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海峰 程建新 朱顯結 單露晨 蔣靖怡 黨聰聰 王娟娟*
(1 岳西縣農業(yè)農村局,安徽岳西 246600;2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
茭白是我國特有的水生蔬菜,在南方地區(qū)廣泛栽培。安徽省岳西縣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高山茭白產區(qū),夏季氣候冷涼,可促進茭白孕茭、結茭,提高商品品質,有效解決在低海拔地區(qū)高溫條件下不孕茭的難題,填補夏秋季茭白淡季市場的空缺。岳西茭白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岳西縣獲“中國高山茭白之鄉(xiāng)”稱號。經過20 余年的栽培實踐,當地總結出一套技術成熟、操作簡便、綠色高效的高山茭白栽培技術,包括茭田選擇、選用優(yōu)良品種、適時定植、平衡營養(yǎng)管理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與常規(guī)栽培技術(茭白種性退化快、病蟲害嚴重、管理粗放等)相比,化肥、農藥用量均減少20%以上,實現(xiàn)了夏季茭白安全高品質生產,有效提高了我國夏秋季市場茭白的供給。近年來,隨著高山茭白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岳西縣茭白的生產規(guī)模達3 866.7 hm(5.8 萬畝),每年可帶動當地近5 萬人從事高山茭白種植,人均增收2 800 元。
1.1 品種選擇 根據市場需求和栽培季節(jié),選擇品質優(yōu)、抗性強、豐產性好且適宜高山栽培的茭白品種,單季茭可選擇皖茭1 號、六安茭等,雙季茭可選擇皖茭2 號、浙茭2 號等。
1.2 種株選擇 高山茭白多采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時間、數量和栽培水平的差異,常引起種性退化,因此每年應嚴格精選種株2次。選擇優(yōu)良母株應堅持“早、多、低、齊、好”五字原則,即選擇孕茭早、結茭多、結茭位低、成熟度一致、商品性好,且無雄茭、灰茭、殼里青、畸形茭的茭墩留種。在茭白采收時進行初選,邊采收邊根據選種標準選擇優(yōu)良單株作種,并做好標記;在茭白采收期即將結束時進行復選,剔除孕茭不全,出現(xiàn)灰茭、病茭、殼里青、畸形茭的茭墩。一般栽植667 m大田需250~300 個種墩。
1.3 茭田選擇 選擇海拔較高(500 m 以上)、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風較好的水田,山區(qū)冷浸田更佳。
1.4 翻耕施基肥 前茬收獲后及時翻耕,耕深20~30 cm。定植前7~10 d(天),每667 m施入經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1 000~2 000 kg、45%復合肥(N-P-K 為20-10-15,下同)50 kg,或商品有機肥300~500 kg 作基肥,耙平后灌水2~3 cm 深,達到田平、泥爛、肥足后待栽。同時筑好田埂,確保后期茭田水位能達到15~20 cm。
1.5 適時定植 土壤解凍后即可定植,單季茭宜于4月20日之前定植,雙季茭宜于3月底之前定植。在選留好的優(yōu)質種墩上劈取健壯老莖苗,以每個帶根的老莖為1 株苗,單季茭按照株距0.5 m、行距0.8 m 或株距0.4 m、行距1.1 m 的密度栽植,每667 m栽植1 500~1 800 株;雙季茭按照小行距0.6 m、大行距0.9 m、株距0.5 m 的密度栽植,每667 m栽植1 800~2 000株。一般1年翻栽1次,也可以連栽2~3 年。
1.6 田間管理
1.6.1 補苗間苗 返青后苗高15~20 cm 時及時補苗間苗,去除弱苗、小苗和過密叢苗。雙季茭每株保留10~15 個健壯苗,單季茭每株保留5~8 個健壯苗,并在株叢中間壓一塊泥,使植株分蘗均勻分布,利于通風透光。
1.6.2 合理灌溉 定植后至返青前,田間保持濕潤或淺水位;返青后至分蘗前期水位保持在3~5 cm;分蘗后期水位保持在10~12 cm;定苗后適當擱田,擱田后灌水至5 cm 深;孕茭期水位逐步加深到15~20 cm 并采取活水串灌,但不能超過“茭白眼”;采收期水位控制在3~5 cm;茭白采收后逐漸降低水位;越冬期保持淺水或濕潤狀態(tài)。
1.6.3 平衡施肥 施肥應堅持“足、早、巧”三字原則,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孕茭肥。追肥宜早不宜遲,以促苗早發(fā),早孕茭。追肥一般分3次進行,第1 次在定植活棵后,每667 m施尿素10 kg 或45%復合肥20~30 kg;第2 次在分蘗期施促蘗肥,每667 m施45%復合肥30~50 kg。高山茭白追肥以前兩次為主,第3 次孕茭肥在采收2~3 次后根據苗情酌情施用。
