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周制的原始民主遺存考析

        2022-11-08 09:10:22馮天瑜
        湖北社會科學 2022年8期

        馮天瑜

        文化人類學的通識,把文明出現(xiàn)的標志歸結(jié)為三:文字發(fā)明與使用、金屬器鑄造、城邑(意味著國家)建立。而國家出現(xiàn)伴隨著社會制度的法條化與強制化。

        中國社會跨入文明門檻以后,在商周之際建立宗法封建制度,通稱“周制”(包括宗法、封建、井田、禮樂等);在周秦之際建立君主集權(quán)制度,通稱“秦制”(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編戶齊民制、利出一孔等)。與秦漢以降的秦制相較,去古未遠的周制保持若干前文明形態(tài),遺留著原始民主的胎記。所謂原始民主,指作為“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氏族公社的全體成員共同管理社會生活的制度形式,是氏族成員共享的初原民主制度,不同于國家產(chǎn)生后的階級制度。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生產(chǎn)資料公有,氏族社會的公共事務由氏族成員商議決定,社會秩序由全體成員的習慣來維系。這是一種較低級次的制度形態(tài),卻包蘊著可供后世(尤其是近代)反芻的精神資源。

        一、周制時代的堯舜禹崇拜

        《禮記·禮運》篇,是秦漢之際士人托孔子之名的撰述,該篇把原始社會(主要指原始社會晚期)稱之為“大同”,大同之世的制度基旨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種記述雖給上古社會涂上理想化的玫瑰色,卻大體反映了堯舜禹時代酋邦社會的制度狀貌。

        實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革命的新石器時代后期的酋邦制,已超越財產(chǎn)及權(quán)力公有的母系氏族制度,又尚未正式進入財產(chǎn)私有、公權(quán)力世襲的王朝制度,是從“大同”到“小康”的一種過渡性制度形態(tài)。這種制度的人格代表是酋邦時代的文化英雄——堯舜禹。承襲其后的夏商周三代之制(集合為周制),保留著對堯舜禹的崇仰,通過這種崇仰,周時的精神與制度與原始民主保持著聯(lián)系。

        (一)逼近國家制度邊緣的酋邦制

        大約距今五六千年前后,東亞大陸進入新石器晚期(如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等),父系氏族公社制逐步確立,氏族共同體內(nèi)部出現(xiàn)財產(chǎn)私有、商業(yè)與貨幣,階級分化漸趨明顯,由若干氏族公社組建的部落聯(lián)盟,可以名之“酋邦”,逼近國家制度邊緣。如考古工作者在錢塘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區(qū)發(fā)現(xiàn)了距今5100 年至4100 年的古城遺址,有復雜的建筑布局、超級水利壩址和10萬千克稻米遺存、精美的玉琮等玉器。

        酋邦內(nèi)部出現(xiàn)階級分化和初步擁有公權(quán)力的“帝”,已區(qū)別于無君的“大同”之制?!渡袝穼Φ蹐蛩淼那醢顣r期的社會形態(tài)記載道: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拢杂H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帝堯主持酋邦,明察四方,善理天下,氏族內(nèi)親愛和睦。這當然是周人對古帝的理想化追思,但大體反映了酋邦制的公權(quán)力已由帝者(酋邦首領(lǐng))掌管,而此時的社會尚未發(fā)生截然對立的階級分野,堯舜禹等首領(lǐng)尚與庶眾同勞動、共甘苦,不謀私利,從而自然地享有威權(quán),為眾人崇仰。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中所說,與民共甘苦的原始公社首領(lǐng),在民眾中享有后世國王、總統(tǒng)所不可比擬的愛戴。

        (二)禪讓

        酋邦制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前夕,仍屬傳疑時代,大約與傳說中的“五帝”相對應?!拔宓邸苯詾槭献?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中為人樂道的是堯、舜。古史相傳,那時首領(lǐng)禪讓,傳賢而不傳子,大事“謀于其眾”(西安半坡遺址有方形大屋,便是氏族眾議場所),社會處于“通賢共治”的自然狀態(tài)。

        禪讓是酋邦時代首領(lǐng)承襲方式之一?!岸U”指在祖宗面前或眾頭領(lǐng)會議上大力推薦,“讓”指原有首領(lǐng)生前讓出權(quán)位。這是一種非血統(tǒng)的繼承法。上古時非血統(tǒng)繼承與血統(tǒng)繼承交替進行,相傳黃帝(姬姓)禪位少皞(嬴姓),少皞禪位黃帝的孫子顓頊(姬姓),顓頊先傳位嫡子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顓頊族子嚳(黃帝曾孫)繼承,帝嚳傳位兒子帝摯,帝摯禪位異母弟堯(祁姓),帝堯禪位舜(姚姓),舜禪位禹(姒姓)。堯、舜、禹之間的傳位是“眾舉”“選賢與能”的禪讓典范。史載“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试唬禾煲玻蛉缓笾袊?,踐天子位焉?!?/p>

