫微乎其微,而水庫儲水量更多,水溫的變化必然更加微小,不會導致魚情出現(xiàn)由低迷到活躍的轉(zhuǎn)變。也就是說,在氣象條件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水溫論”不過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深秋垂釣無需考慮水溫因素。
魚的活動規(guī)律不會因季節(jié)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就算我們在冬天冰釣,也是上午的效果好于下午,而上午最好的時間段永遠是早上。該規(guī)律在個別地方表現(xiàn)得更明顯,早間的收獲甚至意味著全天的收獲。
至于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說“氣溫升高后魚才好釣”,這是疏于實踐、缺乏懷疑精神造成的。當人人都認為“水溫論”成立時,他們便不會去探索其他時間段的可能性,然后老手傳給新手,一輩又一輩地以訛傳訛,謬誤慢慢就成了真理。他們之所以迷信“水溫論”,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沒在其他時間段認真地嘗試過、總結(jié)過。
在深秋季節(jié),如果要求你用面餌釣魚,我想即便是剛?cè)腴T的新手也會首選腥餌??墒怯眠^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餌料足夠腥,狀態(tài)和霧化速度足夠理想,效果依然不如蚯蚓、紅蟲等真正的葷餌。于是,有人便采用一鉤面餌一鉤蚯蚓的“雞尾酒”式上餌法,效果立竿見影,上魚率確實有所提高,進而感嘆:魚呀,終究還是愛吃蚯蚓,面餌起的作用是誘魚。其實,如果他們將雙鉤都掛上蚯蚓的話,忽略誘的過程,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釣獲量還會有所增加,起碼不會比一鉤蚯蚓、一鉤面餌釣得少。這說明腥味極重的面餌并沒有起到多少“誘”的作用。
原因何在呢?其實非常簡單,腥味只是被神化了而已,它本身并未起作用,起作用的是餌料中的動物蛋白成分,如蝦粉,其味道是腥的,所以讓人誤以為吸引魚的是腥味。動物蛋白味道發(fā)腥,腥味的餌料就一定富含動物蛋白嗎?不一定。
我們覺得腥味餌料有效,其實關鍵在于餌料中含有動物蛋白,但目前市面上的腥味餌料中動物蛋白的成分遠沒有我們想的那么高。于是,霧化效果更出色,誘魚、留魚、聚魚能力理應更突出的面餌,卻在不霧化甚至已經(jīng)泡白了的蚯蚓面前敗下陣來。可是,這些動物蛋白成分并不高的面餌為什么有著濃郁的腥味呢?哥們兒,這都是“科技與狠活”呀!腥味無非來自于添加劑。我們不妨將海蝦的腥味和魚餌的腥味對比著聞一聞,魚餌明顯更好聞,好聞到比真蝦還誘人的程度。然而,它的誘魚效果并不行。
同為低溫時節(jié),初春魚的活動范圍趨淺,深秋則趨深
魚類能夠本能地判斷魚餌中是否存在營養(yǎng)成分,“科技與狠活”騙不了它們
解決該問題最可靠的也最節(jié)省成本的辦法是自己動手配制餌料,你可以去漁具店買蝦粉,釣魚時根據(jù)需要添加。買蝦粉時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蝦粉這么貴??!對呀,鮮蝦多少錢一斤???如此對照,腥味餌料中蝦粉的實際成分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動手添加蝦粉就能徹底扭轉(zhuǎn)面餌效果不如蚯蚓的局面了?不能。蝦粉并非絕對可靠。如果你多買幾個品牌、價位的蝦粉,分別嘗一嘗,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的偏淡,有的很咸。咸意味著鹽分大,如果你認為鹽多點兒無所謂,蝦粉占比高就行,那你就錯了。我們常釣的淡水魚是非常怕鹽的。
蝦粉里面有貓膩,而且遠不止摻鹽這么簡單,能往里面摻雞肝粉的都稱得上“良心商家”了。所以,我們在漁具店買的蝦粉并沒有那么純,紅蟲粉之類的也是如此,有些連價格都經(jīng)不起推敲,試想100克鮮紅蟲的價格是多少,這些紅蟲脫水后能剩下幾克,再將研粉、包裝等一系列工序成本加上去,100克紅蟲粉值多少錢?一袋僅售十塊八塊的紅蟲粉是不是非??梢??
其實,蝦粉是可以自制的,做法很簡單——將買來的蝦皮用清水投洗,洗去鹽分,晾干后倒進破壁機里打成粉或用搟面杖碾成粉即可。用法亦很簡單——以一款平時比較滿意的商品餌為基礎餌,將適量蝦粉和拉絲粉加入其中,開出的魚餌可搓可拉,再通過誘釣結(jié)合的打法,即可大敗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