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鵬 張繼平 張印濤
【摘要】成都天府機場軟弱土厚度分布不均,填方高度不一,飛行區(qū)局部原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沉降收斂緩慢。為評價預應力管樁對沉降緩慢區(qū)軟弱土處理的適用性、確定地基處理方案,開展了預應力管樁單樁承載特性現(xiàn)場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預應力管樁單樁豎向承載力較高、樁身完整性好、質量可控,適用于原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軟弱土的加固處理。同時,現(xiàn)場試驗為后續(xù)正式工程確定預應力管樁施工工藝和參數(shù),制定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標準等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軟弱土;預應力管樁;單樁承載力;現(xiàn)場試驗
【中圖分類號】 TU473.1+1????????? 【文獻標志碼】 A
預應力管樁(以下簡稱"管樁")根據(jù)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和主筋配筋形式可分為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簡稱 PHC 管樁)、混合配筋管樁(簡稱 PRC管樁)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簡稱 PC管樁)[1]。管樁地基具有沉降變形小、質量易控制、施工速度快等優(yōu)點,在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公路等領域已廣泛應用[2]。
針對軟弱地基管樁單樁的承載特性和施工工藝亦有較多的研究。劉文慶[3]對 PHC管樁處理后的高速公路軟弱地基進行了沉降計算,驗證了其滿足規(guī)范要求;李文勇等[4]采用數(shù)學模型對安慈高速軟土地基管樁單樁極限承載力進行了預測,并與靜載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張聰[5]通過理論分析和數(shù)值模擬,結合現(xiàn)場載荷試驗,對超長 PHC管樁的豎向荷載傳遞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謝澤華等[6]對管樁加固沿海高速公路軟土地基進行了設計計算,并結合數(shù)值模擬和現(xiàn)場載荷試驗,驗證了管樁加固軟土的有效性;宋文濤[7]針對管樁處理某高速公路軟土路基的研究表明,管樁在施工中會出現(xiàn)樁身開裂、棱角掉落、樁位偏斜等質量問題,施工前需提出防治措施,確保管樁的施工質量。
上述關于管樁的研究,均是針對特定區(qū)域的軟土進行的,因不同地區(qū)軟土性質、施工環(huán)境等均存在差異,特別是將管樁作為復合地基處理軟弱土,在機場道面區(qū)中的應用較少[8],缺乏可參考的經驗資料。在進行大面積地基處理前,需通過現(xiàn)場試驗判斷其適用性,驗證設計參數(shù),確定檢測指標等。本文通過現(xiàn)場試驗,評價管樁處理軟弱土的適用性,并為后續(xù)正式工程確定管樁施工工藝和參數(shù),制定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標準等提供依據(jù)。
1工程背景
成都天府機場本期飛行區(qū)工程包括新建西一、東一、北一跑道及相應的滑行道及站坪。工程場區(qū)屬淺丘寬谷地貌,場地高程大部分在420~470 m之間。場區(qū)內沖溝發(fā)育,沖溝面積占場區(qū)總面積的26.5%,沖溝內分布厚薄不均的軟弱土,軟弱土最厚達14.4 m,是沉降的主要地層。同時,填方區(qū)填方高度變化較大,下伏軟弱土容易產生不均勻沉降。
為減少工后沉降和工后差異沉降,飛行區(qū)道面影響區(qū)大面積采用以排水固結為主的碎石樁+塑料排水板地基處理,在充分利用填方荷載預壓的同時,還進行了堆載預壓處理,以加速地基施工期沉降。因部分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受場地條件影響,堆載預壓受限,施工期監(jiān)測資料顯示,上述區(qū)域沉降收斂緩慢,為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需提前確定地基處理加固方案。因此,開展了管樁處理軟弱土單樁承載特性現(xiàn)場試驗。
2試驗方案
2.1試驗位置及概況
現(xiàn)場試驗位于擬建道肩區(qū),尺寸為25 m×25 m,原設計采用碎石樁+塑料排水板進行地基處理,填方高度9.8 m,堆載高度5.5 m。地基處理及土石方填筑前,該區(qū)域典型鉆孔揭露地層情況如下所述。
第①2層素填土:層底高程429.91 m,層厚0.6 m, 主要由黏土組成。第④1層粉質黏土:層底高程420.71 m,層厚9.2 m,軟塑。第⑧2層強風化泥質砂巖:層底高程417.31 m, 層厚3.4 m, 屬極軟巖。第⑨3層中等風化砂巖:層底高程414.01 m(勘察孔底底),層厚3.3 m,強度高。其中,軟弱土層為④1層軟塑狀粉質黏土,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見表1。
2 .2試驗設計方案
