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道奇 左 濤
“膝痹”,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據不完全統(tǒng)計和流行病學調查,患病率占總人口的4%,特別是60~75歲患者中致殘率占53%,對中國老年人群健康影響較大。隨著生活方式結構的改變,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中醫(yī)學把該病癥以“痹證”學說進行辨證分析分型論治,認為風、寒、熱、濕、痰、瘀六淫之邪侵犯人體,勞逸過度、素體虧虛等是機體發(fā)病的主要因素,謹守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施法。現(xiàn)代醫(yī)學臨床診斷根據DR影響檢查進行分型,對病對癥治療。經相關文獻資料查閱,中醫(yī)、西醫(yī)仍沒有對該病癥的良好治療方法,西醫(yī)治療多采用介入或膝關節(jié)置換治療,給患者帶來較大的不良作用和精神上的障礙[1]。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南陽市臥龍區(qū)中醫(yī)院特色中醫(yī)疼痛??崎T診、住院收治212例膝關節(jié)推行性病變患者,自擬中藥外敷膏劑—“骨痹消止痛膏”外敷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212例“膝痹”患者,男126例,女86例,臨床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同時根據癥狀輕重又分為Ⅰ組、Ⅱ組、Ⅲ組進行臨床治療觀察。2組患者平均年齡(56.64±6.25)歲,平均病程(5.4±1.6)年,男性多于女性。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患病單雙膝患病比率、年齡、患病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患者病情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布情況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門診、住院收治212例患者符合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病)中醫(yī)診療方案[2]標準。臨床癥狀表現(xiàn):膝關節(jié)屈伸不利,腫痛,甚至關節(jié)劇痛、腫大、僵硬、彎曲變形,隨季節(jié)變化,遇寒冷、潮濕加重,與飲食關系密切相關。中老年發(fā)病率高,符合中醫(yī)傳統(tǒng)風、寒、濕、痰、熱、痰、瘀“痹證”和肝腎虧虛證型的辨證分型。西醫(yī)診斷符合《骨關節(jié)診治指南》[3]中診斷標準,患者癥狀嚴重程度按照Outbridge 分級法中關于膝痹的臨床分級。見表2。
表2 Outbridge分級
1.3 排除標準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腫瘤、骨結核、骨髓炎、嚴重關節(jié)半月板磨損、骨壞死、孕產婦[4]。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給予外敷“骨痹消止痛膏”,用法:臨床用時取“骨痹消止痛膏”6 g左右,均勻涂于特制的防滲漏藥基帖上,衛(wèi)生材料加工制作,帖長18 cm,寬12 cm,帖四邊為1.5 cm膠布,中間為15×9 cm的底為防滲漏層,上為每平方米150 g的竹炭纖維無紡布,便于載藥,帖于患處,24 h更換一帖。對照組患者外敷中成藥:骨質增生鎮(zhèn)痛膏(國藥準字Z44023458),廣東同德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每日2帖,帖患處,24 h換帖。治療組和對照組,30 d為一個療程,3個月為一個治療周期,結束后,進行臨床檢查統(tǒng)計評價,治愈患者隨訪1年進行療效評價判定。同時,囑患者適當運動,寒冷適度,飲食調理等。
1.4.2 制劑方法方藥組成:血竭10 g,生川烏20 g,生草烏20 g,生乳香10 g,生沒藥10 g,川芎40 g,川續(xù)斷40 g,伸筋草50 g,威靈仙20 g,白芷60 g,細辛20 g,蘇合香6 g,冰片6 g,麝香3 g,土鱉蟲20 g,穿山龍50 g。藥液制備:比例的血竭、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白芷、細辛、蘇合香,分別粉碎,置于75%乙醇中(乙醇用量能使藥物充分溶解沒藥為度),定時攪拌密封,泡3~5 d,加壓過濾,藥渣再次浸泡2 d,過濾與上液混合裝器備用。川芎、川續(xù)斷、伸筋草、威靈仙,撿雜,清洗,烘干消毒,混合后粉碎(細度因需而定),浸泡適量無菌水中沒藥為度,浸泡5 d左右定時攪拌,加壓過濾,再次浸泡、過濾,有效成分盡可能提取90%以上,經加熱濃縮后加冰片、麝香、粉碎200目細度。合成:75%乙醇浸出藥液與水浸藥液配比,乙醇濃度在45%為適宜,將混合藥液置于蒸汽加熱鍋中至恒溫50 ℃后加入適量卡波姆U 20[5],保持恒溫攪拌至卡波姆完全融化,待藥液呈半流體狀,再加入三乙醇胺溶液,調節(jié)pH值至6.63左右,此時藥液呈濃稠黃色半透明膏狀,冷卻后妥善密封備用即成“骨痹消止痛膏”。
