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啟英(山東省濟南第三中學,濟南 250000)
為了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預一跟”機制,即預防、預警、干預和跟蹤機制,提高學校心理危機的識別和干預水平,防范校園負性事件的發(fā)生,在常規(guī)的心理篩查外,山東省濟南第三中學試點啟動了“心靈有約”心理訪談活動。
活動旨在通過隨機抽取和主動邀約的方式,邀請學生走進心理咨詢室,和心理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主動邀約和隨機抽取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學生向心理教師求助的心理壓力,改變了學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詢工作被動等待的傳統(tǒng)局面,讓心理服務惠及更廣的學生群體。
由于學校學生基數(shù)大,供心理教師進行心理訪談的時間只有下午第四節(jié)課,故每位學生的訪談時間限定在20~30分鐘,訪談前會向學生發(fā)出邀請函,訪談后會為學生送出小小的禮物作為答謝禮,盡可能引導學生積極看待心理訪談,降低他們參與訪談的心理負擔,以及訪談中的防御和阻抗。
本案例的主人公正是被邀約參與“心靈有約”心理訪談的學生之一。
小W,高一,女,住校生,目前就讀于學校實驗班,擔任班長一職,心理課堂上表現(xiàn)積極主動,愛回答問題,愛分享自己觀點,心理教師對其第一印象較好。小W初中就讀于某外國語初中,在校期間曾遭遇校園欺凌,本可以直升該校高中部,但她無法再忍受和那些欺凌自己的同學繼續(xù)待在一個學校,所以選擇來到當前的高中就讀。
小W自述初二時,因校園欺凌出現(xiàn)抑郁、幻聽、幻視等癥狀,曾被診斷為抑郁型精神分裂癥,并為此休學,復學后接受過原學校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但因為心理教師和班主任走得很近,自己不是很信任對方。
小W昨天(周日)剛和媽媽吵了一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事,就是感覺積壓了很多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周末回到家媽媽又數(shù)落自己,所以忍不住和媽媽吵了起來。
今天(周一)中午因為吃飯問題和同桌鬧矛盾,同桌大發(fā)雷霆,彼此不歡而散,下午對方依然不依不饒,課上傳紙條辱罵自己。
昨天晚上在頭腦中聽到女人尖叫的聲音,覺得特別刺耳,認為自己又開始幻聽了。今天下午上課的時候在頭腦中可以看到畫面,畫面中的浴室里有一攤血,特別恐怖,認為自己出現(xiàn)了幻視。
因為執(zhí)教這個學生所在班級的心理課,W作為班長其在課堂上表現(xiàn)又較為突出,所以對于這個學生有一定的了解。我觀察到的學生的狀況和學生自我描述出的抑郁性精神分裂癥、幻聽、幻視的癥狀不符,于是便有了下面關于幻聽幻視的澄清對話。
師:你頭腦中出現(xiàn)聲音和畫面的時候,你自己知道嗎?你覺得它們是真實存在于宿舍和教室中還是你幻想出來的?
生:我是知道的,它們是存在于我頭腦中的,不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中的。
師:也就是說你不認為宿舍里會有女人尖叫,教室里會有浴室和一攤血。
生:是的,當然了。
(第一步:確認學生的自知力,區(qū)分是否存在精神病性障礙)
師:你上課的時候頭腦中出現(xiàn)浴室里一攤血的畫面時,你是什么感覺,能不能回憶并捕捉一下當時的情緒。
生:恐懼害怕。(學生很快答出)
(第二步:帶領學生進行情緒感知,因為只有20分鐘的訪談時間,我沒有繼續(xù)帶領孩子去探索她情緒背后的內(nèi)容,而是話鋒一轉)
師: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你擁有一種“超能力”?
生:(很驚奇,臉上浮現(xiàn)出笑容和渴望)啊,超能力,什么超能力?
師:你的情緒有會說話、會畫畫的超能力啊,它喜歡用形象藝術的方式告訴你,你恐懼了,你憤怒了,你傷心了……
(第三步:嘗試建立新認知,“幻聽幻視”不一定是精神障礙,可能是情緒在做表達)
生:(笑了)好像是這樣啊,可是老師我不想要這種超能力,那些聲音、畫面太可怕了。
師:其實老師也有這個超能力。
生:(不敢相信)真的嗎,老師?
師:是真的啊,不過你的超能力可以在白天使用,我的超能力要到晚上睡著的時候才可以使用。
師:我白天如果有情緒沒有得到釋放被壓抑下來,比如我的焦慮、恐懼、憤怒,晚上總是會做相應情緒的夢,比如夢里的我要考試了,發(fā)現(xiàn)什么都沒準備,急得不得了;比如夢里的我失手殺害了人被警察一路追逃面臨死亡威脅;比如夢里的我不停地和別人發(fā)生沖突,吵了一夜的架,你看我的情緒是不是也會說話、畫畫,我是不是也有超能力?
