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群,劉榮昌,韓素芳,柏明娥
(1.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省淳安縣富溪林場,浙江 淳安 311700)
土壤是林木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植物吸收的營養(yǎng)元素大部分都來自土壤,了解和掌握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可以為林地的經(jīng)營管理和地力維護提供決策依據(jù)[1]。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干果樹種,至今已有1 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2-4]。已有研究表明,香榧主要分布于凝灰?guī)r和流紋巖發(fā)育的紅壤、黃紅壤和黃壤上,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一般要求土層厚度在60 cm 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2%[5-6]。香榧屬常綠喬木,生長緩慢、周期長,需吸收大量礦質養(yǎng)分以促進根、莖、葉、花、果等的生長,且香榧的經(jīng)濟壽命長,盛果期可達100 年,結實期可達500 年,甚至上千年[7]。
長期持續(xù)從土壤吸收大量礦質養(yǎng)分,易導致土壤及樹體礦質元素的失衡。施肥作為香榧栽培管理的主要經(jīng)營措施,在促進香榧生長、提高香榧產(chǎn)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8-9],無論是單施復合肥,還是有機-無機肥配施,均可增加香榧林地土壤有機碳和土壤養(yǎng)分含量[10],施微肥可有效協(xié)調土壤養(yǎng)分的平衡,改善香榧的營養(yǎng)狀況[11]。關于香榧施肥技術方面,相關研究人員提出了少量多次、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等施肥策略[12],但在實際生產(chǎn)中仍存在因對土壤養(yǎng)分狀況不清楚而造成盲目施肥、過度施肥等現(xiàn)象,從而導致樹體生長失衡、產(chǎn)量下降[13]。目前,針對香榧林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調查、不同樹齡香榧土壤有機碳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等方面已有研究[14-15],但針對不同樹齡香榧林地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及其隨樹齡的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以浙江會稽山區(qū)和磐安玉山、大盤山區(qū)等香榧主產(chǎn)區(qū)的香榧林地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樹齡香榧林地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及其隨樹齡和土層的變化規(guī)律,以期為香榧林地制定科學合理的養(yǎng)分管理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論參考。
研究區(qū)位于香榧主產(chǎn)區(qū)的諸暨、紹興、嵊州、東陽和磐安5 個縣(市)。研究區(qū)均為低山丘陵地貌,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 18℃,年平均降水量為1 200~1 600 mm,土壤類型以紅壤、黃壤和黃紅壤為主。
根據(jù)當?shù)叵汩脊艠滟Y源普查資料和農戶訪問情況選擇了49 個不同樹齡的香榧林樣地,其中,樹齡15~ 99 a香榧林樣地12 個,樹齡100~ 299 a、300~ 499 a、500~ 999 a 香榧林樣地各10 個,樹齡≥1 000 a 香榧林樣地7個。各樹齡段的香榧樹均以散生分布,經(jīng)調查訪問,每個樣地每年基本上施肥2 次,春季開始萌芽時施一次三元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每株0.75~ 1.20 kg,秋季采果后施一次有機肥(畜禽糞便肥),每株25~ 35 kg,施肥方法采用環(huán)形溝施法。各取樣地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取樣地基本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sample plots
表1 (續(xù))
2019 年10—11 月,于香榧果實采摘后,分別在每個樣地的香榧樹冠投影外20 cm 左右采集0~ 20 cm、20~40 cm 土層的土壤,每個樣地取3 個點按同層土樣混合均勻后裝入袋中。土壤樣品采集完成后帶回實驗室,經(jīng)風干、去雜、研磨、過20 目篩后進行指標測定?;谇叭说难芯拷Y果,本研究選取盡可能能夠代表土壤肥力質量的重要指標,包括水解性N、有效P、速效K、有機質含量、pH 值和中量元素Ca、Mg 含量等為分析對象。
土壤水解性N 含量測定采用堿解擴散法(LY/T 1228—2015);土壤有效P 含量測定采用鹽酸-硫酸雙酸浸提-鉬銻抗比色法(LY/T 1232—2015);土壤速效K 含量測定采用1 mol·L-1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LY/T 1234—2015);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采用總有機碳分析儀燃燒法(LY/T 1237—1999);土壤pH 值測定采用電位法(LY/T 1239—1999);土壤Ca、Mg 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NY/T296—1995)。
試驗結果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和SPSS l7.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不同樹齡、不同土層深度的養(yǎng)分含量差異利用雙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和顯著性檢驗(LSD 檢驗)。土壤養(yǎng)分間的相關性利用雙變量相關分析(Bivariate analysis)。
