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佳
在媒體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電視媒體已經悄然進入轉型期。電視新聞記者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重視自身工作能力、知識水平的提升,以適應新的媒體環(huán)境。在數據信息量龐大的互聯(lián)網中,新聞內容隨時都在更新,新聞記者需要在諸多新聞信息中學會鑒別、判斷、篩選,以便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最有價值的新聞提供給廣大受眾。為切實滿足受眾需求,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完善采訪技巧,提升新聞寫作水平。
民生新聞主要是指關注人民生活、報道人民生計的新聞。從民生新聞的內容來說,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從民生新聞的題材選擇來看,其與社會新聞存在一定差別?!耙匀藶楸尽钡睦砟顬槊裆侣劙l(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民生新聞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現(xiàn)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的主體范圍擴大化,老百姓也可以參與新聞制作和傳播,這就進一步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好奇心、表現(xiàn)欲激發(fā)了出來。
比如一戶居民因為家里起火,孩子受傷嚴重,家庭難以承擔高額醫(yī)療費用,電視媒體將這一真實情況報道出來,呼吁社會對其進行幫助,這種類型的民生報道一般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民生新聞在當前的社會生活生產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黨的路線政策方針落實的重要推手,有助于進一步化解社會矛盾,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提供切實保障。
真實性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民生新聞也不例外。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的內部,關注百姓所關注的事情,對大量的新聞線索與信息進行甄別、選取,把握新聞的真實性特征,將信息內容全面、完整地展示給百姓,才能真正獲取百姓的信任與支持,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很多民生新聞的報道素材都來自群眾的手機拍攝,這不僅能有效保障民生新聞的真實性,還極大地提升了民生新聞的時效性。
時效性是新聞的重要特征之一,民生新聞也是如此。民生新聞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受眾更關注與百姓利益相關的新聞內容,因此,記者在進行電視民生新聞采訪報道時必須牢牢把握時效性,及時了解和掌握百姓最關心的事件、最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及時給予回應,以增強與受眾的黏性。特別是在報道突發(fā)事件時更要快速部署、主動出擊,將權威、準確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傳遞給受眾,有效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始終掌握輿論的主動權。
相較于其他新聞節(jié)目,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新聞線索大多源自群眾,隨后再經過一系列處理傳輸給群眾。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時一般都是直接面向普通群眾的,要牢牢把握民生新聞的生活化特征,積極運用采訪技巧,充分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以群眾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以樸實、貼近性強的語言自然地講述群眾身邊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縮小電視媒體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使做出來的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真正獲得百姓的關注與喜愛。
民生新聞涉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新聞都取材于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事,若民生新聞一直圍繞瑣碎的家長里短進行采訪報道就很難吸引受眾的觀看。因此,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記者一定要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尋找獨特的新聞采訪視角,挖掘新穎的新聞題材,最大限度地提升群眾對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觀看熱情,提升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影響力與收視率。
媒體工作者要準確把握時代傳播規(guī)律,牢記媒體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鑒于此,電視民生新聞記者要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完善采訪技巧。
只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才能為后續(xù)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民生新聞記者要深入了解采訪對象的背景(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手段充分了解和掌握新聞線索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減少或避免采訪過程中各種意外、尷尬局面的出現(xiàn)。
其次,有針對性地選擇采訪對象。記者應盡量選取熟悉的采訪對象并提前制定有針對性的采訪計劃,明確新聞采訪目的,冷靜應對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情況,為后續(xù)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最后,記者要抓住采訪重點。采訪時間都是有限的,通常都沒有很長時間進行詳細的采訪,這就要求記者的采訪工作要緊緊圍繞新聞事件的重點與亮點,提升新聞采訪工作的針對性。電視民生新聞記者要學會傾聽基層百姓的心聲,使民生新聞報道具有人情味,真正做到為老百姓服務。
在采訪前明確采訪對象是非常重要的,民生新聞記者要深入了解采訪背景,為雙方交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民生新聞采訪不同于普通街頭采訪,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靈活使用對話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夠從交談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從中提煉新聞亮點。
在實際采訪過程中,民生新聞記者應當結合采訪對象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判斷,便于在采訪過程中采取恰當的采訪方法與策略,使記者的采訪目的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比如在實際采訪中,許多采訪對象的性格較為內向,心理素質較差,這時記者必須努力營造輕松、自然的采訪氛圍,避免過于嚴肅的采訪氛圍影響采訪的效果。