        禪讓作為邦國時代的權(quán)力承襲法,為后世景仰,往往成為批評君位世襲制的一種比照性標桿。王朝時代的君主為了裝飾自己,克服王位繼承遭遇的困境,或為了給奪權(quán)篡位罩上光環(huán),往往也舉起“禪讓”旗號,東周已多有其例,如戰(zhàn)國時燕王姬噲讓位于國相之子,此為禪位外姓,謂之“外禪”;趙武靈王禪位兒子趙惠文王,謂之“內(nèi)禪”。外禪的例子還有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王莽,東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給曹丕,魏元帝曹奐禪讓給司馬炎,等等,此為改朝換代的一種冠冕堂皇的形式。內(nèi)禪有唐高祖李淵禪讓給嫡次子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禪讓給母親武瞾,武瞾禪讓給三子李顯,唐玄宗與唐肅宗間的禪讓,宋徽宗趙佶禪讓給宋欽宗趙桓,清乾隆帝禪讓給嘉慶帝,等等。這些帝王禪讓,僅存其名,已喪失酋邦時代禪讓“眾議推舉”“選賢與能”的精義。

        (三)人格標志

        古典對初民制度的記述往往寄托于傳說中的上古文化英雄,如氏族時代的制度象征是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等等,而酋邦制的人格式標志是堯、舜、禹,他們是周制高懸的偶像。

        堯,又稱陶唐氏,帝嚳之子,堯為其謚號,發(fā)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堯晚年應眾諸侯之推薦,由舜作虞官,測試三年,讓舜代行天子之政。舜,又稱有虞氏,相傳是顓頊七世孫,發(fā)祥地在今山西西南的蒲州一帶。故堯舜有“唐堯虞舜”之稱。

        后繼于堯舜的禹,姒姓,夏后氏,其治水之功、接受舜禪位、軍事征伐等事跡,載于傳世文獻《尚書》《墨子》《史記》,《墨子》的《尚賢》《尚同》篇記述較確;西周、春秋青銅器銘文及漢代畫像石亦有描述,如漢代畫像石上的大禹形象,頭戴斗笠,手持耒耜,與古文獻所記大禹治水的情況相符。禹因其功績被眾多部落首領(lǐng)擁戴,舜將天子位禪讓給禹,禹擁有召集諸侯會盟、掌理軍隊及刑法的公權(quán)力。

        堯、舜、禹不同于上古時代的神農(nóng)、黃帝“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已建立初級行政管理制度,形成上下等級秩序,但邦國時代還保持著領(lǐng)袖生活清苦、與民共勞作的氏族制傳統(tǒng):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堯舜禹所象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正值從“大同”向“小康”轉(zhuǎn)化的階段,傳世文獻和愈益豐富的出土文獻共同證實這一制度的存在,所謂“于古有征”。但自古即有質(zhì)疑禪讓制的論說,如荀子稱,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更不承認和平禪讓的存在,認為舜繼堯位、禹繼舜位,是“臣弒其君”的結(jié)果。唐人劉知幾《史通》引《汲?,嵳Z》,稱舜被禹趕到蒼梧而亡。司馬貞《史記正義》引《竹書紀年》,稱“舜囚堯”。類似說法皆聊備一格。

        (四)堯舜禹崇拜

        人類原始社會普遍存在圖騰崇拜,先民將某些動物、植物、山石河流視作祖先、保護者,對其崇拜乃至畏懼,后來又演化為對龍、鳳、麒麟等虛擬物(往往是對自然物的拼合、改造)的崇拜,進而出現(xiàn)對文化英雄(如伏羲、神農(nóng)、黃帝等古圣)的崇拜。

        跨入文明門檻前后的先民,崇拜對象逐漸從虛擬的古圣轉(zhuǎn)向傳說的人王。如果說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女媧乃至神農(nóng)、黃帝過于邈遠,后世只能遙為頂禮,無法奉為具體表率,而邦國制的領(lǐng)袖則提供了較為切實的制度范式,接近現(xiàn)實君主的堯、舜、禹成為更真切的崇拜對象,而此種崇拜延傳不輟,成為中國制度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題旨,周代對“堯舜禹”制度完美、品格高尚的稱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舜崩,三年之喪畢,禹辭避舜之子于陽城。

