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英
(新豐縣回龍鎮(zhèn)公共服務中心,廣東 韶關 511190)
廣東省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紋枯病等,蟲害主要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韶關市位于廣東省北部,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溫度21 ℃,年平均降雨量1 700 mm,全年無霜期較長,當地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有效防控水稻病蟲害,當地農戶使用了大量的化學農藥,既造成農藥殘留、害蟲天敵數量減少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嚴重,又導致水稻生產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在保護環(huán)境和確保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蟲害是當前韶關市植保人員的首要任務。
自2006年全國植保工作會議上提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以來,我國在病蟲害防控工作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對主要病蟲害優(yōu)先采取可以起到預防作用的措施或方法,因地制宜,在科學的管理方法下保護作物不受病蟲害的侵襲,將病蟲害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在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中,農戶也應始終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防控理念,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力度,實現病蟲害防控由化學農藥依賴型向綠色防控方向轉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農業(yè)安全生產。
綠色防控的目標是除了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給水稻產量和品質帶來的危害之外,有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2.1.1 選用抗病蟲水稻品種。為了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應大力推廣和種植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韶關市屬于粵北地區(qū),稻瘟病、紋枯病及三化螟發(fā)生較為嚴重,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較輕。因此,當地農戶選擇水稻品種時,應先考慮其抗稻瘟病、紋枯病及三化螟的能力。例如,近年來韶關市引進、推廣了一批新品種,其中常規(guī)稻品種19香對稻瘟病抗性一般,對稻瘟病、紋枯病及三化螟抗性較好的水稻品種有五山絲苗、五豐優(yōu)615、五優(yōu)308和超優(yōu)2000等。同時,農戶需定期輪換種植不同的水稻品種,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
2.1.2 降低蟲源基數。早稻、晚稻收割完成后,采取秸稈還田并噴施稻稈腐殖液或秋季翻地和春季灌溉等方式,及時處理稻田中的稻草和稻樁,能有效降低稻草中的蟲源基數。目前,韶關市水稻種植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yè),這就導致水稻殘茬較高,在水稻稻樁中存在害蟲越冬現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化螟。因此,農戶需要在水稻三化螟化蛹高峰期對綠肥田、冬閑田等進行翻耕、灌深水,以控制越冬蟲源基數。調查發(fā)現,當地3月初和7月底為越冬螟蟲化蛹高峰期,故認為3月初和7月底是翻耕滅蛹的最佳時間。采用深翻、灌深水等滅蛹措施,不僅可以破壞害蟲的活動場所,大幅度降低蟲源基數,而且不會破壞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深翻、灌深水具體方法:在三化螟化蛹高峰期,及時翻耕并灌深水滅蛹,水深5~10 cm,浸泡三四天后排干,能殺死50%以上的老熟幼蟲和蛹。
2.1.3 加強田間管理。一是采取合理的輪作方式。韶關市水稻輪作方式以水旱輪作為主(如玉米、辣椒、茄子與水稻輪換種植),同時可以采取種養(yǎng)結合的方式(如稻鴨共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二是合理密植。根據種植水稻品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一般控制在18萬~26萬穴/hm。同時,大力推廣寬窄行和寬行窄株等栽培技術,提高田間的通風透光性,可以有效預防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fā)生。三是培育健壯苗。根據早稻和晚稻的不同選用合適的品種,其中早稻主要選用中、遲熟品種。相鄰稻田統一播種、統一移栽,避免由于生長階段不同而發(fā)生病蟲害遷移情況。播種時盡量使水稻生育期避開多雨天氣、害蟲高發(fā)期等。四是科學進行水肥管理。農戶應增施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合理控制氮肥施用,可推廣應用水稻“三控”施肥技術??茖W灌水,注意避免水稻貪青,返青期田間水層宜淺。采取多次輕曬的方式,提高田間有效分蘗率,促進水稻苗長勢健壯,提高水稻的抗病害能力。
2.2.1 性誘劑誘殺技術。在性誘捕器和專用性誘芯中放置性誘劑誘捕稻縱卷葉螟與三化螟雄性成蟲,擾亂害蟲交配,減少螟蟲交配產卵量,從而減少蟲源。誘捕器放置時間一般是早稻在4月底至5月、晚稻在插秧后,每667 m放置稻縱卷葉螟性誘捕器2臺、三化螟性誘捕器1臺,或在田埂邊每隔100 m懸掛1臺誘捕器。在防治過程中,為保持性引誘劑的效用,每周需要向誘捕器中加入少量洗衣粉水,根據水稻生長高度及時調節(jié)誘捕器的放置高度,每月更換1次誘芯。
2.2.2 燈光誘殺技術。燈光誘殺技術主要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田間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成蟲,減少蟲口基數。殺蟲燈每2.0~3.3 hm安裝1盞,連片安裝,距地面高度1.2~1.5 m為宜,每3~5 d清理1次。結合害蟲的高發(fā)期,殺蟲燈安裝時間宜在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建議采用智能光控的殺蟲燈。與傳統的防控技術相比,使用殺蟲燈環(huán)保、無毒,而且防控效果較好。
2.3.1 利用害蟲天敵。通過保護害蟲天敵,維護田間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可有效降低防控成本,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水稻病蟲害的天敵種類較多。經觀察發(fā)現,韶關市水稻害蟲的主要天敵有稻田蜘蛛、絨繭蜂、瓢蟲和赤眼蜂等。例如,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的天敵主要是赤眼蜂,結合當地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的發(fā)生情況,在其羽化初期至成蟲始盛期,選擇陰天人工釋放赤眼蜂,每667 m釋放密度以1萬只為宜,每667 m設置5~8個釋放點,4 d左右釋放1次,可以有效控制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的種群數量,防控效果較為明顯。
