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石之精也”?!墩f文解字》釋為“石之美者,玉也?!睆牡V物學的概念講,玉就是石頭一類,其中分兩種,一是角閃石或透閃石,為“軟玉”,硬度為6~6.5 度,我國羊脂玉屬于此種;一是輝石類,又叫硬玉,硬度為6.75~7 度,如翡翠等。
玉在中國成為文化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它與我國文明史同步。玉之所以作為人類的愛寵,舉勝不敗,一方面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有藥物作用,壯陽補陰,為此英文的軟玉一詞是“nephrite”,源于古希臘語,意思是腎臟。更重要的是,它與我國文化緊密融合在一起。我們的圣人孔子將君子品德比為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重之知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庇谑强追蜃佣Y的思想,也使中國玉器的生命得以綿延,在后來的兩千多年間,儒學盛,則興佩玉、制玉。
中國玉的發(fā)展,從傳統(tǒng)的劃分有三次制玉高峰,即上古、中古、和清中期。上古是指新石器時期至夏、商、周三代,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立雕玉動物;中古是指漢至宋代的玉器,其特點漢時主要是寫實精神的玉雕人物和動物,宋代的仿青銅器造型的玉器;清中期也是乾隆時期,乾隆帝一生光題詠玉的詩就有800 余首,并稱玉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國之德,可想而知當時制玉之盛。
玉之所以珍貴、尊貴主要在于它起初與祀神、禮器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古“玉”字,多以三玉構成,殷墟甲骨文的玉字,還有四個甚至五六個玉字的,并寫成兩個王字?!墩f文解字》中也說,“玉,三玉之連”,玉圭的“圭”字,不是兩個“土”字,而是兩個“玉”字,這是古時祀神用玉,擺在祭臺上的玉,必須是三個至六個疊在一起。從“禮”字的演變也說明這一點:最初祀神用的器皿之名,是“醴”字的右半邊,上半部不是“曲”字,是兩串三連之玉,下面是“豆”字,代表谷粟,后來,組成了主要祭品,于是演變成為現(xiàn)在的“醴”字?!坝瘛焙汀岸Y”字的演變說明,古人祀神是用組合玉器。
而玉器作為一種禮器的制度,進入周朝才完善。什么人戴什么形的玉,有明確的規(guī)定?!吨芏Y》中有“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它是一種身份和權利的象征,入漢以后,這種用玉制度不再被人所重視。
至于玉喪器,也出現(xiàn)比較早,幾乎與玉禮器同時代,其用途一般有二,即隨葬和禮祀。禮祀用玉成為一種體制,是在商代,當時埋玉是祭山川,這種活動叫封禪。封禪者都要把玉或埋在山中,或沉于河下。后來,玉成為祀典六器。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有的諸侯被殺,臣下出于懷念,將作為宗廟神器的玉與主人一同埋入地下,象征國傾業(yè)亡。
玉在我國主要的產地,通常說來新疆的和田玉,陜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遼寧的岫巖玉等,但在上古時期產玉地有所不同,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玉器,是采用帶有云母狀閃亮斑點的透閃石;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玉器,是岫巖玉。到了商代,河南的南陽玉和新疆的和田玉,成為主要的玉器原料,除此之外,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古時也都視為玉。
玉,隨著經濟發(fā)展,人民富裕,以及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現(xiàn)在依然成為人們玩賞的佳品,而且大有越來越普及之勢。至于玉的識別,業(yè)內人士認為,最難是古玉,尤其是上古,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難識難辯,也難得。現(xiàn)文物部門正式記載的紅山玉器出土了300 件。古玉識辨一般均是憑經驗、憑見識,沒有統(tǒng)一的數據可依,但專家認為整體應從四個方面把握,一是質地,二是年代,三是做工,四是出處,具體識辨要具體對待。
玉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里,可以說一直紅火,長盛不衰,連綿7000多年,至今仍熱度不減。而在國外,玉僅是美石玩石而已。國內外反差如此之大,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價值觀的問題,關鍵在于國外看玉是物,而我國將玉注入了一種人文精神,而且不斷發(fā)揚光大,或者說“與日俱進”,由具體變成了抽象。一切美好的人或物都可以用玉來比喻,換句話說玉是美好的象征。比如,說女孩美麗為亭亭玉立,形容人單純?yōu)闈嵃谉o瑕,還有金科玉律、拋磚引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試玉要待三日滿,辯才須等七年期”以及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等成語和典故。很多人百看不厭的《紅樓夢》,就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一塊美玉之中。
由此可見,玉在中國早已不單單是個寶貝事物,而已升華為高貴的精神寄托。所以,人們如此看重,讓玉如此神圣。于是也就有了代代傳承的玉文化、玉精神,人們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的傳統(tǒng)風尚才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