        周人的堯舜禹崇拜,兼具道德稱頌和制度景仰,所謂“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這種對“五帝三王”的理想化描述,當然是烏托邦式的寄托,但又有實際效用——為后世樹立一種與凌虐臣民的帝王制度相對比的典范,從而為“非君論”占據(jù)道義制高點創(chuàng)造了條件。近古改制者,將堯舜禹作為改造現(xiàn)實君制的模范。直至現(xiàn)代,人們?nèi)砸詧蛩礊槿烁窨?,“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是激勵庶眾的格言,“堯舜之君”則為周政的最高典范。

        二、周制保有的原始民主遺存

        (一)啟用出身微賤者

        先秦社會,原始民主制尚未褪盡,表現(xiàn)之一,是微賤者屢屢得以啟用?!睹献印份d: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孟子所舉之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皆起自微賤,表明酋邦時期及夏商周用人制度的寬松開明,社會層級的上下流動較為暢達,這正是氏族民主制的遺存。

        除孟子所舉六人外,起用底層庶眾還有突出一例,即商初作為陪嫁奴隸出身的伊尹輔弼商湯,成為君王之師,“以堯舜之道要湯”,商湯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币烈钜詾槿唬B稱“明哉!”湯死后太甲繼位,但太甲不遵湯的大政方針,伊尹便把太甲安置在湯墓邊修習,伊尹與諸臣代為執(zhí)政,用“以鼎調(diào)羹”“調(diào)和五味”的方法治理天下,待太甲反省后才交付王權(quán),伊尹輔佐之,朝政清明,“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輔政是底層人士被啟用并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名例。

        周初已有專職化的世官之設(shè),但并未實行嚴格的世卿制,周公、姜太公在武王三公之列,但成王時的六卿,沒有周公、太公的后人。春秋戰(zhàn)國的世卿世祿制呈現(xiàn)多種狀況,齊國的高、國二氏是周天子封予的世卿世祿,魯、晉等國及齊國在田氏當政以后,均非由周天子封予世卿世祿,而是由各諸侯國自封世卿世祿,并且其分封主體已少見國君(諸侯),而往往是卿大夫自為?!蹲髠鳌贰秶Z》所載世襲貴胄,如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晉國韓氏、趙氏、魏氏、范氏,齊國鮑氏、陳氏,多為卿大夫自立并世襲延傳。這都是原始民主遺風還有影響的表現(xiàn)。

        (二)師保輔貳制與囯人議政

        西周已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君主制度,卻還部分存留氏族制遺風。

        1.師保輔弼

        周代實行有限君主制,天子多受制衡。這種制衡首先來自分權(quán)的諸侯,筆者另著《“封建”考論》已作詳述,此不贅,這里略論周王室內(nèi)部的師保輔弼制度對君權(quán)的約束。

        殷墟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伊尹并祀”的記載,這是氏族軍事民主制“雙頭”政制的遺風。這種殷商實行的輔貳制,周代有所保持,周王還存有邦國制共主的某些屬性。共主與獨掌國政的君王尚有距離,是帶有聯(lián)邦性質(zhì)的氏族聯(lián)盟共同擁戴的領(lǐng)袖,有師保等輔佐、參與王政。

        周代輔弼、制衡天子的官,有師與保,統(tǒng)稱“師?!?。師保不僅是天子及子弟的教師,而且是國政監(jiān)護人。周初有三公輔佐天子,“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三公為最高國策顧問,在特殊時期代天子行政,如武王末年,太公、周公、召公皆執(zhí)政務,武王死、成王幼,“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攝行政事。師保有限制王權(quán)、勿使過度的職責: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

        師保有時成為國君的輔貳,形似第二君主以約束周王行為,這是原始軍事民主的雙頭制遺跡。周厲王被國人驅(qū)逐后,周公、召公“共和行政”為其顯例。

        2.國人議政

        師保制還演為君王與眾卿共同商議大事的朝議制,大政交付朝廷會議討論決定,并擴及邀請國人議政,這皆由氏族會議制沿襲而來。

        西周有“國”“野”之別。“國”又稱邑,指國都、城邑。王室、上層貴族居于國中,下層貴族(士)居于國郊的“鄉(xiāng)”里,國、鄉(xiāng)之民合稱“國人”,他們是軍隊的兵源,享有氏族民主制遺存的政治權(quán)力,并與貴族保有一定血緣關(guān)系,國人的主體是士?!耙啊保ㄓ址Q“遂”“鄙”),指環(huán)繞“國”“鄉(xiāng)”的廣大農(nóng)村?!耙叭恕敝妇佑诮家罢撸酁檗r(nóng)人和被征服者。

