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山東省東明縣漁沃街道辦事處,山東 東明 274000)
近年來,黨和國家明確提出了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目標。作為我國主要的農業(yè)經濟作物,小麥在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加快農業(yè)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同時,確保重要農作物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顯著。農業(yè)栽培技術為人們不斷地提升小麥品質提供了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案。對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麥品質影響因素,探索農業(yè)栽培技術對小麥品質的影響機制。
蛋白質含量是衡量小麥品質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而氮肥是影響小麥蛋白質含量的關鍵肥料。從小麥種植期第3個月開始,如果氮肥供應能夠保持穩(wěn)定且連續(xù),那么收貨的小麥籽粒的蛋白質含量就會較高。如果施氮不及時或不足,就會降低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小麥的品質。
播種深度是影響小麥品質與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小麥播種深度過淺,容易造成無苗或苗不均,根系過淺則很難抵御大雨和大風天氣,容易倒伏,影響小麥的最終產量。如果小麥播種深度過深,容易造成出苗晚,進而形成弱苗,不利于小麥入冬,影響小麥最終品質。此外,播種時間也會對小麥品質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冬小麥的種植時間通常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這樣可以使冬前小麥自主長成發(fā)達的根系,避免因播種太遲而造成苗木不出苗或越冬能力弱。如果播種太早會形成過多的根系,雖然促進了幼苗茁壯成長,但會導致蛋白質含量不足,無法正常越冬。
播種密度不合理對小麥品質與產量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小麥播種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因播種速度忽快忽慢而引起種子分配不均衡或投種量不達標等現(xiàn)象,這樣會使單位面積種植的小麥種子密度過高,從而降低了小麥的出芽率和成活率,對小麥生長后期的養(yǎng)分吸收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會引起小麥植株生長不平衡,如穗小、種子飽滿等不良現(xiàn)象。
深耕細作和整地可使地表土層松軟,土壤破碎平坦,干濕適宜,可以促進小麥整株壯苗,保證地上和地下的土壤條件有利于小麥的正常生長,這是創(chuàng)造高產條件的關鍵步驟。小麥整地應該逐年加深耕作層,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增加水肥施量,整地方式需根據(jù)復種作物類型的不同而科學地進行選擇。
適宜的播種量是確保小麥高產的重要條件之一。播種量過少會造成土地浪費,甚至會引起斷壟和缺苗等問題。播種量過大容易影響苗期發(fā)育,生長緩慢,導致產量下降。因此,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摸索和嘗試小麥的合理播種密度。在小麥種植前期,植株對養(yǎng)分、土地、光照和水分的需求主要是由覆蓋著的土壤傳遞。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對農用播種機的單位有效播種數(shù)量的有效控制,積極探索最大單位有效播種數(shù)量,從而減輕由于播種速率過快或者過慢而導致種子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力求最大播種效率,實現(xiàn)對小麥播種密度的科學化管控。
深耕作業(yè)能夠有效地打破犁體的底層,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量,促進小麥根系向下擴展,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必須根據(jù)當時的地面條件。在前期整地時通常降水量較多,耕作時應作壟溝深耕,耕作深度約為20厘米,耕作后要耙平地面。在北方小麥的栽培過程中,通常需要先深翻1年,再淺翻2~3年,這樣不僅能夠達到深翻的目的,還能使土壤保持適宜種子萌發(fā)和作物生長的濕度,這對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時期的氮肥供應對小麥蛋白質含量和小麥產量有顯著影響。因此,在實際種植中,為了有效提高小麥質量,合理提高小麥產量,種植人員應注意加強小麥所需肥料的科學供應機制管理。此外,還應注意有機肥的施用量,以確保土地肥力能有效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根據(jù)小麥生長周期的比例分析,氮肥肥料應控制在總量的40%~50%,氮肥在小麥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應控制在總量的50%~60%。鉀肥可在小麥開花期間適當施用,并將施肥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綜上所述,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需要不斷優(yōu)化傳統(tǒng)的小麥栽培技術,這對小麥品質和產量的有效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日常小麥種植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探究了小麥品質影響因素,重點從改善耕作與整地措施、對小麥播種密度科學化管控、深耕淺耕輪作技術,以及形成小麥所需肥料的科學供應機制等方面展開了簡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