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奔,頡旺軍,方曉麗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子午流注針法源于《黃帝內經》《難經》,成于宋,盛于明[1],且以其獨有的理論依據在中醫(yī)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子午流注針法根據天干地支與人體經絡腧穴的不同配屬分為納甲法和納子法,因納甲法理論的特殊性,在臨床運用中多有不便,歷代醫(yī)家為此做出大量補充,以期完善納甲法開穴,但均不盡人意。
納甲法是根據人體氣血盛衰規(guī)律,按照五運六氣、五行生克等理論,以五輸穴及原穴為基礎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取穴方法。納甲法遵循“陽日陽時開陽經穴,陰日陰時開陰經穴”“陽進陰退”“經生經、穴生穴”“返本還原”“氣納三焦、血歸包絡”等規(guī)律,提示人體氣血在流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有盛有衰,五輸穴亦有相應之開闔規(guī)律。依納甲法之上述規(guī)律,10日120個時辰可開穴60時,剩余60時辰因不符合上述規(guī)律無穴可開,稱為“閉穴”。當遇有急證或患者就診時間不當,欲采用子午流注卻又逢“閉穴”之時,醫(yī)者只能束手無策,這極大地限制了納甲法的發(fā)展與運用,吳棹仙稱之為“流注中天然之缺點”[2]。
納甲法理論指導下的取穴法是以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運行的盛衰開闔來擇時取穴的方法,且人體氣血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動。《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人體氣血流注“如環(huán)無端,無有終時”,不可能在閉穴之時停滯不動,因此,在閉穴的時辰,人體氣血也應該流注到相應的腧穴,不應該出現(xiàn)“閉穴”現(xiàn)象,歷代醫(yī)家為了補全納甲法,提出了各種補穴法[2-3]。
3.1 合日互用《針灸大成·流注時日》曰:“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過,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母子互用,必適其病為貴耳?!碧旄傻刂嗯洌拔迦辗Q“一周”,后五日稱“再周”,即甲、乙、丙、丁、戊日為一周,己、庚、辛、壬、癸日為再周,一周代表六十個時辰的往復,再周則會甲日與己日、乙日與庚日……戊日與癸日的時之干支完全相同。明代李梴遵循五運六氣理論,首次提出“夫妻合日互用”開穴原則[1],簡稱“合日互用”,《醫(yī)學入門·雜病穴法》曰:“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薄胺颉睘殛?,“妻”為陰,將十天干按照此規(guī)律合并,則陽日(夫日)與對應陰日(妻日)之時辰大致可互補,即把兩日中所開的穴位作為合并、補充,“夫日”在閉穴時可取“妻日”之腧穴,“妻日”在閉穴時可取“夫日”之腧穴,使納甲法較前更加完善?!夺樉拇蟪伞穼⒋死碚撨\用于納甲法中,使五行生克制化的運用更加細膩[4-5],吳棹仙《子午流注說難》中也有相關論述[2]:“故甲日開穴,重出于己日之下;己日開穴,重出于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合日互用”原則以五運六氣等為理論基礎[6],與納甲法同根同源,故后代醫(yī)家對此較為認可。依據此法可補充原納甲法60閉穴中的36個,但仍有24個時辰(合日互用后為12個時辰)無穴可開。
3.2 納子法補穴納子法是以人體十二經脈流注之順序,歸每日十二地支,依各證候之虛實,選五輸穴遵母子相生之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的針灸之法,亦屬于子午流注針法之一。有學者提出,在納甲法無穴可開時,可采用納子法作為補穴。如管式針灸學術流派對納甲法補穴有類似見解[7],管氏所創(chuàng)立的五環(huán)子午流注環(huán)周圖采用納子法中的“母子穴”來填充閉穴,使子午流注環(huán)周圖逐日逐時,均有穴可開,拓寬了子午流注針法的臨床運用范圍。近年來,有學者在實驗中采用納子法補充納甲法無穴可開時的空缺,通過觀察心收縮時間間期系列指標,采用納子法取穴來對納甲法閉穴時辰進行補充,效果未有明顯差別,認為此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8]。但是也有醫(yī)家認為,納子法與納甲法屬于兩種不同的推演方法,納子法強調臟腑與時間的聯(lián)系,可以在臟腑辨證的基礎上進行子午流注取穴,同時兼有虛實辨證等中醫(yī)思維[9],而納甲法強調擇時取穴,忽視了病變臟腑與經絡的相關性[10],這也是納甲法理論所欠缺的。因此,以納子法補充納甲法之“閉穴”的說法太過牽強。