        《尚書·洪范》記周武王與箕子對話,箕子陳述“天地之大法”,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這里的庶人主要指居于都邑的國人?!逗榉丁妨芯女牐涞谄弋牎盎伞狈Q,王“有大疑”,除問于卜筮外,還須詢及卿、士、庶人的意見。只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疑古派認為《尚書》是漢代人的偽作,但郭店楚簡證明《尚書·洪范》確乎西周作品,可見周初仍保留民眾議政的原始民主遺存。

        直至春秋,君主每遇國事,便在外朝召開國人大會,征求意見以定對策。據(jù)《左傳》載,春秋時國人參與的國事有:(1)出君、殺君,(2)公族內(nèi)亂,(3)人心向背,(4)國人安定。周王室和列國保有國人議政傳統(tǒng),所謂“朝國人而問焉”,“致眾而問焉”,“盟國人”。

        周制設(shè)小司寇一職,以征詢民眾意見,所涉皆大政(國危、遷都、立君):“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鼻宕┏桥蓜㈤_(1784—1824)對《周禮》“秋官”語加以申述:“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當時君主與國人可共議國政根本?!对娊?jīng)》對國人的定義是“淑人君子,正是國人”,其正論可以阻止權(quán)貴的不良行為,“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與國人議政相配合,周制還倡言君王自我批評。武王伐紂(名“受”)的誓詞聲討其自作威福、拒斥眾人意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肆予小子,誕以爾眾士,殄殲乃仇。”而武王對于民眾卻放軟身段,反復檢討自己的過失,將百姓犯錯的原因歸之于己,“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3.禮賢下士

        周制的君臣等級尚不森嚴,君主禮賢下士,如周公每逢士人來訪,“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賢人。

        春秋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格調(diào)漸高,戰(zhàn)國后期齊宣王見游士顏斶,一開始兩人便有“斶前”與“王前”之爭,顏斶說:“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毙蹰_始很惱火,遂爭辯“王者貴乎?士貴乎?”但顏斶的“士貴耳。王者不貴”之說占了上風,齊宣王意識到“君子焉可侮哉”,“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并未為王者的施惠所動,答曰:“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虞。”再拜而辭去。這個故事既表明王者的尊貴有限,又表明士人自尊以處世。

        周代保存初原民主風俗,給華夏族眾留下“至德之世”的寶貴記憶,從古代到近代被仁人志士奉為公平、公正的社會風范。漢唐宋明一些狷介之士批評朝政腐敗、君主獨裁時,常將周制與之比照。近代首批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魏源、徐繼畬、鄭觀應、王韜等將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與華盛頓的民主共和精神相比擬,當屬牽強附會,但中外古今之間也有相通義在。近代民主主義者皆視原始民主為自己的思想先驅(qū),孫中山為友朋題寫條幅,數(shù)量最多的便是《禮記·禮運》中的“天下為公”。

        (三)鄉(xiāng)治與鄉(xiāng)校

        鄉(xiāng)村自治乃氏族民主制的痕跡,與之相關(guān)的鄉(xiāng)校則是上古傳下的民間自治之所,周代還有存留。

        1.鄉(xiāng)治

        與封建制相配合,周代實行“鄉(xiāng)遂”制,即“國”“野”分治。此制始自周成王。周天子治下,有六鄉(xiāng)六遂;諸侯國紛紛效仿,如《尚書》稱“魯人三郊三遂”。鄉(xiāng)遂制簡稱鄉(xiāng)治,包含鄉(xiāng)村自治的內(nèi)容。“鄉(xiāng)”是一種自治團體,由鄉(xiāng)民推舉的鄉(xiāng)大夫、黨正、族師、閭胥主事,孟子追述井田制時,言及鄉(xiāng)治,有一番理想化描述:“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编l(xiāng)自治操辦之事,有農(nóng)耕合作、義務教育、社會治安等等?!吨芏Y》云:

        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xiāng),使之相賓。

        這些記述以戰(zhàn)國的州制比附于周,難免將周制理想化,但透露出鄉(xiāng)治的原始民主精義,以及周代基層社會管理的民間自治性。

        2.鄉(xiāng)校

        鄉(xiāng)校是周代某些發(fā)達區(qū)域(如魯、鄭)的地方學校,“鄉(xiāng)”約指國都之郊,非指邊鄙農(nóng)野。“鄉(xiāng)?!笔菄几浇拿耖g學習場所,也是休閑地,還是議政之處。春秋有關(guān)于鄭國鄉(xiāng)校存毀之爭的記載,從中可以得見鄉(xiāng)校的狀貌及功能: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比幻髟唬骸懊镆步穸笾嶙又趴墒乱?。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p>

