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廉亭
腦-機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1],有時也稱“大腦端口(direct neural interface)”或者“腦機融合感知(brain-machine interface)”,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電子信息設備之間創(chuàng)建的直接連接,實現意念控制的幫手。這一概念其實50 年前早已有之,但直到20 世紀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有階段性成果出現[2]。這一新成果技術的開發(fā)在神經系統(tǒng)某些疾病的應用,將造福于病人。
我雖不是人工智能專業(yè)人士,但從神經病學臨床角度看,個人認為“腦-機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的譯名不準確,譯為“腦-機連通”或“腦-機信息互通”比較合適。其理由有:
①譯為“腦-機接口”是靜態(tài)、機械的,就好像是凸凹(公母)螺絲一樣,沒有體現出腦-機有相互傳遞腦與外界電子設備信息的功能,此譯名是計算機專業(yè)的稱謂。
②“腦-機連通”或“腦-機信息互通”是動態(tài)的,且非單純、非機械的接口,表示把腦的功能信息、生物電信號可以向外傳遞到體外電子儀器沒備上,幫助臨床診斷;也可以把外界電子信息傳遞到腦,指令腦某種功能起動,尤其是高端蕊片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腦-機連通”開辟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③中國《辭?!穼Α敖涌凇钡亩x:計算機系統(tǒng)中兩個不同特性部分的緩沖交接部分,可分為硬件接口和軟件接口兩種[3]。是機械的,沒有反映功能、信息傳遞連接或腦-機間信息互相傳遞功能。
④根據《百度百科》對“連通”[拓撲連通(拓撲學概念)]的解釋是:互相連接起來,相互有聯(lián)系[4]。
因此,我建議把“腦-機接口”改譯為“腦-機連通”或“腦-機信息互通”。
當否?懇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