2.1.1 土壤水解性N 含量 由圖1A 可以看出,香榧林地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隨樹齡的增加而呈逐漸下降趨勢。在0~ 20 cm 土層,土壤水解性N 含量最高的為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樹齡300~ 499 a、500~ 999 a、≥1 000 a 香榧林地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均顯著低于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的(P<0.05);在20~ 40 cm 土層,土壤水解性N 含量同樣表現(xiàn)出隨樹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下降幅度不明顯,各樹齡段香榧林地土壤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從土壤剖面來看,隨著土層加深,各樹齡段香榧林地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均逐漸降低。其中,樹齡15~ 99 a 和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在20~ 40 cm 土層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比0~ 20 cm 土層的分別下降了41.00%和40.31%,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樹齡300 a 以上香榧林地20~ 40 cm 土層土壤水解性N 含量雖有降低,但差異已不顯著(P>0.05)。根據(jù)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yǎng)分分級標準[16],所有香榧林地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均大于150 mg·kg-1,處于極高水平,部分表層土樣中的土壤水解性N 含量甚至超過臨界值的2 倍以上。
圖1 不同樹齡香榧林地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比較Figure 1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nutrient in different aged T.grandis ‘Merrillii’ stand
2.1.2 土壤有效P 含量 由圖1B 可知,土壤有效P 含量在不同土層間均隨樹齡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土壤有效P 含量最高的為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最低的為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的土壤有效P 含量除與樹齡300~ 499 a 香榧林地的土壤有效P 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外,與其它樹齡香榧林地的土壤有效P 含量均有顯著差異(P<0.05)。從土壤剖面來看,相同樹齡段香榧林地的土壤有效P 含量均隨著土層的加深而逐漸下降,從樹齡15~ 99 a、100~ 299 a、300~ 499 a、500~ 999 a 到≥1 000 a 香榧林地,20~40 cm 土層的土壤有效P 含量比0~ 20 cm 土層的土壤有效P 含量分別下降了43.27%、20.69%、11.54%、16.95%和16.69%。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相同樹齡段在兩土層間的有效P 含量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養(yǎng)分分級標準,所有香榧樣地的土壤有效P 含量均大于40 mg·kg-1,處于極高水平。
2.1.3 土壤速效K 含量 由圖1C 可知,土壤速效K 含量表現(xiàn)出與土壤有效P 含量相同的變化規(guī)律,即隨著樹齡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土壤速效K 含量最高的為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在0~ 20 cm 和20~ 40 cm 土層的含量分別為367.07 mg·kg-1和315.67 mg·kg-1,顯著高于其它各樹齡段香榧林地0~ 20 cm 和20~ 40 cm 土層的含量(P<0.05),而其它各樹齡段香榧林地間的土壤速效K 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相同樹齡段香榧林地土壤速效K 含量均隨土層的加深而逐漸下降,從樹齡15~ 99 a、100~ 299 a、300~ 499 a、500~ 999 a 到≥1 000 a 香榧林地,20~ 40 cm 土層土壤速效K 含量比0~ 20 cm 土層土壤的分別下降了23.00%、14.00%、16.32%、17.73%和27.33%,但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相同樹齡段兩土層間的速效K 含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土層對速效K 含量的影響同樣也不明顯。對照土壤養(yǎng)分分級標準,所有香榧樣地的土壤速效K 含量均在150 mg·kg-1以上,處于二級(高)以上水平。
通過對不同樹齡和土層香榧林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2),樹齡和土層對土壤水解性N、有效P 和速效K 含量均有顯著影響(P<0.05),而樹齡和土層的交互作用對三者的影響不顯著。
表2 樹齡、土層及其交互作用對香榧林地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tree age,soil layer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soil nutrients in T.grandis ‘Merrillii’ stand
