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濤 趙桂范 蓋志佳 蔡麗君 劉婧琦 杜佳興 李 敏
(1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 154007;2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哈爾濱 150086)
大豆是食用植物油和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2]。黑龍江省是大豆主產區(qū),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和商品基地,為大豆產業(yè)的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3]。大豆窄行密植種植技術是近年來在黑龍江省大面積推廣的一項新技術[4],由于生產中缺少耐密植類型專用品種與技術配套,嚴重影響窄行密植種植模式大豆產量潛力的發(fā)揮[5],常規(guī)品種在窄行距高密度條件下種植,植株郁閉、通風透光效果差、倒伏嚴重,導致技術減產。因此,生產中迫切需求與窄行密植技術配套的耐密植專用大豆品種,實現(xiàn)窄行密植技術與專用品種配套,挖掘窄行密植技術增產潛力,實現(xiàn)大豆增產、農民增收、鄉(xiāng)村振興。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分院針對市場需求,在1994 年開始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引進Cooper 博士窄行密植技術及矮稈品種資源[6-7],開展適于窄行密植技術配套的耐密植專用品種選育。在鑒定引進國外矮稈大豆品種資源基礎上,以黑龍江省當?shù)卦缡臁?yōu)質、抗病品系哈北46-1 為母本,以晚熟高產的矮稈大豆品種Apex 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創(chuàng)建群體,采用Cooper 博士早世代測產育種法及系譜法定向選擇。2009-2014 年在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分院試驗地窄行條件下種植F1~F6,并于F6決選品系,品系代號為佳0805A-12,2015-2017 年進行品比試驗及異地鑒定試驗,2018-2019 年參加黑龍江省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第二積溫帶東部),2020 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佳密豆9 號,審定編號:黑審豆20200064。佳密豆9號耐密植專用品種的育成,實現(xiàn)了窄行密植技術與品種配套,為該技術大面積應用提供了保障。
1.1 農藝特性佳密豆9 號在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10℃活動積溫2500℃區(qū)域種植,從出苗至成熟全生育日數(shù)118d,需≥10℃活動積溫2350℃。該品種白花,圓葉,灰色茸毛,莢彎鐮形,成熟時呈褐色,種子橢圓形,種皮、種臍黃色,有光澤,百粒重19.7g,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79.5cm,有分枝,節(jié)間短,稈強,為專用耐密植大豆品種。
1.2 籽粒品質2018-2019 年連續(xù)2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抽樣檢驗品質分析,佳密豆9 號平均粗蛋白(干基)含量42.98%,平均粗脂肪(干基)含量19.83%,蛋脂總和62.81%。
1.3 抗病性鑒定2018-2019 年連續(xù)2 年經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分院植物病理研究所抽樣鑒定,佳密豆9 號大豆灰斑病葉部發(fā)病級別2 年均為3 級,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51 和49,中抗大豆灰斑病。
2.1 異地鑒定試驗2017 年在黑龍江省樺川縣、寶清縣、七臺河市、富錦市、八五二農場等地對佳密豆9 號開展了多點異地鑒定試驗,每hm2平均產量3513.2kg,較對照品種合農60 平均增產14.7%。
2.2 區(qū)域試驗2018-2019 年參加黑龍江省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第二積溫帶東部),2018 年在樺川縣農技推廣中心、湯原縣農技推廣中心、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佳木斯分院、寶清縣農技推廣中心、七臺河農技推廣中心進行5 點次試驗,5 點均增產,增產點率100%,每hm2平均產量3492.3kg,較對照品種合農60 增產13.8%;2019 年續(xù)試,5 點次均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產量3366.9kg,較對照品種合農60 增產14.4%;2 年區(qū)域試驗匯總,10 點次均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產量3429.6kg,較對照品種合農60 增產14.1%。
3.1 栽培模式選擇佳密豆9 號適宜選用平作窄行、大壟窄行、小壟窄行種植模式,更能發(fā)揮品種增產潛力,不適宜壟三栽培模式。
3.2 整地起壟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秋季深翻、深松后整地;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秋季旋耕或耙茬整地。耕整地質量:耕翻深度為 18~22cm,深松深度 35~40cm,旋耕深度 8~16cm,耙茬深度 12~15cm;整地后大壟窄行種植模式起130cm(或110cm)大壟,平作窄行、小壟窄行種植模式不起壟。
3.3 科學施肥結合目標產量,在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科學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建議每hm2施磷酸二銨 140~180kg、控釋尿素 30~50kg、氯化鉀 45~65kg;采用側深施分層施肥法,施于種子單側或雙側5cm處,分層深度位于種子側下 5~7cm 和12~14cm 處。
3.4 種子處理播前進行種子包衣,每100kg 大豆種子用6.25%亮盾+35%銳勝或35%多克福種衣劑1500mL 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大豆根腐病等,拌種后陰干,避免在陽光下暴曬。
3.5 適時播種在5cm 耕層地溫穩(wěn)定通過8℃時,適時早播;大壟窄行模式在130cm(或110cm)大壟壟上4 行(或3 行)窄行種植,小壟窄行模式45cm行距播種雙行、小行距12cm,平播窄行模式播種行距20~30cm;一般保苗35 萬~40 萬株/hm2。
3.6 化學除草采用土壤封閉和苗后莖葉處理 2 次化學除草技術;土壤封閉除草在播后至大豆出苗前5d 內噴藥,用90%乙草胺或96%異丙甲草胺+75%噻吩磺??;苗后化學除草在大豆 1.5~2.0 復葉、雜草2~4 葉期,用12%烯草酮或5%精喹禾靈+95%氟磺胺草醚+48%滅草松噴施,用量按藥劑說明書使用。
3.7 田間管理大壟窄行種植模式可進行1~2 次壟溝深松,平作窄行和小壟窄行種植模式免中耕;大豆4~8 復葉期如肥水條件好、大豆出現(xiàn)旺長,需噴施1~2 次稀效唑防止倒伏;大豆結莢初期用2.5%溴氰菊酯300~450mL,兌水400~450kg 葉面噴施防治大豆食心蟲。
3.8 適時收獲機械聯(lián)合收割在葉柄全部落凈,莖稈黃枯,籽粒歸圓,呈本品種固有色澤,含水量低于15%時及時收獲;機械收獲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莢為準,不丟枝、不炸莢,損失率小于 2%,做到單收割、單拉運、單脫粒、單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