4.1 鄭氏補穴法被稱為“西北針王”的現(xiàn)代著名針灸學家鄭魁山教授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潛心研究子午流注理論,研制出新型臨床應用盤,提出“鄭氏補穴法”,來補充納甲法閉穴時無穴可取的缺點[11]。鄭氏補穴法遵循以下原則:①十二經配天干,以定經脈。《針灸大成·卷五》記載“十二經納天干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xiāng),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鄭老以時之天干決定開穴之經脈,以十經配十天干,余三焦為陽氣之父,屬腑,心包為陰血之母,屬臟,二者一陽一陰,一腑一臟,互為表里,同為相火,分寄歸于壬癸[12]。金代何若愚《子午流注針經》載:“此二經尊重,不受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氣血養(yǎng)育,故只言十經?!雹谖遢斞ㄅ涞刂В远ㄩ_穴。地支十二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戌屬陽;丑、卯、巳、未、酉、亥屬陰?!鹅`樞·壽夭剛柔》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審之陰陽,刺之有方,……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奔{甲法以“陽日陽時開陽經穴,陰日陰時開陰經穴”的原則達到人與天時相應。鄭老按照上述原則提出:陽經按陽時開穴,陰經按陰時開穴,即子(丑)開井、寅(卯)開滎、辰(巳)開輸、午(未)開經、申(酉)開合、戌(亥)開納。
比如,甲日庚午時在納甲法中屬閉時,無穴可開,然按照鄭氏補穴法,可補穴為陽溪,具體思路如下:甲日屬陽,時干之庚屬大腸經,午時為陽時,開經穴,故可開大腸經之陽溪。按照上述原則,納甲法24時閉穴具體補穴如下:甲(巳)日庚午時開陽溪、壬申時開委中,乙(庚)日辛巳時開太淵、癸未時開復溜,丙(辛)日壬辰時開束骨、甲午時開陽輔,丁(壬)日癸卯時開然谷、乙巳時開太沖,戊(癸)日甲寅時開俠溪、丙辰時開后溪、己未時開商丘、辛酉時開尺澤。以地支配陰陽,子、寅、辰、午、申、戌屬陽;丑、卯、巳、未、酉、亥屬陰,因此,鄭氏補穴法完全符合“陽日陽時開陽經穴,陰日陰時開陰經穴”的原則。
4.2 單氏補穴法單玉堂老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一四二五三〇規(guī)律納穴法”是目前比較公認的補穴法,并已被納入全國高等醫(yī)藥院?!夺樉闹委煂W》教材[13]?!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眴卫涎辛暋饵S帝內經》相關原文后指出,解決變閉穴為開穴的重點在于“六六為節(jié)”[14]?!鹅`樞·衛(wèi)氣行》又曰:“陽盡于陰,陰氣受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故衛(wèi)氣之行始于腎,再依次注于心、肺、肝、脾,再復注于腎。單老認為,人體營衛(wèi)之氣的運行是由相克到相生,先有克而后有生[15],所以五輸穴的相生順序也是由“井、經、滎、合、輸”的五行反克規(guī)律演化而來的,且“六時”之順序亦按照五行反克規(guī)律演化而來,具體為:六甲(甲戌、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六乙(乙酉、乙亥、乙丑、乙卯、乙巳、乙未)……六癸(癸亥、癸丑、癸卯、癸巳、癸未、癸酉)。用數字表示五輸穴及納穴的順序,井一、滎二、輸三、經四、合五、納〇,再以六時配六穴,即六甲配膽經的五輸穴及納穴,六乙配肝經的五輸穴及納穴……六癸配腎經的五輸穴及納穴。從井穴開始,以井(一)、經(四)、滎(二)、合(五)、輸(三)反克的順序相配,最后在加上納穴(〇),使閉穴變?yōu)殚_穴。