2.2.1 土壤有機質含量 不同樹齡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變化范圍平均為25.49~ 35.96 g·kg-1,處于三級(中上)以上水平。由圖2A 可以看出,隨著樹齡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先上升后又有所下降,在0~ 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的為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達47.38 g·kg-1,之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樹齡300~ 499 a、500~ 999 a 和≥1 000 a 香榧林地,但上述各樹齡段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差異不顯著(P>0.05),有機質含量最低的為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與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而與其它樹齡段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在20~ 40 cm 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的為樹齡500~ 999 a 香榧林地,最低的仍為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兩者之間差異顯著(P<0.05)。從垂直剖面來看,隨著土層的加深,各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明顯下降,且所有樹齡段香榧林地在不同土層間均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土層深度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較大。從表2 可以看出,樹齡和土層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影響顯著,而樹齡和土層的交互作用對有機質含量的影響不顯著。
2.2.2 土壤pH 值 從圖2B 可以看出,無論是0~ 20 cm 土層還是20~ 40 cm 土層,土壤pH 值最低的均為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分別為4.5 和4.58;土壤pH 值最高的均為樹齡≥1 000 a 香榧林地,分別為5.4 和5.36。土壤pH 值隨樹齡的增加呈波動式變化,總體呈上升趨勢,方差分析表明樹齡15~ 99 a 香榧林地的土壤pH 值與樹齡≥1 000 a 香榧林地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與其它樹齡段香榧林地間差異不顯著(P>0.05)。相同樹齡段香榧林地不同土層間的土壤pH 值變化不明顯,兩土層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從分級標準來看,除樹齡>1 000 a 香榧林地的土壤pH 值平均為5.36 外,其它香榧林地的土壤pH 值均在5.0 以下,處于酸性和強酸的分界點4.5左右。由表2 可知,樹齡對土壤pH 值的影響顯著,而土層、樹齡和土層的交互作用對其影響不顯著。
圖2 不同樹齡香榧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和pH 值比較Figure 2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pH in different aged T.grandis ‘Merrillii’ stand
2.3.1 土壤Ca 含量 不同樹齡香榧林地土壤中的Ca、Mg 含量見圖3。從圖3A 可以看出,土壤中的Ca 含量隨樹齡的增加呈現(xiàn)出先降后升的變化規(guī)律,含量最高為樹齡≥1 000 a 香榧林地,在0~ 20 cm 和20~ 40 cm 土層中的含量分別為2.76 g·kg-1、2.16 g·kg-1,顯著高于其它各樹齡香榧林地(P<0.05),而其它各樹齡段香榧林地土壤中的Ca 含量比較接近,相互間無顯著性差異;相同樹齡香榧林地在0~ 20 cm 土層中的Ca 含量均高于20~ 40 cm 土層,但差異均不顯著(P>0.05)。
圖3 不同樹齡香榧林地土壤中量元素Ca、Mg 含量比較Figure 3 Contents of Ca and Mg in different aged T.grandis ‘Merrillii’ stand
2.3.2 土壤Mg 含量 由圖3B 可知,土壤中的Mg 含量隨香榧樹齡的增加而變化的規(guī)律性不明顯,總體呈下降趨勢,含量最高的為樹齡100~ 299 a 香榧林地,在0~ 20 cm 和20~ 40 cm 土層中的含量分別為4.07 g·kg-1、4.22 g·kg-1,最低的為樹齡300~ 499 a 香榧林地,其含量分別為2.79 g·kg-1、2.91 g·kg-1,2 個樹齡段香榧林地間差異顯著(P<0.05);相同樹齡在20~ 40 cm 土層的Mg 含量反而稍高于0~ 20 cm 土層的,但二者差異均不顯著(P>0.05)。從表2 可以看出,樹齡對土壤中Ca、Mg 含量影響顯著,而土層、樹齡和土層的交互作用對二者的影響不顯著。
香榧林地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有機質含量、pH 值及中量元素Ca、Mg 含量之間的相關性系數(shù)如表3。由表3 可知,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水解性N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相關系數(shù)為0.447,與有效P、速效K 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58 和0.215;土壤速效K 含量與有效P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相關系數(shù)為0.608;土壤pH 值與Ca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而與水解性N、有效P、速效K 含量呈負相關,但相關性不明顯(P>0.05)。