        《左傳》的記述表明,春秋時鄭國保有西周以來的鄉(xiāng)校,鄉(xiāng)校有議政功能。大夫然明討厭民眾議政,主張取締鄉(xiāng)校,遭到鄭國執(zhí)政卿子產(chǎn)的反對?!抖Y記》有言:“吾觀于鄉(xiāng),而知王道之易易也。”這便是子產(chǎn)力主保存鄉(xiāng)校的理由,然明也就唯唯服從,庶眾議政以輔王道的風俗得以存續(xù)。

        鄉(xiāng)校在農(nóng)忙以后運作:“十月事訖,父老教于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其有秀者移于鄉(xiāng)學?!逼湔评碚呤青l(xiāng)間長者,秦漢時稱“三老掌教化”。這便開啟了耕讀并舉、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近代民主派提倡區(qū)域自治,常援引周制的鄉(xiāng)治、鄉(xiāng)校先例。

        (四)采風與誹謗

        周代有一美俗,即上對下采風以曉民意,下對上勇于批評(誹謗),當局者又有聽取民間指摘的雅量。這正是原始民主遺風的表現(xiàn)。

        1.“采風”:周之國制

        周人認為,“祈天永命之實,必在于觀民”。由此形成一種使朝野信息暢達的舉措,這便是“采風”——朝廷派專人到民間采集反映民情的“風”。風的本義是空氣流動,引申為風俗、風教,具體指承載民俗民情的民歌。“采風”便是搜集反映民俗民情的歌謠。這是周代的一種國家制度。

        社會的上下層總是存在距離、難免隔閡的。要縮小距離,化解隔閡,便需執(zhí)政方傾聽民意,體察下情,借以糾正國政弊端;而民眾則有義務、有權(quán)利將意見上達朝廷。周代的采風便是溝通上下的良法。

        采風的直接目的之一,是提供宮廷樂舞演出所需要的歌詞和曲調(diào)。而上層人士欣賞采風所得民歌,便隨之獲悉下情,這比傾聽一味歌功頌德的諛辭有益得多。周代享國791 年,是中國史上歷時最久的朝代。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宣王等居安思危,治國有方,原因之一是了解社情民意,這得益于采風制。司馬遷對周代采風納諫有一精要描述:“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蓍艾修之?!?/p>

        周朝專設(shè)采詩機構(gòu),由職官收集民歌向上呈報?!稘h書》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辈稍娭?,分“行人”(采訪員)和“太師”(審查、修飾采詩的長官)兩級。此制運作過程略為:“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奔疵磕昝洗海瑲夂驕睾?,朝廷派專門采詩的行官,采集民間詩歌。行官返回朝廷后,把所采之詩獻給高官太師,太師對這些詩進行加工,并令人配上音樂,以在宮廷演唱。天子通過這些來自民間的歌曲,知道百姓的想法和對時政的意見。這便是觀風而知政之得失。

        周代采風所得甚豐,據(jù)說古詩三千,孔子刪留三百余篇(有學者認為刪詩者不是孔子,而是眾人汰選的結(jié)果)?!墩撜Z》多言“詩三百”,顯示春秋末存詩狀況,傳今305 篇?!对姟酚伞帮L”“雅”“頌”組成?!帮L”即國風,為十四個諸侯國加上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周地的民歌,共160篇,占《詩經(jīng)》篇幅之半;“頌”是廟堂詩樂,歌頌神靈和先王;大小“雅”多為卿大夫作品,也有民歌。詩三百篇,尤其是十五國風,涉及西周至春秋末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民眾的喜怒哀樂,不乏對時政的尖銳抨擊。

        周代的采風制,秦漢有所承襲。如秦朝設(shè)樂府,漢朝武帝以后正式成立樂府,采集民間歌謠及文人詩篇,其中不乏卓異篇章,如“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反映了民眾所關(guān)心的社會問題。漢樂府與《詩經(jīng)》《楚辭》在中國文化史上三峰并峙。由采風所得之詩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這些詩篇,記述了社會實況和民眾心聲,乃“可信可寶”的史料:“現(xiàn)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寶者,《詩經(jīng)》其首也?!倍对娊?jīng)》提出的良法善政,正得之于民間采風,汲納民情俗意。

        2.“知政失者在草野”

        從社會底層采風,可以獲悉親歷疾苦的草野民眾對施政弊端真切的感受。東漢思想家王充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這正是對周制采風精義的追憶。