1.6.4 健身栽培管理 一是耘田除草,春栽田茭苗成活后,結合施肥耘田1~2 次,達到疏松土壤、釋放養(yǎng)分的目的,促使早發(fā)壯苗。二是剝老葉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茭白撥節(jié)期后,及時剝去茭株基部的老、黃、病葉及無效分蘗,改善株間郁閉、通風透光差、易誘發(fā)病害的狀況。
1.7 病蟲害防治 高山茭白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銹病、飛虱、螟蟲、椎實螺等。應加強茭白病蟲測報,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1.7.1 農業(yè)防治 實行水旱輪作,選用抗病品種和培育壯苗;加強田間管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灌溉、施肥;及時除草,集中處理茭白植株殘體。
1.7.2 物理防治 每2 hm放置1 盞50 W 的頻振式殺蟲燈捕殺螟蟲成蟲,利用黃板誘殺飛虱、蚜蟲。
1.7.3 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成蟲羽化始期,每667 m放置2~3 個誘芯,每隔30 d(天)更換1 次誘芯;茭白定植30 d(天)后,每667 m茭田養(yǎng)鴨10~12 只或養(yǎng)中華鱉30~40 只防治椎實螺。
1.7.4 化學防治 應符合NY/T 1276—2007《農藥安全使用規(guī)范 總則》和GB/T 8321.10—2018《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十)》的規(guī)定,提倡不同農藥交替輪換使用,注意孕茭期慎用殺菌劑。
胡麻葉斑病發(fā)病初期,可用50%異菌脲懸浮劑600 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霧,間隔7~10 d(天)噴施1 次,連續(xù)噴施2~3次。銹病發(fā)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50%多·硫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67%敵銹鈉可濕性粉劑200 倍液噴霧,間隔7~10 d(天)噴施1 次,連續(xù)噴施2~3 次。防治飛虱,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或25%抗蚜威水分散粒劑3 000 倍液噴霧。防治螟蟲,每667 m可用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或50%殺螟硫磷(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噴霧。防治椎實螺,每667 m可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500~600 g,與適量肥料或干土混勻后在晴天傍晚撒施,施藥時田面不能有水層;也可以每667 m直接撒施粉碎的茶籽餅5~8 kg。
1.8 采收 雙季茭第1 季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采收,第2 季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采收;單季茭8月上旬至9月下旬采收。采收標準:心葉短縮,3片緊身葉的葉片、葉鞘交接處明顯束成腰狀,假莖中部明顯膨大,葉鞘一側略有裂口,微露茭內。
2.1 經濟效益 單季茭每667 m產量1 200~1 500 kg,產值5 000~7 000 元;雙季茭每667 m產量2 000~2 500 kg,產值8 000~10 000 元。
2.2 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茭白田具有調節(jié)氣候、改善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發(fā)展高山茭白可以有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帶動采后加工、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岳西縣每年茭白剝殼加工成茭白米用工達4 000 余人次,運輸用車近7 000 輛,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山茭白栽培技術適用于大別山區(qū)、皖南山區(qū),海拔500~1 000 m 的高山區(qū)。