2.3.2 稻鴨共育控蟲技術。稻鴨共育控蟲技術是一種既能有效防控病蟲害,又能增加農業(yè)收入的控蟲技術,可以實現水稻種植和稻田養(yǎng)殖業(yè)雙贏,屬于生態(tài)型綜合農業(yè)技術,適宜應用在有機稻生產中。大田水稻植株進入拔節(jié)期后,在稻田飼養(yǎng)一定數量的雛鴨,密度控制在50~100只/hm。通過鴨群的取食和活動,減少田間害蟲數量,減輕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害的發(fā)生程度,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鴨子排泄物能增加稻田的有機肥含量,滿足水稻生長對肥料的需求,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在水稻孕穗末期需將鴨子趕出稻田,防止其吃掉水稻。
2.3.3 利用生物藥劑防治。推廣應用生物藥劑,可有效減輕環(huán)境污染,提高稻米品質,實現水稻無公害化生產。我國研制并推廣的生物藥劑有春雷霉素、井岡霉素、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苦參堿和枯草芽孢桿菌等。春雷霉素和枯草芽孢桿菌可有效防治稻瘟病,井岡霉素可有效防治稻紋枯病,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可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和水稻三化螟等。生物藥劑需要避開高溫干旱時期使用。
在水稻生產中,韶關市農戶常用的生態(tài)調控技術主要如下。一是在稻田機耕路兩側種植誘蟲植物。將螟蟲成蟲誘集在誘蟲植物上產卵,避免螟蟲成蟲在水稻上產卵,以此降低螟蟲數量。例如,在稻田機耕路兩側種植香根草,種植叢間距約為4 m,能獲得良好的誘殺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螟蟲對水稻的危害。二是在田埂上種植顯花植物,如大豆、蠶豆、芝麻等,為稻田蜘蛛提供棲息、繁殖和越冬、越夏場所。三是在田埂上保留禾本科雜草。禾本科雜草可以為害蟲天敵提供棲息場所,充分發(fā)揮稻田生態(tài)系統的自然控制作用。四是改變農事操作時間。如提前做好育秧、移栽、插秧等工作,有效避開水稻病蟲害高發(fā)期,減少病蟲害的侵襲。
2.5.1 水稻種子化學處理。水稻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化學處理,能有效降低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程度。例如,早稻采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倍液浸種24 h,可以預防稻瘟病,氣溫偏高時可適當減少浸種時間,但不能少于12 h;晚稻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浸種12 h,可有效預防稻飛虱。晚造直播稻可采用種子包衣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水稻苗期病蟲害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2.5.2 科學安全用藥。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中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而是不能過量使用中高毒農藥。在水稻病蟲害防控的關鍵時期,農戶應科學、安全使用化學農藥,盡量選擇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環(huán)境友好型化學農藥,同時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且需要輪換用藥,避免因病蟲害產生抗藥性而降低防控效果。
例如,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 d,可將適量的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2%阿維菌素乳油、20%噻菌銅懸浮劑混合兌水噴施,能有效預防水稻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三化螟等病蟲害。在韶關市水稻病蟲害防控中,一般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施藥預防病害,如果抽穗期遇到陰雨天氣,則需注意預防稻瘟病的發(fā)生;蟲害防控應以預防主害代為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均發(fā)生在水稻3葉抽出至破口抽穗期,應根據不同蟲害在分蘗期、抽穗期的防治指標和最佳防治蟲齡進行藥物防治。注意蟲害較輕時采用生物藥劑,嚴重時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huán)境友好型化學農藥,以降低農藥殘留量,提升水稻品質。
通過對比發(fā)現,韶關市在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中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后,藥劑防控次數由以前的每季5次減少至每季3次,農藥用量由原來的12 kg/hm減少至7 kg/hm,扣除綠色防控成本后,水稻生產成本比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之前節(jié)省了220元/hm左右,同時水稻產量增加了5.5%左右。由此可見,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韶關市通過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了水稻的農藥殘留,保證了水稻品質。同時,改善了水稻田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尤其是田間有益生物(如稻田蜘蛛、赤眼蜂)的數量增加了2.1~3.0倍,生態(tài)效益比較明顯。
在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中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實現化肥、農藥減量與農業(yè)提質增效,而且能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提升稻米品質和產量,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由于韶關市水稻種植多為分散種植,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難度較大,因此,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水平低。為加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力度,筆者總結出操作簡單、效果較好、價格低廉且適于當地推廣應用的綠色防控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水稻種植,從整體上提升當地水稻種植效益,以促進韶關市農業(yè)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