如何科學合理選題成為廣大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思考的關鍵課題。民生新聞記者必須樹立“大民生”的理念。在城市臺眾多的民生新聞欄目中,很多欄目的記者并無整體規(guī)劃,對民生的理解也很狹隘,認為只要和傳統(tǒng)時政新聞、會議新聞有區(qū)別就是民生新聞,奇聞逸事、刑事案件、交通肇事、家庭糾紛等一時成為欄目的“寵兒”,甚至僅關注低俗、獵奇的新聞事件,而忽視了新聞的社會價值。這也就導致很多民生新聞欄目格調不高,觀眾流失嚴重。
應該說,以上各類新聞的確屬于民生范圍,但并非主流。真正的民生就是要切實關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衣食住行、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電視臺創(chuàng)辦民生新聞欄目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百姓反映的線索,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去采訪和督促有關部門解決,或者給出解決方案,更側重于具有共性問題的解決。這就要求電視人要有“大民生”的眼光,就政府關心、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做大策劃,不僅僅做調查,更要提出建設性意見。
第一,記者要從大量群眾關心的新聞素材中篩選出具有較高價值的新聞信息,確保選擇的新聞內容能真正吸引群眾的觀看興趣,提升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
第二,記者要盡量選擇積極、正面的新聞事件,切實發(fā)揮電視民生新聞對社會、公眾的正面帶動作用與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第三,結合實時的社會熱點問題。比如,在夏季,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可以將暴雨實時天氣情況作為新聞選題。
運用上述的新聞選題技巧能幫助記者搜集真實的新聞素材,有效滿足廣大民眾的心理預期。只有明確了民生新聞采訪的目標,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有序開展采訪工作,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切入,記者才可以做好民生新聞采訪工作。
對一般的民生新聞采訪來說,由于采訪對象來自不同崗位,文化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提前確定新聞主題的基礎上,要適當對采訪對象進行引導,始終保證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保證采訪內容前后連貫,緊扣新聞主題。
融媒體時代下,各種先進技術不斷出現(xiàn)并在電視新聞行業(yè)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極大地促進了電視民生新聞采訪工作的發(fā)展,但也對新聞采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記者要積極提升自己的新聞敏銳性。在電視民生新聞的采訪過程中,記者要保持頭腦邏輯清晰,對被采訪人進行合理引導,使被采訪人的講述能始終圍繞提問主題。很多被采訪人在說到關鍵信息時都會有所顧慮,此時記者就需要對受訪者進行引導,進一步挖掘深層次的內容,拓展采訪的深度與廣度。
其次,提問要言簡意賅。大部分民生新聞的采訪對象都是基層人民群眾,他們的受教育水平、知識素養(yǎng)、性格特點、職業(yè)情況等各不相同,若記者在提問時未采取簡單易懂的語言就會使受訪者思路受阻,最終采訪的效果將會受到影響。一個民生新聞記者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在提問過程中使用簡單、淺顯、易懂的語言,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與偏見。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提問語言的運用,針對不同的受訪者運用不同的提問技巧。例如,當受訪者為老人時,記者可以適當提高自己提問聲音的音量,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適當降低自己的語速,營造積極、和諧的談話氛圍,在有效拉近與老人距離的同時,使老人能更好地理解記者的問題,提升采訪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最后,創(chuàng)新采訪提問的角度。在電視民生新聞的采訪過程中,記者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問,重點關注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進一步增強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生動性與實用性。例如,春季農業(yè)耕種期執(zhí)法人員突擊檢查種子市場,記者不僅要及時報道執(zhí)法部門對銷售假種子、假農藥的商戶的處理情況,還要請相關人員向農民傳授鑒別種子的方法、購買到假冒偽劣種子或農藥應如何索賠、如何用手機查詢種子的生產批號等。
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采訪的細節(jié)、重點,要有清晰的思路,同時必須學會隨機應變。由于在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的時間是有限的,記者需要向采訪對象提出許多問題,也應當把握好問題的主次關系,在采訪過程中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采訪重點內容的時候,記者要多花費一些時間,把控好采訪全局。在實際采訪中,民生新聞記者要善于挖掘細節(jié),利用細節(jié)更好地將新聞現(xiàn)場展現(xiàn)出來,使民生新聞內容具有更強的感染力。比如在采訪一些性格較內向的人時,記者可以轉移鏡頭,讓采訪對象不直面鏡頭,減輕采訪對象的壓力。記者也可以以“拉家常”的方式對采訪對象進行溝通,必要時給采訪對象一些緩解緊張情緒的時間。在實際采訪過程中,民生新聞記者一定要學會隨機應變,綜合采用多種采訪技巧,為采訪工作順利進行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噪音”屬于信息論中的專業(yè)術語,在信息論中的意思是干擾信號成功傳輸的因素。在新聞心理學中,噪音泛指各種導致采訪失敗的客觀因素。避免噪音對民生新聞采訪造成干擾,有助于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在民生新聞采訪過程中,由記者主觀因素導致的噪音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受民生新聞記者個人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影響,其過度重視收視率,只關注能產生爆點的新聞,忽略了新聞的價值觀引導作用,這樣會影響電視民生新聞媒體的權威性。二是采訪不夠深入。這種情況多體現(xiàn)在突發(fā)性民生新聞事件的采訪中,面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多方聲音,記者喪失了理性判斷,為保證民生新聞報道時效性,記者會匆匆結束采訪,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新聞報道,采訪內容可能會有不確鑿的地方,受眾很容易受到事件表象的迷惑,最終可能導致錯誤輿論滋生。為合理規(guī)避民生新聞采訪中噪音的影響,記者在保證新聞采訪時效性的基礎上,應當全面、深入地開展采訪工作,在采訪過程中重點關注關鍵事實,提前做好采訪準備,確保民生新聞報道客觀性、真實性。
總而言之,電視民生新聞是以百姓的視角記錄百姓的生活,幫助基層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民生新聞與其他的電視新聞類型不同,它要求記者在進行民生新聞采訪報道時必須嚴格遵循相關原則,運用恰當的采訪技巧。民生新聞要表達“民聲”,體現(xiàn)“民味”。要把民生新聞辦成群眾自己的新聞,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意。民生新聞題材來自群眾,民生報道服務于群眾,民生新聞記者要用心傾聽,關注群眾關心和議論的話題,把具有代表性、苗頭性、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事件作為題材,“講百姓故事,說家長里短,評社會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