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童,莊寧,劉斌
濟南市長清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二區(qū),山東濟南 250300
膽囊結石與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相關,患病后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胃痛及腹脹等臨床癥狀。膽囊結石若急性發(fā)作容易導致膽囊穿孔,如果發(fā)生膽囊嵌頓,還會導致膽囊化膿甚至是穿孔,引發(fā)繼發(fā)性腹膜炎,如果膽囊管或膽囊頸部嵌入結石,會引起感染,形成急性膽囊炎,會造成嚴重的膽癌[1-2]。膽囊結石合并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多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嚴重者會出現休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3]。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多應用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的切口大,恢復慢,容易出現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感染率。腹腔鏡手術在疾病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促進術后恢復[4-5]。為評價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的效果,本研究選擇濟南市長清區(qū)人民醫(yī)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接診的84例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患者進行調研?,F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84例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8~66歲,平均(52.63±5.79)歲;結石直徑0.7~1.8 cm,平均(1.33±0.22)cm;單發(fā)結石18例、多發(fā)結石24例。觀察 組 中 男24例、女18例;年 齡25~63歲,平 均(52.77±5.52)歲;結石直徑0.7~1.7 cm,平均(1.32±0.20)cm;單發(fā)結石16例、多發(fā)結石26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
納入標準:①經過磁共振胰膽管造影,確診為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患者;②符合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證;③患者自愿入組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類疾病者;②中途退出研究者;③癌癥患者;④肝腎功能障礙者;⑤上腹部疾病史者;⑥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選擇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做8~10 cm的切口,探查患者結石具體情況,以膽囊管為起點,從上到下將膽囊剝離,游離膽囊,止血后,分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切斷膽囊管,將膽囊摘除后接在膽囊管近端,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臍部做弧形切口(長度1 cm),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氣壓15 mmHg,在劍突下、右側肋緣下、右側腋前線處作為穿刺控,將腹腔鏡、分離鉗和電凝鉤置入。解剖膽囊三角區(qū)域,游離膽囊管,使用超聲刀處理,分離并且切除膽囊近端。切開十二指腸韌帶,切開膽總管前壁,置入膽道鏡探查,用石鉗或網籃取出內結石,造影檢查無結石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①治療總有效率。治療效果評估標準: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徹底消失,結石清除無殘留,血象恢復正常,為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結石部分清除,血象基本恢復正常,為有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的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膽漏、膽道出血、肺部感染。③術中出血量、術后禁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④復發(fā)率。⑤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處理5 min,轉速為3000 r/min,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液學檢驗的正常標準:白細胞計數正常值為4×109~9×109/L,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為0.08~8 mg/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為50%~70%。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并發(fā)癥(切口感染、膽漏、膽道出血、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術后禁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36.96±5.5264.89±6.2821.648<0.001術后禁食時間(d)2.11±0.213.79±0.4521.924<0.001肛門排氣時間(d)1.55±0.052.55±1.085.994<0.001住院時間(d)8.13±2.0514.05±2.4412.038<0.001
觀察組復發(fā)率(0.00%)低于對照組(1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87,P=0.034)。
觀察組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對比(±s)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白細胞計數(×109/L)11.23±2.0513.15±2.134.209<0.001 C反應蛋白(mg/L)40.46±6.6963.63±5.7916.971<0.001中性粒細胞百分率(%)78.52±5.6185.63±4.886.197<0.001
膽囊結石的患病率不斷升高,膽囊結石具有反復發(fā)作性,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8]。膽囊是人體的重要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具有濃縮膽汁以及貯存膽汁的功效。膽囊對膽汁進行儲存、排空,來發(fā)揮吸收以及消化的作用[9]。調查發(fā)現,糖尿病、飲食不當、女性激素、胃切除手術、體型肥胖、高脂血癥、肝硬化是誘發(fā)膽囊結石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據不完全調查顯示,膽囊結石患者中近12%的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
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多應用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恢復時間慢,容易導致炎癥反應,不利于預后。腹腔鏡是現階段醫(yī)院常用的治療方案,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患者恢復速度快[10-11]。腹腔鏡是醫(yī)療科技進步的成果,是膽囊結石治療的新理念。腹腔鏡手術可以減輕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12-13]。通過腹腔鏡有利于臨床醫(yī)師更好地探查腹腔,降低手術中對其他組織器官造成的損傷,該術式可以保證膽囊內的結石精準取出,可以將患者體內結石清理干凈,還可以為患者保留膽囊[14-15]。腹腔鏡治療膽囊結石術式的視野變大,有利于臨床醫(yī)師清理干凈體內的結石,可以清晰地觀察內臟情況,清晰地顯示血管內部結構,可以提升操作的精準性,避免在術中損傷內臟的問題。此外,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微創(chuàng)、美觀度較高,術后恢復快,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6-17]。劉兵等[18]在研究中,腹腔鏡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82%)低于開腹組(27.27%),復發(fā)率(11.36%)低于開腹組(18.18%),住 院 時 間(6.27±1.27)d短 于 開 腹 組(9.33±1.84)d(P<0.05)。其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相似,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76%)低于對照組(23.81%),觀察組疾病復發(fā)率(0.00%)低于對照組(14.29%),觀察組住院時間(8.13±2.05)d短于 對照組(14.05±2.44)d(P<0.05)。說明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治療的并發(fā)癥更低,還可以降低復發(fā)率,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肝外膽管結石均可以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但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并發(fā)癥更低,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復發(fā)率更低,具有使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