        從《詩經(jīng)》到樂府詩,也有歌功頌德篇章,但數(shù)量有限,其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不高,難獲傳播,所謂“雅頌宏奧淳深,莊嚴典則,施諸明堂清廟,……三代而下,寥寥寡和”,而“風人所賦,多本室家、行旅、悲歡、聚散、感嘆、憶贈之詞,故其遺響,后世獨傳”?!对娊?jīng)》及樂府詩中放射光芒的,多為反映生民真情實感,洋溢著社會批判精神的人民性篇什:

        一是揭露政治弊端,譴責權(quán)貴。如《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將貪官污吏比喻為糧倉里吃得肥碩的老鼠。

        二是控訴兵役徭役?!锻躏L·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對苛重的徭役發(fā)出怨憤之音。漢樂府中的《十五從軍征》,痛陳兵役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唐代詩人杜甫、白居易承其緒,《三吏》《三別》《賣炭翁》盡寫民間疾苦。

        三是追求男女戀愛自由。如《國風》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皆千古不朽的愛情篇章?!犊兹笘|南飛》控訴禮教的殘忍,贊頌焦仲卿夫婦的堅貞。

        四是反映農(nóng)事。表現(xià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和農(nóng)人疾苦,“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研究中國農(nóng)耕文明,無不依憑《詩經(jīng)》的11篇農(nóng)事詩(《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沿著詩經(jīng)傳統(tǒng),后世有很多惜農(nóng)作品,如唐代李紳的《憫農(nóng)》、白居易的《觀刈麥》等等皆為佳作。

        五是表達愛國抗敵等感情。如《詩經(jīng)》中的《六月》《小戎》《出車》《皇矣》《江漢》《常武》《無衣》《采薇》,以及《擊鼓》《清人》等,表現(xiàn)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及南伐北征的悲壯及戰(zhàn)爭徭役的凄苦。

        《詩》的功能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薄芭d”指聯(lián)想、啟示;“觀”指了解社會民情,觀察風俗盛衰;“群”指通過詩歌,使大家交流思想、聯(lián)絡(luò)感情;“怨”指諷喻社會不良現(xiàn)象,尤其是譏刺政治弊端。諷刺詩在《詩》中占較大比例,洋溢著社會批判精神。而這種詩風的形成,與周代采風制有直接關(guān)系。

        3.極諫與納諫

        周制倡導向主上提出批評意見,此謂極諫。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肸向晉平公進言:“大臣重祿而不極諫,近臣畏罰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边@是從批評角度強調(diào)極諫的重要性。周代是正式開始設(shè)置諫官,極諫成風又效果較好的時代。這與周時有納諫之風直接相關(guān)。

        《詩·大序》(相傳子夏撰)有一段闡發(fā)如何對待批評的文字:“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即統(tǒng)治者以《國風》教化下民,指下民以《國風》諷刺、責難當朝。這就道出“風”溝通上下的雙向功能?!对姟ご笮颉酚种v,社會批評不宜采取直白的說教,而應該“主文而譎諫”?!爸魑摹保褪怯梦膶W化的方式規(guī)勸;“譎諫”是用委婉而生動的方式提意見?!对姟ご笮颉愤M而指出,聽意見的人(指統(tǒng)治者)應持的態(tài)度是“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只有如此,提意見者方無顧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此一極諫加納諫的卓論,燭照千古。

        關(guān)于納諫,《戰(zhàn)國策·齊策一》有一精彩故事,即鄒忌勸誡齊王聽取批評?!豆盼挠^止》收錄《戰(zhàn)國策》這段文字時,命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大意為齊國重臣鄒忌“形貌昳麗”,夫人夸獎他比另外一個美男子徐公還要美。后來鄒忌見到徐公,覺得自己大不如人。這使鄒忌領(lǐng)悟到,不能被身邊人的頌語蒙蔽。鄒忌把這個感悟告訴齊威王,勸諫齊威王切勿被“私王”“畏王”者所誤。齊威王接受鄒忌意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贝肆钜幌?,“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齊威王參酌這些意見修改政策法令,齊國很快強盛起來,燕、趙、韓、魏得知,都到齊國來朝拜?!?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不用派兵出征,在朝廷修政,便贏得勝利。

        鄒忌勸王納諫,威王從善如流,一年后齊國大治。《古文觀止》編者在這一故事后按語曰:“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點破極諫與納諫的妙處。

        4.“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

        周制提倡諫議。在上位者納諫,要義在接納“誹謗”,這是需要雅量的。古時把批評稱之“誹謗”,今已衍為貶義詞,古時是中性詞或褒義詞。

        《史記》詳載“誹謗”故實:西周后期,厲王“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厲王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民眾只能“道路以目”。召公諫厲王,指出“謗”表達民意,不可壅堵其口: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chǎn)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周代的采風制,便是“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白暋币鉃檎保凹{忠讜之言”即接納忠實正直的意見。

