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駕玉,趙欽府,李 鳴
(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消化內鏡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0)
在臨床教學中,消化內科是教學重點之一。消化內科涉及的疾病較多,包括肝膽相關疾病、胃相關疾病、胰腺相關疾病等。消化內科中的疾病大多屬于急性發(fā)作,這類患者通常需要送至內鏡室實施內鏡檢查。但是內鏡檢查很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適,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若護理不當,發(fā)生醫(yī)患矛盾的風險較高[1]。而且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一般也不愿意成為教學病例,因此提高了教學工作的難度。臨床教學是將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能力,也是鞏固專業(yè)護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的重要階段,在醫(yī)學教育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通過有效性、系統(tǒng)性、全面性的實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其應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病例的綜合分析能力[3]。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消化內鏡中心接收的46名護理實習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探究規(guī)范化帶教模式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yī)院消化內鏡中心2020年3月-2022年3月接收的46名護理實習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3名。其中對照組男4名,女19名;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1.10±2.17)歲;學歷:本科5名,大專11名,中專7名。研究組男3名,女20名,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0.50±2.10)歲;學歷:本科4名,大專13名,中專6名。兩組年齡、性別以及學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guī)帶教模式:在實習護士入院后,為其介紹帶教老師,講解消化內鏡中心的規(guī)章制度,根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研究組運用規(guī)范化帶教模式,內容如下:①選擇資歷高、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對組內學生帶教;②教學內容:第1~7 d,向護理實習生介紹消化內鏡中心的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疾病特征、護理方法、注意事項以及如何處理醫(yī)療事故等;第8~14 d,重點講解內鏡手術需要用到的儀器設備,讓護理實習生掌握相關手術的適應證、禁忌證;同時,需了解相關藥物的用法,包括藥物作用、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掌握藥物服用的時間和劑量等。此外,還要指導護理實習生做好電子結腸鏡、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以及胃鏡檢查,學會灌腸術和留置胃管術的操作技能;第15~21 d,跟隨帶教老師查房,熟記查房流程,查房過程中,向護理實習生講解患者的病理特征,并鼓勵實習生提出疑問,進行針對性的解答。加強實習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學會有效溝通技巧,在溝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鼓勵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以促進身體恢復;還需了解預防壓瘡的護理方法,要掌握特殊疾病的護理技能,比如急性胰腺炎或消化道出血疾病,學會對患者開展飲食指導;第22~27 d,對護理實習生進行考核,包括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等;③定期對護理實習生進行考核:在教學過程中,需定期對護理實習生進行考核,以便及時掌握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學習成績較優(yōu)異的實習生,應給予獎勵;對于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實習生,應仔細分析其出現的問題,再根據問題進行查漏補缺,以提高專業(yè)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考核成績:包括實際操作成績和理論知識成績,各項總分為100分;②比較兩組綜合素質評分:包含應急能力、教學效果、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各項20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綜合素質越高;③比較兩組帶教滿意度:運用我院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評估帶教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表示滿意;75~89分表示一般滿意;≤74分表示不滿意。帶教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 研究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P理論知識87.10±6.55 92.19±4.37 5.218<0.05實際操作80.20±6.51 91.89±4.25 6.003<0.05 n 23 23
2.2 兩組綜合素質評分比較 研究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效果、應急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綜合素質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綜合素質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P語言表達能力13.27±2.01 18.53±2.69 5.003<0.05教學效果13.47±2.09 18.37±2.67 6.362<0.05團隊協作能力13.60±1.95 18.11±2.54 4.450<0.05應急能力13.02±1.63 18.68±2.80 6.127<0.05學習能力13.75±1.74 18.87±2.70 5.062<0.05 n 23 23
2.3 兩組帶教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滿意16名,一般滿意6名,總滿意度為95.65%(22/23);對照組滿意10名,一般滿意9名,總滿意度為82.61%(19/23);研究組帶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3,P<0.05)。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理念也逐漸發(fā)生轉變,到醫(yī)院就診時,不僅要求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也需要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以便為患者帶來高質量的服務[4]。消化內科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廣泛,包括肝臟、大腸、小腸、胃部食管等重要臟器,而且消化內科疾病類型較多,包含急性胰腺炎、肝性腦病、消化道大出血等急性病癥,這些疾病極其復雜、發(fā)展速度較快,若不能進行有效科學處理,會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5]。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處理能力,在危急情況下能夠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常規(guī)帶教模式,僅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并未結合護理實習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護理實習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己的思考,使得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這種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6]。規(guī)范化帶教模式是符合現代醫(yī)學教育需求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增強教學質量的關鍵點即為提升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在帶教過程中,需提升帶教老師的職業(yè)責任感,加強自身專業(yè)素質,為規(guī)范化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7]。護理實習生在接受規(guī)范化教育后,有助于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提升實際操作技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效果、應急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護理實習生分階段開展護理教學,能夠強化基礎技能,讓護理實習生明確實習目標、了解實習任務以及自身職責,能夠幫助其快速完成角色轉變,避免護理實習生因心理準備不充分,面對醫(yī)院里的各種情況而無所適從,能夠推動教學工作順利完成。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的考核成績、綜合素質評分以及帶教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規(guī)范化教學可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提高護理實習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護理服務的道德理念,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在消化內鏡中心護理帶教中運用規(guī)范化帶教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護理實習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還能進一步加強綜合素質,護理實習生對此帶教模式的滿意度較高,值得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