現(xiàn)場試驗用管樁為 PHC400AB95型預應力管樁,樁間距1.8 m,正三邊形布置,樁端進入強風化巖層不小于1 m。樁頂設置樁帽,采用 C25水泥混凝土現(xiàn)澆,樁帽尺寸1.0 m ×1.0 m,厚度0.4 m。
成樁后通過樁身低應變試驗判別樁身完整性,并對同一根樁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測試其單樁豎向承載力。
3現(xiàn)場施工及測試
3.1現(xiàn)場試驗施工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和規(guī)范要求,初定管樁現(xiàn)場試驗主要施工工藝:
(1)樁頂高程(基底開挖高程)。為避免預制樁施工對后續(xù)管線帶來不利影響,綜合地勢設計標高、管線底標高及樁帽高度,確定現(xiàn)場試驗樁頂標高為435.0m。
(2)成樁工藝。采用錘擊法,收錘標準采用貫人度控制為主,樁長控制為輔,最后3振(每振10擊)每陣的貫人度不大于20 mm/10擊。
(3)接樁。采用E4303型焊條分2層焊接,焊后自然冷卻不少于8 min。
(4)截樁。采用鋸樁器將截樁線以上的樁體裁截。為驗證施工工藝參數(shù)的可行性和施工機械的場地適應性,先選取1#、14*2個樁位開展了試樁。試樁完成后,1"樁總錘擊數(shù)為543擊,人土深度15.5 m(樁端高程419.5 m),最后1m錘擊數(shù)163擊,最后3振(每振10擊)貫人度分別為20 mm、19 mm、18 mm。14* 樁總錘擊數(shù)為522擊,人土深度15.8 m(樁端高程419.2 m),最后1 m錘擊數(shù)178擊,最后3振(每振10擊)貫人度分別為20 mm、20 mm、19 mm。
臨近勘察鉆孔(編號XK3159 ,見第1.1節(jié)所述)顯示,試樁位置420.71 m高程處為強風化泥質砂巖,417.31 m高程處為中等風化砂巖。按照成樁后的樁端高程、詳勘鉆孔資料,1#、14 *樁端分別進入強風化泥質砂巖1.21 m.1.51 m。由此可見,按照以上試樁工藝進行試驗,采用錘擊法成樁工藝,以最后3振每振貫人度不小于20mm作為成樁控制參數(shù),施工后樁長能夠達到設計要求。
隨后,現(xiàn)場試驗按照試樁驗證后的管樁成樁工藝及參數(shù)開展了正式施工,為保證成樁質量,施工時加設了樁尖。管樁日均施工10根,施工完成后,實際樁長為12.8~16.8 m。
3.2原位測試
管樁施工完成約1個月后,選取代表性的8根樁,進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以下簡稱“靜載試驗",并分別在靜載試驗前后對同一根樁進行樁身低應變試驗。
3.2.1靜載試驗
3.2.1.1試驗方法
按照JGJ106-2014《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9]進行靜載試驗,主要步驟:①清理場地及樁頭,儀器就位;②分級施加荷載,第--級荷載為600kN,隨后每級荷載增加300~3000 kN,共9級;③每級加載后,按第5 min、15 min、30min、
45min.6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樁頂沉降量穩(wěn)定后再施加下一級荷載;④當荷載-沉降(Q-s)曲線上有可判定極限承載力的陡降段且樁頂總沉降量超過40 mm,或第n+1級荷載下的沉降與第n級荷載下的沉降之比不小于2且經24 h尚未達到穩(wěn)定時,終止加載;⑤分級卸載并測讀沉降量。
3.2.1.2試驗結果
繪制Q-s曲線,見圖1。由圖1可見,Q -s曲線無明顯陡變段,呈緩變形,取沉降量為40mm時對應的荷載值為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將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除以安全系數(shù)2,即可得到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及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見表2。
由表2可見,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為2 400~2 813 kN,平均值為2 594.5 kN,標準差為133.3 kN;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1 200~1 407 kN,平均值為1 297.5 kN,標準差為66.7 kN。
3.2.2樁身低應變測試結果
按照JGJ 106 - 2014《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9]采用基樁動測儀進行低應變試驗,以測試樁身完整性,并判定樁身缺陷程度及位置。靜載試驗前、后樁身低應變測試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靜載試驗前后樁身完整性類別均為1-II類,除111"樁靜載試驗前其完整性類別為I類,靜載試驗后其完整性類別為II類外,其他樁靜載試驗前后樁身完整性類別未發(fā)生變化。II 類樁樁身缺陷位置在2.99 ~4.63 m之間,靜載試驗后缺陷位置較靜載試驗前位置偏上。
4討論
4.1施工工藝討論
現(xiàn)場試驗所用管樁屬于高強度剛性樁,管樁為工廠化預制,樁端穿透填筑體及軟弱土層進入持力層,達到加固軟弱土的目的。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情況和記錄,對管樁施工分析:
(1)當土石方填筑高度較大且填筑體內存在堅硬巖石料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管樁沉樁慢,施工困難的情況,在大面積施工時,可增設樁尖,必要時輔以引孔措施,以提高沉樁能力,加快施工速度。
(2)錘擊法沉樁工藝不可避免產生振動,處理區(qū)周圍存在需要保護的既有設施時,需考慮一定的安全距離,或改用靜壓法沉樁工藝進行施工。
(3)管樁日均施工10根,施工速度快,工期可控。
4.2原位測試結果討論
4.2.1單樁豎向承載力
由靜載試驗結果可見,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均達到1200 kN以上。同時,Q-s曲線呈緩變形,在最大試驗荷載3000 kN情況下,樁身及地基土破壞特征不明顯,取樁頂沉降量為40 mm對應的荷載作為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亦偏于安全[10]。
4.2.2樁身完整性
由低應變試驗結果可見,靜載試驗前后樁身完整性類別均為 I-I類,符合規(guī)范要求,靜載試驗基本未對樁身產生破壞性影響,管樁質量可控。除111#樁外,其他樁靜載試驗前后樁身完整性類別未發(fā)生變化。111#樁靜載試驗前其完整性類別為 I類,靜載試驗后為 I類,在所有測試樁中,該樁單樁豎向承載力最大,而樁長稍短,可能的原因為:本工程填筑體為土石混合料,局部存在一定的不均勻性,該樁處的填筑體中巖石料占比較其他區(qū)域大且可能存在粒徑較大的填料,導致其單樁豎向承載力較大。同時,靜載試驗后該樁缺陷位置距樁頂2.99 m,位于填筑體內,靜載試驗過程中樁身與填筑體發(fā)生相對位移,填筑體內粒徑較大填料造成了樁身缺陷。對于 I類樁,靜載試驗后缺陷位置較靜載試驗前位置偏上,原因是在荷載作用下樁身缺陷發(fā)展變大。
綜上所述,本試驗管樁承載能力較高,質量可控,適用于加固原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域的軟弱土。后續(xù)正式工程應用時,可根據(jù)荷載情況和規(guī)范要求對預制樁布樁方式進行適當調整,如可由間距1.8 m的正三角形布置調整為間距1.8 m 的正方形布置。此外,考慮到場區(qū)條件復雜,在滿足地基沉降等工程要求的條件下[11],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檢測要求可取900 kN。
5結論
本文通過管樁現(xiàn)場試驗,對管樁加固原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軟弱土的適用性和單樁承載特性進行了評價,并確定了管樁施工工藝、提供了制定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標準的依據(jù)。得到主要結論和建議:
(1)管樁單樁承載能力較高,樁身完整性好,質量可控,施工速度較快,適用于原碎石樁+塑料排水板處理區(qū)軟弱土的加固處理。
(2)正式工程應用時,可適當優(yōu)化管樁布置形式,由正三角形調整至正方形;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檢測要求可取900 kN。
(3)管樁施工采用錘擊法沉樁工藝,收錘標準宜以貫人度控制為主,樁長控制為輔,最后3振(每振10擊)每振的貫人度不大于20 mm/10擊。
(4)大面積施工時,可通過采取設置樁尖、引孔等措施以確保預制樁施工符合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建華建材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技術標準: JGJ/T406-2017[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7.
[2]李軍心.公路軟基處理中靜壓樁優(yōu)化設計研究[J].福建建材, 2018(4):67-68.
[3]劉文慶.PHC管樁在高速公路軟基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 2022(19):113-116.
[4]李文勇,張浩,關宏信,等.軟土地基中預應力管樁荷載-沉降曲線計算[J].交通科學與工程, 2021,37(3):17-21.
[5]張聰.超長 PHC管樁荷載傳遞規(guī)律和沉降計算方法研究[D].河北大學, 2021.
[6]謝澤華,肖侃,譚毅.管樁在沿海高速公路改擴建軟土地基中的應用[J].西部交通科技, 2021(8):42-45.
[7]宋文濤.PHC管樁在高速公路軟土路基處理中的應用[J].交通世界, 2018(36):26-27.
[8]張述濤,陳麗娟.海南博鰲機場跑道道槽區(qū)的軟土地基處理研究[J].路基工程, 2017(3):73-77.
[9]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 JGJ106-2014[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4.
[10]陳桂科.樁基各破壞形態(tài)的靜載試驗曲線特征分析[J].廣東土木與建筑, 2010(11):59-61.
[1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 JGJ79-2012[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