        《呂氏春秋》講,古圣王堯、舜、禹、湯為了解下情,采取一些方法:“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闭u謗之木,簡稱“謗木”,是朝廷門口豎立的一根木柱,上面可以掛木牌,臣民對朝政有意見,書寫于木牌,掛在謗木上?!稇?zhàn)國策·齊策》記載,齊威王在王宮門前豎立一根掛意見書的木柱,稱“誹謗之木”。謗木與人身體等高,以便人們懸掛書寫意見的木牌,官吏定期收集木牌呈給威王看,威王就知道哪些政令需要修正,這樣齊國官風國政大為改觀。齊威王死后,人亡政息,君王不再傾聽批評。于是朝廷將謗木高度提升,使其喪失收集意見的功能,成為裝飾物,以后演化為映襯宮廷壯美的華表。

        漢初文學家賈誼的名篇《治安策》主張學習周朝,讓太子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太子成人以后,還須保持“記過之史”,“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要讓“大夫進謀,士傳民語”。賈誼等認為,秦朝二世而亡,原因之一是拒絕真話,指鹿為馬;而周朝國祚八百年,得益于仿效堯舜,“諫鼓謗木,立之于朝”。

        后世頭腦清醒的國君,或能承襲周風,接納誹謗之言。下舉三例。

        東漢時,任延出任武威太守,臨行之際漢光武帝告誡其要“善事上官”,而任延頗有風骨,當即反詰皇帝:“臣聞忠臣不和,和臣不忠。……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惫馕涞鄄灰詾殁?,贊嘆道:“卿言是也!”

        北周宣帝時,大臣于義上疏指謫朝政,宣帝認為于義是在誹謗朝廷,御史大夫顏之儀批評宣帝道:“古先哲王立誹謗之木,置敢諫之鼓,猶懼不聞過。于義之言,不可罪也?!毙勐犎☆佒畠x的勸誡,放棄了處罰于義的想法。

        武周時期,有張姓官員編歌謠嘲諷官制松弛,沈全交續(xù)寫歌謠,指責武周職官泛濫,被御史逮捕,準備以誹謗朝政、敗壞國風定罪,武則天閱覽歌謠后笑道:“但使卿等不濫,何慮天下人語?”武則天確乎有接納異見的氣量,“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作《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檄》,歷數(shù)武則天篡奪罪惡,稱其“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武則天讀檄文時,或微笑,或不悅,最后大賞其才,說駱賓王這么有才華的人未被廟堂所用,是宰相的過錯。

        當然,史上多有君上拒絕批評,堵塞言路,導致國家衰亡的例子。如周厲王殘暴虐民,引發(fā)國人暴動,“厲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等貴族聯(lián)合執(zhí)政,這是中國古史上少見的一次“共和行政”。

        統(tǒng)治者拒絕接受批評的史例甚多,這是君主制的普遍現(xiàn)象,即使在比較開明的唐朝和宋朝,也時有發(fā)生。《憫農(nóng)》的作者李紳,因其詩作陳述農(nóng)民苦難,被人誣稱誹謗朝廷,幾乎入獄。蘇軾寫《山村五絕》,對底層民眾疾苦深表同情,也被人安上“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jié)者”的罪名,在烏臺詩案中受到嚴厲處罰,甚至有人主張?zhí)帞?。因宋朝太祖留下遺詔,不殺議政士子,所以蘇軾最終被貶謫黃州。

        三、民權(quán)至理,非歐美專有

        近代以來有一種流行說法:民主是舶來品,中國文化缺乏民主主義的內(nèi)在資源。其實,此說失之偏頗。首先,同世界諸文明一樣,中國有豐富的原始民主遺產(chǎn),《尚書》等中華元典詳加記述,歷代仁人志士反復追憶,用以批評時政。其次,如前所述,周制保有原始民主遺存,并運用于現(xiàn)實社會。再次,在君主政制強化的秦制時代,包蘊某些原始民主精義的民本主義仍然活躍于朝野,成為諫議的中心內(nèi)容。

        上對下納諫,下對上極諫,構(gòu)成一種糾錯機制,有益于社會生態(tài)平衡。周厲王拒絕納諫,落得身敗名裂;與此相反,古代也有開放言路、接受意見的明智之例。

        唐宋很多詩文批評朝政,人稱唐詩為“詩諫”,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各個方面。武漢大學文學院尚永亮教授曾研究唐宋貶謫士人的詩文,認為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等等,被貶謫以后,深入下層,對時政的批評入木三分,如《捕蛇者說》直指“苛政猛于虎”“有甚是蛇者”。此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