比如:甲日甲戌時開膽經井穴之竅陰,后按順序甲子時開膽經之經穴陽輔、甲寅時開膽經之滎穴俠溪、甲辰時開膽經之合穴陽陵泉、甲午時開膽經之輸穴足臨泣、甲申時納三焦之液門。膽為陽,井穴足竅陰屬金、陽輔屬火、俠溪屬水、陽陵泉屬土、足臨泣屬木,其順序與五行反克法相符,依次為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最后納穴屬水,為水生木,有穴生經,他生我之意[16];原納甲法中甲戌、甲子、甲辰、甲申四時正好與上述方法所開之穴相同,故使用單氏“一四二五三〇規(guī)律補穴法”去衡量子午流注納甲法也是合理的。按照單氏補穴法,納甲法24時閉穴具體補穴如下:甲(巳)日庚午時開陽溪、壬申時開委中,乙(庚)日辛巳時開經渠、癸未時開太溪,丙(辛)日壬辰時開昆侖、甲午時開足臨泣,丁(壬)日癸卯時開然谷、乙巳時開太沖,戊(癸)日甲寅時開俠溪、丙辰時開后溪、己未時開商丘、辛酉時開尺澤。
4.3 其他補穴法張國馨[17]提出“一〇三五二四規(guī)律”補穴法,屬于將單氏補穴法反克規(guī)律改為正推,具體補穴完全與單氏相同。范江涌[18]提出“日干值日流注合日取穴”的原則,其認為,“甲與己合”并不是指甲日與己日相合,而是甲干值日流注范圍與己干流注范圍相合,即按照日干流注范圍,甲日甲戌時至甲申時與己日乙巳時至乙卯時按照時辰相配,己干值日閉穴時辰可取甲干值日開穴時辰之腧穴,則甲、己兩值日的十一個時辰恰好可以互補,即可補充閉時之開穴。顧光氏所提出的補穴法,目前尚未查閱到具體的文獻論述,只是在相關文獻中有所提及[17-19],其補穴法是在納子法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周”之閉穴取十二地支所主經脈的子穴,“再周”之閉穴取十二地支所主經脈已過之經的母穴。方曉麗等[20]提出“相生相克開穴法”,是以閻明廣《子午流注針經》所論述的納甲法為基礎,遵循五行生克之規(guī)律,采用“相生開經、相克開穴”的方法,使閉穴變?yōu)殚_穴。朱勉生教授提出的時空針灸所包含的納甲法理論認為,若遇閉穴之時,可選擇值日經的原穴作為替代,以彌補納甲法的不足[21]。
經過眾多醫(yī)家的研究,納甲法已經得到相對完善的補充,在臨床中也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但子午流注理論是以五運六氣等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為基礎而發(fā)展的,哲學性的思維直接進入到經驗、理論的層次,忽略了臨床具體實踐,因此,由于各醫(yī)家哲學思維的不同,其取穴也存在一定的差異[22]。李梴所提出的“合日互用”原則來源于五運六氣理論,得到眾醫(yī)家的認可,在《普濟方》《醫(yī)宗金鑒》等經典著作中也有相應的記載。以納子法作為納甲法補穴的方法并未被大家所接受,即使有相關實驗報道了納子法的有效性,但由于其理論的關聯(lián)性太過牽強,此法有待商榷。鄭氏補穴法與單氏補穴法亦有所區(qū)別,分析兩法可發(fā)現(xiàn),閉穴12個時辰,有8個時辰的閉穴是相同的,即庚午(陽溪)、壬申(委中)、癸卯(然谷)、乙巳(太沖)、甲寅(俠溪)、丙辰(后溪)、乙未(商丘)、辛酉(尺澤);其余4個時辰:辛巳(鄭:太淵、單:經渠)、癸未(鄭:復溜、單:太溪)、壬辰(鄭:束骨、單:昆侖)、甲午(鄭:陽輔、單:足臨泣)有所差別,所以此兩法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有學者提出使用鄭氏補穴法去衡量徐氏納甲法的開穴,則兩者互相矛盾,而單氏完全符合原納甲法之開穴,由此認為鄭氏補穴法存在不合理之處[16]。亦有學者認為,單氏補穴法與張氏補穴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23]。但范江涌則反對“本時天干”為主的互用原則[18],其提出的“甲干值日流注范圍與己干流注范圍相合”的觀點為納甲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顧氏補穴法雖遵循氣血流注的規(guī)律,與納子法“迎而奪之,隨而濟之”的補母瀉子法有所差別,但仍不符合納甲法的相關取穴原則。方氏補穴法基于閻氏納甲法而來,因此,閻氏納甲法原有之開穴與方氏補穴均較徐氏納甲法及上述補穴有所差別,但仍符合納甲法之開穴原則,體現(xiàn)子午流注經脈氣血循環(huán)如環(huán)無端的基本特點。
綜上所述,古今針灸醫(yī)家對納甲法的研究及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個人對子午流注、五行生克等理論的理解不同,推導之方法不同,所得開穴也不盡相同,不可妄加評論,其臨床療效還需進一步的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