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馬 濤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普外4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是臨床常見甲狀腺上皮源性惡性腫瘤,該疾病發(fā)展相對緩慢,不容易出現(xiàn)遠端轉移、局部侵襲。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因尚不明確,認為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相關。該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中晚期影響周圍或遠處重要器官可引起聲音嘶啞口、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手術是治療的首選方式。早期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可做腺葉切除術或甲狀腺全切術,中晚期全切甲狀腺同時還需考慮周圍器官的損傷修復問題。多數(shù)患者在實施開放手術之后生存率高,但手術切口長,頸部疤痕較為明顯,患者心理壓力大,會影響治療效果[1,2]。腔鏡甲狀腺手術操作簡單,切口小,可有效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jié),且美容效果良好[3,4]。但腔鏡甲狀腺手術的治療效果依然存在一定爭議?;诖?,本研究選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腔鏡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普外4科2021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2.49±1.19)歲。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2.41±1.10)歲。兩組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首次手術;術前評估淋巴結陰性;病理提示甲狀腺乳頭狀癌。排除標準:存在上胸部手術史或者頸部手術史;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存在遠處轉移;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開刀手術:墊高患者肩部,指導其后仰,全麻后于胸骨切跡水平正中上方作一長度6~8 cm橫向切口,逐層切開頸闊肌、頸白線,對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進行牽拉,暴露患者甲狀腺、峽部,鈍性分離甲狀腺真假被膜,對甲狀腺進行游離處理,結扎周圍血管,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喉上神經并保留甲狀旁腺供給血管;依據病灶位置行甲狀腺全切除術、腺葉切除+峽部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清掃處理患側中央區(qū)淋巴結,沖洗創(chuàng)面后止血,留置引流管,使用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固定引流管,包扎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腔鏡治療:術前準備及麻醉方式同對照組,于胸部大凹上方2 cm作一個橫向切口,長度2~4 cm,逐層切開頸闊肌、頸白線,借助30°硬質腔鏡(5 mm),使用超聲刀對患者甲狀腺中的血管以及甲狀腺上血管進行凝結切斷,游離甲狀腺,切除病灶,避開甲狀旁腺,同時注意保護喉上及喉返神經,對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清掃處理,沖洗創(chuàng)面后止血,鏡下逐層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兩組術后均觀察患者的引流液顏色以及引流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拔管。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應激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美觀度。
1.4.1 手術相關指標 記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總引流量、拔管時間、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
1.4.2 手術應激指標 于術前1 d、術后1、3 d檢測患者TNF-α、IL-6、MDA及SOD水平。
1.4.3 美觀度 記錄術后瘢痕長度,使用美容效果評分系統(tǒng)(NSS)評價,總分1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美觀滿意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總引流量、拔管時間、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住院時間(d)6.25±2.33 8.40±2.57 3.9198<0.05術后總引流量(ml)94.66±17.85 96.72±20.15 0.4840>0.05術中出血量(ml)23.04±8.35 24.15±9.01 0.5715>0.05拔管時間(d)2.75±0.66 2.84±0.81 0.5448>0.05手術時間(min)81.33±8.14 79.26±7.74 1.1655>0.05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枚)5.12±1.24 5.22±1.35 0.3450>0.05 n 40 40
2.2 兩組手術應激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1、3 d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應激指標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 P 40 40術前1 d 29.55±5.22 29.62±5.33 0.0593>0.05術后3 d 32.16±6.07 35.76±7.21 2.4158<0.05術后1 d 12.56±3.25 15.86±4.16 3.9536<0.05術后1 d 49.84±7.25 53.71±8.32 2.2179<0.05術前1 d 4.35±1.33 4.44±1.28 0.3084>0.05術后3 d 6.15±2.75 7.85±3.52 2.4070<0.05組別 n TNF-α(ng/L) IL-6(ng/L)觀察組對照組t P術前1 d 2.07±0.41 2.14±0.47 0.7098>0.05術后3 d 2.13±0.47 2.36±0.52 2.0753<0.05術后1 d 75.77±5.72 68.18±3.61 7.0970<0.05術后1 d 2.47±0.16 2.58±0.18 2.8887<0.05術前1 d 87.43±20.35 87.52±20.85 0.0195>0.05術后3 d 85.35±8.46 78.94±5.65 3.9850<0.05組別 MDA(μmol/L) SOD(×103 U/L)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52,P>0.05),見表3。
2.4 兩組美容效果比較 觀察組瘢痕長度短于對照組,N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美容效果比較(±s)
表4 兩組美容效果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瘢痕長度(cm)3.06±1.46 7.27±1.22 13.9945<0.05 NSS評分(分)5.07±2.15 3.26±1.52 4.3476<0.05 n 40 40
既往臨床在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過程中常使用傳統(tǒng)開放型手術治療,雖然臨床治療效果較為良好[5],但是需要較長時間恢復,頸部瘢痕較為明顯,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如何促進術后瘢痕恢復或減小術后瘢痕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以及熱點。甲狀腺乳頭狀癌行腔鏡治療效果較好,給予患者實施腔鏡輔助治療,可行性高,可以對患者甲狀腺切除之后的微小滲血情況進行及時處理,出血風險較低[6-9]。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總引流量、拔管時間、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運用腔鏡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科學可行,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術后康復。分析認為,運用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中使用超聲刀進行切割、分離以及止血,有效減輕了機體損傷程度,可一定程度縮短恢復時間[10-12]。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甲狀腺乳頭狀癌采用腔鏡治療有良好的安全性。分析認為,腔鏡有放大的作用,可提供清晰的術野,避免不必要切割患者甲狀腺周圍的神經,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減輕。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術后1、3 d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運用腔鏡治療可促進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減輕。觀察組瘢痕長度短于對照組,N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腔鏡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美觀效果較好。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切口位于頸部,該部位皮膚張力較大[13-15],傳統(tǒng)開放手術切口大,瘢痕增生程度大,瘢痕明顯且長[16]。而腔鏡治療平均頸部瘢痕長度在1.9 cm左右,切口小,從而提高了美觀度。
綜上所述,甲狀腺乳頭狀癌實施腔鏡治療效果確切,手術應激反應輕微,且美容效果良好,可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