        中古以降的極諫,涉及朝野關(guān)系、官民關(guān)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送薛存義序》中對官民關(guān)系有獨到定位,全然不同于與他齊名的韓愈在《原道》中的尊君抑臣、揚官抑民論?!端脱Υ媪x序》寫道,友人薛存義啟程赴官任,柳宗元追至江邊為之送行,并有一番贈言: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柳文指出,地方官是為民服役的,決不可反過來“役民”。民靠田土生活,拿出田畝收入的十分之一,雇傭官吏主持公道。如果官拿了百姓給的俸祿,卻怠惰、偷盜,便應受到處罰、罷免,官對民“恐而畏”,是“達于理”的,相反則不合理。

        柳宗元之論,為日本近代民權(quán)主義者中江兆民、幸德秋水、三宅雪嶺所重視,中江兆民(1847—1901)在《一年有半》中指出:“民權(quán)是個至理;自由平等是個大義……中國早已有孟軻和柳宗元看穿了這個道理。這并不是歐美專有的?!?/p>

        柳宗元之論雖很少被人提及,其思想?yún)s為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繼承與發(fā)揚。黃宗羲指出,君民不是主奴關(guān)系,而是“共曳木之人”。又進而指出,是非標準不能由君(朝廷)獨定,而要公諸學校,由有知識、有見解的社會人士商定。兩漢以降,朝廷把監(jiān)督與上諫的任務交給言官。言官包括兩種,一是監(jiān)察官,二是諫官,他們共同對輿論暢達發(fā)揮作用。但言官畢竟是由帝王、朝廷任免,反映的意見有局限性,而《明夷待訪錄》提出“公其非是于學?!?,是對周制“眾議”的繼承與發(fā)揚。有人把《明夷待訪錄》稱作中國的《社會契約論》,不無道理。黃宗羲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敝鲝埌演浾摰陌l(fā)縱權(quán)交還給社會公眾。黃氏議光大先秦的采風與詩諫傳統(tǒng),具有人民性。

        中國制度文化蘊藏著初原民主的顆粒,柳宗元、黃宗羲輩披沙揀金,開掘之、闡發(fā)之、弘揚之,其勞績告訴我們:不應把民主訴求完全視作舶來品,中華文化不乏內(nèi)在資源。

        制度史又展示,周制雖保留原始民主的遺跡,但尚未產(chǎn)生民治、民權(quán)意義上的民主制度,甚至沒有出現(xiàn)“民治理”的民主概念。在中國古代,“民”指臣民,“主”非動詞,而是名詞,指主宰者或君主?!懊裰鳌钡暮x不是“民作主”,而是“民之主”。中華元典《尚書》的《多方》篇記述周成王從奄到宗周,周公對他講授商代夏、周代商的歷史過程,三次使用“民主”一詞,然其含義與今義民主恰相背反:“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成書晚于《周書》的《商書》載伊尹的講辭,有“民主罔與成厥功”之句。

        《尚書》乃至中華古典中屢現(xiàn)的“民主”一詞,皆指“為民作主”,或“民之主宰”,是君主的另一表述,與今人理解的“民主”恰成反義?!蹲髠鳌酚小懊裰魍当厮馈敝h。班固《典引》說:“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蔡邕注:“民主者,天子也。”古典中的“民主”有時泛指,包括君主和官吏,但皆指治理人民的統(tǒng)治者,而并無“民自治”“民作主”之意。

        漢語語義史的實態(tài),透露了“民自治”“民作主”意義上的民主在古代制度領(lǐng)域中的弱勢地位,因而周制保有若干原始民主的遺存,便尤顯珍貴。至秦制時代,君制愈趨強勢,原始民主制消弭,但“民為邦本”說、“民貴君輕”說仍弘揚原始民主遺意,成為抑制君主專權(quán)的側(cè)翼力量。在君主專制駕凌全社會之上的時代,原始民主作為遙遠的記憶,始終未曾泯滅,成為人們與君主專制相抗衡的精神資源。至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唐甄等“新民本”論者,在譴責厲行皇權(quán)專制的“今之君”時,頌揚眧示原始民主精義的堯舜禹等“古之君”,在復古的外觀下,透露出制度更新的前進實質(zhì),顯示了上古精神遺產(chǎn)不朽的生命活力。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亚洲尺码电影av久久| 日本高清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亚洲av自偷自拍亚洲一区| 日韩在线观看入口一二三四|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羞羞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欧美99| 男人阁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91精品91| 91精品亚洲熟妇少妇|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呦系列呦交| 亚洲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第一草草影院| 日本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国产婷婷精品久久99之一|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专区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男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插入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自拍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 亚洲AV永久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官网亚洲|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国产不卡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