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紅梅(江蘇省泰州靖江外國語學校)
★ 品味《孤獨之旅》一書中景物蘊藏的無限深意和簡潔精練的語言是十分有趣的,走進小說,拉近讀者與主人公的距離,貼近人物內(nèi)心,感受杜小康和父親杜雍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變化。當然,需要重點解讀的還是杜小康心靈成長之旅,引導學生理解少年杜小康的內(nèi)心情緒變化,找尋物外之物,解讀人物之情。
鴨是全文不可或缺的物象,從開頭家里獨生子杜小康“只好跟著父親杜雍和去放鴨”,到結尾杜小康興奮地大喊:“蛋!爸!鴨蛋!鴨下蛋了!”鴨貫穿全文。鴨群由在水面上歡快游動,不時朝天空叫上幾聲,到夜晚圍住主人的小船,看到主人在船上才能安心入睡,鴨群的不安行為和恐懼心理也是杜小康和父親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由一開始的迷茫、故作淡定到有些許恐慌。鴨子的成長也是少年的成長,鴨子們在陌生的區(qū)域一開始還有些興奮,看著廣闊的天地和尚且未知是否可以依賴的主人,它們逐漸失去了自由嬉戲的心。畢竟鴨群沒有蝸牛般可以隨身攜帶的“房子”,有的只是兩只小腳,踏在這荒無人煙的蘆葦灘,不由得通過行動將對未知大自然的敬畏心理展現(xiàn)出來。而鴨子逐漸變得肥碩,變得羽毛亮麗,也是杜小康身心成長的另一種體現(xiàn)?!傍唫円查L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言外之意就是,杜小康成了真正的大人,少年的青澀稚嫩一點點褪去,大人的成熟穩(wěn)重逐漸展露出來,讀者在看到鴨群壯大背后杜小康的變化時感到欣慰。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綠色的無邊無際的蘆葦“屏障”鋪天蓋地,似乎要把人“包裹”起來,如影隨形,令人窒息,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為杜小康眼中的遙遠之物。”離開了熟悉的油麻地后,杜小康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和膽怯。然而當杜小康習慣了這種單調(diào)、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樣的綠色蘆葦蕩就不再恐懼了。蘆葦蕩未變,是人心變了。當杜小康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去面對未知的一切時,外界的“可怖”陌生景象就不那么重要了。
杜雍和撐著船將鴨子趕往遠方,船將漂到何處?我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船如浮萍一樣,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船行駛在茫茫的水面上,無所依恃,杜雍和父子的命運就像這隨波漂流的小船一樣,沒有退路,前方未知,能控制的只有前進的快慢。小船承載著杜雍和父子的無奈與迷茫,同時,船漂泊的終點也有可能連接著希望。
空曠的天空、陌生的水面把一個14歲的孩子杜小康帶到了“與世隔絕”之地。沒有人煙,沒有熟悉的油麻地,也沒有昔日的老師、同學、母親,有的只有故作鎮(zhèn)定的父親和弱小的鴨群。杜小康在這片不屬于自己的天空聽著鴨群的叫聲頓感寂寥,覺得自己毫無歸屬感,直到他在暴風雨后找到鴨群,看到“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時,他再看那藍色的“異鄉(xiāng)”天空,才感覺有了底氣。
暴風雨的沖擊是十分強大的,對于鴨群有著毀滅性的打擊,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本來平靜的畫面打破,“雷聲已如萬輛戰(zhàn)車從天邊滾動過來……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在這樣恐怖的環(huán)境下,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曾經(jīng)那個一害怕就躲到父親背后的少年已經(jīng)在暴風雨中獲得了成長,杜小康不顧危險緊緊跟隨著受驚的鴨群,不再彷徨,他冷靜又堅毅地追隨著內(nèi)心的方向,做著自己該做的事,表現(xiàn)出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與暴風雨搏斗使他早熟、獨立,迅速成長起來。暴風雨雖是一次不“討喜”的磨難,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將杜小康磨煉成了一個堅強勇敢的小大人,在經(jīng)受住暴風雨洗禮后,少年的眼神中多了一絲堅毅。