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晚上也做過類似的夢。
(第四步:教師進行自我暴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接納,學生表露出很大的興趣)
師:我給你一個錦囊妙計,你拿回去試試。(學生很有興趣)這個錦囊妙計就是“自由聯(lián)想”,當你下次再出現(xiàn)“超能力”的時候,不要著急排斥它,驅逐它,也不要著急下結論,試著在不批判不指責的情況下,展開自由的聯(lián)想,天馬行空,想到什么就記下什么,不要在乎合不合理,也不要在乎對不對,盡可能地做出自然本性的流露,而不是理性的判斷和分析。當然,如果你需要并愿意的話,我也很樂意和你一起參與你的“自由聯(lián)想”。
至此,20分鐘的訪談基本結束了,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認知和行為指導,回歸到了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
社會上有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新聞媒體中有包羅萬象的心理報道,國家社會對于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視,促成了各種心理知識和概念走入大眾視野,普通民眾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一定的心理知識儲備,但是在通往客觀科學認識的道路上,有必要警惕以下幾點。
第一,警惕心理概念、心理術語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不能因一個人情緒低落就隨意說成是抑郁癥,不能因一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就說成是雙相情感障礙,以此來標榜自己時尚前衛(wèi),專業(yè)博學;
第二,警惕隨便給自己給別人妄下結論,隨意貼標簽的行為,不能因一個人表現(xiàn)出性格多面性就隨意說這個人精神分裂、人格分裂,不能因一個人出現(xiàn)短暫的反復確認行為就隨意下結論說這個人有強迫癥;
第三,心理工作者還要不遺余力地做好科學心理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包括精神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盡可能避免誤診誤判。
原定的訪談方式為結構化訪談,即圍繞訪談提綱進行逐一詢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來訪者會帶有防御和阻抗,對于訪談提綱中的內(nèi)容,往往簡單地回答“好,沒問題?!币虼?,個人建議心理訪談最好還是采用心理咨詢中的攝入性會談的方式。
開場白可以參考如下的方式:
同學,你好,歡迎你參加今天的“心靈有約”心理訪談,我們隨機抽取了部分學生參加入學適應性(也可以酌情更換,比如考后心態(tài)調(diào)整,疫情期間情緒管理)訪談活動,很高興我們能有緣相識。此次訪談時間為20分鐘,我們可以圍繞具體事件、實時心情、一般狀態(tài)和支持系統(tǒng)這幾個方面開始我們今天的會談。心理訪談遵循保密原則,訪談中涉及你隱私的部分會為你保密,但是并不代表你必須要講隱私,請不要有這方面的壓力和顧慮,我說明白了嗎?(得到對方的肯定回答后)你看看你愿意和我聊點兒什么呢?
訪談過程中,信任關系的建立是關鍵,也是訪談發(fā)揮作用的基礎,當然,關系的建立離不開心理咨詢的理念和技術,有效的傾聽、尊重、真誠、積極關注、無條件的接納、同理心等都是缺一不可的。
“心靈有約”心理訪談是我校建立牢固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將“三預一跟”機制落到實處的重大舉措之一。日常工作中,我們觀察到不少學生有心理求助的需求,卻遲遲無法付諸行動,備受折磨,他們對心理咨詢存在或多或少的誤解和顧慮,有的覺得有問題的學生才會去找心理教師,有的覺得去見心理教師非常的不光彩,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有的覺得去見心理教師會遭到同學的取笑,有的甚至覺得找心理教師是給老師添麻煩,自己忍一忍就過去了……
在反復思索之下,我們選擇了主動出擊,用中性化的隨機抽取和主動邀約的方式把學生“請”進心理咨詢室,和心理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幫助。
不少學生在得知“心靈有約”心理訪談活動之后,通過各種方式向我們表達了希望被抽到的意愿,有的上完課留下來偷偷告訴老師,有的在作業(yè)反饋中寫下來,這也側面證實了我們之前的預判和主動出擊的行動是有意義的。
我們計劃將心理訪談做成多個系列,貫穿整個學期,開學時可以進行入學適應性訪談系列,考試前后可以進行考前或考后心態(tài)調(diào)整的訪談系列,日常學習中還可以開展學習方法、人際交往等系列的心理訪談,基本可以惠及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卸下思想包袱,坦然和心理教師面談,接受心理服務和心理幫助,及時有效地對自己的困擾做出調(diào)整和改善,是我們作為心理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同時通過心理訪談讓學生不再對心理工作抱有偏見和歧視,形成客觀科學的認識,也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