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瑜 本刊記者 孫宏波
代表簡介:李忠華,鐵嶺市昌圖縣老城鎮(zhèn)勝利村農民,現任陽宇農機服務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多年來,他帶領鄉(xiāng)親們積極應用現代農業(yè)科技,讓玉米畝產量連創(chuàng)新高。曾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遼寧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初秋的遼沈大地,天高氣爽,一派生機。站在鐵嶺市昌圖縣老城鎮(zhèn)勝利村村頭放眼望去,玉米大田里仍是一片翠綠。一棵棵粗壯的玉米秸稈從黑土地里吸足了養(yǎng)分,正奮力向上生長。
“這黑土地里有秸稈、蚯蚓,還有好多腐殖質,保護性耕作加上科技助力,咱合作社這2.26 萬畝土地今年又豐收啦!”站在田間,李忠華滿臉喜悅。
說起李忠華,在昌圖縣,甚至在鐵嶺市都遠近聞名。9年前,原本在外經商的李忠華,帶著多年攢下的全部積蓄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鄉(xiāng)親們不理解,好不容易“逃離”農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咋還往回跑?李忠華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我生在農民家、長在黑土地,要為鄉(xiāng)親們辦實事?!?/p>
9 月6 日清晨,天剛放亮,李忠華就趕著出門,領著幾名農機手到田間進行植保作業(yè)。
中午11 點多,李忠華和農機手們席地而坐,一盒米飯、一盒土豆片,配上榨菜和小辣椒,大家吃上了剛剛送來的午飯?!耙郧霸谕饨浬蹋看位貋?,都感覺家鄉(xiāng)變化不大,鄉(xiāng)親們辛苦一年,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崩钪胰A一邊吃飯,一邊談起了回鄉(xiāng)的初衷,“昌圖縣地處黃金玉米帶,是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這田咋能種不好?我要自己試一試,一定干出個名堂來?!?/p>
回鄉(xiāng)前,李忠華就做足了功課:以往各家各戶分散經營,規(guī)模小、機械化程度低?!安荒茉僮咭郧暗睦下?,必須搞集中連片規(guī)模經營,同時走出去、請進來,學習最新種植技術?!崩钪胰A說。
李忠華回鄉(xiāng)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合作社,購置農機,流轉土地,采取“農資+農機+科技+服務”的模式,為入社社員提供農資采購、土地托管、機耕機收、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全程托管服務,帶著鄉(xiāng)親們一起科學種田。
從最初流轉土地1000 多畝,到如今土地經營面積超過2 萬畝,越來越多的農民愿意把自家的土地交給李忠華打理。今年,合作社預計可實現助農增收200 多萬元。
合作社每年可吸納周邊務工人員100 多人,發(fā)放務工費150多萬元,為周邊農戶提供了穩(wěn)定就業(yè)崗位的同時,也實現了合作社盈利的目標。
我是來自基層的農民代表,始終關注農村,想的是怎么讓鄉(xiāng)親們的“泥飯碗”變成“金飯碗”,讓黑土地“生銀”又“生金”。
——李忠華
勝利村村民李忠福家中共有13 畝地,以前靠天吃飯,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只有1 萬多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合作社成立后,李忠福率先加入,將13畝地全部流轉,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每年至少收入5 萬元?!笆丶以诘?、旱澇保收,跟著忠華一起干,我們放心?!闭f到李忠華,李忠福豎起了大拇指。
鄉(xiāng)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也更有盼頭,李忠華打心眼里高興,感覺越干越有勁兒。
隨著玉米生長進入到最后階段,合作社的田里綠意更濃。穿梭于田間,一個奇怪的現象特別引人注意。本應密密麻麻種植的玉米,在這里卻很有規(guī)律地間隔開,每兩壟玉米間,留出了一壟空地。
“這是我們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二比空’種植技術?!崩钪胰A來到兩排玉米間,撿起一片枯黃的秸稈說,“我們將兩壟玉米密植到一壟上種植,收獲后秸稈留在原地,來年便成了旁邊兩壟的肥料來源,每年輪休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連年增長?!?/p>
切實保護黑土地的肥力、潛力,是農民“米袋子”“錢袋子”裝得滿、裝得實的重要保障,更關系到“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一時代命題。
2015 年,李忠華開始著力在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上下功夫。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總結,目前合作社耕地全部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氨Wo性耕作效果真好,去年秋天刮大風,周邊普通地塊的玉米倒伏嚴重,我們這兒卻沒受任何影響?!崩钪胰A自豪地說,“2021 年,我們畝產達到1860 斤干糧,比傳統耕種模式提高了20%左右,每畝能掙2000 多元。”
如今,在李忠華的推廣和帶動下,2022 年,昌圖縣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60 萬畝,合作社也成為昌圖縣乃至鐵嶺市的農業(yè)科普示范基地。
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在勝利村一片玉米田上空,3 架植保無人機正按照預定路線進行作業(yè)。無人機操控手李新華站在田埂旁,仔細觀察無人機的作業(yè)軌跡?!胺N地還得靠高科技,無人機植保,省時省力又不會踩踏秸稈,一天的作業(yè)量夠人工干20多天?!崩钚氯A感慨道,“如今咱農民種田不再是‘老把式’,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p>
幾年來,合作社在數字農業(yè)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目前已經實現無人機在“耕、種、防、治”生產環(huán)節(jié)上的無人作業(yè)。今年,合作社又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創(chuàng)新探索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通過滴灌技術實現有機物還田,給土地加上“營養(yǎng)餐”,有望超越“噸糧田”目標,實現畝產超2500 斤干糧。
“今年,合作社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成立了黨支部。黨員帶頭干、積極為群眾做示范,合作社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致富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闭劶按颂?,李忠華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喜事一樁接一樁。今年6 月,李忠華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從玉米地到人民大會堂,從新農民到黨代表,李忠華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拔覍⒗斡浟暯娇倳浀膰谕?,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帶領合作社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探索農業(yè)耕種新模式,不僅要多種糧、種好糧,更要扛起使命和擔當,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崩钪胰A的話語堅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