1.4.3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X線影像攝片檢查,骨贅基本消失,關節(jié)間隙正常,關節(jié)韌帶鈣化組織和關節(jié)鈣化消失或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基本生活運動能自理,X線影像攝片檢查膝關節(jié)韌帶鈣化組織,骨贅部分消失或好轉,關節(jié)間隙較原來增寬或改善;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基本生活運動能部分自理,X線影像攝片檢查膝關節(jié)韌帶鈣化組織,骨贅部分好轉,關節(jié)間隙較原來增寬或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X線影像攝片檢查,治療前后無改變[6]。
1.4.4 統(tǒng)計學方法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秩和檢驗及Ridit分析。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組和對照組經過3個治療周期治療后,治療組在有效率、治愈率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統(tǒng)計情況見表3~表6。
表3 Ⅰ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結果對比 (例,%)
表4 Ⅱ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結果對比 (例,%)
表5 Ⅲ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結果對比 (例,%)
表6 2組患者有效率對比 (例,%)
2.2 隨訪2組治愈患者,隨訪1年基本未見復發(fā)。
2.3 藥物不良反應2組用藥前后實驗室檢查血、尿、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2組藥偶爾病例出現(xiàn)局部皮膚過敏現(xiàn)象,過敏率占總病例數的1.06%左右。出現(xiàn)局部過敏者涂膚輕松軟膏一般2 d左右可恢復,可繼續(xù)用藥,嚴重過敏病例很少見,無全身過敏反應現(xiàn)象。
中醫(yī)學認為膝痹是由于機體受風寒濕之邪入侵日久,邪入機體,氣血經脈運行不暢或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根據風寒濕之邪的病理特性,引起熱痰瘀有形之邪滯留肢體關節(jié),結聚成痹。依據“痹證”病因病機,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理論為指導,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為依據,臨床上,用外敷中藥:溫經通絡、開竅通關、逐瘀散結、行痹止痛、消痹為立據,合理配伍應用,達到了治療膝痹的良好療效。
方藥:“骨痹消止痛膏”川烏、草烏二藥皆具搜風、除寒濕、通絡止痛、散結除痹之功效。且藥性溫燥有毒,與乳香、沒藥配伍,而乳香、沒藥調氣血、化瘀散凝滯,治跌打扭傷之痛。并且,乳香有追毒、解毒之能,相互為用以抑制川烏、草烏之燥性和毒性,并且,以助川烏、草烏的功效,同時,增強其除沉痹、凝滯痰瘀之效。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散結、化瘀逐頑痹止痛的功效,為君藥。血竭散瘀定痛,常與沒藥、白芷配伍,而白芷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良好功效;川芎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威靈仙具有止腰膝冷痛、祛風除濕、消痰瘀積水之效;川續(xù)斷可接骨續(xù)筋、活血止痛、補肝腎;伸筋草祛風止痛、通絡舒筋、逐痹止痛,幾味藥合用,共起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散痰瘀起沉痹逐痹,并且,強筋壯骨,為臣藥,以助君藥之效。方中細辛有利竅、通關、祛風散濕之功,主生散走竅;蘇合香祛痰結、散頑痹郁結之功;冰片開竅止痛、消腫、祛痰熱;麝香通關竅、通絡、活血、止痛,解痰瘀諸毒,為外科圣藥。佐以白芷,五藥合用,使其共奏祛風除濕、利竅通關、行瘀散結、逐頑痹止痛的功效,為佐使藥也。特別是白芷,效果更佳。組方中,君、臣、佐、使藥物俱全。相互配伍,使其共奏溫經通絡、開竅通關、逐瘀散結、行痹止痛、消骨刺的良好功效。
特色制備外敷藥,打破了傳統(tǒng)的因熬制膏藥所使用的藥基質含重金屬(砷、鉛)的弊端,同時,把中藥成分的利用率提高到90%左右,臨床用藥中藥成分使用率達到80%左右。減少了中藥材所含成分的遺棄率,提高了中藥成分的有效使用率。為中醫(yī)藥外敷膏藥走向市場開辟了新的劑型和用法。通過臨床數萬計患者的應用,無毒、無害、無不良作用??茖W的制備新方法,為中醫(yī)藥走向市場開創(chuàng)了新途徑,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和科研價值。(該中藥液常溫下密存3年左右,十分穩(wěn)定)。
結果表明,該治療方案“骨痹消止痛膏”,在實際臨床應用中,輕、中度“膝痹”患者,按醫(yī)囑、按療程規(guī)范用藥,均能獲得不同程度臨床治愈,重癥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也能得到臨床癥狀的改善。隨訪1年,基本未見復發(fā),因此,“骨痹消止痛膏”通過臨床治療應用治療“膝痹”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