香榧是浙江省的特色珍稀干果,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和生態(tài)價值,浙江會稽山區(qū)和磐安的玉山、大盤山區(qū)是古代榧樹T.grandis的中心產(chǎn)區(qū),也是浙江省目前的香榧主產(chǎn)區(qū),保留有較多的香榧古樹資源,同時也分布有近幾十年新發(fā)展起來的香榧中幼林資源[17-20]。土壤養(yǎng)分是影響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chǎn)力、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充足且均衡的土壤養(yǎng)分供應可以滿足植物穩(wěn)定而快速生長的需要。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香榧林地的土壤養(yǎng)分指標均處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水解性N 和有效P 含量處于1 級(極高)水平,部分樣地甚至超過臨界值水平的2 倍以上,速效K 含量處于中等以上水平,相對低于水解性N 和有效P 含量,說明目前各香榧林地的土壤養(yǎng)分含量都能夠滿足香榧生長的正常需求,部分養(yǎng)分處于過剩狀態(tài),這可能與林農的施肥習慣有著密切關系。林農為了追求產(chǎn)量往往向土壤中投入過量肥料,忽略了土壤本身的養(yǎng)分供給能力,導致大量的養(yǎng)分殘余并在土壤中累積,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新發(fā)展起來的香榧林地N 含量偏高,且過高的N 含量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因此,根據(jù)目前的香榧林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需要適當調整養(yǎng)分管理方式,降低N 肥的施用量,增施有機肥,適當施入K 肥,合理調控N、P、K 的比例,且土壤中的礦質元素Ca、Mg 含量也較豐富,無需額外施入。
土壤養(yǎng)分變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區(qū)域環(huán)境和栽培、施肥等管理模式及林木生長年限都會對土壤養(yǎng)分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樹齡和土層對土壤速效養(yǎng)分水解性N、有效P、速效K 和有機質含量均產(chǎn)生顯著影響,且隨著土層的加深,土壤養(yǎng)分含量均逐漸降低,呈現(xiàn)明顯的表聚現(xiàn)象,這種分布特征和變化趨勢與前人在天然林地、人工林地以及農田土壤方面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21-25]。一般在香榧造林初期,土壤貧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林農為了使香榧快速生長往往施入過多的速效肥,使得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富集,土壤酸化明顯,隨著樹齡的增長,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增多,香榧樹體對N、P、K 的需求也增大,使得林地中的速效養(yǎng)分含量逐漸降低,且香榧林地的施肥深度一般在20~ 30 cm,造成表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相對較高。楊家慧等[26]的研究也表明,在造林初期,林地土壤貧瘠,且凋落物少導致有機質積累較少,隨著林齡的增加,表層積累了較多的凋落物,微生物活動頻繁,促進了凋落物的分解,使得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含量比深層高。大量研究認為,結構性因素(地形地貌、母質、氣候等)和人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施肥、管理水平等)是引起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異的主要影響因子[26-27],林齡的增加通過影響植被和林分環(huán)境使土壤化學性質發(fā)生變化[28]。因此,為了更好、更科學地指導香榧林地的養(yǎng)分管理,達到生態(tài)可持續(xù)經(jīng)營,還需加強對土壤養(yǎng)分特征影響因子的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樹齡對香榧林地的水解性氮、有效P、速效K 和有機質含量、pH 值及土壤Ca、Mg 含量均有顯著影響。土壤水解性N 含量隨著樹齡的增加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變化趨勢,土壤有效P、速效K 和有機質含量均隨著樹齡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土壤pH 值隨著樹齡的增加呈波動式變化,Ca 含量隨著樹齡的增加呈現(xiàn)出先降后升的變化規(guī)律,而Mg 含量隨著樹齡的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性不明顯。土層對香榧林地的速效養(yǎng)分和有機質含量影響顯著,而對土壤pH 值和Ca、Mg 含量的影響不顯著。相關性分析表明,土壤各養(yǎng)分指標之間關系密切,其中,土壤有機質與水解性N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有效P、速效K 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土壤速效K 與有效P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土壤pH 值與Ca 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有機質呈正相關,而與水解性N、有效P、速效K 含量呈負相關,但相關性不明顯(P>0.05)。本研究中各香榧林地的土壤養(yǎng)分指標均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且隨著樹齡的增加,土壤酸化現(xiàn)象也得到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