看著一落千丈的杜家,遠離熟悉的故居,年僅14歲的孩子在面對與父親一起放鴨的抉擇時是抗拒的,這是身體上的抗拒。從小家境富裕,衣食無憂,過著富足生活的少爺,一下子遭遇了如此心酸的經(jīng)歷,從物質與生活的頂峰陡然跌入底層。如此不幸的杜小康沒有放過鴨,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同時心理上的抗拒又使他很難邁出第一步,畢竟自己的生活全被打亂,對前路的迷茫和對未知的恐懼已經(jīng)爬上了杜小康的眼梢,最重要的是那份隨時存在的孤獨感無法抹去、無法減輕,只能任由它發(fā)酵。隨著時間的推移,杜小康越發(fā)能感受到陌生的孤獨、與世隔絕的孤獨、單調(diào)的帶著空虛情感的孤獨和近乎絕望的孤獨,這一切令他抓狂、麻木,最后又清醒……鴨子有水便能歡快起來,但他不是鴨子,他無數(shù)次想過退縮,也在夢中因與母親相見驚醒,他能緩解緊張和壓力的辦法就是哭,哭完之后發(fā)現(xiàn)事情仍然沒有解決,于是他也逐漸轉變了心態(tài)。
生活的磨煉帶給杜小康超乎同齡人的成熟與穩(wěn)重,使原本幼稚的他褪去了青澀的外表,長出了豐滿的“羽翼”,足以保護鴨群,幫助父親,有責任心且冷靜,能夠平靜地面對生活的苦難,坦然面對一切挫折。杜小康也從躲避問題變成了直面問題。暴風雨的洗禮是自然界的磨難,也是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突發(fā)情況。“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少年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回家休息,而是帶著追鴨的一臉傷痕,堅毅又果斷地肩負起新的責任?!八蘖似饋恚⒉皇潜?。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边@時的少年已經(jīng)不是被嚇哭、被愁哭,這次的哭是杜小康完成蛻變、走向成熟的一次外化表現(xiàn)。
杜小康的成長有偶然性的因素,苦難是催化劑,但他的成長又是必然的,不把苦難壓倒,就被苦難吞噬。孤獨侵入了他的外殼,但無法吞噬他不屈的靈魂,孤獨鑄就了他堅強的意志,加固了他可貴的精神。此時的杜小康已經(jīng)不需要“扮演”一個令人羨慕的富家子弟來證明自己了,他已經(jīng)成長為有想法、有信心、敢于直面困難、心懷希望的少年,這是單屬于他一個人的精神財富,能讓他更加堅韌。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在文中杜小康的母親只出現(xiàn)在夢中,是個單薄的形象,因此父親的參與顯得格外重要。他是參與者,也是陪伴者。身為一個大家門戶的頂梁柱,杜雍和家里物質財富豐厚,但家境一落千丈沒有出路。沒有一個家長希望孩子遭受這樣的苦難,但是現(xiàn)實過于殘酷,雖對兒子有著深沉的愛,但杜雍和已經(jīng)找不到其他方法,只能依靠那群鴨子,只能做一個無奈的守護者。投資失敗后,他帶著對財富的渴望和之前財富帶給他的優(yōu)越感,帶著兒子來到蘆葦蕩,幾百里外的蘆葦蕩是那么廣闊,廣闊得連他都有些害怕了,但是在孩子面前也只能故作鎮(zhèn)定。與此同時,父子二人逐漸變成了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杜雍和愁于無法爬到以前高高在上的位置,苦于只能通過放鴨來維持生計,迷茫于朦朧迷霧般的未來,習慣于只有兒子、鴨群、蘆葦蕩的孤獨寂寞。
物外之物是物象的內(nèi)涵,人物之情是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來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弱小的鴨群、浩蕩的蘆葦、漂蕩的小船、陌生的天空和兇殘的暴風雨,無疑都給杜小康帶來了巨大的恐慌,但是渺茫的希望之光沒有熄滅,小小少年最終得到了迅速成長,不再是那個只會退縮哭泣的孩子了。杜雍和也在僅有的希望中得到了一絲安慰,與兒子共同奔赴明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